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微博改变一切
962200000015

第15章 微博让信息阅读更个性化 (1)

作为一个社会化媒体平台,微博上的每一个用户事实上扮演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信息的发布者(或传播者),也是媒体的受众,因为每个微博主不只是发布信息,还要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微博上他们关注的信息内容。

对于信息阅读者也就是受众来说,微博同样呈现出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化。

阅读传统媒体时,例如我们打开电视,打开一份杂志或报纸时,每个人看到的内容都大同小异。虽然有不同的电视频道,不同的杂志、报纸可供选择,但这种选择是单向的、预先决定的,每个人还是无法定制自己想看的具体的信息内容。互联网出现后,人们曾经用各种方法,尝试解决信息阅读时的定制即个性化问题。

在门户时代,雅虎的个性化门户页面就做得很不错。雅虎的用户可以通过拖放栏目的方法,自行定制首页的版式,以及首页上要显示的信息内容。在博客时代,一种叫RSS的信息聚合技术曾经被人们寄予厚望,因为利用这种技术,每一个网络信息的读者,都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想看的RSS源,而每个RSS源对应于一种特定的信息类型,类似于一个网络信息的频道。当人们在RSS阅读器或阅读网站中,配置好所有RSS源之后,他每天看到的新鲜内容,就是定制的、个性化的。

应当说,个性化首页,以及RSS自动聚合的思路都很棒,但迄今RSS的应用还只限于部分比较高端的用户,个性化的门户首页在国内也没有普及。在微博出现之前,国内的很多用户在上网时,还是习惯先打开门户网站的首页,然后,从编辑们预先编排好的内容中,选取自己想看的信息。个性化首页或RSS技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阅读、非个性化阅读的事实。

微博的出现,为信息阅读的个性化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微博里,人们根本不用关心什么RSS聚合技术,也根本不用去想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RSS源,更不用费神去网上寻找合适的RSS源的地址,再费神地把地址一个个输入到自己的RSS阅读器中。

微博很简单地利用了社交网络以人为本的概念——只要你选择关注谁就行了,你关注的人通常就是你喜欢的信息类型的发布者,那么,你每天查看你的关注对象的微博时,不就是在阅读一份完全为你量身定制的报纸吗?

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微博上关注了一百多个微博主。我简单统计了一下,这些微博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我在创新工场的同事

业界老总、投行、专家、评论家

媒体记者、编辑

朋友、前同事

冷笑话、段子等草根媒体

头条新闻、科技新闻

媒体频道,如CSDN等

这样一来,每天当我打开我的微博首页,这些微博主的微博更新就会自动呈现在我的面前。从每一类不同的微博主的更新那里,我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信息内容:

从我在创新工场的同事的微博那里,我可以看到他们的想法,以及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让我了解到平常在工作中不容易了解到的一面。

从业界老总、投行、专家、评论家的微博那里,我可以读到最新的业界动态分析,产业趋势预测,投资动向,他们的决策和选择等等。同时,因为和我自己的职业相近,我也会关注他们平常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媒体记者、编辑的微博可以帮助我起到新闻内容过滤的作用。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信息源,我也相信他们看待新闻事件的眼光,所以,他们推介或转发的内容,往往就是我真正关心的内容。

从朋友、前同事的微博,我可以知道他们的近况,最近在忙些什么,心情怎么样。虽然很多朋友不常见面,也不常打电话,但还是可以通过微博保持联系。

冷笑话、段子等草根媒体的微博既为我了解网民中的流行热点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源,也给忙碌的一天带来了一些轻松的点缀。

头条新闻,科技新闻等微博是快速阅读一天的新闻事件的好地方。

媒体频道,如CSDN等则为我提供了科技、财经等各类专业新闻、评论的信息源。

例如,下图所示就是我在某个时刻看到的,我的微博首页里的部分内容,其中就同时展示了我关注的好几类不同信息:

可以说,我的微博首页就是为我定制的一份“报纸”。虽然我没有像使用RSS阅读器那样小心地选取信息源,只是在微博中关注了我喜欢的微博主,但我在微博上每天看到的新内容确实是被有效筛选和定制过的,绝大多数都是我真正需要的信息。

因为对人的“关注”,从而在实质上“关注”了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内容。当关注的对象足够多时,每个微博用户在微博阅读到的内容,就是一份完全定制、完全个性化的“个人报纸”了。人们在使用微博时,甚至可能没有留意过这种对内容的筛选过程,大多数人会以为“加关注”的过程不外乎是在微博上寻找朋友。但事实上,找到了朋友,就找到了个性化的信息源,无形间,每个微博用户都对自己的微博首页做了极富个性化的定制。在微博上,这种根据关注什么人来定制内容的过程更简单、也更有效。

