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仪:君子重仪
9458000000005

第5章 文质彬彬扬仪节(3)

后来,臧荣绪到江苏镇江一个名叫京口的地方隐居,并教授着一班学生。当时的读书人都很敬重他。他虽然不出去做官,但却学识渊博,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披褐先生。

臧荣绪尤其喜爱《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这五部经书。因为孔子是在庚子那一天生的,所以到了这天,他就会把这五部经陈列在书桌上,然后穿了礼服、戴了礼帽,对其祭拜。

臧荣绪觉得,酒是扰乱人的德性的根源,因此他常常说一些警戒的话。他平生品行纯正和笃实,大概都是这个样子的。

◎故事感悟

臧荣绪拜经,其实质是对古人的学问和人品的一种尊重和敬佩。他处处以礼待人,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以礼待人,有时候礼的作用不可估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

◎史海撷英

臧荣绪潜心著述

臧荣绪博学多才,但却不愿为官,朝廷多次征他出来做官,他都推辞了。在京口教书时,南徐州刺史曾请他任西曹,举秀才,臧荣绪也不肯去。当萧道成为扬州刺史时,也曾征臧荣绪为主簿(后为南朝齐高帝),但臧荣绪同样不曾赴任。他潜心著述,终于在花甲之年撰成《晋书》110卷。这部书囊括了东西晋的全部历史,各体具备,卷帙繁富,弥补了在此之前17家《晋史》的不足之处,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所以,唐代在撰修《晋书》时,都以臧荣绪的《晋书》为主,再参考其他晋史、杂说编纂而成。臧荣绪还著有《嫡寝论》《拜五经序论》等。另有《绪洞记》作为韦曜《洞记》的续集。

◎文苑拾萃

臧荣绪晋书卷四《九家旧晋书辑本》节选

后妃晋武采汉魏之号。以拟周之六宫。置贵妃、夫人、贵人,是为三夫人。淑妃、淑媛、淑仪、修容、修华、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为九嫔。又置美人、才人、中才人,以为散职。初学记十。

武元武帝泰始中。大采择公卿子女以充六宫。使杨后简选。后妒。不取端正妙好。唯取长白肥大。貌粗举则取。初学记十。

武悼杨皇后。废在金墉城。与母高都君庞氏共止。高都君临刑。后抱持号叫。不食而崩。御览二百二。左贵嫔。左思妹。名芬。少好学。善缀文。名亚于思。武帝闻而纳之。书钞引晋书。后为贵嫔。姿陋无宠。以才德见礼。体羸多患。常居薄室。帝每游华林。辄迥辇省一作过。之。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无不称美。书钞引晋书。

薛聪的端庄举止

◎《乡党》一篇,皆圣人起居饮食之常,而弟子私记之,虽左右周旋,莫不中礼节。——王若虚《论语辨惑二》

薛聪(654—701年),北魏时期名僧元晓之子,最初学习佛经,后改学儒学经典。曾入沙门,后又还俗,自号小性居士。当时汉文还不很普及,他曾用方言(朝鲜语)解读九经,并整理了比较混乱的吏读文字(借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一种文字),使之系统化,对朝鲜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的作品大部分已散失。有寓言散文《花王戒》一篇载于《三国史记》中,《东文选》也有收录,题名《讽王书》。

南北朝时候,北魏朝有一个名叫薛聪的人。他品行方正,办事也是有理有节,很有见识。虽然薛聪住在一所阴暗的房子里,但却也显得很端正庄严。别人见到他,对他的敬畏感也会油然而生。

薛聪的父亲去世后,他就在父亲的坟旁边筑了一间茅篷居住。他悲痛的哭声,就是路过的人听到了,也都替他伤心。

薛聪对兄弟们也很关怀友爱,而且他的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弟弟虽然已经娶了亲、做了官,但有了过失,薛聪都会杖罚他们。

后来,薛聪做了徐州地方的刺史官,虽然他的行政很简易,不繁重,但薛聪还是因为过度劳累死在了徐州任上。他的下属和人民把他的坐榻保存起来,表示留存薛聪的遗爱。朝廷也追封赠他为简懿侯。

◎故事感悟

薛聪的举止正是礼节礼貌的表现。待人恭敬的态度,谦逊和气,互遵互爱,互谦互敬,这些都是有礼貌的表现。良好的风俗习惯,是教育、文化的结晶,我们当以这种精神和表现为己任,以此严格要求自己!

◎史海撷英

朝鲜文学沿革

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

在这之前,朝鲜已经流传着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了。这种最原始的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概都是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原始的宗教信仰。

如今存下的最古老的四言诗《箜篌引》和《迎神歌》,可能就是朝鲜使用文字后记录下的口头歌谣。《箜篌引》出自中国的汉乐府,据西晋人崔豹《古今注》的记述,它被认为是古朝鲜人所作的。朝鲜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以《檀君神话》为代表,叙述了神人檀君建立古朝鲜国的故事。后来,薛聪所著的寓言《花王戒》、慧超所著的《往五天竺国传》残本和金后稷所著的《谏猎文》,成为至今可以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新罗散文。

汉文传入朝鲜后,便开始出现了书写文学。近两千年来,他们借用汉字书写官方文书,著书立说,进行文学创作。1444年,李朝世宗时创制了朝鲜文字,从此国语文学日渐普及。到了李朝末期,汉文文学开始趋于衰微,最终为国语文学所代替。

