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时越多,出错越多
和人交流时,我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看股市?我总会回问一句:你看多久?
因为短期市场是最难判断的。
晚上仰望星空,其实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当时真实的星空,因为有些星星离地球几千光年,其实已经死了,而它活着时候的光芒则传到地球上,你看到的实际上是它几千年前的样子。投资市场也是这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都对价格产生影响,而对这些信息,有的品种有反应,有的没有反应,有的过度反应,有的反应不足。所以“市场先生”的脾气非常古怪,短期走势很难预测。
之所以有人总爱预测短期走势,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人们总在心理上高估短期风险,第二个是技术流派认为历史总会惊人地重复,可以从过去走势判断未来。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美国发生在1929年和1987年的最著名的两次股灾。
图6-1和图6-2分别是美国道琼斯指数在1987年和1929年股灾时的表现,非常相似。有意思的是,如果倒推7年,把1980~1987年的表现和1922~1929年的表现进行对比【图6-3、图6-4中黑色竖线左侧部分】,更是惊人的相似。所以1987年时美国有很多投资人把股市图形和1929年对比,得出股票即将崩盘并步入长期熊市的结论。但实际的结果却完全不同,1929年股市下跌之后出现了美国史上最大的熊市,而1987年股市下跌在几个月内就结束并开始上涨。原因很简单,美国政府在两次股灾中采取的行动和反应截然不同。1929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称美联储】仍维持反通胀和货币紧缩政策,胡佛政府还戏剧性地提高税率;而1987年股灾时,格林斯潘虽刚就任美联储主席两个月,但他却开闸放水,让金钱充斥整个市场。1929年,胡佛总统再三向公众强调华尔街的好处和安全性,结果却让公众更加怀疑和恐慌,而1987年里根总统的“无所谓”态度,却被市场当做最好的镇静剂。
1929年股灾时如果抛股票就对了,因为市场持续下跌,而那些在1987年股灾后继续抛空的人却错了,因为市场几个月后又开始上涨了。
影响短期市场的因素实在太多,经济数据、国际形势、政策取向、货币供给、市场预期、心理因素,乃至国家政治或灾害疾病等。这么多因素交织影响,得出清晰判断的难度很高,特别是很难预测政府的表态和人们对此表态的反应。而中长期市场的决定因素相对容易判断,就是经济状况。
投资有时像开车,新老驾驶员最大的不同,就是新驾驶员眼睛只盯着车前面不远的地方,开得很累,而老驾驶员则看得更远,视野开阔;驾龄1~3年的新驾驶员以开快车或超车为荣,以此证明自己水平高,而驾龄10年以上的老驾驶员则见多了交通事故,知道开车之道就是遵守交通规则,不会为图一时之快而冒险。
我有位从1992年就开始从事证券的朋友,他是基金行业的老字辈,我们认识以来,他几乎从未对下个月的行情进行过判断,最短的判断周期是1~2个季度。而很多股民朋友对KDJ【随机指数】等短期技术指标比我还熟,老在判断明天是涨是跌,年换手率有的高达500%~1000%,也就是说,几乎每1~2个月就要进出一次。很多人股票炒了几年,钱没赚到多少,却为证券营业部贡献了一笔不菲的手续费。
成为富豪的途径有很多,但没听说有通过看K线技术走势或做短线投资成为世界级富豪的。所以如果一个人短线交易过多,不是说明他市场感觉好,而只能说明他可能根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
所以,不要频繁判断短期行情,对市场中期以上的趋势能判断清楚,就已经很不错了。
和尚的反向指标
曾听过一个笑话,说2007年这轮牛市有个和尚赚得盆满钵满,还成功逃顶。他是2005年左右买基金的,原因是当时根本没人愿买,推销基金的人实在没办法,去寺庙里求菩萨保佑,坐在寺庙的山门口叹气。和尚见了,就上前去问原委,听后心想既然是个大家都不要的东西,那就做个善事,买了些基金。等到2007年,基金销售出现火暴行情,还进行了限量销售和比例配售,很多基民为了买到基金,不惜到银行拥挤排队,甚至出现为此打架的场面。那位和尚知道后说,既然大家都那么喜欢,我就再做一次善事,把基金赎回,给需要的人吧。
和尚的行为和巴菲特的名言不谋而合:当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谨慎一点,当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贪婪一点。据我所知,大凡是在大家都对基金避之不及时买入基金的人,收益大多不错,而在大家对股市趋之若鹜时买入基金的人,短期套牢的就比较多。
自从加入基金行业后,我的社会地位一直随着指数的波动而上下波动,几起几落。2003年股市走出“五朵金花”行情,很多股票出现了40%~50%的上涨,一次我坐出租车时,司机听说我在基金公司工作时,开玩笑说都想把女儿嫁给我。而在2005年熊市时,有位老太太听说我是基金公司的马上就说:“骗子。”我问:“为什么?”她答:“人人都这么说!”我又问:“谁说的?”她答:“和我一起买菜的都这么说!”再等熬到2007年,发现十多年不联系的老邻居都突然给我打来电话,问我对股市的看法。
其实赚钱有时并不难,当身边的人极度亢奋或悲观时,往往是市场的转折点。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内地股市比比皆是。
2007年中国A股泡沫破灭前出现过如下情况:
●报纸常把与股市相关的趣事搬上头版,如:某大学已消灭无股班【每个班都有学生炒股了】;某公司雇主与雇员达成协议,上班时间可以看股市行情,但每天不得超过1小时……
●6月我带太太去青海,在西宁某集贸市场喝羊肉汤时发现,买菜的大伯见到认识的客人,问候的话是:今天涨了吗?
