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N次元杨诗杨词
9516000000188

第188章 第六:人生(5)

第六:人生(5)

事人一金,不如一欲。口蜜腹剑[19],恰是如此。事人之要,择人之利。不择人利,事之何意。苏武牧羊[20],坚持气节。兄弟亡命[21],事奉异己。谏者多谏,原由忠诚。若不忠诚,何必苦谏。人臣之要,直言谏主。比干事主[22],以死力争。仁驳圣主,理斥严父。魏征进谏[23],顶风冒雨。

事人须知,治人之术。不有其术,朝不保夕。上言为令,下言为谏。事人为臣,小心谨慎。高声恐惊,轻声恐怯。无声之人,无能之辈。事人之最,不如不事。范蠡告辞[24],何患之出。公子小白,管仲杀之[25]。各事其主,各安其命。事人之者,事邻事亲。亦有人事,切莫大惊。

注解:

[19]唐朝时期,李林甫这人会机变,善于钻营,人谓口蜜腹剑。他切深得唐玄宗宠幸,拜为丞相,但他治理朝政,结果弄得国乱政非。唐玄宗叹道:“这个李林甫妒贤忌能,搞得天下大乱。”大臣杜元淹一听,便道:“陛下既然明白李林甫妒贤忌能,搞得天下大乱,为什么还要重用他?”唐玄宗答不上来。

[20]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于是威逼利诱。苏武手持汉符,牧羊为生,永不事奉匈奴。

[21]官渡之战袁绍兵败后,他的儿子袁熙、袁尚走投无路之时投靠辽东公孙康,不料公孙康切斩杀了兄弟,取下兄弟首级去献给曹操。

[22]比干知道进谏纣王,将会受纣王惩罚,可他依然力谏,结果惨死。

[23]魏征几斥唐太宗,尽管唐太宗英明,但‘伴君如伴虎’,魏征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去进谏。

[24]范蠡投奔越国,辅佐勾践兴国灭吴,功成名就。但是在越国成功之后,范蠡拒绝高官厚禄,竟然携西施隐居姑苏,远离政治生涯。范蠡的作法,令后人赞誉:“忠以为国;智以保身。”

[25]管仲曾经事奉公子纠,为了扶保公子纠成帝位,劫杀齐桓公。而齐桓公确是明主,管仲为何要杀他。这便应证了‘各事其主,各安其命’的道理。

译文:

给人金子,还不如给予他想要的东西。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就是能给予唐玄宗想要的东西,能说唐玄宗想听的话,致使唐玄宗明知李林甫搞得天下大乱,也治不了他的罪,此节故事恰是‘给人一金,不如一欲’的道理。事人之要,就是要从他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利益。如果在他那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利益,那去事奉他又有什么意义。苏武宁可牧羊,也不事奉匈奴王,这是他要坚持气节。袁熙、袁尚走投无路时投靠辽东公孙康,致使双双惨死,这就是事奉异己的结局。进谏的人屡屡向主子进谏,原因是忠诚。如果他没有忠诚之心,又何必苦苦相谏。臣子之要,就是直言谏主。比干事奉纣王,以死进谏。以仁驳斥圣主,以理斥诉严父。就如同魏征冒着‘伴君如伴虎’的危险,顶风冒雨劝谏唐太宗。

去事奉他人,必须要有制服他人的本领。没有制服别人的本领,你的处境就会朝不保夕。主子的话就是命令,下属的话就是进谏。事奉他人的人就是臣子,所以一定小心谨慎。声音太高要小心惊吓到主子,声音太轻要小心让主子怀疑你胆怯。不发出声音的人,要小心让主子怀疑你是无能之辈。事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如不去事奉他。范蠡辅佐勾践兴国灭吴后,竟然隐居姑苏,他怎么会惹上祸端。齐桓公本是明主,管仲切要听从主子的命令去刺杀他。这便是各事其主,各安其命的道理。事奉他人的人,一般都是事奉邻人、亲朋。当然还是有些人事,你切莫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