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感悟华尔街:我的金融风暴之旅
9704300000008

第8章 又见基辛格(2)

我又补充道:“中国有几亿人知道您的名字。”

他说:“中国的奥运会是我看到的奥运会中最好的。在现场看完奥运会开幕式,散场出去的时候我见到伦敦奥委会主席,我问他准备如何超越北京,他回答说,他们所能做的,就是祈祷让伦敦到时下一场大雾!”

漫不经心的幽默又引起大家一阵大笑。

“我只是历史的参与者”

每次见基辛格,我总试图让他史海钩沉--因为那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辉煌履历。从“破冰之旅”到相约奥运,这位老人是中美建交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是一个符号和象征。我谈起了基辛格为进行中美建交谈判而访华的经历,诚恳地对他说道:“招商银行3万多人都很感谢您,如果不是您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们不可能在纽约开设分行!”

他马上回答说:“打开大门靠的是两方面的力量,中国领导人非常富有远见卓识。”

我说:“中国人认为,是您秘密从巴基斯坦飞往中国的行动促成中美两国元首首次会谈的。”

1971年4月27日,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渠道正式送交美国一份照会。照会说:“中国政府重申它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本人,以便直接进行会晤和讨论。”第二天,尼克松就将秘密访问中国的任务交给了基辛格。

1971年7月8日凌晨3点半,当时的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率领唐闻生、王海容、唐龙彬等人在南苑机场悄悄登上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的专机,秘密飞往巴基斯坦,迎接基辛格。1971年7月9日凌晨4点,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基辛格出现在中国外交官面前,并且秘密登上了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波音707飞机飞抵北京。

基辛格对我讲述了当时的情景,虽然事隔多年,仿佛仍历历在目。“当飞机飞越冰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的时候,旭日东升,格外壮观迷人。中国这个对我来说具有神秘色彩的东方大国就在眼前。我既感觉肩负重任,又觉得结果不可预测……”

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总理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基辛格在北京逗留仅仅48个小时,而同周总理的会谈就持续了17个小时。在世人的眼里,基辛格是打开中美两国关系大门的使者。但此刻,我对面这位老人却虚怀若谷地告诉我:“我只是非常幸运地成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

在这样一位智慧的长者面前,我发现自己的好奇心突然增长,很想听他回忆辉煌的历史。我试着问他:“您见过毛泽东主席几次?”

他回答:“一共5次。”

“第一次的情况您还记得吗?”

基辛格调整了一下坐姿,语调开始放缓,仿佛走入了久远的历史:“他住在一个非常简单的房子里,四周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居所。他身旁的茶几上也堆着书。”

“我们一进入房间,毛泽东就从沙发上站起来,他朝尼克松伸出手,尼克松也朝他伸出手。两位曾经隔绝对峙了20多年互不来往的、各自秉持着对立信仰的伟人,那一刻紧紧地握手了。四只手相叠在一起握了好一会儿,大大超过了正常礼节的握手时间。”

“毛泽东还和我握手,上下打量我,还点了点头,说:‘哦,你就是那个有名的博士基辛格。’”

我一边感慨一边问:“您第一次见到的毛泽东和您预想的他有没有区别?”

基辛格摇摇头,说:“说实在的,你很难做出什么预想,他是如此特别,超出概念之外,很难想象。我见过很多共产党国家的领导人,他是非常有智慧和远见的一个。”

这次历史性会晤进行了30分钟左右,深深铭刻在基辛格的记忆里,后来被他比喻为“瓦格纳歌剧的序曲”,意思是需要加以发展才能显示出它们的含义。他眼里的毛泽东有一种非凡的幽默感,永远是谈话的中心。在他的引导下,1972年尼克松与毛泽东的重要会晤,是在一种戏谑、玩笑的气氛中进行的,轻松的俏皮话使人觉得那是几个经常来往的熟人在聊天,严肃重大的原则性主题在诙谐随意的谈吐中被提出来。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事件越发显示出其所包含的超越时空,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当时历史与现实因素的意义与价值。

开放、理解、沟通、发展,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尽管人类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不同的价值观不一定会相互认同,但完全可以相互认识,人类将从相互了解中获得共同生活的智慧与力量。中美这两个曾经比日月星辰还更遥远的国度,不可思议地走到一起,并且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双方都从中受益,不正开创了这样一个范例吗?

我禁不住再次对老人说:“中国人都感谢您为中美建交打破坚冰。招商银行也非常感谢您,因为我们今天在纽约开了分行。”

他微笑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非常特殊的经历,你们能够在纽约开分行也是中美之间有意义的一件事。”

“招商银行信用卡为什么做得好”

基辛格现在是运通的董事。与Visa、MasterCard并称为三大国际卡组织的美国运通???一向都剑走偏锋,将特约商户集中在旅游、餐饮和娱乐领域,目光紧紧瞄准高端客户,是业内著名的“富人卡”。由此创下了以不到10%的发卡量,占据信用卡消费市场超过20%份额的业界传奇。

可是,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卡组织,运通在中国市场上却一直业绩不尽如人意。

2007年10月,我在纽约拜会基辛格的时候,他就曾问我:“为什么运通在中国市场上的信用卡业务做得不够好,而你们却能做得好?”我当时这样回答他,“很简单啊,因为我们更熟悉中国市场,熟悉中国人的消费心理!”

