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高盛帝国(前传)
9704700000009

第9章 上市(1)

沃尔特的父亲曾经答应过等他在欧洲的学徒期结束后就让他周游世界一圈,但是1907年发生了20世纪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因此他被召回家中工作。在此前的10年当中,市场上小投资者的数量急剧增加,人们的投资喜好也从债券转向了股票。每个人都想搭上华尔街的快车,不用花多少力气就能赚大钱。各家银行的存款都十分充足,普通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似乎永无止境。在这个时期,一位名叫F·奥古斯塔·海因茨(F. Augustus Heinze)的投机商人以16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自己手中所有蒙大拿州铜矿的股权,随后搬迁到了纽约,用这笔资金购买了尼克伯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 Company),由此成为一家全国性金融机构的领导者。他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断的兼并与整合,最终形成垄断全美铜业市场的局面。

尼克伯克信托公司的管理层以及董事会成员中包括商界及其他各行业的知名人物,当时该公司刚刚搬迁到第五大道234号,毗邻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也就是现在的帝国大厦所在地)。该公司迁址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上城区”的居民提供服务,免去他们到金融区办理各种银行业务的麻烦。当时全美境内的信托公司都在和普通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该公司只是其中的一家,他们不仅可以提供比普通商业银行更高的存款利率,而且可以绕开法律监管的要求,不必像商业银行一样保持较高的现金储备。这家公司成立于1884年,直至第一次经济危机来临前,它都被视为纽约最成功、最值得信赖的金融公司之一。它的主营业务是为富人、企业、家族、法庭基金提供信托服务,同时也发行付息的存款凭证,并且提供兑换支票的服务。根据机构的评估,这家公司的资本金是完整且安全的。

但是在尼克伯克信托公司的幕后,正在进行着不为人知的暗箱操作。海因茨和他的兄弟奥托(Otto)以及公司总裁查尔斯·T·巴尼(CharlesT. Barney)三人一直在用储户的资金进行投机,目标是操纵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的股价,但最终他们自食恶果。全国商业银行(National Bank of Commerce)警告巴尼说,如果他们不能纠正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那么这家银行将停止兑付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开出的支票,但巴尼已经回天乏术。根据当时的规定,政府发行的债券必须存入国库才能提取现金,而当时尼克伯克信托公司所持有的政府债券已经不足以应付储户挤兑了。

等到更多普通民众听说这些情况之后,市场上的恐慌情绪不仅危及华尔街的存亡,还威胁到了整个城市金融秩序的稳定,甚至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行。市场上的现金供应已经几近枯竭。愤怒的人群摇撼着尼克伯克公司位于第五大道上的铁门,大声地叫嚷着要求银行偿还自己的钱。谁也没注意到,当时在人群中有一个很机灵的15岁左右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西德尼·温伯格(Sidney Weinberg),他???5美元的价格为等待取款的储户排队,靠把位置卖给他们赚了不少外快。

根据约翰·S·戈登(John Steele Gordon)在《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An Empire of Wealth: the Epic History of American Economic Power)中的记述,短短4个小时之内储户们就提走了800万美元的存款,而且这种恐慌情绪很快蔓延到了其他银行。尼克伯克公司的资金在48小时内就化为乌有,由此引发的恐慌致使整个美国的现金储备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缩水了48%,此后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才恢复以前的水平。最不幸的储户们手中只剩下一钱不值的存单,身败名裂的巴尼在几周之后饮弹自尽。银行的几位大储户也都自尽身亡。

出面应对危机的是J·P·摩根,他的公司即使在恐慌时期仍然是货币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他召集了多位银行业专家,对存疑机构的资产展开了全面的风险评估,以确定哪些机构可以继续运营,从而值得挽救。尼克伯克公司由于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储户的兑付要求而没能通过评估。

在1913年成立美联储及其相应的监管体系之前,普通商业银行需要准备大量的存款准备金,但是对信托公司没有这样的要求。同时信托公司不是也不愿意成为清算机构的成员,因此也就无法享受清算机构在灾难来临时提供掩体的优势。随着股价暴跌,工业生产也被踩了急刹车,各经纪商都濒临破产的边缘。市场上已经找不到可以用于提供贷款的资金储备。摩根出面说服美国财政部部长出手帮助稳定市场,并为几家弱势商业银行提供帮助,财政部长答应了这个请求,但是他的承诺并不涵盖信托公司。

