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味婚俗
9711000000013

第13章

跟着小伙子的姑娘,

像挂在小伙子身上的长刀,

一步也不离郎!

吃饭时,长辈和亲朋好友都要唱酒歌来祝贺新郎新娘,新郎新娘也要以歌声回谢,接受人们的祝福。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按照佤族的风俗,结婚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要邀约十来个姑娘和小伙子到山上砍柴或下地劳动,以示新婚不忘劳动,美好生活来自勤劳。当新婚夫妇劳动归来后,婚礼才告结束。

婚后,每逢年节时,夫妻俩必须带上两挂肉、两桶酒、两包烟等回女家拜年。礼品必须双数。3年后再回女家时,女家会将礼品拣出一半交女婿带回来。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佤族家庭表面看地位平等。但其实夫权思想表现较为突出,妇女一出嫁,必须严守妇道,否则将被夫休弃。夫妻感情破裂,可以离婚,无论哪一方先提出离婚,女方只能空手或者带上娘家陪送的嫁妆归回。

离婚后,如果夫妻有子女,子女跟谁,就由谁来抚养,另一方没有抚养责任。过去,若女方要改嫁时,新夫还付给前夫在结婚时所付的聘礼。现在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渐渐地和男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畲族婚俗

畲(shē)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呈现典型的散居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人。主要以农业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畲族婚姻基本为一夫一妻制。一般同姓不婚。受汉族的影响,畲族的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从订婚到结婚有一套礼俗,如女方要索取聘礼,结婚要坐花轿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畲族的婚嫁又发扬了古代的遗风,男女自由恋爱婚配,结婚不讲彩礼,婚礼简朴。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山歌缔结姻缘

畲族男女青年社交比较开放,双方在劳动中、唱歌中找对象,自许终身。自由恋爱常以歌当话,经过对歌比“肚才”,求相悦、探情意、察忠贞、挑选意中人。

畲族青年男女在很多场合都可以以歌传情,或在赶集的路上,或在清澈的溪边;或在田间,或在亲朋好友家等,互不相识的畲族青年男女相见之后,都会借助情歌,大胆直率地试探对方。有时是男的主动,更多的却是姑娘首先发问。畲族人民能歌善唱,有“畲族生来爱唱歌”之说。青年男女除通过父母定亲外,更多的是自由恋爱,选择对象,取得父母同意后,再托媒定亲。畲族青年选择对象的主要特点是“山歌为媒”。所唱的这类民歌,畲民叫情歌,因为谈情说爱也就是缔结姻缘,所以畲族也把这类民歌叫做“缘歌”。

当男女彼此都对对方满意后,就私订终身。女方私赠男方银质手镯或戒指。男方递送白色“兜肚”(畲族称“肚稿袋”)或其他珍贵物品给女方。而男方就主动托媒人,带上礼物向女方父母求亲,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则商议婚娶日期。

做“表姐”与做“亲家伯”

畲族男女青年比较开放,双方在劳动中、唱歌中找对象,自许终身。定了婚期当年要出嫁的姑娘,出嫁前都要到亲友家走走,或外出游玩一段时间,叫“做表姐”。

出外的时候,姑娘要穿最漂亮的衣服、围裙,戴耳环、手镯,腰间还要系上结婚时用的长绸带。她到一个村子,那个村子的青年会主动陪她唱歌,一连唱上好几个晚上。善于唱歌的姑娘人人夸奖,不会唱的则会受到讥讽,所以,畲族的姑娘在出嫁前都得学会唱歌。

迎娶新娘的前两天,男方要请一个能说会唱的好歌手,与媒人一起将礼物送到新娘家去,将新娘迎回来。这位歌手就是“亲家伯”。亲家伯来到新娘家里以后,人们把椅子放在屋子的东座(即上席)让他坐,亲家伯为了表示谦虚,便将椅子放在西头(即下席)坐。请他抽烟时,他不能先抽,而要先敬新娘村里的人,连孩子都要敬到。总之,亲家伯要处处谦让有礼,否则,人们会在亲家伯坐椅下燃起爆竹,烧他的衣服。到了晚上,女家热情地款待亲家伯。酒宴结束后开始对歌,直到天明告终。

