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感悟华尔街:我的金融风暴之旅
9704300000006

第6章 沧浪之水

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的《沧浪歌》被司马迁写到了《史记》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卷起的沧浪之水,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呢?

10月6日晚,我们来到了纽约,下榻光顾过多次的百年老店--华尔道夫。

华尔道夫传奇

华尔道夫最早建于1893年3月。当时的美国巨富威廉·华尔道夫建该酒店的目的是为了给亲戚朋友提供一个社交场所。3年后,其表弟约翰四世建成同样大气华丽的Astoria酒店,两个酒店之间以一条300多英尺的长廊连接起来。这条走过无数名媛公子、昵称孔雀小径的长廊,后来以“=”命名,“Waldorf=Astoria”这个名字从此诞生。1931年,华尔道夫酒店经过重建、扩张和迁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酒店。

衣香鬓影、冠盖云集并不是华尔道夫酒店的全部。它的一砖一瓦都见证了许多意义重大的历史场景。例如,1946年美、英、法、苏4个战胜国代表在其塔楼的一个套间里签订了《世界和平协议》;2000年的《新千禧年宣言》也在华尔道夫酒店诞生。

没有一个美国人不以华尔道夫为荣,骄傲于它100多年的历史;骄傲于全世界几乎所有来纽约的贵宾都曾在这里居住过:从英国女王到罗马教皇,从石油王子到非洲酋长,无论名垂青史还是昙花一现,都在这里留下足迹。在华尔道夫狭窄的电梯廊里,你可能经常会与某国政府要员或某位大牌明星擦肩而过……

中国许多国家领导人也曾下榻华尔道夫。他们居住的套房在酒店40层以上,要专门的电梯才能抵达。而在这里住过的第一位中国贵宾,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代表、1895年访美的李鸿章,他一手创建了招商银行的发起股东招商局。

100多年后的2001年3月,我们作为招商局创建的招商银行的代表,也住进了这家酒店。但这并不是为了寻祖,而是这个酒店销售部的负责人蒋小姐通过我行美国代表处筹备组的张凤鸣向我们发出了热情的邀请。这位出生在上海的蒋小姐似乎很了解招商银行,并且很有好感:第一次入住,就说服总经理为我们打了很大的折扣,并且承诺以后每次入住都会有这样的优惠。这样,我们就成了华尔道夫的常客。我们所受的特殊待遇让当时的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我的同学王光亚都大为羡慕。

2004年10月,招商银行美国代表处开业时,就在这家酒店的星光大厅举办了盛大的开业仪式。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那天酒店为我们在门厅上高高挂起了五星红旗。而通常只有一国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住进酒店,才挂该国国旗的。

“甩卖”自己的银行家

赶到华尔道夫已是深夜。酒店在巨大璀璨的水晶吊灯映照下,依旧珠光宝气,似乎不见金融海啸的影子。可在1929年导致美国大萧条的那次股灾期间,很多富豪就住在这里等待命运的宣判,不少人一夜之间成为赤贫,开窗就跳了出去……

现在的金融危机尽管还未酿成这样的惨剧,却一样使很多华尔街曾经的“天之骄子”失去饭碗。我想到不久前,在新浪财经(2008年7月7日报道)上读到的一则消息:《美国华尔街失业银行家纽约街头挂牌找工作》。

现年48岁的约苏亚·珀斯基本来是美国纽约华尔街的一名投资银行家,他毕业于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华尔街一家金融公司从事着投资顾问的工作。然而美国次贷风暴发生以来,全球金融业已有8万多人遭遇裁员,珀斯基也未能幸免,他在2007年12月合同到期后就失业了。

在长达6个多月时间中,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珀斯基仍然未能在纽约再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为了节省生活开支,珀斯基的妻子辛西娅已经带着他们的几个孩子返回了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老家生活。

为了尽快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心灰意冷的珀斯基最近竟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求职方法:在脖子上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经验丰富的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等你雇用”的字样,走上纽约市人流如织的公园大道向路人不断发送履历。他希望通过这种毛遂自荐的方式在人海中遇到一个伯乐。

珀斯基站在纽约街头毛遂自荐的求职方式,的确吸引了许多美国人的关注,一些美国新闻媒体争相对他进行采访,福克斯电视台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邀请他做特别访谈节目。珀斯基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国外,哥伦比亚波哥大的一家电台对他进行了专访,希腊一本财经杂志也请他当封面人物,珀斯基脖子上挂牌子街头求职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全世界。