话说得简单,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招商银行信用卡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坎坷与艰辛。

1999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紧接着,以麦肯锡为首的几家跨国咨询公司受外资银行的委托,对中国信用卡市场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研究报告表明,即将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外资银行对拥有巨大潜力的中国信用卡市场有着高度的期待。

这使我们发展自己的信用卡的梦想开始萌芽。

当时招商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已崭露头角,“一卡通”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品牌。但是,1999年的信用卡市场堪称“冷寂”,真正意义上的贷记卡几乎还是一块处女地。

利用“一卡通”积累的良好的客户基础、丰富的营销经验、优质的品牌形象来发展信用卡,顺理成章地成为招商银行新世纪布局的重要一步。

但也并不是没有顾虑。国内还没有形成借贷消费的习惯,个人资信体系尚未建立,在中国发展信用卡面临着不少难题,不仅市场培育时间难以估量,而且风险控制也难以把握。最终,招商银行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促使我们下定了决心。

正当我们开始谋划涉足信用卡领域时,一家国际知名的大银行主动伸出橄榄枝,提出与招商银行合作发行联名卡。这位大银行的主席也是我最尊崇的银行家。他亲自到北京见我,也请我到他的办公室做客。但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还是婉拒了这家银行的建议。

我们认为,这里是我们的市场,我们有优势。而且,我们也需要自己的品牌。“我们不想让别的银行的名字出现在我们的信用卡上”。但是,我们对信用卡并不熟悉。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借助外力。

2001年年中,我们找到了合作伙伴--在台湾信用卡市场颇有实力的中国信托商业银行,成为了我们的顾问。

2002年8月28日,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派出了几十人的顾问团队。在此后的两年中,我们和这个“神秘团队”并肩作战,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终于在2002年12月1日,正式向社会推出了国内第一张国际标准双币信用卡。

如今,6年多过去了,招商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超过3000万张,成为国内领先的信用卡品牌,被誉为一个奇迹。而之所以如此,确实如我对基辛格先生所言,归根结底是由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市场和客户。

招商银行信用卡的传奇故事,被哈佛大学编写成了MBA教学案例,我也因此多次登上哈佛商学院的讲坛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面对面交流。

我对基辛格谈到了招商银行与运通的合作计划。“我知道您是运通的董事,目前我们正在和运通密切沟通。原本约好明天和运通的主席见面,但不巧他赶去英国处理金融风暴带给运通的一些紧急事务,赶不回来了,不得不临时取消行程。”

我问他:“您看好我们和运通在中国的合作吗?会成功吗?”

基辛格博士爽朗地笑起来:“毫无疑问,在中国能选择招商银行这样重要的伙伴合作,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的!下次我见到运通董事长的时候,我会将今天的谈话转告他。”

“我会为纽约分行开业写个贺词”

2003年,基辛格博士曾经应邀出席过招商银行美国代表处的开业仪式。在会谈的最后,我诚恳地邀请他参加11月19日在纽约举行的开业答谢酒会。我说:“您是我们第一个想到要邀请参加的人。”

“去印度和上海的计划做了很久,早就定下来了。但我会为纽约分行开业写一个贺词。”

一小时的会谈很快就过去了,我们都感到意犹未尽。

美国人对基辛格的评价在水门事件前后曾经出现过巨大的反差,由“独脚智囊团”和“善于用筷子吃鱼子酱”的能手变成了“美国历来掌权者中最危险的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辛格的价值终于被重新发现。现在,美国人已能心平气和地评价基辛格的外交成就了。《外交博士基辛格》一书的作者罗伯特·舒尔茨辛格写道:“正像迪安·艾奇逊设计了冷战早期的美国外交政策架构一样,基辛格创造了一种越南战争后的外交框架,而且还陷入外交政策官员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之中。”

“亨利·基辛格是自冷战初期以来最出色、最值得称道的美国外交家。”

“基辛格现实的外交成就尚无人能出其右。”

“基辛格认识到了美国实力的范围与限度。”

“在说服美国人认清自己在世界政治中所拥有利益的性质方面,基辛格至少在其部分任期时间里获得了成功。在他之前没有几个人,在他之后还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而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既被诗意诱惑,又被权势吸引;既依靠幸运,又凭借胆略……他对“崛起的中国”的率先认同,他曾经给予过招商银行的无私帮助,都会被我们深深地铭记。

我站起来握住他的手,由衷地对他说:“每次见到您都非常高兴,衷心希望您健康长寿!同时再次建议您能认真考虑将深圳之行列入计划!”

老人点头答应,并依旧坚持把我们送到电梯口,目送我们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