送彩礼时“考赤郎”

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新郎和赤郎(男家带去女方做菜的厨师)送彩礼来到新娘家,女方不但要高高兴兴的吃一餐男方的喜酒,而且还要对赤郎进行一次富有风趣的考核,也叫“考赤郎”或“赤郎开灶”。

男方送上聘礼后,赤郎要到女方家中厨房去做菜,“考赤郎”便开始了。女方将厨房用具全部收掉,厨师在厨房中先唱,唱一样东西女方给一样东西,厨师要唱40多句才能将所有用具凑齐。接着厨师开始涮锅,但女方早派人在一旁捣乱,不让厨师顺利完成涮锅,有的还将东西扔进锅中,给厨师添乱。厨师要想尽办法,快速将锅涮好,只要涮好锅放上肉,女方就不能捣乱了。但他们会很快在烧火上面给厨师设置障碍,将灶堂里淋上水,塞进湿柴,因此厨师要先准备好煤油、蜡烛等引火之物。只要肉放进了锅中,火被点燃,“考赤郎”就结束了。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出嫁戴凤冠、吃“千斤饭”

畲族姑娘在去婆家前,要进行一番特别的打扮。发髻盘在脑后,头上戴凤冠,冠外扎四根用数百颗白色珠子制成的珠带,还要戴耳环、银项圈,尤其是左手无名指上要戴一只九连环的银戒指。据说,这九连环戒指,寓意日后会有九子十二孙。

新娘在告别娘家前,还要吃“千斤饭”。大家在桌子上放两把筷子,一碗饭,新娘一手拿一把筷子,交叉着递给站在身后的哥哥,哥哥接过筷子,从新娘腋下将筷子放回桌上。新娘接着低头衔三口饭,将其吐在桌上的手帕中,由哥哥收起放在新娘的口袋里,让她带到夫家去。据说,这三口娘家饭,年年能养一头千斤重的大肥猪,因此叫“千斤饭”。

宴席上“调新郎”

畲族婚礼一般在夜晚举行,新郎新娘要举行拜堂的仪式。拜堂后,新娘由伴娘陪同进入洞房。这时外面酒宴开始。招待客人的宴席一开始是空的,要新郎唱一样,女方才会端上一样。大家都是静静地等待新郎的歌声,新郎唱一句,厨师和一句。一唱一和,筷子、酒、菜就会应声而来。这种娱乐活动叫做“调新郎”。

当酒宴吃到一半时,伴娘会来到新娘身边,陪同新娘献礼。新娘手捧方盘,里面放八只小杯,杯里放一颗红枣并盛满糖水,先送到主宾席,由新郎的舅舅第一个取杯,其余七个依次取杯,只喝糖水,不吃红枣,然后每人拿一个红包放在杯内。就这样一桌桌送,直到送完为止。

当人们用餐完后,新郎还要一样样唱,唱一样,厨师就将桌子上的东西收去一样,直至全部收完。等到客人吃饱喝足以后,新郎由八个人(名曰八仙)陪同进入洞房。伴娘开门将新娘推进洞房。最后“八仙”和伴娘都退出,新郎新娘欢度洞房之夜。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后三天,新娘同新郎一起回娘家做“头转客”。往往选一个酒量较好的人挑“女婿担”,两人步行到岳父家。一路鸣炮,村中人闻讯多来夹道欢迎。女婿见了上辈老人,便拱手鞠躬行礼。

新郎来到丈人家后,要住宿一二日,轮流到亲房内叔翁家认亲,最后一晚由岳父设请“女婿酒”。宴席间“提壶”者常要请女婿唱令歌、行酒令。三轮酒后,常由挑担的“姻家伯”代唱令歌二首,代女婿说一些感谢祝福的话。