据悉,珀斯基并不是第一个上街挂牌找工作的美国金融业失业金领。2002年,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10年银行业工作经验的纽约女子纳丁·奥罗莎在失业之后,就曾走上曼哈顿街头,将自己的工作履历塞进陌生人的手中,她在上街推销自己的第一天就获得了一次工作面试的机会。显然,在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面前,珀斯基没有这样幸运。

雪崩的冰岛

当晚刚入住房间,就发现美国CNN、CNBC等电视台正在滚动播放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一条条令人震惊的新闻--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今天宣布,批准日本最大的商业银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UFJ收购美国摩根士丹利最多可达24.9%的有表决权股票……

因对信贷紧缩和全球经济放缓的恐慌情绪蔓延,引发全球性抛售并沉重打压市场,纽约股市再度大幅下挫,三大股指跌幅都超过3%。当天开盘后,三大指数即大幅下挫,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一度下跌800点,迅速跌破万点,这是2004年10月以来,该指数首度跌破万点关口。收盘时,道琼斯指数收于9955.50点,跌幅达3.58%。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跌幅为3.85%。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幅为4.34%。因担忧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跌破每桶90美元,自2008年2月以来,首次收于90美元以下。欧洲主要股市当天也受到重挫。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跌7.85%。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跌7.07%。巴黎股市CAC40指数跌9.04%。俄罗斯和墨西哥股市均因跌幅超过15%而暂停交易……

坏消息,都是坏消息!

可感慨未完,又是一个爆炸性的坏消息--“冰岛总理哈德今天对全国发表电视讲话,称冰岛政府准备接管本国的银行,为国内的银行存款进行担保,并称由于冰岛政府提供银行注资援助的风险过高,可能导致冰岛经济被银行拖累,进而使整个国家陷入破产!”

几个世纪以来,渔业一直是冰岛的主要经济支柱。但就在6年前,冰岛人发现可以从金融业获取巨额财富,他们带着热忱和无畏投身到这个新行业中,凭借狂热的投机欲望从海外大量借贷。

尽管冰岛政府利用能源优势大力发展电解铝、地热发电等行业,但是仍无法形成真正的多元产业。于是以银行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成为了冰岛人致富的希望,这些银行的规模也迅速让拥有32万人口的冰岛国内经济相形见绌。

美联社数据显示,冰岛金融业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彭博新闻社提供的数据显示,冰岛3家大银行所欠债务共计610亿美元。而根据冰岛驻华大使馆提供的数据,2007年冰岛国内生产总值为12790亿冰岛克朗,按照2008年3月的汇率水平,折合为170.5亿美元,金融业外债是GDP的8倍以上。从3月至今,冰岛克朗的贬值幅度已经超过100%,如果这种状况无法扭转,到年底时,外债与GDP的比值将是更为恐怖的数字。

有意思的是,冰岛三大银行并不是美国次级债的直接受害者,这几家银行都发布了良好的上半年业绩,都有健康的资本充足率。这些银行中没有一家持有不良证券,自2006年初的“迷你危机”以来,一直运营良好。

但是,当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房贷市场的不良贷款不仅让美国国内金融市场信贷紧缩,在金融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引发了国际市场的信贷危机,冰岛银行赖以生存的短期贷款于是突然枯竭。

这时候,冰岛政府的信用看起来也不那么高了,尽管它在以往64年的建国史上从未拖欠过一分钱的本金和利息。市场认为,冰岛央行看上去不是可靠的最后贷款人,风险过高。它所掌握的外汇储备只有40亿美元,当国际市场的流动性枯竭时,这点钱不过是债务沙漠上的一粒沙子。冰岛就这样被抛弃了。

冰岛的银行业率先倒下的原因不是玩得太大,它并非一个胆子过大的“赌徒”,它只是众多“赌徒”中的一员,而且是很守规矩的一员;而是仅仅因为冰岛金融业在国内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国家实体经济过小,无法承担虚拟经济所造成的损失。

随着冰岛第二、第三大银行被政府接管,进入破产保护程序,政府宣布放弃冰岛克朗的固定汇率,该国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冰岛国内的通胀已达两位数水平,而其国内货币冰岛克朗兑欧元及美元也创出历史低点,在过去的30天里,克朗兑美元已贬值31%。现在各家银行对涉及克朗的交易十分谨慎,交易员们将克朗看成是发达国家中风险最高的货币,一些交易平台上已经没有克朗的身影……

国家破产--多么触目惊心!

