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十诫
9706100000011

第11章 第五诫 只求发展,漠视商业道德(2)

尽管大多数公司都能够遵守法规,没有触碰到第五诫,但是有些公司就喜欢在法律面前耍小聪明,它们犯了错,甚至还越过了底线。像阿德菲尔和世通这样的公司不在少数,而更让人痛心的是,它们玷污了整个商界的声誉。那些惯于偷奸耍滑的公司败类经常举办奢华的聚会,他们和显贵及名流觥筹交错的照片损害了整个业界的声誉。

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公司高管对于成为名人的渴望,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不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架起来的摄像机。在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播出节目的今天,脱口秀栏目总在网罗能上??的新面孔。有些大公司的高管对这种风尚乐此不疲。为了能让自己成为杂志封面人物,他们可谓是绞尽脑汁,一掷千金地招待要打点的人,斥重金购置华而不实的豪宅。

如果你刚刚开始变得有些分量,你就要提高警惕了,一些写手或者会把你捧上天,让你变得光彩夺目、超越同侪,或是把你刻画成比狄更斯名著《圣诞颂歌》中的吝啬鬼还要十恶不赦的人。当我成为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后,我就在一些商业题材作品中出现了。作者的一些描述让我几乎都不认识自己了:有时候我成了一个威风八面的白衣骑士,率领公司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有时候我又成了彼得原理的鲜活案例,我的能力还不够驾驭目前的工作。在我的故乡美国中西部,哪怕是最富有的农场主都会尽量做到不露富。你如果自我膨胀的速度慢一些,自己也会感觉更舒服些。

人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染上沽名钓誉的社会通病,也不要越过社会法制和道德的底线。

“经理人关心的是正确的做事方法,领导者关心的是做正确的事。”

--佚名

每次美国出现了商业丑闻之后,政府似乎都制定出了新的法规。

美国政府第一次决意要控制证券内幕交易是在1792年,事情是由于时任财政部部长助理的威廉·杜尔借用权势操纵股票交易,但德高望重的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却保持着廉洁之身。威廉·杜尔因为是美国第一个被曝出参与内幕交易的官员而臭名昭著。他的投机操作最后促使投机商们的聚会地点从咖啡屋、马路旁换到了一座大楼内(后来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在这里进行的交易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和记录。

尤利西斯·格兰特总统任职期间出现的丑闻、19世纪下半叶敛财大亨们的尔虞我诈催生了更多监管法规和反垄断法的出台。由于哈定总统任内的蒂波特山油田丑闻,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更多的法规出台了。在1929年大萧条爆发后,政府以更加密集的步调出台了诸多监管法规。在接下来几十年中,定价控制、反招标违规和不公平竞争方面的法规不断推出。

光靠立法是无法让商人们变得更有道义感的。在安然丑闻爆发时,除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之外,相关的联邦法规长达71000页。法律反对欺诈的态度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2007年夏天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你在网上都能看到有人在堂而皇之地出售获得贷款所需的虚假证明材料,你甚至还可以得到伪造的付款账单,这样你就可以从抵押贷款官员那里拿到钱,而这些官员其实早就知道这种伎俩不仅在现实中存在,而且很多人就是这么干的。对局面的错误判断和一些人胆大包天的犯罪行径是次贷危机的重要诱因。

在我写作本书的时候,尽管美国的监管法规已经变得更严了(有人说实在是太严苛了),尽管公众抱怨高管们拿着天价薪酬但是行为不够检点,我们还是能听到有些公司的高管触碰了雷区。

我觉得那些高管的处事态度不可理喻。我只能说这些领导过去和现在都太脱离现实了(参考第四诫),他们根本想不到人都有缺陷,包括他们自己在内也都不是完美的。

在“二战”临近结束时,我在美国海军中服役,我当时的任务是负责照顾截肢、失明、耳聋和因为重伤失语等重伤病患者。或许是我在军队的履历介绍上提到了中学有演讲方面的经验,因此我被安排到了听力康复中心,专门照顾那些有语言障碍的伤员。其实我根本没有照顾这些伤病患者的经验,但是我从医院中另一位大夫那里临时抱佛脚学了点技巧,我们康复中心的工作还是做得卓有成效的。

