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冯仑管理日志
9703800000032

第32章 九月:政商关系(2)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秩序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建立起来,法制不健全,企业和政府行为都不规范,政府管理部门的专业化能力相对低下,这时动力、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统统掌握在民营经济、特别是那些极富雄心的创业领袖一边,他们往往通过“搞定”一两个掌握重权的领导就能轻而易举地打开体制缺口,截获巨大的资源,形成爆发式增长??即便东窗事发,也往往能够轻易化解危机,逃过生死劫难。于是,便滋长了用钱开路、为所欲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完善,政府管理部门不仅体系日益健全,而且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资源、动力、信息、人才和专业化的优势也明显转到了政府一边。

行动指南

实际上,以投机和腐蚀干部开路、靠某个人与体制博弈的时代正在过去。目前唯一能够与现有体制长期共存和持续发展的方法,就是以组织对组织,以系统(机制)对系统(机制),以专业对专业,以人才对人才。换句话说,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形成专业化的、有效的公司管理系统,才能稳健有效地与政府管理部门对接,获取长期发展的市场资源和政府资源。

9月12日 政府发球,企业接球

目前大陆还是政权主导,就是政府发球、企业接球……现在进步到的状态就是政权、政府主导企业,规则、潜规则起了更大的作用。

国内相当一部分的政策制定程序,还不够透明和清晰。这经常会造成政府权力的边界与企业行为的边界发生冲突,企业必须在这种“发球”、“接球”的状态中生存、发展。

--摘自搜狐博客2008年1月16日冯仑文章

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企业从改革开放前政府部门的附属和“一个车间”演化为今天的企业,民营企业则成为有相当自主权的经济实体。即使如此,企业也要理解,社会的进步是逐步的,目前的状态仍然是政权、政府主导企业,只不过主导的方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行动指南

当遇到政府权力的边界与企业行为的边界发生冲突的情况时,企业需要特别审慎地处理与政府权力部门的关系,谨守分际,尊重政府的管理和所有的政策。这是企业在这个层面必须采取的一个立场,同时也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9月15日 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间接

这20年来的根本变化就是计划向市场过渡,随之而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资源分配方式的变化:由过去书记、市长、计委分配资源改向由企业家、银行家分配资源。

另一方面,相应的变化是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于资源分配不再集中在党委和计委手中,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逐渐由政府直接分配资源和参与经营管理转向完全的服务和问接的指导。在中国,随着经济发达的程度和市场化的程度不同,政府在当地的作用越来越间接,从东南到东北、西北,越往东北、西北,政府管的事越多。

--摘自2003年1月冯仑在第四届“跨世纪企业领导培训”上的演讲文稿

背景分析

中国这30年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体制转换或经济改革。过去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分配所有的社会资源,而现在很多交给了市场来配置。如今,政府部门的职能,更多地改为政策性的服务和一般的行业指导以及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慢慢退出对企业的直接经营。

企业家手中的资源越来越多,这个社会做什么,怎么做,越来越需要由企业家决策,社会资源的分配要由企业家来分配;另一方面,这些资源的分配也要由银行家来分配,除了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的上市、发债、重组还要找投资银行。

行动指南

企业家在转型期内一定要很敏感地把握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根本,这样可以避免犯很多错误。

9月16日 企业需要多大的人脉网

关系规模与关系强度、资源控制能力成反比,这是民营企业在发展当中重要的现象。当一个人天天在外面忽悠的时候,这个人实际上在每一个地方的强度都不够。当这个人不怎么忽悠,但很神秘地就能把事情办成时,他肯定在某个地方有关系,而且这个关系的强度足够大。

最后,当你满足情感和安全需要的时候,再结合一部分发展事业的需要,人的关系网大概是遵循“10-30-60”规律。

--摘自冯仑《野蛮生长》

背景分析

民营企业有时候往往把关系的规模弄得很大,什么都用关系,结果为关系所累、所困。做一家企业,到底关系网多大才够用?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为什么要有关系?对一个人来说,关系在创业、经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一,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发展事业没有关系不行;第二,安全的需要,万一有个急难,你需要有一个铁杆朋友帮忙,替你说话;第三,情感的需要,总得有一些挣钱以外的情感交流。显然,这中间不存在商务关系,而是情感需要,是倾诉、解惑、求证、益智的需要。创业的人压力大,不确定的环境使得他对安全需要和情感需要的强度会比一般人大,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对朋友的渴望程度也大。

从这三种功能来看,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对人际关系的经济规模的强度和范围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往往出现这样的金字塔现象,你发展事业需要的关系对象层次越高、权力越大,实际上你所需要的关系数量会越少;如果你的关系对象比较普通、一般,权力也小,就要靠数量来补充。

此外,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其实在一个单位里,关系越多,作用越弱。比如一个单位有10个处长,你跟10个处长都很好,没人会帮你办事。因为他们之间可能有矛盾,你找这个处长,另外那个处长可能会不爽,于是他们内部就会掐,最后谁都不帮你。但是如果这10个处长中你只跟一两个处长关系特别好,而且其他八九个处长都不知道,这个处长在内部帮你协调,很多事情就都能做成,而且还波澜不惊。这种做法在局部单位里最有效。关系的数量、规模和效果成反比,这是一个有趣的规律。

行动指南

在人际关系网的规模上,一定要仔细研究10、30和60这三个数字,维护好这三层关系,把握住你一生中每天精力的分配,让你的工作更有意义。

最核心层10人、核心层30人、紧密层60人。

9月17日 协调政府部门的专门方法

我们也不去请政府领导,也不跟领导吃饭,但万通为什么还能协调好这些关系呢?我们在人情世故方面是怎样处理的呢?