酒宴后,丈人请女婿吃晚饭,此时岳母捧出满碗饭,给女婿吃,这叫“饭心饭”。按畲族婚俗,碗内放着一包“饭心包”,意含岳母爱女婿,暗里赠“私家”。这时桌旁契母们(内兄嫂)即欢唱“饭心歌”。使女婿懂得丈母娘养女之恩、嫁女爱婿之意。女婿得到“饭心包”,吃完饭后,得掏回敬的“红包钱”,安放碗里,以示酬谢岳父母的恩惠。散席后,女婿进行送“分花包”,给一门亲属、男女小孩,以作为见面礼。

小两口在第二天返回家里。当晚即在男家举行“回门会”。设宴请房下叔父上辈人,祝新婚圆满。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畲族婚姻允许离婚,由于畲族妇女一贯参加生产劳动,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受到家人的尊重,故离婚时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若丈夫死了,妇女改嫁也比校自由。

高山族婚俗

高山族主要聚居在台湾地区,包括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高山族现有人口40余万人,大陆共有4461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高山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且非常严格,近亲之间不通婚。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地区的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通常是在生产劳动中选择对象,在歌舞活动中也可以得到公开恋爱的机会,但是结婚必须取得父母同意。

高山族人结婚年龄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说来泰雅人、布农人和曹人地区,男子在十七、八岁时,熟悉农耕和狩猎之后才算成年。高山族的女子在十五、六岁熟练编制的技术时才可成婚。这样的婚姻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只有掌握了生活技能,才能有生活保证,组成的家庭才是稳定的。

高山族的不同族群之间其婚俗也有很大差别,有的至今还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的习俗。如阿美人、卑南人流行的招赘婚,就是男子出嫁的对偶婚形式。男人结婚后要入赘女家,待生一子女后才能回到自己家里。

台湾的高山族男女青年结婚之前要举行文身、文面仪式。姑娘在结婚前一二天,就必须举行。姑娘若不举行这种纹面仪式,男子就不能和她结婚。对于男子来说,如婚前不纹面、纹身,姑娘也不会和他结婚。阿美青年开始恋爱的一个月后,女方自愿到男方家里劳动一段时间,当“实习新娘”。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投槟榔探情缘

每逢年节,高山族人都要举行一种以槟榔为球,以竹篓为篮的球赛。身者盛装的姑娘站成一排,每人身背一个精致的竹篓。竹篓约高一尺半,宽一尺二寸左右,竹篓的口五至八寸。同样多人数的青年小伙子排着队站在姑娘们的后边,每个小伙子手里拿着槟榔当个球。球赛一开始,姑娘们便背着青篓,边走边唱着欢乐的歌。小伙子紧跟在后边,在追逐中,在相距五米左右处将槟榔球投进姑娘的背篓内,投不进者为输。假若姑娘对小伙子有情,就会主动配合。让小伙子把球投进去,以示相爱,如姑娘不喜欢小伙子,就想方设法不让小伙子把球投进自己的篓内。

凿齿订终身

高山族还有一种特别的表达海誓山盟的方式。就是姑娘要忍痛拔下自己的两颗侧门牙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同样要拔下自己的两颗牙齿还赠给姑娘。彼此珍藏,取痛相关之急,表示愿结终身之好。这种凿齿订婚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时代就有记述,直到今天,在高山族的一些地区还有存留。

岳母考察准新郎

在台湾的花莲地区的高山族男青年爱上姑娘后就砍柴割藤,大大方方地送到姑娘家去,表示爱慕之情。姑娘的伊娜(妈妈),除平常细细观察小伙子的一举一动之外,还会到部落头目家了解小伙子的劳动、品行和健康情况。如果头目说:“马拉格(勤劳)顶呱呱!”姑娘的母亲还会亲自考察小伙子的各种能力等。

