书城文化趣味婚俗
9711000000020

第20章

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县,在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主要从事农业,8擅种水稻。手工业也很发达,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所以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习用汉文和傣文。有些地方的阿昌族和傣族一样信仰小乘佛教,过泼水节。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阿昌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阿昌族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历史上曾有抢婚、逃婚和招赘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

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举行“跨越礼”和给哥姐一些钱,以对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有的习俗已基本绝迹。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换手艺”结情缘

阿昌族青年男女在相识和恋爱的过程中,双方都会互赠礼物,叫做“换手艺”,包括相送、回礼、再赠送、再回礼等4个阶段。

若某个小伙子在对歌中看中某个姑娘,就互递烟盒,若女方收下烟盒,那么,十天半月后,姑娘就会送给小伙子一件缀有蚂蚱花的织品和一包香烟。这些东西用纸包好,再用彩线捆好送给小伙子。如果彩线结的是活扣,就表示姑娘对小伙子有爱慕之心,如果结的是死扣,就说明姑娘不愿继续与小伙子往来,表示拒绝。

小伙子接到姑娘用彩线结成活扣的礼品后,知道了姑娘的爱慕之心,就会用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保银簪回赠姑娘,拴上两朵串有闪闪发光的彩色珠子的蚂蚱花,表示自己真心诚意地爱上姑娘。

姑娘接到男方的礼物后,如愿与小伙子结成终身伴侣,就会用自己亲手纺织的阿昌布做一件对襟衣送给小伙子,表示愿和对方成亲。

“串姑娘”与偷鸡头

阿昌族青年“串姑娘”的时候,有一种叫做“偷鸡头”的游戏,十分有趣。要是小伙子看上哪位姑娘,晚上就会邀上几个同伴跟着姑娘来到她的寨中。那个被小伙子看上的姑娘,将客人领进村寨之后,就要去找姑娘,如果十个小伙子,她就要找九个姑娘来陪客。

找好姑娘之后,姑娘们就分头去找鸡,每人一只,找齐后交给那个姑娘去请村寨中最好厨师,大家一起杀鸡做菜。

这顿全鸡宴做好之后,做主人的姑娘就要到村寨中去喊:“远方的客人,我家的饭菜已经准备好,请你们快点来!”。姑娘喊了一圈之后,不管有没有人答应,就直接回家了。一直竖着耳朵等姑娘喊的小伙子们,听见喊声后立即来到姑娘家。

在姑娘家的桌上酒菜已全部放好,每人两个碗,一碗米酒,另一只碗里放着鸡头。小伙子一般要先数一数鸡头,如果对就入座,不对就不入席。

宴席开始后,小伙子们开始偷偷将鸡头藏起来,说姑娘的鸡没有杀够。姑娘就要找鸡头,如果找出来了,罚偷鸡头的喝一杯酒。如果找不到,小伙子自己将鸡头拿出来,罚姑娘喝一杯酒。

“抬锅盖”鸡蛋喂媒人

经过“换手艺”与“串姑娘”的恋爱过程,如果姑娘和小伙子心心相印,小伙子便告诉父母,由父母请媒人去提亲。如果女方同意,就随即举办订婚仪式——抬锅盖。女方拿出几只锅盖,在上面放上一碗热肉、一碗煮熟的带壳鸡蛋。仪式开始时,由双方的老人互敬锅盖上的食物,再双双敬媒人。

敬送食物时,双方老人一手抬锅盖,一手用筷子夹肉互喂,再各夹一个鸡蛋喂媒人。这个场面非常热闹和滑稽,鸡蛋很难夹,到了媒人嘴里,媒人不能用手,必须用牙齿、嘴唇来剥,围观者笑得前仰后合。仪式结束,双方就算缔结了婚约。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陪郎撑伞”护新郎

在阿昌族流传着一句谚语:“水带飞刀留恶名,伞护新郎保全身”。据说此谚语源于民间流传的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一位姑娘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与情人私订终身。气急败坏的哥哥们见无法阻止,便在新婚之日新郎前来迎娶妹妹时,向他猛泼冷水,致使新郎当即身亡。姑娘一气之下也自缢而死。人们为了记住这一惨痛的教训,也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姑娘,便在婚礼中增加了泼水和“陪郎撑伞”的程序。

婚礼当天,迎亲队伍进入新娘家的院子时,久候多时的新娘的姐妹们,便不约而同地用一盆盆冷水泼新郎,借以捉弄和考验新郎。有备而来的新郎的两个“保镖”(小伙子)见势则迅速撑开伞,从左右两侧护住新郎,三人边躲边行,有的甚至还要故意与姑娘们开着善意的玩笑。

进了房间,姑娘们还不放过新郎,用锅灰油泥抹在新郎脸上,使新郎狼狈不堪。姑娘们边闹边说:“不抹记不住姐夫,脸一半黑的就是。”说完,姑娘们还会将新郎身上挂上算盘和秤,拉着他到院子里去示众,表示新郎今后要精打细算过日子。