●基金发行100亿元限额,一天卖完,错过了时间还买不到。有位银行员工告诉我,限额发基金前先分配一些给老客户,手续办完后需安排他们从后门出去,怕其他没买到的客户看到后不高兴。
而在市场熊市时也经历过这些情况:
●1994年上证指数跌到历史最低的300多点,很多股票跌破净资产,证券营业部门可罗雀。
●2005年8月,熊市最悲观的时候。当时我们对主要银行网点逐个登门拜访培训,仅上海就作了40多场讲座,但还是很难卖出去。当时很多行长很支持我,但他们也请我理解他们的苦衷,因为实在请不到客户来听讲座。几个月后,中国股市迎来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牛市。
●2008年11月,我在北京给某商会作了场讲座,当时上证指数1800点。听众大约100人,当时我问现在有谁愿买股票的,结果不到10个人举手。我又问现在如有款年收益超8%的理财产品,谁愿意买,几乎所有人举手。我再问相信上证指数3年内能看见2500点的请举手,2/3的人举手。我对那2/3的人说,如果按你们的信念股市会从1800点到2500点,股市平均年收益会超过11%,那你们为什么刚才都选择不参与股市?之后的几个月内,股市上涨超过80%。
我从自己过往的经历中得到了一些判断股市是否反向的指标。
当市场接近顶部时:
●作为业内人士,名片被一抢而空。
●朋友打电话过来要求给他开后门预留某款基金或理财产品。
●参加休闲聚会时有70%以上的第一话题和股市有关。
●人人【尤其是非专业人士】都开始推荐股票。
●书店里的股市书柜被围住,无法再挤进去。
●大学纷纷增开证券类专业且报考分数线急剧提高。
当市场接近底部时:
●投资讲座没人听。
●身边80%的人告诉你--远离毒品,远离股市,此生永远不要再买股票。
●身边人不想听到任何关于股市的信息,对短期上涨也无动于衷。
●需要和银行员工关系很好才能买到保本理财产品或债券产品。
●有证券业同行开始跳槽离开这个行业。
以自己的体会,参照身边的这些指标,判断股市转折的准确率还不低。另外,还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此时你要有冷静的头脑进行思考,第二是此时你还有弹药可以抄底。
打破“长期投资”迷信
长期投资很像男女关系,按时间长短可以分为“一夜情”和“结婚终老”。如果对比到投资中,就是“短线投机”和“长期投资”的区别。所有人都告诉你投资需要长期,但很少有人能说出长期投资需要的前提。遗憾的是,人们对于情感大都很谨慎,很少有人会一冲动就和自己不了解的人结婚;但在投资上,很多人却缺乏调研,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拿着自己半生的积蓄投入到一种自己并不了解的资产中去,结果亏得很惨。不是路上随便拉个女子就能结婚当太太的,同样,长期投资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无条件的。
1.没有调查,长期投资等于赌博
婚姻并不是两个优秀的人结合就一定会有好结果的。结婚时几乎所有人都抱着共度一生的初衷,但最后有人美满一生,有人却满身伤痕。幸福的婚姻往往有共同点:深入了解,建立信任,有共同的价值观。
成功的长期投资也需要这些前提,只有经过仔细的判断和了解,才会对一项投资品有信任感。比如“贵州茅台”之类的股票是过去几年被很多基金经理持有的品种,但同样重仓持有这些股票的基金经理们,为什么投资业绩之间的差异那么大呢?就因为当“贵州茅台”们出现下跌调整时,了解它们的基金经理会觉得是个机会,果断加仓;而功课做得不够的基金经理们会恐惧,低位减仓离场,等重新涨得更高时再后悔着追进。从基金期末报表看,大家从期初到期末都持有这些股票,而实际结果却大相径庭。
投资比婚姻更简单的地方在于解约相对简单。不要幻想自己的长期持有能换得一家上市公司前途的改变,这是不可能的。投资上发现错误,要果断“离婚”。与错误的品种共同生活越久,痛苦越大。
2.纵然值得,也要适度
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女主角最后有段感言:婚姻就像用手捏沙,抓得越紧,沙漏得越多;将手掌摊平,倒能盛起沙来。如果你有幸找到一个梦中情人般的完美伴侣,也请记住给双方留出空间,过度关心或把自己的一切心力全扑在对方身上,一定会让双方觉得压抑难受。