伤病患者之间是没有高下之分的。不论你是普通士兵,还是高级军官,你得到的待遇都是相同的。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些士兵顽强地和命运抗争,最后完全康复,而有些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能力的军官则无法摆脱阴影,内心的恐惧始终挥之不去。在医院工作的这段经历让我很早就认识到,人性中的可贵与脆弱其实只有一墙之隔,人们既可以挺直腰板成就一番伟业,也可以就此沉沦下去。

在医院中,尤其是在住满了伤员的战地医院里,让人看得更分明的是我们的共性而非差异,我们有着共同的需求和脆弱性,抓破了皮肤,谁都会流血。

神父兼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曾经说过:“人类的进化不会为某个人而停住脚步,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句话我十分赞同。因此,我们友善谦恭地对待自己的同伴不仅是适宜的选择,对于我们人类的共存共荣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些行为不讲道义原则的人可能短时间内会风光无限,有些人还能风光很久,但是最终他们会因为缺乏道义和人性而自取灭亡。在快要腐烂的根基上,你是无法建起一座结实持久的公司大厦的。

有一点让我自豪的是,可口可乐公司有一种建立在信任和坚持做正确的事基础上的企业文化。

我还清楚地记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播放过一部纪录片,展现了很多外来劳工生活的惨状。当看到这些由第三方雇用的劳工在佛罗里达州美汁源饮料厂的果园中恶劣的生活工作条件时,我们感到非常痛心。公司当时的首席执行官保罗·奥斯汀派我们的总裁卢克·史密斯和其他几个人去调查情况,其中就包括我。诚如纪录片所反映的那样,在有些地方,劳工的生活条件真是糟糕透顶。后来,保罗·奥斯汀到参议院就这一问题作证,当听到对劳工境遇的描述后,他不仅承认这一问题确实存在,还说:“参议员先生,您所描述的问题不仅存在,而且现实情况比您想象的还要糟糕。凭良心做事的可口可乐公司是不允许看到这种局面继续下去的。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根据我们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改善员工福利的一整套方案。最初,我们只想到为在果园工作的工人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包括改善住房条件、提供往返果园更便利的交通工具、在果园里提供冰水和其他设施。“旧楼”被推倒重建了。不过,我们又想到,仅仅有更好的物质条件还不够。因此,我们派遣了一组行为科学家来到佛罗里达州,制定出一套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困难的详细方案。通过借鉴专家的研究成果,公司在果园设立了一家诊所,并建立了员工孩子的托儿所、入校前培训机构和成人教育学院。除此以外,我们也提高了工人在薪水和保险方面的待遇,工人们还建立起了自治的社区组织。

后来,农场工会组织找到了我们,尽管最初大家有一些分歧,但最后问题还是圆满解决了。从那以后直到大多数果园出售或转作他用之前,公司和那些劳工的关系都保持得非常好。

正如保罗·奥斯汀所说的那样,凭良心做事的可口可乐公司对劳工所经历的惨状是不能容忍的。这样做可不是为了搞好公关,而是要做一件正确的事。

为了维持人们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信心,它的管理者必须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中,工商管理学硕士是最容易撒谎的。当我得知这项研究的结果后,感到非常震惊。最近有报道称,很多工商管理学硕士班都开始涉及道德元素,并开设了“商业道德”课程。我希望这些课程能够取得成功。但如果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又没有在商界实际工作的经验,那么这种努力的收效未必明显。在现实商业世界中,你每天都要处理涉及道义的问题。

我父亲就不需要听此类“商业道德”课。在他长大的美国中西部,人们一诺千金,简单握手的分量都不亚于在律师办公室签的一份协议。我父亲肯定会同意经管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商业道德,有的只是道德而已,你的生活和工作各个方面并无断层。如果你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标准的道德观,那么你就不算一个商人,你简直就是电视剧《黑道家族》里面的黑社会老大托尼·索普拉诺了。

我父亲经常和我说他睡得特别香,我觉得这也应验了人们常说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