在人们的印象里,冰岛是童话世界,是梦幻乐园,不仅以冰雪覆盖的胜境让人流连忘返,还多次夺下“世界最幸福国家”亚军。此刻,这个曾被无数经济学家推崇的“北欧经济社会优秀生”,在这场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中却难以幸免。冰岛银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证券市场的繁荣而迅速成长,现在却成为造成8倍于GDP的经济损失的罪魁祸首。

慌乱的欧洲

冰岛已经千疮百孔,其他欧洲国家的情况如何呢?翻阅这几天的报纸,我痛彻地感到这个世界时下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一个十分可怕的危机,到处是一片忧心忡忡的景象。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恶化,欧洲各国争相打出救市重拳。由于欧盟区内仍然无法出台具体的统一行动计划,各国只能争相进行自救。逼迫欧洲各国祭出救市大旗的是几大金融机构先后出现险情,其中包括荷兰和比利时合资的富通集团、法国和比利时合资的德克夏银行、英国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以及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等。各大金融机构的跨国姻亲关系让欧洲人对可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心生恐惧。

爱尔兰政府第一个站出来“吃螃蟹”,率先在9月30日宣布担保国内储蓄机构所有个人存款的安全,并于10月3日向国内六大银行提供为期两年、总额达4000亿欧元的个人存款担保和贷款担保。此举使得其他欧洲国家开始担心存款搬家,于是英国金融服务局当天就宣布将储户银行存款保障上限由原来的3.5万英镑上调至5万英镑。同一天,希腊财政部也承诺将为国内所有银行个人存款提供担保。

面对金融危机日渐失控以及其他国家单边救市行动带来的威胁,作为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10月4日召集英、德、意3国首脑召开紧急峰会,试图制定统一行动计划,然而4个小时后,除了空喊“协调”口号,英、德、意、法四国并未达成实质性的一致意见。

统一救市指望不上,单兵作战就靠一个“快”字。因为在没有国界的流动性面前,行动迟缓就意味着被动挨打。10月4日还在谴责爱尔兰单边行动危害其他欧盟成员的德国第二天就打出连环重拳--先是宣布为总额约5680亿欧元的个人存款提供不限额担保;接着又由德国政府与有关私人银行共同出资为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提供总额达500亿欧元的债务担保。

同一天,丹麦与国内各商业银行设立风险基金,保证储户的存款在银行倒闭时不会遭受损失。丹麦各商业银行承诺在今后两年向这个基金注入总计300亿到400亿丹麦克朗……

10月6日,欧元区15国财长会议在卢森???举行,应对金融危机是它的主要议题。然而,各国财长们急于稳定本国金融体系、挽救本国遇险机构,对“泛欧拯救提议”依然信心不足、热情不高,导致会议再度以空洞的原则性声明收场。尽管他们信誓旦旦不会让任何一家大银行垮台,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也承诺,必要时会继续向货币市场注入充足的流动性,但当日欧洲三大股指均出现7%以上的罕见暴跌,力促统一行动而未出台大规模救市举措的法国,其股市CAC40指数更是出现了创立以来最大单日下跌,跌幅超过9%。

在此之前,法国政府对银行的援助仅限于增资德克夏银行。但是今天,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宣布加入为个人存款提供全额担保的行列。法国巴黎银行更表示会斥资近150亿欧元,分别收购富通比利时银行和富通卢森堡银行75%和66%的股份,从而一举成为欧元区最大的储蓄银行。

相对于爱尔兰、德国和法国的无限额个人存款担保,英国的5万英镑担保上限已难以稳定人心。国内对布朗政府的反对之声四起,进一步的救市行动已经箭在弦上。

唯一没有大规模救市举措的欧洲大国只剩下意大利一家……

纵使远隔千山万水,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欧洲与我们也不过居住在同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在这场没有多少赢家的全球浩劫中,亚洲已经不可能独善其身。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说过,亚洲国家的繁荣是因为接到了“来自天堂的甘露”……现在,“甘露”不再。金融风暴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也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市场信心、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从而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拖累。这一判断,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的胸口。

当然,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的比较优势可能还会上升。受益于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将保持较高水平;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没有结束之前,中国作为世界离岸工厂的地位不会改变,仍然是外资的重要选择;中国正在悄然掀起一场消费革命,进而推动中国的消费水平不断增长;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地方政府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是任何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这些是我的信念与信心所在。有了这些作保证,我们的前景依然看好--当然,前提是必须要避免罗奇所说的“以储蓄为基础的消费模式到以资产为基础的消费模式的贸然转型”。

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的《沧浪歌》被司马迁写到了《史记》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卷起的沧浪之水,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