在长期投资上,只有用真正长期的钱来做,才会有好的心态。如果你用的是“零花钱”,即使亏完了也不影响生活,自然心态很好,不惧波动,也有胆长期持有;但如果把全家养老的钱都压上,而等10年,一定会紧张,因为任何一个20%的波动都会让你想到可能最后5年的养老钱没了,结果就是割肉。
所以除非你是专业投资人,否则不要随随便便地把绝大多数资产放在长期投资上,只有用亏得起也等得起的钱,才能保证你的投资会长期。
3.别忘了自己的年龄
如果真的发现了值得投资的品种,就趁早介入,此时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它的上涨。就像发现了好的结婚对象,如果迟疑等待,最后结果就是成本提高,难度加大,或干脆被别人先下手了。
投资时应该考虑自己的生命周期。不要忘了自己的人生阶段。如果有位80岁的老先生极具慧眼,发现了一个年轻艺术家,准备买断他的作品,那需要小心了。因为要等艺术家成长起来,不知是5年后还是15年后了,到时老先生是否还能享用收益呢?同样是基金定期定额投资,70岁以上才开始投入意义就不大了,因为定期定额效果虽好,但见效慢,不适合老人。
长期投资在中年时做是最好的,因为此时资产和经验都够,也有时间享受余下年度的收益。
4.火山喷发一次,会沉寂上百年
长期投资也存在时机问题。罗伯特·希勒先生做的一项调查很有意思,发现长期投资的效果和坚持10年还是20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你在什么时点开始长期投资,比如从1929年开始和1989年开始,投资10年结果会完全不同。同样是10年,前者将使你亏损60%,而后者会让你有约400%的收益。
就像火山一样,积累一次的喷发能量可能需要上千年,而喷发之后,又会沉寂上百年。投资也是如此。不要在市场最疯狂时进行一次性的长期投资【我们前面已讨论过相应特征】,从其他市场的情况看,之后可能让你难受10年以上。
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股市都有过暴涨经历,之后就是漫长的恢复期。
●美国股市从1929年崩盘后,在接下来4年跌去80%,道琼斯指数过了25年才回到当初381点的位置。
●日本股市1989年最高点为38916点,泡沫破灭后的下跌趋势持续了13年,2002年跌破10000点,之后反弹到2007年的15000点,这20年内从未回到过1989年的高点。
●中国台湾地区股市的牛市在1985年启动,到1990年已经有12495点,但在随后的8个月内暴跌80%到2485点,在以后的20年中也再未回到1990年的高点。
任何极端天气都无法持续很久。如果运气好,一年内能获利100%以上,对多数人来说,还是忘掉书本的教条,暂时先撤吧。
找到身边的金子
看成功人士致富的故事,可以发现一个共性,他们的钱大多是通过投资身边最简单的品种赚到的。
几年前有家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去对山东一家企业进行尽职调查,但调查结果是正反面的信息都很多,对一些问题很难把握,一时无法决定是否投资。后来那位投资银行家在乘坐该企业的轿车回饭店的路上,和司机聊天,得知司机正千方百计把自己的亲弟弟调入这家公司,遂决定投资,最后收获颇丰。
前几年听一位基金经理说起买入某制奶企业的理由。有一次他带4岁的儿子回湖北乡下老家,在一个小杂货店门口停留时,儿子突然指着里边的某品牌牛奶说要喝。基金经理马上意识到这家企业的三个特点:一是渠道覆盖率很高,乡下的小店都有货;二是品牌认知度高,连4岁的孩子都点名要喝;三是未来有增长潜力,有客户从4岁开始就认识这个牌子,那这个客户未来几十年的生命里,将带来大量持续消费以及下一代消费。回公司后他就对这家公司股票果断建仓,获利丰厚。
美国著名歌星芭芭拉·史翠珊除了唱歌以外,还有一项才华,就是自己买股票赚钱。有段时间她和朋友经常去星巴克喝咖啡,发现了星巴克的受欢迎程度,于是她决定买入星巴克股票,收获颇丰。当“伟哥”还未在美国上市时,她早已听身边的医生朋友说起过这种蓝色小药丸,于是决定买入研发“伟哥”的辉瑞制药的股票,也获得了很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