万通有一套专门的办法。我们把这些问题通过理性分析,在处理上就会避免出现一些误差,也能保证万通的精力不会分散,不像有些企业好像是在跟政府领导做生意。

--摘自2001年专访冯仑文章《10年沧桑话创业》

背景分析

在创办万通之前,冯仑曾经在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多个党和政府部门工作过,他大学读的是经济学,硕士读的是政治,博士读的是法律,比较喜欢历史和哲学,这些经历和专业知识使得冯仑思考问题非常具有思辨性。所以很多时候,别人看不到的现象,冯仑能够感知它,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它。

打个比方,做房地产开发需要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国内很多发展商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走后门、拉关系上,而且有一部分企业因为行贿影响到了发展和安危。但到了万通你会发现,没有一个经理会这样干,企业也不要求员工这样做。

实际上,企业的根本体现在经营上和企业最终的财务成果上,你的财务成果不好,犯了法,即使有再多的关系,最终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行动指南

企业如何处理与具体政府部门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而棘手的难题。只要把企业做好了,剩下的必然会有人来帮你,其实帮你也是在帮政府部门本身。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在中国,“人情练达”应该是每一位创业者非常重要的能力。

9月18日 政府干预企业的边界

现在政府对于企业的微观干预,要不要有一个法律限度……现在政府有时会有过界行为,使交易成本增加太快。政府应该依法行政,减少政府违约,以保护投资商的积极性。

商会不反对政府可以干预市场,但是要依法、适度、有据,反过来企业应该建立公平的制度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范围内的博弈能力,这样大家才公平。

--摘自2005年6月3日《第财经日报》专访冯仑文章

《宏观调控下地产商会维权是否会遭遇瓶颈》

背景分析

在国内房地产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政府干预企业的情况。在保护房地产企业投资人合法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利方面,个别地方的政府部门有时不能做到国有、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甚至压制民营企业老总正当的申诉,不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处理。

个别地方的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逼迫开发商无原则地妥协,形成了“杀大户,斗地主”的情况,开发商怎么妥协都不行。深受其扰的开发商不全是民营的,也包括国有的。

行动指南

在任何国家,政府和企业都不可能绝对分开,尤其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中国,政府和企业分离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9月19日 对政策的敏感性

我们对政策的敏感性表现在这10年问,万通的发展基本上是与政策同步的调整,甚至略提前一些。比如,我们从海南比较早地撤出来,就??出于对政策的敏感,较早地把万通的业务结构作了调整。

在发展过程中,万通的很多决定都基于对政策的敏感把握。万通在近20年中,始终关注能够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产业政策的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化等都是万通研究的课题。

--摘自2001年专访冯仑文章《十年沧桑话创业》

背景分析

万通1991年起步于海南,在那个奇迹多于机会的年代,冯仑和他的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凭着对政策、对市场敏锐的洞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撤出了海南市场,为万通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你对万通比较了解,你会觉得万通更像一个政府的政策、经济研究机构,通过对行业、政策、两岸关系,甚至全球经济形势等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找出万通需要的东西,并与自己的业务配合起来,使企业的每一步都具有前瞻性。

中国现在仍处在一个变动的时期,之所以有很多企业失败,是因为他们过分依赖原来的经验,环境一变化,企业难以作出迅速调整,逐渐就落后了。而万通讲求的是在变应变,就是说在变化中应对变化,而不是以不变应万变。

行动指南

对于绝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说,政策是企业外部环境所有变量中最大的变量。一家企业只有具备了对政策极强的敏感性,才有可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

9月22日 政策的事后博弈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的事后博弈现象。现在制定政策的过程基本是部门制定政策,制定完以后开始实施,政策出台时,博弈才刚开始。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般政府部门出了政策,然后接着有补充规定、有实施细则,这都是事后博弈的结果。

如果采取事先博弈,把一个政策的各利益相关方面找到一起来进行公开博弈、讨论、辩论,然后根据讨论情况由政府来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一旦政策出台,博弈就结束了,更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提高政策的威信。

--摘自冯仑个人电子杂志《风马牛》0706期文章《勿忧,拧着是个过程》

背景分析

在国内,往往当政策公布后,人们开始嚷嚷,各方面开始介入博弈,大家对政策的意见才暴露出来。冯仑认为,在市场经济下、在开放经济活动当中,政策制定应逐步走出部门内兜圈子的传统习惯,转化为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博弈应该在前,做到事先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