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汇丰帝国
9709900000018

第18章 领衔国际银行团(5)

10月,汇丰应英国政府之邀,跑到海参崴开设起分行来。汇丰设立分行的一般原则是,在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城市,先设立经理处,待证明有利可图时,再升格为分行,进行重点经营。正如汇丰银行董事会所指出的:“凡是与中国贸易没有直接联系或者没有直接联系的重要性的地方,不管前景多么好,也不宜把银行的业务伸展到那里去。”

汇丰的董事会认为:“将汇丰的利益伸展到与中国贸易无关的地方去总是轻率之举。”但是,海参崴分行的设立,却丝毫不是遵从这条原则的。海参崴分行的主要任务,是对在这里登陆的几千英国军队支饷,提供每月约几百万卢布的现款。

相比于汇丰其他分行,海参崴分行的业务稀松平常。除了可以对大豆贸易融资外,倒手一笔巨额黄金尚算一段有趣的插曲。关于这个故事,柯立斯在《汇丰--香港上海银行》一书中作了详细的叙述,过程大致如下:

1919年2月,拥有众多金条的高尔察克决定卖掉其中的一部分,以支付其军队的开支。因此,他与汇丰银行商定,将一定数量的金条运往香港,售得价款后汇回。3月2日,运送金条的火车安全抵达海参崴。在英国政府的批准下,汇丰将其运到香港出售。

8个月后,高尔察克在苏联红军追击下,乘坐装载黄金的列车败走鄂木次克。在路途中,与捷克军团发生冲突,并遭到扣押。捷克军团随后以交出高尔察克与大批黄金为筹码,向苏联红军换取安全东归。不过,最后捷克军团只是将高尔察克交出,价值几千万英镑的金条则被带到海参崴秘密地卖给了汇丰银行。

这批金条由海参崴分行经理经手,通过时任汇丰上海分行经理、后升任汇丰银行总经理的史蒂芬设法出手,最后将金条运往上海,售到了印度。

白俄遭到失败,西方的干涉也没有取得成功,最后以苏联红军的胜利告终。以政治考量为前提而不是以业务发展为目的开设的海参崴分行,此后的日子并不好过。1925年,因违反印花税有关规章,海参崴分行遭到当地政府指控,最后于当年10月黯然离开。

10 北洋时期三大著名“金融街”

在结束本章之前,让我们将目光从汇丰银行的身上移开,扫视一下20世纪20年代中国金融业的其他侧面。事实上,在20世纪的最初20多年里,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一个突出的变化是金融“三足鼎立”中“一足”的更换,即金融舞台上原有的三股势力--外国银行、钱庄和票号,换成了三个新的主角--中国新式银行、外国银行和钱庄。

曾经显赫一时的山西票号,由于其业务重心由商业汇兑向政府公款汇兑转移,当辛亥革命爆发,政府的存款、汇款停止,汇兑协饷无法承做,同时贷款不能收回,存款又被逼退,造成巨大亏损和赔累,致使票号发生集中性倒闭或清理停业,整个行业被淘汰出局。

钱庄则在清末一次次金融风潮的侵袭下生存下来,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复兴,渐成新气象。

中国现代银行也在这期间蓬勃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为中国现代银行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中国市场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空隙,得以比较自由地呼吸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工商业迅猛发展,大批“海归”金融人才开始挑起大梁。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大批能为现代金融业服务的新式人才成长起来。著名的“南三行”【浙???兴业银行,1907年成立;浙江实业银行,1910年成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15年成立】和“北四行”【盐业银行,1915年成立;金城银行,1917年成立;中南银行,1921年成立;大陆银行,1919年成立】,是华商银行中的佼佼者。一项研究显示,1925年上海新的三种金融势力--中国新式银行、外国银行和钱庄所拥有的资金比例分别为:40.8%,36.7%和22.5%。

