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冯仑管理日志
9703800000020

第20章 六月:企业文化与品牌传播 (1)

6月1日 “万通”取名由来

当时我和功权觉得南德不是我们的事业,和老牟也存在太大的年龄差异,所以我们几个经常到中央党校和青年公寓里商讨,思考未来的路怎么走。

我们想了一条路:私下里做些生意,慢慢培养起经济条件后再一起出来。所以我们一边在门头沟(南德员工宿舍盖在门头沟)物色了个店面想开餐馆,一边又想办一个实体,取名万通代理事务所,没有启动资金就注册成事业法人了。

--摘自冯仑《野蛮生长》

我们(万通6名创业者中的4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经常在一起讨论今后的人生,在思想上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合作基础。在那个时候我们就讨论过自己创业,开始想办一个万通代理事务所。名字是我取的,“代理事务”有点像“三T”公司,“万通”就是路路通,能做的就是帮人办事,出书、写文章、开会,积累一点钱,然后再谋发展。虽然最终没做起来,但“万通”这个名字留在了大家心里。

后来自己办公司时,一说用“万通”做商号,谁也没异议,仿佛早就有了这家公司似的。

--摘自冯仑《野蛮生长》

背景分析

“万通”的英译是“vantone”。万通的一份“红头文件”这样解释:把英语单词van(前卫,先锋)和tone(乐音,进行曲)组合为vantone,作为“万通”的英译标准词,中文含义为“先锋进行曲”。在近20年的公司发展过程中,万通在国内的确发挥了行业先锋或企业先锋的作用。

有趣的是,当年公司以“万通”为名出现在中国之时,除了四通,周围还有恒通、亿通、汇通、智通、银通等好多带“通”字的同行,大多是地产公司或投资公司(与后来的联通、网通、电通、铁通这类做通信业务的公司不同)。“万通”现在花开遍地,国内外都有了,看起来“万通”的确是一个经商办事、居家旅行、老少咸宜的好名字。

行动指南

给一家公司起名字,表达了创业者的一种期望甚至是价值取向。有了一个好名字之后,最关键的还是创业者要把公司做好。只有公司持续经营乃至基业长青了,公司的名字才能传之久远、波及后世。

6月2日 反省日

90%的公司会在周年纪念日里大吃大喝,而我们在这一天闭门反省。

--摘自《野蛮生长》一书

敢于否定过去,坚持自我反省的理性批判精神,至今仍是万通企业文化的突出特点。创业伊始,1992年9月,公司就确定每年的成立周年纪念日(注册登记是9月13日)为“周年反省日”,躬身自省,催人奋进。公司领导鼓励员工批评领导、下级批评上级、员工批评“老板”,以这种方式总结经验,辞旧迎新。

--摘自2009年8月万通历史陈列馆新馆开馆文稿

背景分析

万通的“周年反省日”活动开始于1992年。万通当年的一份文件《关于建立“周年反省日”制度的通知》证实了这个时间和事实。这项每年一天的制度已经坚持了17年。

已经在万通工作18年的陈润江先生,在1993年9月13日第一次参加反省会,亲历并实录了这次反省会: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中午吃罢盒饭也没休息,大家几乎是抢着发言,提出了几十条切中公司时弊的意见,言辞之激烈如急风暴雨。当时我初来乍到,被安排作记录,运笔疾书之际也听得热血沸腾。功权(时任万通集团总裁)虽然在前一年的反省会上喊出过“向我开炮”的英雄口号,但这回在大家的批评下,也似乎有点坐不住了,在表态发言时不免抱怨:“我早就说我不能胜任嘛,要么把我撤了,要么给我时间!”

2001年是万通创业10周年,冯仑提出:要进行前瞻式反省,“站在未来看现在”。因此这次北京万通的反省会与以往不同,特地邀请了部分已经离开万通的员工,专门听取他们对万通的新批评和新建议。

在一年一次的“周年反省日”到来之前,公司先通过制度安排和沟通鼓励,要求每位员工都要针对公司各层面的工作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且提出个人认为可行的建议。然后,在公司生日庆典这天,举行由企业中高层和员工代表参加的、庄重肃穆的“反省会”。之前汇总选出的、最重要的若干条意见和建议,在反省会上予以公开宣示,并进行更深一层的讨论,参会者一起投入了现场反省的“头脑风暴”。

一年一度的反省会开到现在,随着公司的发展,会议的气氛渐渐变为冷静而平和,单纯的意见也转为了比较理性的“问题和建议”。

行动指南

只有认真反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企业才能持续进步。

6月3日 感恩日

(每一年)我们要感谢股东、感谢客户、感谢政府,也就是要看看我们给国家交税交得好不好,对股东的回报高不高,对客户的服务是否到位。很简单,如果没有客户,企业没法生存;没有股东,企业没法生存;没有政府为我们提供这样好的竞争环境,企业同样没法生存。

