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仪:君子重仪
9458000000002

第2章 导言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更多的时候是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礼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一种习惯形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旧时代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进步、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礼仪仪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齐整等。

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不成为人了。《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外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慢,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在语言中也要体现礼仪的要求。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词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它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

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外观的要求,还是值得今人借鉴的。

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衣冠整洁,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便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产生过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并结合当代社会及国际上的惯例,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