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味婚俗
9711000000014

第14章

拉祜族使用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过去无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拉祜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傣族密切交往,多数会使用汉语和傣语两种语言。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在过去,拉祜族曾有血缘群婚、族内对偶婚、转房婚等婚俗,而且长期实行族内对偶婚,因此血缘集团内部形成由父系和母系相互混杂而导致双系大家庭制度长期并存的婚姻家庭制度。近代以来拉祜族主要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大家庭制度,双系间仅限于派出姨表婚。排除姑表婚或禁止父系五代之内通婚。

拉祜族人结婚后既有从夫居习俗,也有从妻居习俗。因此,商定婚期时,都要决定是从妻居还是从夫居。从妻居者,在妻家举行婚礼,婚宴主要由女方操办;从夫居者,在夫家举行婚礼,婚宴主要由男方操办。

拉祜族青年男女选择配偶的一般条件是:男的要会犁地、耙地、砍柴、铲麻、纺麻线、打猎,为人要诚实勤快,至于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会接麻线、织布、缝衣服,为人要勤快,心地要好,至于相貌漂亮与否也是次要的。若一见钟情或互有好感,“串寨子”便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式。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边喝酒边唱“提亲调”

拉祜族的小伙子如果喜欢某个姑娘,要用藤篾编制脚圈、项圈送给她。若姑娘感到合心意,则送一条用五色线编织成的腰带给小伙子,表示定情。双方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后,男的就告诉父母,

然后,男方请村里既能说又会唱的两个男子做媒,到女方家提亲。提亲的晚上,男方的家人不出面,由媒人到姑娘家去商量。按风俗,媒人替男方家带去的烟、酒、茶的数量一定是要双数。女方家也是请能说会唱的亲友来代言。双方就边喝酒边唱“提亲调”。他们对唱起来有问有答,内容丰富。大致的意思是说:

女家亲朋问:

今天是个好日子,好朋好友来串门。

无事不登三宝殿,请问来办什么事?

男家代表答:

好山好水好田地,不知要种什么粮。

听说你家有种子,前来求助讨一粒。

如果女方家不同意,回唱的调子就一口咬定我们家没有你要的种子;要是女方家有意就回唱:

我家种子倒是有,就是长得不太好。

瘪谷霉豆难播种,只怕你家种不出。

男家代表继续唱:

满山遍野都是种,偏偏就爱这一颗。

土地肥沃人勤快,精耕细作好伺候。

来年一粒变十颗,儿孙满堂代代传。

……

如果女方家同意,随后双方就确定一个时间喝“火笼酒”。喝“火笼酒”时决定迎亲的日子、彩礼的名单和数额。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结婚互送猪头不设宴

结婚不备办酒席是拉祜人素有的传统。结婚这天,通常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向新婚夫妇祝福,随后,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便伴着新郎新娘,围着燃起篝火的火塘载歌载舞。拉祜人认为,火塘标志着夫妻双方有一颗火热的心,人们围着火塘歌舞,是祝福新婚夫妇终生相爱。

拉祜人结婚从来不提倡讲排场。这天用来招待客人的东西是自家的旱烟、烤茶、松子、栗果之类,但男女双方家里都要杀一头猪是必不可少的。男方首先将猪头送到女方家,将猪头切成两半后,一半留在女方家,一半由男方又带回来。接着,女方也照此办理,将自己家杀的猪头送到男方家,切成两半后,留一半在男方家,另一半女方自己带回。之后,男女双方将各自的两半猪头合在一起,以表示骨肉之亲和新婚和睦之意。

给父母献水献饭

拉祜族结婚仪式简单质朴。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要一同下山背水,一同上山砍柴,然后将新背的水,新砍的柴送给女方家,同时还要献饭给岳父岳母。接着,新郎新娘再回到男方家里献水献饭,再到寨庙里磕头和供奉礼肉。接着,由村寨老人主持祭寨神仪式。祭礼完结新郎新娘再到男女双方家里祭祖和敬拜父母亲戚。上述这些仪式完成后,新郎新娘便和宾客一起吃鸡肉稀饭,接下来进行大规模的对歌活动。

洗脚闹新房

婚礼当天晚上,拉祜人也有闹新房的习俗。拉祜族传统的闹新房过程是:新娘端来一盆热水,亲切而甜蜜地喊丈夫洗脚,丈夫把脚伸进盆里,妻子便帮他把脚洗干净。这时候,闹房的人们故意用火塘灰把新郎的脚弄脏,让新娘重洗,或在热水里撒火塘灰,让新娘重去打洗脚水,如此反复多次,新娘机警麻利地把新郎的脚洗好,把从娘家带来的一双新鞋给新娘穿上。据说这样做是为了考验新娘的脾气是否温和,为人是否可亲,以及做事是否麻利、机灵等。此外,还可以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向新郎新娘索要喜烟、喜糖等。