舅舅吃猪脑拌菜带“外家肉”

到新郎家后,男方家设宴待客,新娘舅舅家的那桌上一定有一盘猪脑拌的菜,如果没有这盘菜,他们就不吃饭。舅舅回去时,要让他带“外家肉”回去,“外家肉”很讲究,要砍一块尾巴和一只脚连起的猪肉,恰好四斤半。给“外家肉”是表明不忘记外家。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礼后的第二天,女方家盛宴招待亲朋好友和全村寨的乡亲。新郎要去女方家逐席敬酒、劝饭、认亲戚,同时男方家要再次派人来送礼物。

婚后第三天,女方家送来大饭盒,里面有糯米饭、谷种等,以象征新郎新娘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阿昌族夫妻之间基本没有因为性生活不和谐或其他一些原因而离婚的情况。即使有离婚者,也是少只有少。

普米族婚俗

由于历史的原因,普米族人居住较为分散。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白、纳西、藏等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一种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普米族人口数为33600。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普米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语言。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普米族婚姻多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选择配偶由父母做主,有的地方盛行姑舅表优先婚和早婚,保留抢婚、“不落夫家”和兄死弟妻寡嫂等习俗。同氏族不通婚。泸沽湖一带的普米族,由于和摩梭人杂居,仍有少数保存着一种与母系家庭相适应的“走婚”习俗,表现为男女不婚不嫁,夜晚男子入女家过偶居生活。

解放后,族外结亲和实行婚姻自由的现象很普遍,但与其他民族通婚,要有严格的选择,要征得家族长老及父母的同意。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四弦琴表情达意

四弦琴是普米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乐器。小伙子喜欢通过优美的四弦琴声,来向姑娘表达爱意。无论在田间地头,或在幢幢木楞房里,到处都会听到抒情、纯朴的四弦音。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阿布的小伙子爱上了美丽的姑娘阿乃,但姑娘丝毫不为阿布所打动。阿布忧伤地砍来木头,将它的一端刻成人头形状,用羊皮蒙住“脸”,又把木头的另一端削成人身形状,把四根麻线绷在这根木头上,制成了四弦乐器。阿布整天忧郁地弹着,弹出了美妙的乐声。弦声回响在普米寨的上空。第四天,阿乃终于被阿布的真诚所打动,接受了阿布的爱情。从此,四弦琴便成了普米人吉祥幸福的象征。

送手镯定情

青年男女到了十七八岁,普米族老人或长者就得考虑他们的婚事。订亲之前,先得找好攀亲的地方并进行“找门户”仪式。

找好攀亲的门户,父母便有意寻找机会安排自己的儿女到对方家帮忙做些事情,促使他们相互了解,建立感情。如小伙子喜欢上姑娘,就要赠送一件永久的定情信物――手镯。这手镯大多由家里准备,有些是上辈人遗留下来的家产,但更多的则是小伙子自己想法挣钱买的。富有人家送贵重的手镯,如银手镯、玉石手镯等,而一般人家,只能是铝、铅、铜、铁等金属制作的手镯。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娶亲要喝辣子汤

在娶亲前,新娘家房前空地上用青松临时搭起一个喜棚。喜棚门口横挂两块红布,迎亲队伍来到时,不经允许不得进入。男女两家的歌手开始对唱《认亲调》。在一唱一答之后,女方认可了,才摘下青松喜棚门上的红布,迎亲客便可进入青松喜棚饮茶暂歇。

这时,青松喜棚的门虽然开了,但是,女家的大门却照例紧闭着,门口中还放着两碗辣子汤。大门内,女方歌手用唱歌的方式提出种种质问,新郎、媒人或聘请来的歌手便用《开门调》一一回答,反复求情,说尽赞美话,直到女方满意了,大门才徐徐拉开。但是,男方还要喝了摆在门口的两碗辣子汤,才能进入女家迎亲。

锁媒人赛歌  当新娘骑上迎亲的马匹上路之后,媒人却被女家扣留下来,送到一间屋里锁起来,同时被“关押”的还有女方的一位歌手。在“监牢”中,两人要比赛唱歌,决定胜负。屋外则由两个姑娘手拿钥匙守门。主客双方对歌后,一直要到媒人唱赢了,守门的姑娘才会开锁放人,媒人就会去追送亲的队伍。

要是女方家歌手唱赢了,媒人就得去向女方父母敬酒或送钱,这样即使媒人出了“监牢”,走到村寨口,女方村寨中的各家各户都要来敬酒,媒人必须把每家的酒都喝上一口。如果不想喝,就得和敬酒者一一对歌,对赢了才能走。

婚礼上新人吃羊睾丸

新娘被娶到男家后,新婚夫妇要向男家家族中的长辈和父母行跪拜礼。接着,媒人拿来一碗“接嫁饭”,饭中有羊睾丸,取意今后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接嫁饭由新郎送一口给新娘吃,再由新娘送一口给新郎吃,如此直到将这碗饭全部吃完。

