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风马牛
9703500000018

第18章 下部(6)

企业公益时代对万通的道德有更好的提升,对员工有更好的感化和感染。在实施公益战略时,我们会培训所有的员工,使公司内部按照公益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我们会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参与性,达到国际绿色公司的标准。关于万通先锋和万通地产差异化的布局,我们已经对证监会有承诺,为了履行好这些承诺,我们已经把万通实业(原万通地产)的资质过渡给了万通地产(原万通先锋)。此次董事会,我们就要研究万通实业下一步的定位战略。这次开会我们选择了一个有趣的地方,上一次是在兰会所,这次可能会选择一个网络公司,感受一下网络经济。同时,我们会选取一个投资银行的专业人士来给我们讲讲,投资银行眼里的优秀的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公司的几大基因,这些将能从公司未来发展和安排上给大家很多思路和启发。

从“王石样本”看中国企业家慈善

王石遇到网民的非议,相当于马英九遇到被起诉机要费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马英九一生廉洁,而王石像马英九一样对自己也是有洁癖的。

万科也披露了,王石这5年的合法税后收入1900万,在地震之前他已经捐出去1200万了,而他自己却不知道。王石这个人看见好人好事就做,他就爱做好人好事!做了就做了,他也不说。结果你算一下,万科是全球最大的住宅公司,2007年年末的市值是美国前三大住宅公司市值的1.5倍,一个人一无所有地创业,干成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住宅公司,他一年的收入才100多万--这是真正拿回家的。有一次他承诺捐出一两百万,结果承诺了以后,因为他预计的一些收入没到账,结果他又没钱了,他就借朋友的钱捐了一些。后来怎么还的呢?他家里出了一个意外事件,最后保险公司赔了些钱,结果他拿这笔钱给还上了。

也就是说王石完全是一个圣人,或者至少我认为他离圣人很近了。当然在这次股东大会上,刚才我讲的有一些他已经披露出去了,这时候一算账才发现,他2/3的钱都捐了。

我问一个问题,你们还想要中国的企业家怎么做?你认为王石应该一个月拿1000块钱吗?你不为他感动吗?而且当大家对他有误解的时候,他没有作解释,就是道歉,而且到现场去,说服股东追加捐款。你认为中国还能有比他更好的企业家吗?你告诉我,你能做到哪一点?假定是你,你会这么无条件道歉吗?道了5次歉,最后是无条件道歉,你能做到这样吗?

王石为何说服股东捐款,因为他个人没钱了,不是他不捐了,他家里还得过日子啊,他没钱了,他答应出去捐款都是借朋友的钱履行了诺言。说服股东以后他自己就到救灾现场,一直在那儿折腾。

民众对企业家、对公众人物有很高的道德要求,我觉得这是好事情,这是我们一步步走向圣人的动力,所以要感谢大家。

但是这个期待如果说让我们一天就变成圣人,那除了跳楼没有别的办法,因为一跳楼,死了,就成圣人了,就贴墙上变成遗像,大家就默哀,没别的了。但只要活着,由普通人变成能人,由能人变成英雄,由英雄变成伟人,由伟人变成圣人,这中间要经历很多事情。所以我说这个道德期待对我们是一个激励,但是也要给我们一个空间,大家要互相沟通,然后给我们一定时间来使我们不断地进步,这样社会才能进入和谐社会。

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大家要互动,要宽容,要理解,要看到中国的创业者,特别是像王石这样的创业家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典范作用,而且他能够对大家的批评认真听取,这就非常好,大家应该为他鼓掌,希望中国的企业家都像王石,我相信中国的市场经济会比现在还要好。

(根据冯仑2008年7月“财富龙门阵”的谈话记录摘录)

民营企业的增长极限

100多年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长不大,活不长,生命周期无法突破15年这个坎儿。直到今天,这个周期率才被万科、联想、万通等企业打破,这些企业每多活一天,就多创造一天民营企业的历史。

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究竟是哪一些东西让民营企业的发展停下来,限制了我们的脚步?换句话说,什么是民营企业的增长极限?怎么突破这个极限?

