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仪:君子重仪
9458000000003

第3章 文质彬彬扬仪节(1)

伯禽趋跪的故事

◎礼节者,仁之貌也。——《礼记·儒行》

伯禽(生卒年不详),是周公长子,西周初年人,姬姓,字伯禽,亦称禽父。周公旦长子,周代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西周初年,周公有个儿子,名字叫伯禽。他曾跟随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却被父亲痛打了三次。

为此,伯禽就去问商子,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商子说:“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做乔木;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做梓木,你怎么不去那里看一看呢?”

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去看了。伯禽发现,乔木生得很高,树是仰着的;而梓木长得很低,却是俯着的,于是就回来把自己看到的告诉商子。

商子就对伯禽说:“乔木仰起,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儿子的道理。”

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见周公,一进门很快就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称许他是受了君子的教训。

◎故事感悟

正因为有周公严谨的家训,伯禽才知道礼为何;正因为伯禽懂得礼仪之真谛,所以他待人才处处显礼。这就是说,礼节的作用不容忽视。

◎史海撷英

周公诫子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的儿子伯禽。周公便告诫儿子说:“你去了以后,不要因为自己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他人。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贱了,但是,我还经常洗一次头发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也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我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厚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会获得安定;用卑谦来保有自己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天子之所以能够拥有天下,也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呀。不谦虚谨慎,就会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怎么能不谦虚谨慎呢?”

◎文苑拾萃

杂感

白居易

君子防悔尤,贤人戒行藏。

嫌疑远瓜李,言动慎毫芒。

立教固如此,抚事有非常。

为君持所感,仰面问苍苍。

犬啮桃树根,李树反见伤。

老龟烹不烂,延祸及枯桑。

城门自焚爇,池鱼罹其殃。

阳货肆凶暴,仲尼畏于匡。

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

伯禽鞭见血,过失由成王。

都尉身降虏,宫刑加子长。

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

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

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

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言礼仪撙节是仁儒之外貌。——孔颖达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次,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在一起,说到了一个人应有的气质问题。

孔子对学生们说:“说到人的气质,大致上有两个方面吧。一方面是内在的品格、品质,这可以称之为‘质’;另一方面是外在的修饰,我们可以称它为‘文’。”

有一个学生问:“老师,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吗?”

孔子答道:“都很重要。不过大部分人还做不到内在品质与外部修饰的协调。如果不注重内在的修养,那么这种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不注重外部的修饰,只是在品质上下工夫,这种人在社会上也难以与人交往和生存。”

有学生问:“最好的该是怎样的呢?”

孔子回答得十分肯定:“最好是文质彬彬,也就是内在的品质与外部的修饰相当,那样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君子!”

◎故事感悟

文质彬彬的气质、彬彬有礼的教养一直为先贤们所推崇。正如孔子所说:“彬彬有礼,然后君子。”古人给了君子一个良好的定义,君子也成了做人的一个理想的标准。

◎史海撷英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即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孔子的这种治国方略也被称为“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将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是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可谓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文苑拾萃

曲江祠

任 溥

山川清淑气,钟为贤与良。

卓哉文献公,壮岁登庙堂。

一朝见疏斥,奸谗远披猖。

谁知宰相职,进退关存亡。

胡羯忽骚动,鼙鼓惊渔阳。

昭昭金鉴录,日月同辉光。

允宜千载下,竹帛长留芳。

言谈交际要看对象

◎年丰廉让多,岁薄礼节少。——梁武帝《藉田》

鲁哀公(?—前468年),名蒋,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为鲁定公之子,承袭鲁定公担任鲁国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共在位27年。

鲁国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好儒学,一个好兵法。

好儒学的以儒术游说齐侯,齐侯听了很欣赏,就用他做诸公子的老师;好兵法的以兵法游说楚王,楚王听了很高兴,用他做军中司法官。

两个儿子的爵禄使家中富有了,双亲也很荣耀。

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爱好也跟施氏两个儿子相同,却一直苦于贫穷。孟氏向施氏求教,但没有问仔细,就回来打发两个儿子上路,去诸侯国游说。