吃完接嫁饭,一对新人在脖子上拴上五彩线,举行祭祀祖先活动,并将酥油抹在新娘的前额,一旦抹上酥油,新娘从此就是男家的人了。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一部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中,还留存着“不落夫家”的习俗。按照旧的习俗,姑娘婚后起码要三回三转,甚至七回八转。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间认为,如果一迎二娶后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这种婚俗,当地人称之为“三回九转婚”。在这种传统习俗的影响下,即使女方愿意坐夫家,通常也要按四次迎娶的老规矩办,否则便会遭众人耻笑。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普米族女子可以再婚,但再婚妇女的人须要折价偿还女方第一次结婚时男方所支付的费用。

塔吉克族婚俗

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人口数为41028。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也使用维吾尔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塔吉克族的婚姻制度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塔吉克人通常在本民族内部通婚,尤其是女子不允许嫁给其他民族,而男子则可以娶其他民族的女子为妻。塔吉克族曾盛行近亲结婚,堂、表亲联姻较普遍,盛行早婚。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烧焦的火柴棒表达思念

塔吉克族青年男女婚前通过对歌活动谈恋爱。当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小伙子便悄悄给姑娘送上一对耳环,姑娘则精心绣一个“绣花包”送给恋人。有时小伙子到远方去放牧,姑娘就用两块小花布缝一个小包,装上一根烧焦的火柴棒托人捎去,表达自己的思念,比喻想得心都焦了。小伙子收到后,立即捎还给一个用红线缝口的黄布包,内装些杏仁和头发缠着的黄色小石头。意思是:我也很想念你,心情很沉重,你见到头发就像是看到了我,我的心是属于你的。

送红头巾定婚约

订婚日,小伙子不去姑娘家,而由父兄、好友和一个女亲属带着衣物,首饰和一只羊到女家去,所带的礼物中必须有一条4米长的红头巾,这条红头巾一定要鲜艳、美观、大方,能让姑娘喜欢。

在这种场合,未来的新娘是不能在场的,一切婚姻事宜由双方的“媒团”商定。在订婚仪式结束时,男方全权代表亲吻女方代表的手,表示谢意。然后,男方唯一的女代表就带着订婚的礼物去单独会见未来的新娘,把订婚的戒指给她戴上,并把鲜艳漂亮的红头巾,盖在姑娘头上,表示姑娘已有配偶。

最后,双方商定日期,将男方带去的羊当众宰了,设宴款待女方代表,共进宴席祝贺。订婚后,男方按照商定的条件,给女方送去钱财、牲畜、衣物等聘礼?。

大汗淋漓的待嫁姑娘

在举行婚礼前,塔吉克族的姑娘要被关在一个严密的小房间里,并且要盖上厚厚的棉被,直至大汗淋漓为止。他们认为,这样做了以后,新娘子就会显得更加漂亮,更加动人。因此,虽然相当难受,但为了漂亮动人,将要做新娘的姑娘们还是十分乐意地接受这种考验,十分乐意吃这份苦。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撒面粉祈祝幸福

塔吉克人举行婚礼,一般是在金秋时节。结婚仪式主要在女方举行。结婚第一天,双方就开始请客,热情款待所有的亲戚和村中的男女老幼来参加婚礼。

男女双方的宾客给主人家的墙上撒面粉,以示吉庆。婆婆或长嫂要给送往新娘家的礼物上撒面粉,以图吉利。新郎的同伴们,用红布与白布扭成“色菜”缠在新郎的头上作为新婚的标志;新娘的女伴们将坠有红、白两色手绢的戒指给新娘戴上,预示闺女将出娘门。

在塔吉克人的心目中,红色象征酥油,白色象征牛奶,而面粉是最崇高的吉祥之物。意思是:祝福新婚夫妇富裕吉祥,过着美满甜蜜的生活。这一天,男女双方家中皆宾客盈门,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备办婚事。

新人共饮一碗盐水

第二天,新郎和新娘同骑一匹高头大马,由亲朋好友护驾,弹起民族乐器,浩浩荡荡来到女方家迎亲。并送一只大肥羊,新娘的女伴代表新娘要向新郎敬上高原的最纯洁、最富有营养的两碗放了奶油的牛奶,新郎当众喝光,表示接受了女方的盛情和甜蜜的爱情。

新郎下马后,新娘的奶奶要向新郎肩上撒些面粉,表示祝福。进屋后,新郎要向新娘赠送礼品,并交换戒指。尔后,女方要丰盛食品招待来宾,并举行赛马、刁羊等娱乐活动。

晚上,当阿訇给新娘祝福时,女方家长要回避,而拜德尔汗(证婚人)则必须在场,阿訇念经祈祷后,拜德尔汗亲自端一碗盐水,用左手给新娘喝一口,用有手给新郎喝一口,表示从此俩人吃一锅饭,象征他们的爱情是永恒的。

踏红毡开始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