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仪:君子重仪
9458000000007

第7章 敬长重贤(1)

子贡颂师

◎学礼完善自我,懂礼形神俱佳,守礼诚信社会,用礼耀我中华。——赵书

端木赐(公元前520—前456年),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

子贡是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生。

子贡出身于富商家庭,据说他常常高车驷马游历各国,和国君接触,宣传他的老师,使孔子名扬各国。

一次,子贡到齐国去做客,齐景公接见了他。在谈话中,齐景公问子贡:“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鲁国的仲尼。”

景公又问:“孔仲尼是个贤明的人吗?”

子贡回答说:“他是当代的圣人啊!岂止是个贤明的人呢!”

景公笑嘻嘻地说:“他是怎么个‘圣’法呢?”

子贡说:“这个我也不知道。”

景公脸上变了颜色,说:“刚才你说他是‘圣’人,现在又说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子贡回答说:“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打个比方说,我一辈子都头顶着青天,但我却不知道天有多么高;我一辈子都踩着大地,但我却不知道地有多么厚。我跟着孔子学习,就像渴了的人拿着水壶到江河灌水一样,喝满了肚子就走开,怎么能知道江河有多么深多么大呢?”

景公说:“先生您夸老师仲尼,有些过火了吧?”

子贡回答说:“我哪敢言过其辞呢?我觉得还没说到是处。我夸仲尼,就像两只手捧着一抔土加到泰山上,很明显,泰山不会因此而增高;假使我不夸仲尼,就好像捧走泰山上的一抔土,很明显,泰山也不会因此而降低。”

景公听完子贡的话,深表敬佩地说:“先生您说得对,确实是这样啊!”

◎故事感悟

子贡尊敬自己的老师做到如此境界,实在可贵。子贡颂师,体现了他对老师的尊重和礼待。我们也应该如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永远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终身保持尊师的品德。

◎史海撷英

子贡问孔子

子贡向孔子请教:“乡里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不行啊。”

子贡又问:“乡里的人都憎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

孔子说道:“也不行啊。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而乡里的坏人都憎恶他。因为君子和小人的意趣一定相反,小人憎恶君子也就像君子憎恶小人一样。要想弄清真实的情况,取决于慎重地听取他人的反映。听取君子的话,就废止了小人的邪道;而听取小人的话,君子的正道就会消亡。人的才能和德行自古以来就少有能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有长处,也必定会有短处。倘若用其长处去弥补其短处,那么,天下就没有人不被使用了;倘若苛责人的短处而舍弃其长处,那么,天下人都将被弃而不能被用。再加上人的感情各有爱憎,旨趣各有同异,即使是像伊尹、周公这样圣明的人和像墨翟、杨朱这样的贤能者,如果去征求众人对他们的意见,谁能免去受讥刺和遭疑忌呢?”

◎文苑拾萃

《论语》节选

(一)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二)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齐桓公廷燎求贤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孔子

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孙子、齐襄公的次弟,其母为卫国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甄(今山东-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春秋时,齐桓公在宫廷前点着火炬,随时准备接待四方人才。但明亮的火炬整整点燃了一年,却无人登门求见。

有一天,突然在宫廷外来了一位声称是京城东郊的乡下人,说是会九九口诀,要求接见。

桓公派人戏弄他说:“九九口诀,末流小技,难道也值得来见国君吗?”

乡下人回答说:“您说得很对,会九九口诀的人是不值得君主接见。但我看到,宫廷前的火炬整整点燃了一年,还没有人敢来求见,这是因为君主是英明的,四方之士都认为自己比不上,因此都不敢求见。如果君主对只会九九口诀的人都能以礼相待,还怕四方之士不来吗?泰山之所以雄伟高大,是因为它不排斥任何一块小石子,江海之所以深邃莫测,是因为它不拒绝任何一条溪流。”

齐桓公听了以后,感激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他马上张灯结彩,用最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位乡下人。

不到一个月,果然四方之士接踵而来。

◎故事感悟

齐桓公得以成为一代霸主,是因为他的能臣众多。而他信用贤能,礼待贤才,才使得那些贤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可见,以礼对待贤能,才能使得国家昌盛,才能使得社会安定。而齐桓公的这种礼仪,也为当今社会的管理者树立了鲜明的旗帜。

◎史海撷英

葵丘会盟

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

当时,周襄王派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诸侯朝服之车),而且不要齐桓公下拜受赐。齐桓公见状,就想不拜,这时管仲说:“不可。”于是桓公下拜受赐。到了秋天,齐桓公又和诸侯在葵丘相会,周派宰孔参加。这时,齐桓公变得越来越骄傲,诸侯中也出现不少背叛的。宰孔对晋侯说:“齐桓公太骄傲了。”

这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立公子夷吾为晋君,齐桓公也出兵平乱。这时周朝衰微,只有齐、晋、楚、秦四国强大。晋国内乱,秦国偏远,楚王以蛮夷自居,齐桓公便成了中原的霸主。

齐桓公说:“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见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诸侯不要违背寡人。我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和诸侯会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说以前三王伟大,现在我和他们有什么两样吗?我想在泰山封禅。”

管仲劝说桓公,桓公不听。管仲又说,要得到远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禅,桓公才不再考虑这件事了。