姑娘的母亲会选择悄悄地躲在牛棚边,让部落头目把小伙子叫来。一见到小伙子,她就从牛棚里拉出一头大水牛,并用劲地拍打牛屁股,牛受了惊,迅即朝前奔跑。小伙子见到水牛,就要迅速冲上前去抓住牛角把牛制住。这样,姑娘的母亲才放心地笑了。

这以后,姑娘和小伙子就可以公开自由来往了。过了一两年,双方便可以定下婚期。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娘家泼水送新娘

在婚礼当天,新郎来女方家接新娘,当新娘新郎一登上车,车子要开回夫家时,新娘的母亲或家族中的长者,手持一盆水,往新娘车上一泼,车子开动,紧接着新郎便把手中的扇子由车中抛下,泼水者即刻捡起扇子猛扇,边扇边念着:“扇凉一点,很凉啊!很凉啊!”泼盆水意即提示新娘:“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要好好地对待夫婿,永相厮守,就如同“覆水难收”,不能轻言离婚之意。拿扇子猛扇猛叫寓意“女儿嫁出去了,又了却一桩心愿”,因此心中高兴,像水一样凉快。

一路长跑背新娘

在高山族鲁凯人的婚礼中,新郎是最累的。这是因为,新郎要在接新娘开始跑,从跑步开始,以跑步结束。新郎如何从始至终的跑呢?具体是这样的:举行婚礼这天,新郎携带着聘礼,由亲友簇拥着,从男家出门便跑,要一直跑到女家门口。然后,新郎和众亲友齐声高叫,好象是在告诉新娘:新郎来接你来了。其实新娘已被女家亲友用三根麻绳绑了起来,并被藏在了隐蔽处。新郎和众亲友在门外高喊,一直要等到女方亲友在院内唱答之后,新郎才与接亲队伍迈进女方家的大门。

进到女方家的院子后,新郎向女家父母献礼物,然后便到处寻找新娘,找到新娘,新郎掏出刀子割断麻绳,接着背起新娘跑步离开女家。在归途中,新郎仍然要背着新娘。无论女家离男家多远,应该一气跑回男家。即使新郎累得汗流浃背,也不能让新娘下来步行。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挂尾蔗”意思是保留着蔗尾的甘蔗,甘蔗要选取刚从田中连根拔起仍保留着青蔗叶的。高山族姑娘出嫁后第二天回娘家时,母亲会赠予高及二、三丈的挂尾蔗。每次两株,用九尺长的红色带子绑在甘蔗的两端,由新娘和新郎带回夫家,它代表的意思是“有头有尾”,时时警惕着夫妇,要“万事忍耐”“和好相处”,致能“有头有尾,白首相偕”,同时要像甘蔗一样,“青春永驻”、“生机勃勃”,其绑蔗用的“九尺”红带子有“长久”之意。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高山族男女离婚后都可以自由再婚。但再娶再嫁是有次序的。假如双方同意离婚,要男先娶,女后嫁;男方提出离婚的,女方先嫁,男方才能娶;女方提出离婚的,须男方先娶后,女方才能出嫁。否则都要罚财物。这些再婚次序须严格遵守,这是高山族人共同维护执行的规定。

若是丧偶后再婚,则必须在服丧期满后才可以。服丧期停婚时间在各族中长短不一,有的一个月或几个月,有的半年或一年三年不等。泰雅人规定寡妇要为亡夫禁婚一年,鳏夫则只需为亡妻守丧三个月后,就可以再婚。赛夏人规定寡妇和鳏夫都要为亡人停婚三年,寡妇要回娘家,然后再嫁。阿美人的鳏夫可再娶妻妹。而曹人的卡那布亚群,如果男子过了五十、女子过了四十五以上丧偶,原则上不能再婚,这主要是考虑到人的生育能力的问题。

拉祜族婚俗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在邻近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拉祜人居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拉祜族人口数为453705人。拉祜族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