就我看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天花板或者说增长极限有4个,分别是组织的极限、外部环境的极限、商业模式的极限、企业家的能力与价值观的极限。

一、组织的极限

换老婆与换组织

从内部来看,首先要突破的是组织的极限,一个公司到底能不能成长,组织的变革、组织的制度安排非常重要。

我去三亚时碰到一个民营企业老板,他告诉我,他最自豪的是他的公司在海南的三亚坚持了20年没倒。但是今天他的公司仍然跟过去一样,是一个皮包公司,就两个人,报表也没有,也不知道真正的股本金在哪里。贷一笔款,陪两天领导,钱没有了,再去借一笔款,陪几天领导。他们公司的组织形态,跟20年前公司最初成立时没什么区别,也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增长。

有意思的是,前一段在上海做一个电视节目的时候,嘉宾们谈了自己改革30年来的变化。其中一位嘉宾就说,自己没有什么变化,就是换了4个老婆,其他的全没变。他还感叹,这几十年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没有人能靠得住,女人也靠不住,自己换了4任老婆,都没把公司搞好。今天他公司的形态仍然是个体户。另一位跟他一样老资格的标志性人物柳传志,组织的衣服换了四五件了,从国有民营,到变成香港的有限公司,上市,变成股份制有限公司,再变成一个跨国性组织,到现在还在研究,还在变。

很多民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没有适时地让自己的组织制度发生变化,没有引进新的资本和创造新的更好的治理结构,没有引进专业团队,这个公司就不会成长。

以我自己来说,万通从最早到现在也变了五六茬儿了,接下来还在变。因为资源的配置环境与方式在发生变化,人才配置发生变化,和社会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组织构建的不同也带来完全不同的企业家生活状态。很多创业的民营企业,老板每天都很忙,忙着抓销售、抓管理,事必躬亲。我认识一个房地产老板,总共没做几个项目,已经累得昏天黑地。相反的例子是万科。王石从零开始创业,经过25年,让万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开发公司,在32个城市有170个项目,但你看看王石,多自由,几乎征服了世界上所有的高峰。这就是差异,组织建设的差异。

民营企业的组织演化路径

回过头来看,我们过去的30年里,民营企业的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哪一些组织制度的变化使这个企业能够有快速的成长,从而突破增长的极限?

民营企业内部的组织变革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1993年《公司法》出台以前,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方式是参考江湖组织。但江湖的组织方式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一个是江湖组织有进入,无退出的机制;另一个是没有办法程序化地更换一把手,只能通过非常规方式,所以民营组织的江湖时代充满了血腥。此外,1993年以前,民营企业很多问题都没有好办法解决,比如激励问题,所以民营企业就长不大。

到了1993年以后有了《公司法》,组织就是可以建立在契约关系和股东关系上的法律保护的经营组织。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样把兄弟变成股东。如果在这个关键坎儿上企业没能完成这样一个组织变革,你的极限就到了。凡是由大哥变成了董事长,由兄弟变成了股东,这种公司,这种民营企业都活过来了。

2001年之后我们整个进入了一个新的互联网时期,进入新的经济时期和创业时代,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市场化改革,国企的改革又给了我们巨大的市场空间,民营企业进入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时期,标志性事件就是亚信引入风险投资,并且成功上市。

从江湖时期,到中国的土公司时代,再进入到现代公司的科学治理阶段,民营企业的增长极限逐步被突破。

混合所有制的组织优势

也是在这一时期万通发现,只有进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够突破我们增长的极限,才能够在更大的空间进行博弈和发展。1999年十六大又指出,混合经济是中国未来市场经济的主体。

从市场资源配置的效果来看,单纯的民营和国营都容易出问题,民营的问题是有动力无约束,动力表现为贪婪和冒险,最终走向疯狂;而国企反过来,有约束无动力,约束导致懒惰和贪污。而混合所有制能够把两种制度的好处结合起来。于是我们找了一个新国企,就是天津泰达,这家公司是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国企,它能理解我们的一些市场化的做法。通过引入天津泰达做大股东,我们就变成了混合经济。

变成混合经济以后,我们既受到保护国有资产的这套制度的保护,又顺便把民营资产也保护了,而我们的动力既帮助民营挣了钱,也帮助国企挣了钱,这样就平衡了一个企业的所谓产权性质,所以从2003年起,万通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学习宗教组织,作好价值观培训

为了提高组织效率,我们的组织变革也一直在进行。怎么变呢?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宗教组织,一种是特种部队。

如果只讲效率,不作道德评价,“基地”组织效率很高。“9·11”事件中的这些执行者提前一年就知道自己要死,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将这一信息透露给家人,包括女朋友、父母,都没有。最蹊跷的是,执行任务前一个星期,组织给他们的活动经费一共是22万美元,还结余了4万多,又退给组织。看看人家这组织的威力与效率,当然这属于极端宗教组织的例子。

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存在时间最长的是宗教。宗教都有4件法宝:一个无所不能、让人敬畏的神,一本故事+启示的浅显易懂的经,一座集中学习的庙(或者教堂之类的东西),一群以培训为事业的人(比如传教士)。