这天夜晚,人们吹起芦笙,边歌边舞,庆贺这对拉祜儿女成婚,这种娱乐活动往往要进行到午夜才结束。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后,新郎要携带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如锄头、毯子等,并抱公鸡、母鸡各一只,在亲友的陪同下,随新娘到女方家上门。上门时间一般为三年,这期间新郎可以回家探视父母并帮助干活。上门期满后,丈夫可以携妻和子女回到自己的家里生活,也可以重新盖房屋另立门户。如上门期间已继承了女方家的财产,则要永远留在女方家。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 拉祜族社会里,离婚现象很少。由于喜新厌旧而提出离婚者,会遭到人们的指责。但是,若结婚后夫妇感情不好或其他原因,经双方家长和村中长者调解无效,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有权要求离婚。提出离婚的一方,必须付给对方一定数目的款项,如果男子提出离婚,他所支付给女方的款项要比女方提出离婚多。

拉祜人离婚,也要举行一个仪式,这一仪式由一位男女双方都信得过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老人照例先劝解一番,当劝解无效时,便让要求离婚的男女各持线头的一端,将线拉平,老人用刀把线从中间割断,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杯茶水泼在地上。男女双方各持被割断的那截线头便是离婚的凭据。把水泼在地上是表示男女双方说出离婚的这些话象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不能收回,再也不许反悔。拉祜族还实行转房制度,即夫死后妻可以转房,但仅可以转房给丈夫的弟弟,不能转给丈夫的哥哥。寡妇再嫁不会被人歧视、非议。

水族婚俗

水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及荔波、都匀、独山、榕江等县,一部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水族总人口为40.69万人。擅长农耕,以种植水稻为主。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族原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现在则通用汉文。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水族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选择配偶多以“同宗不娶、异姓开亲”及姑舅姨表亲为前提。婚姻的缔结在历史上既有自由选择,父母包办,也有“抢婚”习俗。近年来也有族外婚,即与他民族通婚的情况并不少见。还有“论班不论辈”习俗。

水族反对“上门女婿”,这可以说是水族不成文的规矩。即使光生女不生男,也不准招上门女婿,水族认为上门女婿既破坏了本家族的血缘关系,又侵占本宗族财产。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定亲彩礼以银为主

水族喜爱唱歌,情歌是青年男女相识的主要媒介。通过走寨对歌建立情感,情投意合者,男方就请媒人去女家提亲。提亲关通过后,下道程序是“定亲”。

在过去,水族姑娘出嫁的彩礼注重银子。一般人家,彩礼要三五十两银子,大户人家要上百两。此外,还要肉120斤,酒一坛,起码二百斤米的糯米粑,叶烟3~5斤不等,米糕数百封,饼子数百个等。过去因彩礼过重,由于没钱,当光棍汉的大有人在。男方在订婚那天要送上80%的彩礼。女方要把男方送的彩礼包括现金及银饰等物当场公开,并摆在女家的堂屋供亲友观赏,以显示男方的家庭条件与姑娘的身价。

第二天,男方家族各户宴请亲朋及乡邻。从此,双方正式成为“亲家”。农忙时节,未婚女婿就可以邀约几个青年陪同前往女家帮忙干活,男女双方家长就开始作儿女结婚的准备工作。男方先要女方的“八字”,女方将“八字”写好,用红纸包好后,送给男方,男方请巫师根据男女双方的“八字”选择吉日定下婚期。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哥弟送亲体现手足情深

新娘出嫁时,一定要有亲哥弟或堂哥弟陪同往返。按习俗新娘出大门两脚不能着地,就由弟弟打伞,哥哥背出家门。然后与陪同的姑娘一道步行。若在途中遇到重踩别人脚印的时候,哥弟又需背新娘走过交叉路口。进入男方家门时,仍由哥弟两人,一个打伞,一个背新娘进门。新娘出娘家门和进夫家门,都必须严格遵守巫师规定的时辰,即使进了寨子,未到预定的“良辰”也不能踏进夫家的门。新娘进门时,仍由其兄或弟背进去。

这种习俗,体现兄弟姊妹互相关心的手足深情,也为水家人独有。

“抢鞋”检验新娘针线活

“抢鞋”也是水族特有的婚俗。当新娘将进夫家的村寨时,寨上的姑娘们守候在村寨入口处,故意不让新娘进寨,大家都争抢新娘的鞋,“抢鞋”据说是看新娘的针线活做的好不好,手脚是否灵巧。有些地方还有新娘只穿一只鞋进夫家的门的习俗。新娘在等“良辰”时,也有拿新娘的鞋抛耍,或故意抢女方送亲人的雨伞等东西的,当然,这些嬉戏的场面是为了增加热闹的气氛。

当新娘来到新郎家时,新郎家的所有女性,包括新郎的母亲等,必须离家暂时回避(姑娘在离娘家时,母亲也要回避),不能目睹新娘进家。待新娘进屋坐定后,才能陆续返家和新娘见面。意思是在家里见面,将亲如手足,一家人会永远和睦相处。

