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仪:君子重仪
9458000000010

第10章 敬长重贤(4)

◎故事感悟

有着“贞观之治”丰功伟绩的唐太宗,能够在当时形成“君臣坐而论道共治天下”的局面,就是因为他对每个贤能都很敬重,以礼待之,所以贤能才能尽进言。这种对贤能的爱护和礼遇是值得我们当今管理者去学习的!

◎史海撷英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是指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李治共在位34年(649—683年),前六年国号为永徽。高宗刚刚即位时,曾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并由李绩、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贤臣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也曾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每天都引刺史入阁,向他们询问百姓的疾苦;同时高宗还训令崇俭,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足300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文苑拾萃

李 绩

佚名

啸聚声名壮,宏图乱世酬。

沙场少奇策,廷庙尽阴谋。

且向娥眉拜,争知子弟休。

评书千载下,宜配武乡侯。

宋太祖礼待老师

◎尊老敬贤是礼仪之传统美德。——格言

宋太祖(927—976年),即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宋王朝的建立者。出身军人家庭,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是后唐骑兵中一个中级指挥官。赵匡胤出生的时代,正值政局混乱的五代时期。

那时,出于战争的需要,人们普遍崇尚武术,轻视读书。赵匡胤小时候就和一般公子哥不同,既崇武,又重文。七岁时入了私塾读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老师叫辛文悦,是个知识渊博的人。老师特别喜欢他,他也十分尊敬老师。

那时候,学生常常捉弄老师。有一天,劳累的辛老师竟趴在书案上打起盹儿来。两个好恶作剧的学生偷偷地溜出教室,从后园中捉了只螳螂放在了辛老师的肩头上。螳螂舞动着长腿,一步步向上爬着,眼看着就要爬到辛老师的脖领里。

学生们不再读书,新奇地看着,不时地发出“嘻嘻”声。赵匡胤看到学生这样不尊重老师,十分气恼,狠狠瞪了那两个学生一眼,便轻手轻脚地来到老师跟前,把螳螂捉了下来。

恰巧这时候老师醒了,看见赵匡胤手里捏着只螳螂,以为他在捣蛋。气得上气不接下气,冲着他喊:“真乃顽童,岂能容汝。去也!”

赵匡胤什么也没说,流着眼泪退出课堂。

后来,辛老师从别的学生嘴里得知真相后,心里很不平静。他把赵匡胤找到身边赔罪说:“汝无错,师之过也!”

从此,辛老师更加器重赵匡胤,赵匡胤也更加刻苦学习。他跟辛老师学了很多别人学不到的知识。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当了皇帝。做皇帝后,他没有忘记恩师,派人把老师接到朝中。辛老师一见当朝皇帝,就要行君臣大礼,赵匡胤忙跪拦道:“愧煞我也,学生理应拜先生!我永远是您的学生啊!”辛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决定应赵匡胤之邀,留在朝中,效忠大宋王朝。

◎故事感悟

老师之所以受到特别的尊重,是因为老师对于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和处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受家庭父母的教养外,主要靠老师的教导和栽培,是老师教给学业、技能及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使自己一生受益。所以古人说:“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师,三者而已……君之于臣,父之于子,力有所不及处,赖师之教尔,故师之德配君父。”

◎史海撷英

雪夜定国策

宋朝刚刚建立时,所统治的地方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当时,宋的北面是北汉和契丹,西面是后蜀,南面是荆南、南唐、南汉、吴越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独立的势力,而且也都在窥视着宋朝的态度。在这种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大宋是不能高枕无忧的,必须将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大业。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对话。

赵普问道:“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出来?”

赵匡胤回答道:“我睡不着啊!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来见见你。”

赵普说:“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于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是怎样考虑的?”

赵匡胤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汉国都太原。”

赵普沉默良久之后,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赵匡胤问:“为什么?”

赵普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强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以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然后再转为北方。”

赵普的话,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

◎文苑拾萃

初日诗

赵匡胤

欲出未出光邋遢,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

为选贤才推延试期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东坡与弟苏辙参加考试那一年,一切准备就绪,临近考期弟弟病了,不能如期参加考试。

当时的大丞相韩琦十分珍惜人才。知道苏辙的病况后,上奏皇帝宋仁宗,说明今年的举子中最有声望的是苏轼、苏辙兄弟。现在苏辙偶有疾患,不能如期入试。像这样素负盛名的难得之才,有其中之一被漏掉,会使大多数人失望。打算将试期后延,等他病好后再举行。仁宗皇帝同意了丞相的意见。

丞相几次派人来询问病况,等苏辙病愈以后,才宣布开始进行考试。这比正常考期后延了20日。从此以后,八月中旬的试期就改在九月了。

◎故事感悟

为了敬重贤能,韩琦毅然地做了推迟试期的决定,充分体现出对贤能的尊敬!对待贤能就应该如对待长者或老师那样有礼,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成为国之栋梁。

