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别了,雷曼兄弟
9553900000033

第33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5)

从杠杆率达100倍的对冲基金,到墨西哥人民250比索的“面包贷款”,如今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百姓们也都知道了“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信贷充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你我每一个人的生活。从个人的角度讲,信贷市场将货币从储蓄者手中转移到需要资金的个人手中,然后由个人进行消费和投资。从公司的角度讲,信贷市场的作用是将货币从储蓄者手里转移至需要资金的公司,然后由公司投资于实体经济,用来制造产品,继而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在信贷消费的经济模型里,“信贷”是个人、企业和整个经济运转的基本资源之一,就如摩托车、汽车等赖以行驶的汽油。在信贷经济里,就像上图中三个圆圈的第一个,“信贷”油箱空着摩托车就无法前行,油箱里装满了借来的贷款,才可以进行消费、运营和投资;摩托一旦启动,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到任何地方去,但是车手们必须小心关注摩托车的油表和计划行程;在油箱见底之前找到加油站重新加满油,又可以重新上路。

总之,古典经济周期理论--无论是学者们真的这么认为,还是为了假设推理方便--假设金融系统“中性”,认为金融因素不会对真实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强调对实物的供给与需求是操控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以海曼·明斯基“信贷周期”理论模型为代表的金融周期理论则正好相反,强调“金融体系”显著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信贷的扩张和收缩是引导商业周期的来自经济体系自身的内生力量。在海曼·明斯基的信贷周期理论中,信贷市场上有三种摩托车车手,分别代表着三种借款人。

1.“抵补车手”【Hedging Borrowers】。抵补车手确保自己能够在回到该加油站之前就完成自己的计划行程。抵补车手所代表的借款人在借款之前要确保自己现在或者将来口袋里的钱能够完全支付利息和本金;

2.“投机车手”【Speculative Borrowers】。投机车手估计自己现有的油箱能够支撑部分行程,但是需要依靠沿路的加油站,如果有的话,就补充供给。投机车手代表的借款人大概只能自己应付贷款的利息部分,本金部分需要依靠高流动性的信贷市场不断借新债还旧债;

3.“庞兹车手”【Ponzi Borrowers】。庞兹车手根本不可能完成行程,梦想摩托车能自己冒出油来。相应的庞兹借款人甚至根本没有能力偿付利息,他们需要靠自己借钱买来的投资不断增值以换取可以维持付款的资金。“庞兹”【Ponzi】一词来源于金融史上一臭名昭著的人物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著名骗子一个,靠着“90天之内,支付双倍本金”的承诺在短短8个月筹集了1500万美元,后因骗局被揭穿无力偿还债务被拘捕。20世纪20年代的借新债还旧债的把戏尚属小儿科,现代“庞兹”比比皆是,美国CNBC《美式贪婪》节目给出的都是绝版“庞兹”自学手册。

三种不同“车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信贷个人、企业和投资者,也同时代表着一个微观信贷周期循环中的不同阶段。在一个没有信贷的世界,没有人借钱,也没有“车手”入场。信贷周期第一阶段,市场上主要是“抵补车手”,比如大部分优质贷款买房者【尤其是买房作为自己的主要住所的人】都属于“抵补借款人”。“抵补车手”从信贷市场得到了燃料,摩托车一路前进,也一路推动着信贷周期的循环;这时,更多的“投机车手”进场,比如“投资房”的贷款群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就属于“投机借款人”。除却个人消费,“投机型”借贷企业的存在也有广泛的证据。企业信用与企业违约问题专家,纽约大学教授爱德华·奥尔特曼的研究认为,2006年,至少有2%的全美企业债券发行与“投机型”贷款相关。“投机车手”进一步推动信贷周期发展,这时更多的“庞兹车手”进场。比如到了铺天盖地的“次贷”阶段,大部分“次贷”借款人都属于“善于做梦”的“庞兹借款人”。摩托车自己冒出油来是不可思议,做这个梦的“庞兹一族”却不下少数。不要以为“庞兹”离你很遥远,现代生活中陷阱重重,很多时候一不小心你就成了“庞兹一族”。