所有信托公司中规模最大、透明度最低的就是美国信托公司(Trust Company of America),该公司持有尼克伯克信托公司的大量股票作为贷款抵押,并且市场上有传闻称这家公司参与了海因茨在铜业上的投机行为。迫于摩根的压力,财政部长同意商业银行可以向信托公司提供贷款,但前提是这些信托公司将继续向美国信托公司提供贷款。通过一系列举措,他们筹措到了1000万美元的资金,但这离真正解决问题还差得很远。股票市场的情况再一次变得反复无常,恐慌情绪仍在蔓延。

摩根将纽约各大银行的首脑们都召集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通知大家,为了避免整个股市崩盘,必须立刻再筹措2500万美元。但是,最终他们发现这个数额也只能暂时缓解一下问题。很快,他不得不再次向大家提出1500万美元的融资要求。就在世人的冷眼旁观下,许多大型经纪商迅速走向破产。绝望之际,摩根转而向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feller)求助,希望这位有钱人能和他一起出资组建一个4000万美元规模的基金以挽救信托公司,但是洛克菲勒拒绝了他的请求。

祸不单行,欧洲的投资者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拒绝购买纽约市政府债券,无助的纽约市长再一次找到摩根求援,他亲口答应以后要加强防御措施,并且成立一个由银行家组成的委员会来审查纽约市的财务问题。摩根再一次把纽约市的100多位银行家和信托业管理人员召集到了自己的私人图书馆,据说当时他把所有人都反锁在屋里,直至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让资金在各银行间正常流动,并且确保能够获得来自世界其他市场的信贷,从而拯救脆弱的信托行业。最终的结果是美国信托公司和另一家陷入困顿的机构林肯信托公司(Lincoln Trust)获救。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再一次被晾在一边。

摩根的大力投入以及果断的举动挽回了当时的局面,但是他的很多措施都备受争议,并且没有人认为他是出于善心才那么做的。他以6%的费率承销了所有面向信托公司的贷款,最终使得大量资金落入他精心选择的少数人手里,不仅加强了他对一些极具竞争力的公司的掌控,而且使他得以掌控整个钢铁行业。

亨利·戈德曼并没有受邀参加这几次集会,因为摩根认为他只是个新手,而且是个门外汉,但是亨利绝不相信尼克伯克公司是死水一潭,他把这个事件当做一次机遇。他认为尼克伯克信托公司之所以被人鄙视主要是受累于海因茨和巴尼那些不光彩的行为--就公司本身而言,它仍然拥有大量未到期的短期融资券。他说服了当时仍有偿付能力的哥伦比亚信托公司(Columbia Trust),全面收购尼克伯克公司的资产,从而稳定这家公司的运营。最终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10年后,哥伦比亚信托公司与激进的欧文信托公司(Irving Trust Company)合并,亨利出任该公司管理委员会委员。在这之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家公司都保持着良好的赢利状况,直到最后被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收购。

恐慌过后,公众的投资喜好从债券转向了股票,投机理念成为美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机盛行使得监管者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对银行业和货币市场规则进行改革,从而保证普通民众不至于玩火自焚。平时没有多少交集的几个人,包括摩根和后来在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政府担任财政部长的威廉G·麦卡杜(William G. McAdoo),以及代表高盛公司的亨利·戈德曼等几位华尔街重量级人物都出面呼吁组建一家中央银行,为整个美国提供一个更安全、更有弹性,同时也更稳定的经济和金融体制,在此体制之下,银行可以获得足够的资金以保证自己短期资产的安全。

为了推动政府尽快采取行动,亨利找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当时纽约地产界的大亨老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 Sr.),经过这位朋友的介绍,他结识了1912年代表民主党竞选总统的威尔逊。虽然他前半生一直都为共和党投票,但是他已经厌倦了罗斯福那种不断打击大型商业机构的左派作风,尤其是在亲历了这些政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之后,亨利转换了自己所支持的政党,大力支持威尔逊的竞选活动。大选中威尔逊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民众支持率仅为42%,在此前的一年,亨利曾经给威尔逊写了一封长达8页的信,威尔逊的秘书在信上手书“急件速阅”,亨利在信中预测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艰难前景,并且提示必须敦促国会尽快采取行动才能遏制信贷资金的不断蒸发。他指出,当时的几个贸易大国都有不同形式的中央银行作为坚强后盾,这些国家自1873年之后就再也没发生过市场恐慌。根据他的观察,银行业的本质就是买卖债务,但在目前的体制下,美国的银行只能买不能卖,因为他们根本找不到市场卖出。这种趋势预示了会出现更多的投机行为,由此导致银行储备低于限额,无法运营。所有这些问题将会导致要么“出现一个其他文明国家从未见过的超级货币市场,要么就是市场恐慌及其无尽的可怕后果”。在他前往欧洲开始为期6个月的旅行之前,亨利承诺将尽一切力量为这位未来的总统提供帮助。

