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百万理财计划
9552100000016

第16章 投资心理战(2)

老虎基金在狙击香港股市时也曾作了大量的市场调查。1997年香港红筹股出现火暴行情,老虎基金便派人到香港,找各家券商交流看法。他们还深入上海船厂等红筹公司调查,发现机器生锈,工人抽烟聊天,由此判断出行情无法持续很久,有的公司甚至透支了多年注资所带来的增长。访港旅客量和投资者透支率是老虎基金最关注的两个指标,访港旅客量是香港经济和消费的先行指标,而透支率是股市的反向指标,透支率越高,说明股市泡沫可能越大。经过仔细调查,包括老虎基金在内的对冲基金决定沽空香港股市,如果当时没有中央政府的出手相救,相信老虎基金能在那次香港阻击战中赚不少钱。

2001年我留学时,班上几个同学曾一起讨论美元的长期走势,从各方面因素看,我们都觉得美元可能会长期走弱。有个同学从那时起就开始买黄金,一直买到2009年。当时黄金价格才300多美元/盎司,2009年已经是1000美元/盎司了。原因很简单,黄金价格和美元负相关,美元贬值金价就涨,美元升值金价就跌。知道这个简单关联的人很多,看跌美元的人也很多,其实只要再多想一步,就可以在黄金上赚一大笔钱。

所以人人身边都有金子,投资高手买的品种和普通百姓能买的品种并无很大区别。虽说投资是个技术活,但只要够细致敏锐,总能发现身边的一些机会,特别是与消费相关的行业。巴菲特买的经典品种,是可乐、剃须刀、银行和报纸等,是普通的美国百姓每天都触手可及的商品。所以投资时不能只看数据,在难以辨别数据真伪时,自己的亲眼所见就特别重要。

判断一个投资品好坏的草根标准有:

●什么人群在关注它。

●关注人群的群体有多大。

●顾客??对此的需求是否是必需的。

●市场关注度能否持续。

●是否有市场垄断优势。

●价格影响因素是否会发生转折。

……

沃尔夫将军的纪律

加拿大渥太华国立美术馆陈列着一幅名画《沃尔夫将军之死》,再现了英国著名将军沃尔夫战死时的场面。

1759年9月,英法两国军队为争夺加拿大魁北克而在亚伯拉罕平原展开会战。双方军队各有4000余人参战,但英军在战术素质上明显高于法军。法军在离英军180米时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射击,并每前进十几米就向英军再次发射排枪。

英军一直没有反击,因为以当时的枪支技术,50米以外很难保证射击精度,而且每发射一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重新填装子弹。所以会战开始前,英国统帅沃尔夫将军要求军队必须等法军进入18米内才能射击,否则按军法处置。所以当法军进入40米的范围内时,英军有的部队已有近1/4的人被击倒,但他们仍然保持队形不动。

当法军前进到离英军只有18米的距离时,英军趁法军重新装弹的间隙,全线发射第一次排枪。成片的法国战士中弹倒地。英国步兵继续按程序交替装弹射击。10分钟内,英军进行了3轮齐射。这10分钟的3轮齐射决定了魁北克的命运。法军在英军第一轮齐射中被击倒500余人,后两轮又被击倒700余人。英军士兵随后上刺刀冲锋,法军惊惶失措乱了阵脚,四处逃散。沃尔夫将军却在此时被3颗子弹击中阵亡。次日法军魁北克司令开城投降,第三天英军开进魁北克。从此法国的势力逐渐淡出加拿大。英国人的纪律也改变了北美大陆的格局,否则,加拿大魁北克人可能到现在还不能说英语。

18~19世纪同为世界强国的英法两国像两个永不相互欣赏的情敌,打了几百年的仗。英国人严谨入微,讲究纪律,法国人却浪漫有激情,更向往自由。英国人重视纪律的精神不但帮助他们在魁北克打败法国,还帮助英国人奠定了现代金融的基础。

白居易有一次向一位老僧请教佛道。老僧就说了一句: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白居易笑道,这连3岁孩子都知道。老僧回答:3岁孩子都知道,但连80岁的老人都做不到。现在信息爆炸,投资成功的秘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为何赚钱的人不多呢?就是因为知道道理但做不到,没有用纪律控制自己的投资。

投资有两条重要的纪律:

第一,不为蝇头小利去“投机”。

很多人都知道复利的重要性,也知道该如何选到不错的投资品进行长期投资,但往往在决定买入前,心存侥幸,想先选个涨得更快的短期品种,然后再回头买入看好的长期投资品,最后的结果几乎总是被套或损失,连原来自己看好的品种也失去了投资机会。其实“投机”在西方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个中性词。欧美人也投机,但不是人人都能尝试的,需要专门的技术,比如抓住市场失效,价格明显有偏差的机会来获利。而很多东方人的投机往往依靠所谓“内幕消息”和技术判断,而这些内幕消息可能只是来源于某个金融网点的基层员工,甚至只是自己邻居或同事,结果可想而知。

很多专业投资机构有投资决策委员会,并设定投资标准,比如设定投资权限,投资到一定额度以上需要公司实地调查,对单一品种投资比例规定上限,或规定止损条件等。原因很简单,专业人士也是人,也会有压力和诱惑,也会犯错。设定纪律就是为了减少犯错的概率。

第二,不做自己搞不懂的投资。

我认识一位做PE的前辈,当年曾有机会以很好的条件拿到某门户网站10%的股权,但他觉得该网站的赢利模式可能太简单,自己想不明白,所以没投,现在该公司是国内前三大门户网站之一。