◎史海撷英

苏辙古文写作的主张

在古文写作方面,苏辙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他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关键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他赞扬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苏辙的文章风格既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比如他的《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在汪洋淡泊之中又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散文风格。

◎文苑拾萃

奉同子瞻荔枝叹

苏 辙

蜀中荔枝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

稻糠宿火却霜霰,结子仅与黄金侔。

近闻闽尹传种法,移种成都出巴峡。

名园竞撷绛纱苞,蜜渍琼肤甘且滑。

北游京洛堕红尘,箬笼白晒称最珍。

思归不复为莼菜,欲及炎风朝露匀。

平居著鞭苦不早,东坡南窜岭南道。

海边百物非平生,独数山前荔枝好。

荔枝色味巧留人,不管年来白发新。

得归便拟寻乡路,枣栗园林不须顾。

青枝丹实须十株,丁宁附书老农圃。

程门立雪尊师长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杨时(1044—1130年),字中立,南剑将乐(属今福建)人。幼颖悟异常,能属文。稍长,心经史。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第,调官不赴。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颐。杜门不仕将十年。历知刘阳、余杭、萧山三县,多有惠政。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为“程学正宗”。朱熹、张栻的学部,皆出于时。学者称为龟山先生。卒谥文靖。时著有龟山集28卷,《文献通考》及二程粹言《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

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号豕山,又称广平先生,谥文肃,福建建阳禾平里长坪村人。宋元丰进士,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历官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府、知州、将军等职。追封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他理政有方,为官清廉。学术上师承二程,并将理学传于福建,为闽学的创始者,誉为“闽学鼻祖”,著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等。游酢20岁,在京城上太学时相遇著名理学家程颐,程赞他:“其资可以适道。”

北宋时期,程颢和程颐两兄弟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哲学家。兄弟两人创立的理学学说,成为当时令读书人痴迷不已的学问。

有一次,他们的学生杨时和游酢为了争论一个理学问题,从清晨一直争论到午时也没有结果。为此,两人都闷闷不乐,心情也都难以平静,便去求教老师程颐。

因求答案心切,两人谁都没有进餐,甚至没想到此时正是炊烟四起的时候,老师也要吃午饭。

学生杨时当时已是40岁的人了,他从小好学,经十年寒窗苦读中了进士、做了官,但又悔恨做官而不能研修学问,竟然辞官跑来拜程颢为师,求教理学。程颢过世后,他又拜程颐为师,继续研究学业。他曾立志,不学到理学真谛决不罢休。

两人赶到程颐家时,才觉察到自己行为有些莽撞。于是,两人就踮着脚到窗下窥探屋中老师的动静。

程颐此时已经用过午饭了,此时正斜倚在椅背上午睡。

“怎么办呢?”游酢悄声地问。

“还能回去吗?”

“我们的争论还没让老师评判,怎么能回去?”

“那就不要打扰老师休息,我们在门前等老师醒来再给我们评论。”

于是,二人就垂肩肃立在门前。不久,天空阴云堆了上来,还吹起了朔风,霎时洛阳城下起了鹅毛大雪。

雪花落在两个学子的身上,白了他们的头发,白了他们的眉毛,白了他们的衣衫。程颐的门前分明是立着两个雪人。可是他们的眼睛在动,或怒或喜,或急或静。他们是在用眼睛继续着上午的争论。

这时,门终于打开了,程颐被眼前的两个雪人惊住。

“你们……你们怎么站在雪里?”

两个雪人露出笑容,向程颐恭敬地作揖。

“快进来,快进来。”

两个雪人躬身进了屋,门外留下了两双深深的雪窝。

“你们……你们……”

程颐没再说下去,望着深深的雪窝笑了。

◎故事感悟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有这种美德的学生一定会成长为令人尊重的人。杨时和游酢“程门立雪”最终学到理学真谛,成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

◎史海撷英

杨时的理学思想

杨时是理学家程颐和程颢的学生,一生精研理学,尤其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

杨时的著述颇多,主要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也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为“程氏正宗”。另外,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对于“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他也有一些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尤其是思辨哲学产生过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文苑拾萃

杨时诗二首

荆州书事二首

千里濒江地可毛,结庐何必故山椒。

载醪不过斜川路,饮水谁同陋巷瓢。

勿问鸡虫闲得失,但知鹏 各逍遥。

黄尘满眼僧窗静,坐对风花意已消。

书怀

骎骎尘土久方还,直道谋身力愈难。

靖节每嗟婴世网,漫郎何意出人间。

风惊骇浪潜鳞伏,竹隐湾矶翠羽闲。

好去杖藜穿蜡屐,伴云随月弄潺湲。

史可法狱中探师聆教

◎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颜元

史可法(1601—1645年),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明末政治家、军事家。曾任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抗击清兵的著名将领,也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英雄。在青年时期,史可法曾受到老师左光斗的教诲。老师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忠义刚烈的气节,对史可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