◎文苑拾萃

咏齐桓公

佚 名

不记前嫌用管仲,尊王攘夷齐桓公。

春秋五霸开先河,老马识途沙漠行。

多年征战德为重,解危济困传美名。

但惜临老宠奸佞,身死难葬遗话柄。

齐桓公

佚 名

二子争国号父丧,因钩假死图谋强。

谦恭纳谏泯恩仇,唤醒靡靡兴大邦。

燕昭王以礼求贤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孔子

燕昭王(公元前335—前279年),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公元前308年—前279年在位。开始他本在韩国作为人质,燕王哙死后,被立为王。后广招贤才,励精图治,国力大盛。

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都城在今天的北京附近。燕王哙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发愤图强,国家逐渐强盛起来。不过,他也有个毛病,就是喜欢人家奉承他,爱戴高帽子。于是一些野心家就利用了他这个弱点,钻他的空子。

燕国有个大臣,叫子之,精明能干,办事果断,燕王哙挺信任他,叫他当了相国。但是子之得寸进尺,野心勃勃,竟然想夺取燕哙的王位。他指使人对燕王说:“尧舜为什么会成为有名的帝王呢?就因为他们不把王位传给子孙,而是‘禅让’给贤人。大王已经建立了伟大的功业,如果再能把王位‘禅让’给子之,那可真能光照千秋啊。”

子之不过是让人试探一下。没想到燕哙听了这话,一心想博得尧舜的美名,真的把国家大权全部交给了子之。子之大权在握,就倒行逆施,胡作非为起来,把个好端端的燕国搞得乱糟糟的。燕哙这时候已经成了傀儡,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衰败下去,后悔也来不及了。不久,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派兵打了进来,于公元前314年一举灭了燕国,子之、燕王哙都死在乱军之中。

齐国的军队在燕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燕国的人民不愿做亡国奴,纷纷起来反抗。他们找到燕哙的儿子职,拥戴他为国君,这就是燕昭王。正好这时候,齐宣王死了,齐国的军队在燕国到处挨打,待不下去,就退走了。

燕昭王看到国家遭到很大破坏,田园荒芜,民生凋敝,非常痛心。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时时激励着他,他一心要重建燕国,报仇雪恨。他即位后,吊唁那些作战而死的将士,慰问那些失去父亲的孩子。他还放下君王的架子,带着丰厚的聘金,到燕国贤者郭隗家去求教:“齐国乘我们内乱来袭击,攻城掠地,害得燕国满目疮痍。我知道现在还不能马上报仇,但是我愿意招贤纳士,共同治理好国家,将来一雪先王之耻。您看我该怎样对待贤才呢?”

郭隗说:“称帝的君主,和师傅交往;称王的君主,和朋友交往;称霸的君主,和臣下交往;亡国的君主,和仆役交往。卑躬屈节地尊敬贤人,拜贤人为师,这样做,胜过自己百倍的人才就会来;在贤人前边恭恭敬敬地带路,贤人坐下休息了,然后才落座,虚心请教,这样做,胜过自己十倍的人才就会来;让贤人在前面走,自己跟在后面走,这样做,与自己水平相似的人才就会来;胳膊倚在桌子上,手里拿着拐杖,斜眼看人,用手比比划划地支使人,这样做,仆役奴婢就会来;吹胡子瞪眼,举手就打,动脚就踹,张口就骂,这样做,囚徒罪犯才会来。这是自古以来尊敬贤士、招揽人才的法则。大王您如果能广选贤才,登门拜访,那么天下的贤才就都会到来了。”

燕昭王问:“那么我先登门拜谁为师合适呢?”

郭隗说:“我听说古代有一位君王,想得到一匹千里马,悬赏1000两黄金,可是三年也没得到千里马。这时有一个在宫中做杂役的人对君王说:‘我替您去寻求千里马。’于是他带着1000两黄金出去找千里马。三个月后,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这个人就用五百两黄金买下了马头,回来向君王交差。君王大怒:‘我让你买活马,你怎么花五百两黄金买回一匹死马的脑袋?’这个人说:‘死马还用五百两黄金买下,何况活马呢?这回天下人一定会认为大王您舍得花钱买千里马了。等着吧,千里马就要来了。’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大王现在如果诚心诚意招揽贤士,就先从我郭隗开始吧!连郭隗这样的人都奉若上宾,何况比我贤明的人呢?他们肯定会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的。”

于是燕昭王给郭隗修筑了一所豪华宅院,并拜他为师。又在都城外兴建一座高台,上面放着1000两黄金,专门用来接见贤才。

这件事一传开,天下贤士都汇集到燕国来了。齐国的邹衍,是一位大学者,对阴阳地理很有研究。他到燕国来讲学的时候,燕昭王用双手抱着大扫帚,一步一步地后退,把道路扫干净,好让邹衍安安稳稳地迈步前行。邹衍讲学,燕昭王亲自坐在听课席上,与弟子们一同听讲。他又为邹衍修了一座碣石宫,让他住在宫中,燕昭王多次前去拜访请教。乐毅从魏国来,本来是为魏国出使燕国。燕昭王待如上宾,乐毅深受感动,愿为燕效力。后来,燕昭王听从乐毅的计谋,联合赵国、楚国、魏国,合谋伐齐,委任乐毅为上将军,长驱直入进攻齐国。乐毅率军接连攻克齐城七十多座,并攻克了齐都临淄,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地,燕昭王终于报了齐国乘乱袭燕这个仇。

与此同时,燕国将领秦开击退东胡,向东扩展,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国势大盛。

◎故事感悟

燕昭王在危难中没有自暴自弃,没有不思进取,而是下决心兴国雪耻。他礼贤下士,听从郭隗建议,千金求士,终于招来了众多的杰出人才,复兴了国家。这一事例再次告诉我们,统治者只有爱才惜才,重用人才,才能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