◎文苑拾萃

寓言《花王戒》

寓言《花王戒》为北魏的薛聪所作。《东京杂记》中称他“又以俚语制吏札,行于官府”。

当时的“俚语”、“方言”主要指朝鲜语。由此可见,薛聪虽然属于文人士大夫之列,但却比较重视当时为统治阶级所轻视的本民族语言。从朝鲜接受与使用汉字的历史来看,薛聪是乡札标记法的首创者或整理人。

《花王戒》是薛聪奉神文王之命而编写的一篇寓言。国王当时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听一些“异闻”以散心解闷,薛聪便趁机针对国王平素的缺点讲了这篇寓意深远的寓言,后来又奉命将其写成文章。

《花王戒》以花王比喻国王,以蔷薇比喻宫中美女,以白头翁(植物名)比喻忠直之士。寓言中的蔷薇形象是这样的:

一佳人,朱颜玉齿,鲜妆靓服,伶俜而来,绰约而前曰:“妾履雪白之沙汀,对镜清之海,而沐春雨以去垢,袂清风而自适,其名曰蔷薇。闻王之令德,期荐枕于香帷。”

白头翁的形象则是这样的:

一丈夫,布衣韦带,戴白持杖,龙钟而步,伛偻而来曰:“仆在京城之外,居大道之旁,下临苍茫之野景,上倚嵯峨之山色,其名曰白头翁。”

前者外貌美艳,香气袭人,但徒供观赏,使人迷醉;后者朴实无华,外貌无动人之处,但却可以祛病延年。二者必择其一,花王犹豫难决,但对美貌佳人爱怜难舍,对朴素的白头翁却漠然冷淡。于是,白头翁便对花王说道:

“吾谓王聪明识理义,故来焉耳,今则非也。凡为君者,鲜不亲近邪佞,疏远正直。是以孟轲不遇以终身,冯唐郎潜而皓首。”

王僧孺从小懂礼貌

◎礼貌比学问更重要。——王僧孺

王僧孺(465—522年),山东剡城人。南朝梁大臣。幼时家贫好学,常为人抄书以养母。后仕齐为太学博士,以善辞藻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与任昉交往甚密。后出任为治书侍御史、钱塘令。梁时,任南海太守,迁尚书左丞,又兼御史中丞。时武帝曾作《春景明志诗》五百字,命沈约以下辞人同作,帝以为僧儒诗最好,任其为少府卿、尚书吏部郎、南康王长史、兰陵太守,但因诬而被免官。有集3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左丞集》。

王僧孺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一位著名的大学者。

他出身在山东郯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家境非常贫寒,连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却十分好学。家里无钱供他读书,他就把家中原有的一些残书、破书收集起来,请母亲装订好,走到哪里,就把书带到哪里,随时随地读书。

从书籍中,王僧孺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礼节,加上父母的严格管教,他从小就养成了谦恭达理的品格。

王僧孺5岁时,有一天父亲外出,父亲的一位朋友恰巧提着一篮水果前来拜访。王僧孺就随母亲一起出来接待客人。他十分谦恭地与客人打招呼,俨然一个大人。

那客人见王僧孺小小年纪,说话十分得体,长得也十分可爱,从心里有几分喜欢他,便问他是否进了学堂。

小僧孺说因家中贫寒,只是随父亲在家认几个字。客人觉得王僧孺说话很有分寸,又问他在家读些什么书。小僧孺告诉他只读些残破的诸子百家。

客人不禁对他刮目相看,这些书连学堂里读书的少年阅读起来都很费劲,没想到小僧孺如此聪慧。他越发从心眼里喜欢这孩子了,顺手从水果筐里拿出一个大甜桃给王僧孺吃。没想到,王僧孺却摇摇头,拒绝了,并说客人没吃不能先尝。

母亲与客人闲谈时,小僧孺就在一旁恭听着。谈到与自己有关的事或自己知道的事,小僧孺从不乱插嘴,也不打断客人的谈话。客人见小僧孺如此谦恭达理,更是对他赞不绝口。

小僧孺听了客人的赞赏,读书更加发奋了。6岁的时候,他就能够整篇整篇地读文章,也能写一些短文了,全村的人都夸奖他是一个聪明好学、谦恭达理的小才子。长大成人后,王僧孺更加喜欢读书藏书,成了家藏万卷书、博学多才的大人物。

◎故事感悟

我们应当向王僧孺的这种处处有礼节的行为学习。对于个人来说,适当的礼仪是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体现,在个人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提升了人的涵养,增进与他人的了解与沟通,细微之处尽显真情。

◎史海撷英

王僧孺救友

天监七年(508年),文学家任昉在新安任所去世。这时,复古势力开始猛烈地抨击任昉。王僧孺与任昉曾为忘年之交,他也是当时文学战线上的中坚力量。为实行自己的文学主张,王僧孺还书写了“不独新声善变,更多达言深意”的《为韦雍州表》。

面对复古势力对任昉的抨击,不论是从私交上,还是从志趣上,王僧孺都不能保持沉默,于是迅即写成《太常敬子任府君传》,以传述任昉平生回答那些诋毁者的攻击。王僧孺认为:前一代有影响的作家有所短,重要的是在变新中以扬长避短。任昉的“亹亹之功”就在于:他以苦志于学的精神,使其具有了渊博的才华,改变新的文学创作“若闻金石,似注河海”,其中“笔记尤为典实”,从而肯定了任昉的文学地位及其在文学变革中的作用,给复古派以沉重的打击。

◎文苑拾萃

侍释奠会

王僧孺

儒惟性府,道实人灵。

乃宣地义,载景天经。

合宫传蔼,衢室流馨。

人区允睦,王路惟宁。

舄弈代终,氛氲革禅。

我后天临,庶甿利见。

焕哉隆平,穆矣于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