威尔逊很重视亨利的建议,他推动国会于1913年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该法案通过把联邦政府与现有的私有银行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政府提供了一种掌控货币市场的方法。这部法案同时还确立了成立一家由全国各银行共同组成的中央机构,即美联储,作为财政部的执行机构,设定新的储备准则,监管全国的货币供应,并且保护整个美国在未来不再受到流动性危机的侵害。主要机构设在纽约,下设8家卫星银行,分布在东西海岸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英格兰银行的模式。除了乡村银行业者由于感到自身利益被忽视而有所不满以外,全美民众的普遍反映都是美联储的成立给大家带来了安全感,从此之后美联储成了整个联邦储备制度的代名词。但是人们对于美联储的一个伴生机构感到十分困惑,那就是美国国内税务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收税,所得款项专门用于支付国债利息。这个机构并不包含在亨利所提的建议之中。

亨利与民主党的蜜月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他公开批评威尔逊“缺乏维护美国商业权益的远见”并且在“劳动立法方面没有深思熟虑”,因为威尔逊支持成立工会以及各种反托拉斯行动。他对这位总统“针对墨西哥的两面三刀的外交政策”出离愤怒。在获选之前,威尔逊严词反对罗斯福那种主张用武力向全世界推行美式民主的帝国主义政策,公开表示支持墨西哥人民自主选择政府,但是当选之后,威尔逊调转枪头,派遣美国部队进入墨西哥境内,打败了潘乔·维拉(Pancho Villa)率领的反革命武装力量。没过多久,亨利再次改变了自己所支持的政党,在1916年的大选中他全力支持查尔斯·埃文斯·休斯(Charles Evans Hughes),并且此后一直为共和党投票。

在同一时期,全球经济正在急剧增长,各国都提高了关税,美国即将迎来一个新产品大爆发的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即将出现重大的转变。高盛、雷曼、克兰沃特父子公司接连承销了安德伍德打字机公司(Underwood Typewriter Company)和专门制造轮胎及橡胶制品的百路驰公司(B. F.Goodrich)的股票。之后,亨利收到了一封介绍信,来人是一位年轻的来自丹佛市的企业家。

戴维·梅(David May)是典型的阿尔杰(Horatio Alger)笔下那种艰苦创业型的人物,亨利与他一见如故。作为一名年轻人,梅想在科罗拉多州的莱德维尔开采银矿,但是没能如愿。之后他清点自己剩余的存款,全部投资于一家服装店,出售法兰绒长内衣裤和李维斯牛仔裤。他喜欢这份工作,也喜欢与人打交道,很快生意就欣欣向荣起来。1890年,他终于在丹佛市开设了属于自己的服饰店,而且同样获得了成功。两年之后他向东扩展,在圣路易斯开设了著名的巴尔商场(Barr Emporium),没过几年又在克利夫兰开设了第一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商店。

1912年,梅的商业梦想越来越大,他想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一家连锁零售商店。但是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他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租赁场地、装修店面,并且要购买大量的商品。他对自己在高盛公司将受到何种待遇完全没有信心。他到高盛公司时,迎接他的是一位穿着短袖衬衫的男人,这人坐在门口的桌前,嘴里叼着一根雪茄,正在看当天的《纽约时报》,报纸的头版头条就是越洋邮轮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导致1200人丧生的消息。在等待戈德曼先生的过程中,梅和这个看上去很友好的人谈起这桩惨剧,他以为此人不过是一名小职员。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梅开始充满激情地谈论他要和高盛公司商议的项目,他表示这个项目一定会给高盛公司带来极好的投资前景。我现在都不敢想象,当他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对着华尔街最精明的承销商自吹自擂的时候是多么难为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