好儒学的去游说秦王。秦王听了,便说:“当今诸侯以力相争,秦国急需的是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理秦国,是灭亡之道。”于是将他处以宫刑,然后才放了他。

好兵法的去见卫侯。卫侯听了,便说:“卫国弱小,又处于大国之间。大国我们要侍奉,小国我们要安抚,这才是求安之道。如果按你说的去做,我们就只好等待灭亡了。若让你躯体健全着回去,到了别国,就会对我们造成不小的危害。”于是断去了他的两足,然后把他送回鲁国。

孟氏二子游说不讲求对象,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孔子带领弟子到了各诸侯国游历,途中马跑丢了,这匹马吃了一个农夫的庄稼。农夫很生气,把马牵回家中拴了起来。孔子于是派善于辞令的弟子子贡前去交涉。子贡到了农夫那里,言辞谦卑有礼,讲了一番道理,但是农夫听不进去,没有让他牵回马。

子贡回去告诉孔子,孔子猛然有所悟,说:“用人家听不进去的话去说人,就像用太牢(牛羊猪具备的馔肴)招待野兽,用九韶(一种高雅乐曲)之乐让飞鸟欣赏。这是我的错,不是子贡的错。”于是派马夫再次前往交涉。

马夫见到农夫,说:“你耕种的土地,从东海到西海,面积太大了,我们的马走丢了,怎么能不吃到你的禾苗呢?”农夫听后很高兴,将马解下来交给了马夫。

由此看来。交际的言辞的巧与拙,不能简单地看是否文质彬彬,合乎什么大道理,只要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采用适当的方法,打动人心,达到了预期目的,那么就是巧的,否则就是拙的。

鲁哀公嫌宫室狭窄,想向西扩建宅舍。史官直言谏诤,认为向西扩建宅舍是不吉祥的。鲁哀公对劝阻非常反感,大发雷霆,左右大臣多次劝阻都不听。

哀公暗下向老师宰折瞧征求意见,说:“我想扩建宅舍,可是史官说不吉祥。你认为怎么样?”

宰折瞧知道君主的脾气,就先顺着他说:“天下有三种不吉祥的事,而向西扩建宅舍不在其列。”

哀公听了非常高兴。

停了一会儿,哀公又问:“那么,三种不吉祥的事具体内容是哪些呢?”

宰折瞧于是说:“不按照礼义行事,这是第一种不吉祥;嗜欲没有止境,这是第二种不吉祥;不听取强谏,这是第三种不吉祥。”

哀公听了默不作声,陷入深思,幡然悔悟,于是下令停止向西扩建宅舍。史官以为强谏可以阻止哀公的行为,可是结果是使哀公更加强硬;而宰折瞧没有与哀公正面争辩,采取了委婉的暗示方法,却使哀公幡然改悔。

◎故事感悟

世上的事物纷纭复杂,千变万化,因此待人处事,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言语交际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和谈话内容。庄子说过:井中之蛙不能同其谈论大海,是因为它一直生活在狭隘的井窟中;夏天生夏天死的虫子不能同它谈论冰雪,是因为它生存的时间有限;不通达的人不能同他谈论大道理,是因为他的眼光狭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史海撷英

鲁哀公为室而大

鲁哀公统治时期,想要修建自己的宫殿,使宫殿的规模更大些。公宣子劝谏说:“宫殿造得太大,很多人聚在一起就会很喧闹,而人少时又会显得很凄清。所以,我希望君王您建造宫殿最好能够恰如其分。”

鲁哀公听罢,说:“我听你的指教。”但是说归说、做归做,修造大宫殿的工程并没因此而停下来。

这样,公宣子就又去拜见哀公,劝谏说:“我们的国家是个小国家,如果宫殿造得太大,老百姓知道了会埋怨君王的,诸侯知道了也会看不起我们的。”