另外,因为“关注”关系是人为选择的结果。如果你关注的对象发布的微博内容质量高,那么,你就会越来越喜欢读该微博主的内容。反之,如果关注的对象开始写一些垃圾内容,使得你无法容忍时,你只要简单地“取消关注”,就可以避免垃圾内容的泛滥。这也是个性化定制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朋友在上网时,开始喜欢直接打开自己的微博页面并在其间流连忘返了。

微博满足了最基础的需求——生活因微博而完整

信息传播也好,媒体也好,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一般说来,一个人的需求可以被概括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求:吃喝住行的需求

安全需求:生活有安全保障,有安全感的需求

社交需求:与朋友交往并从中获得帮助的需求

尊重需求: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他人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在社会交往中,实现自我价值,扩大自我影响力的需求

这五种需求,从最低的满足层次,到最高的满足层次,都是每个人客观存在的基本需要。各类媒体在满足人们基本需要方面,扮演了信息提供者、信息发布者、知识引导者、潮流引导者等不同的角色。但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对于满足高层次需求,比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方面,往往力不从心。道理很简单,传统媒体是少数信息源对多数人的传播方式,当人们自己无法参与、控制信息内容的制作时,高层次的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

微博的出现,让人们通过社会化媒体来满足高层次基本需求成为了现实。

首先,微博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社交网络,在微博上,很容易依靠“关注”和“被关注”的链条,实现交朋友,或与朋友互动,从而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例如,对于你喜欢的微博主,你可以通过“关注”他而成为他的粉丝,也可以直接评论、转发他的微博,或直接在微博中用“@”提到他,实现与他的互动。反过来,其他网友也可以通过“关注”你而成为你的粉丝,并评论、转发你的微博。如果已经关注的微博主越来越多地发布你不喜欢的内容,你也可以随时“取消关注”他。甚至,对于讨厌的网友,你还可以把他“加入黑名单”,禁止他查看和评论你的微博。微博的这些功能特性,为我们在微博上完成各种社交需要,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其次,因为微博允许每个人创建自己的内容,这种创建和发布本身就是赢得更多粉丝和更多尊重的过程。只要你的内容足够好,你就很容易赢得尊重,微博并没有为任何人设置门槛或障碍。你的内容被转发和评论的越多,你受到的尊重程度就越大。在微博上,有些人经常会和朋友互比粉丝数量,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粉丝有多少多少,其实,就是一种满足虚荣心的表现。

更进一步地,当你的粉丝数量足够多,当你在微博上的影响力足够大,你可以用微博来发表作品,可以通过微博传播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通过微博发出希望大家听到的声音。比如,我自己就把我帮助青年学生的阵地,从此前的“我学网”搬到了微博上。也就是说,你在微博上不再仅仅是一个被聆听、被关注和被尊重的个人,你有机会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真正让你的影响力最大化。

有很多普通人,因为用了微博,自己的感人故事被千万人所知道,自己的声音也被千万粉丝所熟悉,他们的自我价值通过微博得到了放大。例如,在2010年12月拉开大幕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中,一些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新浪微博红人顺利入围:

“微博调解员”柏万青:她无官无职,擅断琐碎家务事;她有爱有恨,铸就品牌“柏阿姨”。柏万青,位卑未敢忘忧国,调解工作从网下做到网上。

“练摊帝”包正忠:他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小子”。在熙熙攘攘的夜市,他用一个两平方米的小地摊再一次证明了勤劳致富的朴素真理。

“最美”洗脚妹刘丽:她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挑起家庭重担;她是“洗脚妹”,却用微薄的辛苦钱,资助贫困生上学,她被称为“最美洗脚妹”。

“芝麻拍客”刘远祥:他是拍客达人,却将镜头对准草根人物;他用DV记录芝麻小事,却感动万千网友。透过他,人们重拾质朴和善良。

“微博男生”王凯:19岁的王凯在舟曲泥石流灾难中用微博记录成长。用最不专业的手机拍摄灾难,用最时尚的方式传递感动。

农民歌手“旭日阳刚”:沙哑的嗓音、赤裸的上身、凌乱的背景——农民工王旭和刘刚翻唱歌曲《春天里》的网络视频,虽然粗糙,但感动了无数网友。

“微笑姐”吴怡:高挑的身材,温婉的柔情,彰显东方女性魅力;动人的微笑,勤奋的坚持,展现亚运志愿者风采。征服网友的,是满腔的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