本次次贷危机中因为业主违约,银行没收了大量的住房。2008年,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你走进这些住房,你会发现几乎50%的被没收住房已经明显被人为破坏:墙壁被涂,地毯被剪,窗户被砸……一片狼藉,惨不忍睹。“损人不利己”不再只是“穷开心”的专利,这些“庞兹一族”们用这种方式来发泄着自己对当初那些花言巧语空中画饼的贷款经纪人的愤怒。然而即便你再怨恨贷款经纪人及其三寸不烂之舌,厚厚的贷款协议书上白纸黑字还有你鲜红的指印都是事实,显然你和你的“美国梦”成为了贷款经纪人为了回扣不择手段的牺牲品,但同时也成为了自己当初“头脑简单,不思后果”和长久以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祭品。你不自觉地成为了“庞兹一族”。相对这些“被动”的“庞兹一族”,投资者中的“庞兹车手”则更多的是“显性庞兹”。在2004~2007年里创下新高的私募基金常用的杠杆收购【LBO】交易,通过高杠杆率的融资去收购另一个企业,并不指望通过被收购企业或者合并后企业的常规现金流来偿还自己的投资,而是将企业拆得支离破碎,一个个抬高价格卖掉,还掉旧债,填满油箱,再上征程。到了“庞兹车手”充斥市场的时候,也标志着一个信贷正周期接近尾声。等到大批“庞兹车手”发生“车祸”并一一倒下,一个信贷周期终于寿终正寝,伴随而来的是信贷机构的纷纷倒下和信贷市场的逐渐干涸。摩托车油箱见空,干涸的信贷市场却没有“汽油”注入,摩托车又回到了空无骑手的原地。

圆圈二:宏观信贷扩张周期

从宏观经济角度而言,信贷扩张期的标志往往从“免费的午餐”开始。“免费的午餐”比喻低息借款低廉的资金成???。“免费的午餐”无处不在就成了过剩的流动性,流动性又带来了为“免费的午餐”抢着付钱的投资者,也就是扩大的风险偏好。

降息:“免费午餐”的开始

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为了给市场带来足够的动力,格林斯潘领头的美联储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将联邦基准利率【Federal Funds Rate】从6.5%降到3.5%;紧接着,为了稳定“9·11”恐怖分子袭击引发的市场恐慌,美联储继续降息,到2003年7月,将联邦基准利率降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1%,并且保持了整整一年。连续31个月,扣除通货膨胀后的短期利率甚至低于零。负的实际利率意味着“钱”在此时首先变成了免费的午餐。有了“免费”的钱,所有的各种形式的贷款机构竭尽所能往外贷款,给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直到再没有任何人和机构可以接受贷款为止。

证券化:“免费午餐”的蔓延

虽然钱是“免费”的,信用却不是:高风险的贷款不但充斥着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还要占用更多的预留资金以抵消未来可能的信用风险损失。于是投行设计并打造了以自身为中心的一条完美的信用包装生产线:贷款公司发放贷款,投行打包贷款并证券化,贷款保险公司提供信用保险,信用评级公司给出信用评级,最后统统卖给投资者。信用卡违约风险、住房按揭贷款违约风险、汽车贷款违约风险、学生贷款违约风险、垃圾债券违约风险,经过风险生产线组装以后,成功地从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各个分支贷款机构集中到曼哈顿的弹丸之地,然后又迅速分散到全世界的投资者手中。有了投资者在生产线的终端埋单,对于生产线上的贷款公司和投行,信用也成了免费的午餐。成功地将高信用风险的资产踢出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遍地都是免费的午餐,商业银行毫不犹豫地给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乘以12倍的杠杆;投资银行骄傲地乘以25倍的杠杆;更有Ambac公司和MBIA公司等债券保险机构,雄心勃勃为高于自身资产80~90倍规模的贷款提供“基本不会出错”因此也“不需要付钱”的债券担保。而最终承担风险的最末端投资者。早已远离风险的起源,山高水远,风险变得“虚无缥缈”,加之无比廉价的融资,使得他们毫不犹豫地购买风险,抢着为风险组装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埋单。

有了别人抢着替你付钱的、无处不在的免费午餐,每个经济体都以“无理性中的理性”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创造了21世纪美国辉煌的房市泡沫、居民资产泡沫、杠杆收购泡沫和壮观的银行资产泡沫。

房产泡沫:“免费午餐”的高潮

房产泡沫及按揭贷款泡沫,是个正循环的圆圈。如下图所示,从1980年起,美国30年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一路下调,至2002年和2003年,30年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几乎降到1975年的水平。超低的按揭贷款利息不但引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已购房业主申请新贷款还旧债的提前还款高潮,而且更是刺激了美国人民新购住房的渴望,引起房市需求的升高,需求升高带动房价上涨,房价上涨使房子成为买房人的摇钱树,贷款违约率因此下降,违约率下降在短期减少了贷款公司的风险,贷款公司变得更愿意以更低的价格发放各种各样的更多的贷款,多种多样的更低价格的贷款又进一步减少了买房者的融资成本,减少了融资成本的买房人又进一步促进了房市的需求和房价的继续上涨……周而复始。前文所描述的所有类型的“车手”【借款人】都前赴后继地入场,并加速这个圆圈的循环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