另一项统计显示,在1912年至1927年,中国新设银行多达313家,资本总额高达2亿多元,其中尤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几年设立最多。1928年11月,民国政府的中央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更为中国金融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与此同时,上海、天津、北京等一些城市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已经颇具规模,上海、天津和北京的“金融街”,到今天也都是让人们怀念和记忆得起来的一个时代的标记。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在中国经济史上的突出地位和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的存在,是一些现代上海人最喜欢想象的场景。在那个特殊的畸形时代,其突出地位几乎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作为外贸中心,上海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在外国对华进出口贸易和商业总额中占到了80%以上,直接对外贸易总值也占到了全国50%以上;作为工业中心,上海是民族资本最集中的地方,1933年时民族工业资本占全国的40%;作为金融中心,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不仅拥有外国对华银行业投资80%的份额,而且是中国几乎所有主要银行的总部所在地。金融业的机构和投资工具,在当时品种齐全,总量庞大。

上海金融中心的这个架势,其实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已经初具规模。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们资力雄厚的银行便先后落户上海。举其大者,有德国的德华银行【1890年】、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1893年】、沙俄的华俄道胜银行【1896年】、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1899年】、美国的花旗银行【1902年】、比利时的华比银行【1902年】、荷兰银行【1903年】。与汇丰银行一样,这些新成立的银行既担负着为本国政府争夺在华权益的特殊使命,也代表着这些国家在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金融实力。

现在,老上海形象在当代人眼里的最典型代表,无疑是上海外滩那一排以旧汇丰银行大楼【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为主的老建筑。在这条被称做“万国建筑博物馆”的金融街上,除了汇丰银行大楼【1923年落成】之外,华俄道胜银行大楼【1905年建成】、东方汇理银行大楼【1911年建成】、有利银行大楼【1916年建成】、麦加利银行大楼【1923年建成】、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大楼【1924年建成】、扬子保险公司大楼【1928年落成】,以及中国通商银行大楼等,这些今天所见的老建筑,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已经耸立在那里。当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意图重振金融业时,也同样是想恢复这条让人含有复杂情感的“金融街”。

天津和北京的金融街,在20世纪20年代也同样显赫一时。

与上海一样,北方商埠城市天津,也是一个以租界区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近代城市。自1881年汇丰银行在天津设立分行,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天津逐渐建立起一批外国银行和中国现代银行。其中,英法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是租界区最早形成的街道,因集中建造了许多银行建筑而素有“银行街”之称。

如果说早期的银行建筑,与天津金融业发展水平一样还比较一般的话【如银行建筑都比较简朴,像1900年前后建造、保留到今天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楼】,那么,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些银行大楼,也像天津金融本身的迅速发展一样,变得坚固而耀眼。在这条中街的两侧,一些气派的银行大楼陆续建成,像美国花旗银行大楼【1921年建成】、英国汇丰银行大楼【1924年建成】、麦加利银行大楼【1925年建成】、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大楼【1926年建成】、【中国】盐业银行大楼【1929年建成】。时至今天,它们依然是天津市的一道独特风景。

而在北京,现在的人们也许早已忘记了西交民巷和东交民巷曾经是显赫非凡的“金融街”。

清末民初时期,西交民巷这条街上曾开设过数十家银行。其中,中国首家官办银行--户部银行,即设在西交民巷。1905年8月,户部银行在今西交民巷27号院开办。1906年11月,清政府改革官制,户部改为度支部,1908年3月,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只可惜,当年户部银行的办公大楼没能保存下来,只有在门口的两座门柱下部还残存着清代遗留的雕花石墩。不过,西交民巷依然留存着不少完整的银行建筑。其中大陆银行、北洋保商银行等银行老楼,已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交民巷是中资银行的集聚地,而东交民巷则是北平解放前外资银行的汇集地。当时的中法工商银行、汇理银行、花旗银行、运通银行、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均设在这里。《燕都丛考》记述:“民国十年【1921年】以前,各银行竞于是谋建筑,颇有作成银行街之想,嗣以市面衰落,遂一蹶而不复振。”

《燕都丛考》所说的东、西交民巷“市面衰落,遂一蹶而不复振”,指1928年6月南京政府“二次北伐”赶走盘踞在北京的奉系军阀,并取消北京作为北洋军阀政府首都的地位,将北京降格为“北平特别市”。此后北洋政府各部纷纷迁往南京与南京政府合并,史称“政府南迁”。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也迁至南京,金融业则更进一步集中于上海。自此,东、西交民巷作为银行街渐趋冷落。

这一时期在中街以外的地方建成的银行大楼,还有浙江兴业银行【1925年建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