鲁哀公说:“我已经听到过这样的指教了。”但是工程仍然没有停下来。

公宣子只好第三次去见哀公,劝谏说:“新宫殿的左边是昭庙,右边是穆庙,修造这么大的宫殿正好靠近两位先君的庙堂,这样不是有损您作为孝子的形象吗?”听到这席话,鲁哀公才下令停止施工,拆除板筑,不再扩建宫殿了。

石奋有礼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石奋(生卒年不详),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慎小心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司马迁认为石奋虽不善言谈,但却敏于行事。

汉朝时期,有个太中大夫名叫石奋。石奋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做人却很恭敬谨慎。

赵国灭亡后,石奋迁居到温县居住。汉高祖刘邦东进攻打项羽,途经河内郡,当时石奋只有15岁,是个小官吏,平时侍奉在汉高祖左右。

汉高祖与石奋谈话,非常喜爱他恭敬谨慎的态度。汉高祖问石奋:“你家中有些什么人?”石奋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不幸眼睛已失明。家中很贫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

汉高祖又问:“你愿意跟随我吗?”

他回答说:“愿竭尽全力侍奉。”

于是,汉高祖就召石奋的姐姐入宫做了美人,让石奋做中涓,主要工作是受理大臣进献的文书和谒见之事。因为他的姐姐做了美人,石奋的家也跟着迁徙到了长安的中戚里。到了汉文帝时,石奋的官职已升至太中大夫。他虽然不通儒术,但为人处事却恭敬谨慎无人可比。

汉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后来被免职。文帝又重新选择可以做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便又做了太子太傅。等到汉景帝即位时,石奋已官居九卿之位了。由于他过于恭敬谨慎而接近自己,汉景帝也比较畏惧他,调他做了诸侯丞相。

石奋有四个儿子,长子石建,次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为性情顺驯,对长辈孝敬,办事谨慎,官位做到二千石。因此汉景帝说:“石君与他的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作为人臣的尊贵荣耀竟然都集中在他们一家了。”因此便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汉景帝末年,万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告老回家。在朝廷举行盛大典礼朝令时,他都作为大臣来参加。经过皇宫门楼时,万石君一定要下车疾走,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车驾一定要手扶在车轼上表示致意。他的子孙辈做小吏,回家看望他,万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而且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石奋也不责斥他们,而是坐到侧旁的座位上,对着餐桌不肯吃饭。这样,以后其他子孙们就纷纷责备那个有错误的人,然后再通过族中的长辈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石奋才答允他们的请求。

已成年的子孙在石奋身边的,即使是闲居在家,石奋也一定要穿戴整齐,显示出威严整齐的样子。他的仆人也都非常恭敬、谨慎。皇帝有时赏赐一些食物送过来,家人定要叩头跪拜之后才弯腰低头去吃,犹如在皇帝面前一样。石奋在办理丧事时,也是非常悲哀伤悼。子孙后代都遵从他的教诲,也照着他的样子去做。所以,万石君一家因孝顺谨慎闻名于各郡县和各诸侯国,即使齐鲁二地品行朴实的儒生们,也都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们。

建元二年(公元前141年),郎中令王臧因推崇儒学而获罪。皇太后认为,儒生的言语大多都文饰浮夸而不够朴实,现在万石君一家不善夸夸其谈而能身体力行,因此就让万石君的大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让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石建年老发白时,万石君的身体还健康无病。石建做了郎中令后,每五天休假一天,回家拜见父亲。每次拜见时,都要先私下向侍者询问父亲情况,并拿着父亲的内衣去门外水沟亲自洗涤,再交给侍者,不敢让父亲知道,而且经常这样。当石建有事要向皇帝谏说时,能避开他人时就畅所欲言,说得峻急;及至朝廷谒见时,便装出不善言辞的样子。因此,皇帝对他也表示十分的尊敬和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