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感悟华尔街:我的金融风暴之旅
9704300000030

第30章 冬天的华盛顿(1)

UBS三个字母和那把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曾经是一个显赫至极的标志,承载了一段何其壮阔的历史。如今,它挂在刺破天际的曼哈顿洛克菲勒中心摩天大楼顶端,依然耀眼,只是没有了往日的荣光。

10月12日,简单用完午餐之后,我们一行前往费尔蒙特酒店探望同业的朋友们。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第二天就要召开了,我希望能见到一些老朋友。

瑞银:成也投行,败也投行

来到酒店,我们约见了我的老朋友“爵爷”--瑞银集团(UBS)的副主席、联合利华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利昂·布列坦。他曾经于1989年至1999年期间任欧盟委员会委员,长期担任该委员会的副主席一职。这位剑桥大学与耶鲁大学共同培养出的高才生,如同亦欧亦美的UBS一样,集绅士风度与自由精神于一体。

1962年,他成为律师,并于16年后升为“御用大律师”(Queen’s Counsel)。1989年,布列坦被授予爵士爵位,业内人士都叫他“爵爷”。“爵爷”历任英国内务部国务大臣、财政部首席大臣、内政大臣、贸工大臣等要职,爱好爬山,喜欢歌剧。2001年,他入选千禧年“新年荣誉名单”,被授予“终身贵族”的荣誉称号。

2005年,布列坦爵士曾在中国欧盟协会成立大会招待会上发表了一次讲话,立志要把中国和欧洲的人民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赢得阵阵掌声。2007年4月,我们在伦敦路演的时候,他还请我吃了一顿英式早餐。不知今日的他是否还有当年的豪情。

“马行长,祝贺你们的纽约分行开业。前段时间每天关注时事,这可是我看到的唯一喜讯啊。”有点发福的布列坦爵士握住我的手,笑着说。

“您如果持续关注下去,会发现好消息越来越多的。风暴总会结束,我们都会好起来的。”此刻,瑞银的事务估计让爵爷伤了不少脑筋,我只好这样安慰他。

今天的瑞银“帝国”,成立于1998年6月,由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公司合并而成。原瑞士银行公司旗下的投行部门华宝迪伦里德(Warburg Diuon Read)被收编为瑞银的投行部门,改名为瑞银华宝。2002年底,出于统一部署的战略考虑,瑞银华宝改名为瑞银。

合并之后,瑞银表现出了金融业领袖的雄心与霸气,其私人银行业务一向是傲视群雄的强大之翼,得到华宝迪伦里德之后,他们找到了另一翼。整合后的投行业务被寄予厚望,瑞银在这种环境中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转型。

在那个时代,投行充满诱惑。爱好和平的瑞士人在金融沙场上却从不含糊,他们在纽约北郊的康州斯坦福镇火车站对面建立了其美国总部,在我的记忆里,他们的交易大厅看起来气势恢宏,以至于虽然离纽约市还有40分钟火车车程,这里仍云集了一批全世界最善辩、最优秀的投资银行家,以及一群最细致、最专业的交易员。

他们狂热的追求与旺盛的精力使得瑞银迅速成长。2000年,瑞银并购潘韦伯证券公司(Paine Webber),通过该公司向其客户推销瑞银投行承销的股票、债券等产品。此后,经过一系列的并购,瑞银的触角几乎伸到了投行业务版图的每个角落,排名座次也由前10名左右升至5名以内。2006年6月,中国银行在港IPO上市时,瑞银与高盛、中银旗下的投资银行成为共同承销商,理所当然地共享2.5亿美元的巨额承销佣金。此一役瑞银取得了巨大成功,很多投行根本没有入围,而美林、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瑞士信贷等大投行也只扮演了次要的角色。2007年几家欧洲银行收购荷兰银行(ABN)时,瑞银又被聘为ABN的财务顾问。

逐渐专业的瑞银投行不但自身发展迅速,甚至成为其他传统部门倚重的协同效应产生器。在IPO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果催生了大批的富豪,这些人因为瑞银的关系被网罗至其私人银行,摇身一变成为高端客户。据有关统计,从本世纪初直到2008年二季度,瑞银私人银行每季度都有几十亿美元的客户新增资产。

这种交叉互赢的模式其实由来已久,在花旗被称为“一站式服务”。直到2008年4月,布列坦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瑞银认为自己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银行投资行为一站化模式将使公司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将保持现有的经营模式。他还说,“瑞银的财富管理部门目前十分巨大,而正因为公司有投资银行部门,许多富有的客户选择了其投资理财服务。”

然而,获取巨大成功的背后,亦隐藏着足以让瑞银轰然倒下的风险。次贷危机既像一个夺人财富的魔鬼,又像一个残酷无情的清道夫。那些肥硕而摇摇欲坠的投行,根本没有抵挡它的能力与信心,被一一清理出局。

瑞银投行部门购买了1000多亿美元的美国次级房贷资产,使得他们在本次危机中大伤元气。2007年一季度,瑞银迪伦里德资产管理对冲基金报亏0.15亿瑞士法郎,关门大吉。同年7月,时任瑞银CEO的彼得·沃夫利(Peter Wuffli)黯然离职;10月,瑞银投行部门CEO何宏丰(HuwJen kins)和财务总监同时引咎辞职。2008年,董事长马塞尔·奥斯佩尔(Marcel Ospel)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辞职。