而对我们这些创始人来说,感恩又多了一层含义,就是要考虑员工。所以,我们今年的股东会决定,要在今年对万通创始以来的员工一次性送股,总额将达到几千万股。股份会随着公司的发展而增值,如果走了,还可以变现。

--摘自1996年《中国经营报》专访冯仑文章《在变应变守正出奇》

背景分析

与国内很多民营企业相比,万通很早就强调“军衔”只是荣誉,而报酬还是要与战功结合。否则,如果按行政级别制定报酬系列,那就会使员工勤于钻营,而离客户越来越远。万通很早就用销售业绩、客户满意度来衡量员工。客户满意度高,收入就高,这样员工就会天天去“巴结”客户。这样做其实是为了降低成本。

与这样的人事制度相配合,万通的企业文化也产生了一些变化。过去,万通将每年9月13日定为“反省日”,主要为了躬身自省,不断进步。1999年,万通决定将3月10日定为“感恩日”。这些年感恩的结果是,截至1999年,万通在北京已纳税1亿多元,股东们获得了3亿多元的回报。

从2000年以“真情感恩,用心回报”为主题的首届“万通感恩日”,到2003年弘扬“企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感恩日,再到后来以“感恩客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学会感恩客户、感恩员工、感恩股东、感恩政府成为“万通感恩日”的主要内容和实践理念,并融入了万通的企业文化。

在万通,感恩员工已经有了实际行动。除了创始人与公司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之外,万通其他员工也与公司建立了这种关系。这一切都与产权有关,要真有动力,就要与公司产生直接的利害关系。

行动指南

感恩不能仅仅停留在企业领导者的嘴上,而要把感恩落在具体的方方面面。

6月4日 新年献词

每一年元旦献词的题目,实际上凝结了这个时候公司领导层最想表达的心情和最希望对员工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公司领导层的表态。每年都检讨一下,也有利于公司领导层更好地把握未来。

--摘自冯仑个人电子杂志《风马牛》0708期

背景分析

“新年献词”是冯仑个人特有的,所以冯仑说他的“反省会”比公司其他人多一次。同公司的年度反省会相比,冯仑“一个人的反省”更多的是关于公司战略性、方向性的大事。

毫无疑问,作为万通的创始人和一直以来的董事长,冯仑对万通的影响深入企业的血脉骨髓。他的“新年献词”已经坚持了近20年,虽然是一个人的反省文字,但一直在指引万通的发展。

在万通,“反省”作为有形的文化仪式,实际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每年一度的“反省日”会议活动,另一种是冯仑每年的“新年献词”--它的历史同“反省会”一样悠久。“反省会”召开于每年的9月13日,“新年献词”发表于每年的1月1日,客观上形成新年献词既是对前一次反省会的进一步思考,也是后一次反省会的重要基础,承前启后,相互呼应。

行动指南

“新年献词”只是一种开式,没有必要每位企业家都照着每年写一篇,只要在岁末年初的时候梳理一下自己,总结一下公司,瞻前顾后,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就是有实际帮助的。

6月5日 万通历史陈列馆

7年前,万通在反省会后决定在龙山新新小镇设立自己的历史陈列馆,目的是将10多年来经过不断反省找到的万通生存与发展的健康基因裸露出来给大家看,令新员工知其然、使老员工知其所以然,从而坚信“守正出奇”的必要,努力学习,认真学好;通过直观的实物、图片和专人讲解,把万通的基本价值观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到行动中。

--摘自2009年8月21日冯仑万通历史陈列馆新馆开馆仪式致辞

万通的历史是不死的,因为万通人的脚步从未停歇。万通历史陈列馆是不死的,因为它所展示的不是死的文物而是活的精神。

--摘自2002年9月冯仑写给万通历史陈列馆的献词

背景分析

2009年8月21日,万通在北京怀柔龙山新新小镇举行了万通历史陈列馆新??开馆仪式。

万通历史陈列馆自2002年创建以来,成为万通对内教育员工的课堂、对外交流对话的现场。2009年,重新扩建的万通历史陈列馆全面开放,馆内展示的万通史迹,包括各类文书档案、图片画册、音频影像、物品用具等。馆藏面积600平方米,展示内容分为:成长篇、学好篇、修身篇、创新篇、镜鉴篇5个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还特别设立专章,展示万通历年来的失败案例,旨在总结教训、激励员工、继往开来,以促进万通健康成长,同时也是为了让投资者、产业界和社会各方更加深入地了解万通企业。