拥有这些东西,宗教这种组织表现出很多优势:第一,扩张成本很低,各地盖庙不要总部花钱,自己盖。第二,它没有品牌总监,没有一个宗教说有个品牌总监,但品牌形象极其一致。第三,没有纪律很明晰的监督机构,宗教的监督机构是来世,没成本,不养人,但效果极佳。最后,品牌的美誉度无限,投诉为零。你向观音求子,最后生了个女儿,你去把观音砸了?没有,你又给观音捐笔钱,回家再生。

宗教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培训。不管地下教会,还是公开的教会,每天都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就学习一本书,几千年来只干一件事就是培训,成本自然就低了。从组织上来分析宗教,就是用分散的分子状态存在,用价值观来协调,成本各自承担。这种组织行为成本低、见效快,而且经济效益特别大。

比宗教次一点的组织就是大学,大学的品牌也没人投诉。学校也是培训机构,学校的美誉度也很好,投诉也是零,没有一个人说自己犯法是学校教坏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像宗教组织一样培养企业的价值观,并协调企业的行为和业务,像学校一样系统教育培训自己的员工,企业的组织还可以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我最近一直研究这些事,我专门去阿里巴巴,听阿里巴巴讲他们怎么创造阿里人,跟马云交流,我也全世界去看,包括去耶路撒冷看。我们决定从明年开始改变KPI考核,30%是财务指标,40%是价值观的指标,考核价值观,就是作培训,还有30%是其他。这个月底(2009年8月),我们的万通龙山学校就正式开学了,从高管到普通员工,我们都会进行持续的培训。培训的老师包括身为企业家的专家、学者、技能领域的专家以及公司内部的讲师。第一期课程是针对高管,培训的主题是绿色领导力。

像特种部队一样建设后台系统能力

“基地”组织的对立面--特种部队的组织形式也很有意思。“9·11”袭击事件之后,世界军事变革的方向都变成了特种部队化。(详见《未来的组织》一文)

在以前的战争中,整个火力、弹药的成本70%都是虚耗掉的,只有30%能打到敌人。为什么?因为找目标难。现在倒过来,30%成本(弹药)准确击中目标,70%的成本用来找目标。在阿富汗打仗,三个人一组的特种部队,后台支持系统的成本是5000万美元,包括各种通信系统、情报收集系统、火力计算系统,等等。特种部队给我们企业组织的启发就是,除了一流的市场执行能力,还要有系统的、强大的后台支持系统。后台是什么呢?是系统产品研发、服务、品牌和员工训练。

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永远不会停止,要通过变革来不断地提升发展空间,创造新的无极限发展。

二、外部环境的极限

外部环境首先是一个行业市场规模与市场结构。什么水养什么鱼,以中国电影业的例子来说,中国为何没有好莱坞,没有像派拉蒙或华纳兄弟这样的大企业?因为中国电影业的市场规模比较小,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我国每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只有大约20亿~30亿,正版DVD市场和进口电影营业额也只有20亿~30亿,也就是说中国电影业的市场规模是60亿元左右,其中最大的民营企业--华谊兄弟一年利润不到一个亿,但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一年有3万亿的市场规模,其中万科一年的利润大约是40亿。

外部环境中也有体制环境的问题,电影在有些人眼中不是一个娱乐产品,而是一个宣传品。这样就会出现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管制(特别是审查制度和进入许可制度),很多电影不能正常拍摄、放映,电影公司增长自然会受到约束。再看互联网产业,目前有超过6000万家互联网企业,而且大多是民营公司,且产生了许多像百度、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所以说当市场高度开放时,交易制度非常灵活,且“篱笆”较少,此时这个行业会出现很多创业公司,企业增长极限也会放大,不会被轻易制约。

而政府的管制方式也导致很多企业的增长出现极限。整个的体制、制度给我们企业的增长创造了很多模糊地带,让你没有办法增长。这使得很多民营企业自行寻求突破,黄光裕寻求的是一种突破方法,失败了;朱新礼采取的是静静等待、相信组织的方法,也失败了。

所以,就外部环境而言,你选择了什么行业,你的增长极限就受到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和体制环境的制约。由于这类制约和影响比较多,通过打破内部的天花板,从而突破民营企业的增长极限就变得更加重要。

三、商业模式的极限

民营企业的另一个极限是商业模式的极限,不同的商业模式实际上决定了公司能长多大。比如你的商业模式是零散开餐馆,就总做不大,但改成麦当劳连锁经营的方式,就有很大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