2008年8月12日,瑞银二季度财报公布,亏损达3.58亿瑞士法郎(合0.33亿美元),资产减记51亿美元。次贷危机发生以来,这个曾经的巨人因次贷产生的资产减记累计达430亿美元,一跃成为资产减记累计额全球最多的四家金融机构之一。

UBS三个字母和那把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曾经是一个显赫至极的标志,承载了一段何其壮阔的历史。如今,它挂在刺破天际的曼哈顿洛克菲勒中心摩天大楼顶端,依然耀眼,只是没有了往日的荣光。此时此刻,“爵爷”虽然还是那样慈祥,舒缓的话语中充满了善意和友爱,但听得出,他的心中已是一片寒冬。

菊与刀:永易克典的困局

按照行程计划,这天我们和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行长永易克典有一个会谈。与爵爷分别之后,随行人员告诉我,永易克典托人打来电话说,因为紧急事件取消会谈,向我表示歉意。

我心中有些疑惑,凭交情而论,不到万不得已,永易克典是不会取消和我的会见的。“看来他遇到了什么事儿,要么是麻烦,要么是喜讯。”我对大家说。

不出意料的话,他应该是因为对摩根士丹利的投资问题而无法抽身。2008年4月,永易克典在接受专访时说:“三菱UFJ金融集团将考虑投资美国及欧洲银行,以扩大海外版图。他强调:“大家总是一直说并购,但我们的基本策略是找出协同效益,让双方都能受惠。我们宁可拿下少数股权,缔结盟友,然后一起合作。”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的家徽;“刀”则是这个民族传统的武士道精神的象征。“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人独特的哲学结构与处世方式经常让美国人焦头烂额。比如太平洋战争,在美国人的记忆中,日本人是最让他们感到头疼的。美国人勇往直前,且懂得保存有生力量;有清教徒精神,且具备强悍的国防科研能力,这些优势使得他们罕尝败绩。可是日本是一个文化完全不同于、锐气不亚于美国的民族。双方交战之时,美国坚信一些战争的基本规律,比如生命的价值应该敬畏,比如为了自由而战;在正式接触之后,他们发现日本人根本不按常理出牌,美国人擅长的岛屿海滩登陆以及严谨的后勤保障体系根本发挥不了作用。日本人的精神信念使得他们坚信,自己在此次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神圣的,而非世俗的;即使战败,也决不承认那是事实,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用生命去捍卫心中认定的尊严。

还有一个例子是双方在企业文化上的差异。企业文化这个词汇是美国人最先提出来的,而提出来的原因,是因为总结日本的经验。二战之后,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所有人都认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但骄傲的日本很快便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他们的产品如雪片般飞向世界各国,其中家电、汽车甚至在美国国内占领了大部分市场。美国人大为惊慌,他们精耕细作于企业管理的流程,自以为已经臻于完美,却冷不防被日本超了过去。很多学者和企业家开始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背后秘密。事后发现,除了外部原因之外,日本经济的复苏有其自身的原因。在精确专业的流程基础下,日本的企业更看重于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而这些优势,甚至不是西方人能复制的,它们植根于日本人的信仰基因之中,传承自中国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与皇室威严造就的“忠”。

满足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是日本人在商场与战场上取得成功的动力。而在矛盾中找寻出路,则是他们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唯一途径。然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这种矛盾的思维模式却使得永易克典在本次投资摩根士丹利的路上并不顺利。2008年9月22日,作为日本第一大银行的东京三菱日联银行对外公告,他们将收购摩根士丹利最多24.9%的股份。他们表示对其最大投资额将为9000亿日元,三菱UFJ的代表将进入董事会。

永易克典似乎看上了摩根士丹利此刻低廉的价格及其和高盛公司一起获得美联储批准,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发展机会。通过摩根士丹利在美国发展储蓄及融资业务,对三菱UFJ而言,的确是件诱人的事情。然而,在这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中,如同林毅夫所说的一样,人们很难以常规的思路判断出前进的方向。

虽然盯上摩根士丹利的投资者并不止三菱日联一家,但市场并不买账。人们显然已经对投行丧失了信心与耐心,他们对摩根士丹利前景的担忧日益升级,以至于曾经辉煌的大摩股价于上周四重挫26%。截止到2008年10月底,摩根士丹利的股价当年已累计下跌77%,一举创下10年来新的低点纪录。对冲基金客户短时间内已经从摩根士丹利撤出了近40%的资金,以至于违约保险成本大幅飙升,大摩再也无力发行新债。

按照永易克典与摩根士丹利高层商议的计划,二者的交易本来将在下周完成。从股市的反应来看,每股25美元的收购价已经比摩根士丹利周四收盘价高了大约一倍。当初确定以90亿美元价格收购该公司21%股份的交易,现在可以买下65%的股份。投资者必须具备的忧患意识与日本民族所看重的诚信,这二者的平衡,对东京三菱和摩根士丹利来说,同样重要。虽然撤单不会有额外的罚款或者别的损失,但日本人不愿意因此得罪了美国金融监管部门,更不愿因此背上有违诚信的道德包袱。

我并不认为永易克典会放弃之前的努力,现在在除了硬扛起并不划算的交易和放弃收购以远离没有尽头的风险之间,似乎还有一个更符合日本人习惯的选择。他们往往会以风险的持续性作为筹码,逼对手让步,而永易克典正是这方面的老手。

酒会:一群人的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