不闹洞房只许对歌

按照水族婚俗,新娘出嫁不兴拜堂,也不准闹洞房。但当晚男方青年歌手们可以找女方陪娘对歌。对歌时,男歌手只能在洞房外面唱,女方歌手就在洞房里面唱,一里一外,一唱一答。所唱的歌都是传统古歌,不能乱编唱。场面严肃而热烈。唱到深更半夜,男家就摆酒席请歌手们吃夜宵,双方就在酒席边相对而坐,一直唱答到天亮为止。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依水家人习俗,在新婚当夜,新郎和新娘不能同房。只有迎亲妹陪同新娘和伴娘入睡,他人不得入内。

水家人有一种婚俗,即新娘婚后要去拜井,而且往往悄悄邀约几个亲戚家的姑娘一道去,一则了解水井的位置和远近,二则为几天后挑水认亲作好思想准备。有的地区新娘去拜井时,必须随身带去两个鸡蛋放在水井里,若两个蛋是相依相靠,就说明夫妇白头到老,姻缘美满。待新娘回门归来,就履行挑水认亲义务。由新郎妹妹陪同,挑着水桶给家族伯叔兄弟每家每户送一挑水,表示认亲。这种习俗至今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在婚后的头三天时间里,新婚夫妇不同居,也不许任何男性进入新房。新媳妇于第四天,由男方姐妹带些糯米钣等礼物陪送回家。新娘在娘家住一夜后,男方派女眷去接,新娘即返夫家,之后新郎和新娘才正式同居。

有些比较守旧的水族地区还保留着“不落夫家”的习俗。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在水族中,寡妇有改嫁的权利,没有夫家兄弟转房的习俗。解放前,寡妇改嫁受的约束不少。如改嫁的寡妇不准回亡夫村寨看望亲子女;出嫁就不能享有原夫家固定产业的继承权,而由其子或叔伯独生子继承;不能嫁到夫家宗族的村寨;出嫁后,要交一分寡嫁金。现在,寡妇再婚则非常自由。

东乡族婚俗

东乡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及新疆伊犁地区等地。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东乡族总人口为51.38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中蒙古语、汉语借词很多。信仰伊斯兰教,教派很多。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东乡族主要的婚姻形式一夫一妻制。东乡族提倡和实行早婚,一般男孩14~18岁,女孩13~17岁,父母就为他们操办婚事。也有七八岁时由父母作主订婚的。男女间的自由恋爱和自行择偶,在东乡族中很少见。包办婚姻虽然有悖于伊斯兰教婚姻制度,但在中国传统封建礼教影响下极为普遍。

东乡族人择偶必须在本民族以外选择,也可与别的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东乡族还实行宗教内婚制,允许与回、撒拉、保安、维吾尔等兄弟民族的穆斯林结婚。如果婚娶的是非穆斯林的女子,该女子必须改信伊斯兰教,并请阿訇履行一切必要的宗教手续,在生活习俗上还必须遵从伊斯兰教的规定等。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彩礼要给“亲家伍”

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东乡族婚礼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一般先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女家应允后,男家即可送“订茶”。

在这之后,可选择日期正式订婚和送彩礼。送彩礼时不仅要给女家送,还要给女方的“亲家伍”(由一个祖父的后代组成的单个家庭,互相视为亲家伍)专送彩礼。如果“亲家伍”只是几家,则每家各送一份彩礼。若“亲家伍”很多,相距又远,可用“总茶”代替。男方彩礼一到女家,女家立即将男家的礼送到“亲家伍”家里。在女方父母叔伯及“亲家伍”父辈若干人在场的情况下,举行宴请仪式,由家伍中的长者或一位颇具口才的长辈出面祝词,赞颂姻缘美满,讲述乡俗民情和宗教义理。这时主宾均站立恭听。祝词结束后,由女方叔伯安排男方家的人进入酒席。

开花馒头订婚约

山区地方订婚时,还有给女家送大馒头的习俗。届时,男方家将当年收成的麦面蒸成馒头,每个馒头用面粉二至四斤;一般不做花卷,只在馒头圆顶上抹点姜黄,用刀稍稍切开点口,切好后,雪白的馒头顶部似开的黄花。一般送给女方家十个,亲家伍每家六个。

订亲成功后,每年的斋月时,男方父母派自己的儿子拿上活鸡、茶叶之类的开斋礼物前去女家探望岳父母。这也是新郎婚前唯一有可能见到未婚妻的机会。否则,直到洞房那天也很难看见未婚妻。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风趣的新郎“偷厨”习俗

婚礼日期,一般选在“主麻日”(星期五),或者尔德节(按伊斯兰教历法,每年的节日时间都不同)前后。迎娶新娘的当天,新郎陪郎等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里,女方家里照例要设宴款待。婚宴之后,新郎就要亲自把家里准备好的木梳和篦子送到新娘的闺房中,要向帮助新娘梳妆打扮的女性表示感谢。

随后,新郎和陪郎要进入到女方家的厨房,一是客客气气地向厨师和帮灶的姑娘们问好致谢,二是窥探机会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厨房中“偷”走一件厨房中的物件。

当着厨房那么多人的面,要偷走一件东西是很不容易的。姑娘们一见新郎和陪郎进了厨房,先是动嘴戏弄嘲讽新郎,继而干脆动手,抓起锅底黑灰就往新郎陪郎脸上涂抹,一直要把他们抹成大花脸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