万通历史陈列馆通过剖析万通成长历程,收集案例、自省失败、审视自身。对万通员工而言,这种反省可以使他们以理性的方式审视自身的成长,同时以前瞻的姿态思考万通的发展方向,寻求成功;对公司以外而言,万通将与中国民营企业家这个群体共同分享案例,通过反省万通的发展历程,找到其中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健康基因并展现给大家。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万通已存活了将近20年;如今,不少民营企业都面临代际更替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陈列馆专门把万通和其他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行了对比性的陈列,使万通作为民营企业的典型性更加直观。应当说,透过陈列馆,人们能够看到一个积极进取、不断自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的活的历史。

行动指南

企业历史陈列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以对内对外展示企业的历史源流和文化底蕴。

6月8日 实业情结

勤劳致富是我们的重要起点,实业是全中国人民都会支持的大事。

万通创业伊始也抱有献身“实业”的理想定位,1991年在海南创业时,注册的第一家公司名称就叫做“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一群只有知识资本的年轻人试图从国民经济的基础做起,实现念念不忘的报国理想。

--摘自1993年7月12日冯仑在公司内部的讲话《脚踏实地锐意创新》

背景分析

在万通诸多企业实体中,至少有两家带有“实业”的公司,“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原来总部的“万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实业”二字寄托着万通创始人实业报国的情结。

“实业之梦”,这是13年前一本记述中国最早的企业家张謇的书名(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是160多年来无数中国人“强国梦”中的一项重大内容。万通1991年在海南创业时,公司注册的名称为“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这些热词都放在一起,反映了他们很想从投身第一产业开始,不断获得国家政策、金融、技术、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加快企业的发展。

创业之初,万通6位创业者之一的易小迪被派任广西,开发香蕉苗培育基地,他在那里卖出了几百万株香蕉苗,同时收购药厂生产新药;另一位是潘石屹,被派往北京怀柔,先做市场后做工厂,很快组建了开发通信工业城的公司;时任总裁的王功权在海南,从研发农业项目“种衣剂”到开发精细化工产品……都是在“实业”宏图导向下的勤奋作为。

随后,海南突然闹起地产热潮,万通的创业者相继参与,并迅速获得了“第一桶金”,不由得也在形势的推动下,走进了新兴的第三产业--房地产开发,然后,一发不可收,公司很快向全国扩展,投资领域向第三产业中的金融、证券、信托等多个领域延伸。

蓦然回首,万通早期属于第一、第二产业中的“实业”类公司已经先后被剥离出去,金融等第三产业也早已退出,万通近10年来专注于地产投资、房地产开发,但是,“实业”两字一直存留在万通的公司名称上。

行动指南

“实业”的价值和意义,学习前辈创办“实业”的报国精神,以发展“实业”的韧劲来办好公司--这些都不应被人们所忘却。

6月9日 “万通出老板、万科出经理人”

万通在地产行业可以称得上是“金字招牌”,不仅在北京市场排前五名,更产生了著名的“万通系”,即从万通离开的人,单董事长、总经理(正职)共有36个,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有15个。

--摘自《站在未来看现在》

“万通人有做老板的遗传基因。”

--摘自2001年5月30日《中华工商时报》文章《冯仑:房地产思想家》

背景分析

有人说,中国地产界有三个堪称黄埔军校的企业:万科、凯德置地、万通。前两者出产CE0,而后者生产老板。

万通几个合伙人离开之后,先是潘石屹在现代城一炮打响,接着易小迪又把阳光100做成了楼市新星,加上其他万通人开发的项目,“万通系”在北京房地产市场上声名鹊起。

如今,潘石屹、易小迪已成为地产圈内领军人物;而曾为万通经理人的苏楠、赫伟、张民耕、姚军等也多数在地产圈内有较大发展。如今“万通系”的声名鹊起,一直在为万通和冯仑“教父”之名增添着传奇色彩。

冯仑说,这些人离开后,万通的资源、万通的业绩通过他们的努力得以延续。“这就像一个大家族,子女长大成人自立门户,我乐见其成,他们的价值超过万通,万通的价值也会因之而提升。”

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在这个家待久了,就会有一种能力和气质。万通公司不像一些制造业或者军人出身的创业者的公司,他们往往内部等级、气氛比较严厉,而冯仑是做研究做老师出身的,所以相对来讲比较松,交流的东西比较多,这就成为一种气质。

比如,有一次我国台湾地区一个机构颁奖,找了20个万通员工,20个万科员工,他们坐在一起是有差别的:万科的员工比较内敛,纪律性强,眼神基本上不乱转;而万通的人相对活泼,眼神比较分散。而这种差别在企业层面就表现为:万科有次序感,但活跃度不够,万通有活跃度,但整体效率会低一些,这就是气质。

之所以万通公司好多人出去能做老板,就是因为公司平时比较注重对员工尤其是对高管的全面训练,使得万通人相对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

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