有一家基金公司也有类似的案例。2005年“股改”时,很多上市公司高层拜访重仓持有公司股份的基金公司,商谈对价方案。有家著名的矿产类上市公司董事长拜访了某基金公司,详细介绍了自己公司的业务情况,临走前加了一句,我们现在经营状况很好,现金流也大,所以还准备做些多元经营,比如运输、餐饮酒店等。那家基金公司旋即卖掉了所持的该公司所有股票,因为感觉看不懂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轨迹。结果这家公司到2009年为止,涨了近30倍。

在这两个案例中,如果两家投资机构选择参与投资,一定获利丰厚。但两家机构都没投,原因都是看不懂。这样的纪律尽管会让自己失去些机会,但也能避免翻船的危险。至少我自己,会因此更信任这两家机构。很多人光听了别人介绍,还不好意思问,或者懒得问,就做了自己搞不懂的投资,无论赚钱还是亏钱,都不知道原因是什么。这不叫投资,叫赌博。

纪律的本质就是放弃一些不确定的利益和自由,换取另一些固定的利益。

珍惜灾难带来的机会

有次见到有人问吉姆·罗杰斯,你赚钱的秘诀是什么?罗杰斯说了两条,其中一条就是“珍惜灾难带来的机会”。

在两种情况下投资可能有超额收益:一是你买入后,价格涨得奇高;二是你能以奇低的价格买入。如果泡沫能造就前者,那灾难就造就了后者。只有灾难时才能买到真正的便宜货。当所有人思维平稳时,价格总趋于公允。当灾难来临时,恐惧导致没有人因为价格便宜而敢买,所以价格才有持续下跌的机会。此时卖方的逻辑通常是:发现所有的人都想卖--而且没人买--降价卖--还是没人买--再降价--降得比别人多--降到地板价卖掉还以为占了便宜。

100多年前的犹太商人哈同在上海曾创造过一个经典案例。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当时上海法租界一片恐慌,商业停顿,侨民撤退,法国人甚至由于害怕中国收回租界而把租界托管给俄国领事馆。法租界内十户九空,从最大的怡和洋行,到法国侨民,再到法租界内的中国人都纷纷将地产抛售或抵押,造成地价暴跌。沙逊洋行的哈同了解到,有的洋行为了避险,把地产强卖给中国政府的地产局,又把卖地所得的白银存进外资银行,他觉得机会来了。果然,中国政府无法承受这么多地产,不惜亏本卖出。而同时银行由于突然增加大量存银,支付利息的压力很大,急于放贷。哈同引导沙逊洋行与银行谈了个极低的贷款利率,用贷款大量悄悄购置低价地产。3个月内,从今天的上海南京路外滩起到河南路以西的黄金地块,有3/4落到沙逊洋行手中,仅南京路上就有50余亩。沙逊洋行从而跃居上海地产第一大户。

镇南关之战虽导致法国内阁倒台,但清政府在数月后签的不平等条约,却使三色旗重新在法租界升起,地产于是天天升值,沙逊洋行在一年内赢利50万两白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签订《中法天津条约》,中国赔偿法国白银为200万两,此为比较】。但哈同却只得到洋行1000两白银的奖励,被逼黯然离开,从此经商,成为上海滩最具实力的商人。

美国也有类似案例。1929年大萧条时,格雷厄姆的基金下跌了20%,高于道琼斯指数跌幅。1930年他以为熊市结束,继续其激进的投资策略,结果基金下跌50%,高于道琼斯指数跌幅21个百分点。1931年,格雷厄姆终于把基金跌幅控制在16%,低于道琼斯指数48%的跌幅。当1932年市场触底时,格雷厄姆按自己的投资标准考察,发现无数值得投资的好公司,于是他没有像多数人那样离开市场,而是继续投资。到20世纪30年代末,他已经把股灾所有的损失都赚回来了,而道琼斯指数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回到1929年股灾前的水平。

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全球各行业都经历了惨烈的“去库存化”过程。当时大家为减少库存,不惜一切代价出货,造成很多上游行业产品价格暴跌,其中就有钢铁。2009年年初,我曾与一位涉足钢铁行业的著名民营企业家提及此事,他认为不必太恐慌,“去库存化”过程中有很多人非理性杀跌,但钢铁是现代社会生产必须的原料,只要社会生产不崩溃,总是需要钢铁的,等库存去完了应该会有“补库存”的需求,那时价格一定会回升。果然当年上半年钢铁价格出现了猛烈回升。

灾难有时是最珍贵的投资机会,抓住这种机会有两个条件,一是独立思考,看得清当下状况;二是前期不能满仓,保存弹药。

2008年华尔街第六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出现周转不灵,濒临倒闭。摩根大通及时出手相救,但提出了苛刻的收购条件,每股收购价约为2美元,而此前一周贝尔斯登的股价尚有30美元,贝尔斯登的总部大楼估价就达10亿美元以上。此举遭到贝尔斯登股东和员工们的强烈抗议,之后摩根大通同意将每股收购价提高至10美元,才完成收购。多数人看到的是在灾难面前,贝尔斯登英雄气短,摩根大通大捡便宜,但很少有人看到从2006年起,当多数金融机构对投资银行衍生品业务趋之若鹜时,摩根大通却抵挡住诱惑,降低杠杆,将主要业务回归到传统银行业务。等金融风暴来临时,只有摩根大通凭着健康的报表和雄厚的资本,有能力完成对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的收购,完善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