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信:贞信不渝
9456700000010

第10章 守信践诺(8)

到了清代后,工部成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凡是全国的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等,无不管理,并主管着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明清时期的工部下设有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除四司外,清代还设有制造库,掌管制造皇帝的车驾、册箱、宝箱、仪仗、祭器等;节慎库,掌收发经费款项;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在“筹备立宪”、改革官制时,将工部并入商部,从此便改为农工商部。

◎文苑拾萃

清朝的簪

从清代陵寝中发掘出来的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清代的簪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另一种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

现今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而发簪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清代后妃佩戴的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也十分讲究,通常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

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簪、喜鹊登梅簪、五福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

随着清代后妃发式的逐渐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向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则是簪饰越来越大,这种簪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的首饰。

梁启超信守诺言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梁启超(1872—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884年,12岁的梁启超第二次离开自己的家乡——熊子乡,坐船前往广州参加学院考试。到广州后,他租了一间公寓,认真读书、学习。考试时,他对答如流,中了秀才。主考官是广东学政叶大绰。他看到学子们的成绩很好,心中十分高兴,特地接见了被录取的学子。被接见后,学子们一个个都走了,只剩下年少的梁启超没有动。叶大绰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走。梁启超很有礼貌地说:“叶大人,学生有件事恳求您帮忙。”

小小的学子,竟敢在三品大员学政面前提出要求,叶大绰先是吃了一惊,然后笑着说:“你有什么请求,说来听听。”他态度和蔼可亲。

梁启超听后,十分激动,说:“学生临来考试时,对祖父许下了诺言。如果我这次考试被录取,就请求主考大人给祖父写一幅诞辰寿言。”

“你为什么想到这样做呢?”主考官想弄清梁启超的想法。梁启超深情地说:“我的祖父虽然一生没有中举,但他用毕生的精力辛勤地培养我。我今天能够考上,全亏祖父培育之恩。今年,祖父刚好70大寿,作为孙子,我应该感谢他,最好的礼物就是写一条寿言,既肯定他的一生,又表扬他的精神。我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学政大人写的寿言才能满足这两个意思。如果您能写一赠言给他,这是最大的安慰和礼物。因此,我冒昧地求大人帮忙。”

叶大绰听了梁启超的话,觉得他是个诚实的孩子,说的是真心话。他被梁启超的真诚感动了,于是欣然接受了梁启超的请求,挥笔为梁老先生写了寿言。

梁启超回到家乡,他的父母都很高兴,祖父接过寿言,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父亲问梁启超是怎么想起让学政大人写寿言的,梁启超说:“我临走时,祖父问我,这次考试有没有把握。我说,有把握。如果我考中了,就请主考官大人给您写一条寿言。考试后,我被录取了,我要实现我的诺言。于是,我就如实地将我的想法告诉了学政大人。学政大人听了我的话后,真的答应了我的请求!”

祖父说:“超儿很诚实,而学政大人喜欢诚实的孩子,因此学政大人才写下了如此有意义的寿言,这正是‘心诚则灵’嘛!”

◎故事感悟

梁启超自幼诚实守信,长大后更是为中国的富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这种诚信孝顺的品质是我们广大青少年所应该学习的!

◎史海撷英

百日维新

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的革新运动,史称戊戌变法。由于该变革仅进行了103天,故而又称百日维新。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希望能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为此,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了当地少数官僚的赞助。

在康有为等人的努力下,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的改革方案,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在103天里,光绪帝共颁布了数十条维新诏令,因而被称为百日维新。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这一切都只是万言书中的一部分,然而其实质却是光绪皇帝欲推翻慈禧太后,稳定自己政权,所以万言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并没有执行。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逮捕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谭嗣同还发表了“为革命流血请从谭嗣同开始”的言论。除了开设西方学校以外,其他新政都遭到废除,这也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

◎文苑拾萃

《万国公报》

1868年9月5日,林乐知等传教士在上海创办了《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是在中国发行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杂志,当时的人称其为“西学新知之总荟”。在当时,知识分子如果想要了解西方的知识学问,就一定要看《万国公报》。1896年百日维新前后,《万国公报》的发行量曾高达3.84万份,1903年发行量更是高达5.4万多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

由于《万国公报》广泛介绍西方,故而受到维新人士和地方要员的重视。从李鸿章、张之洞这些重要的政府官员到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杂志。孙中山先生所写的“致李鸿章书”、“上李鸿章书”等,也都曾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林语堂先生也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光绪皇帝还曾购回广学会出版的89种书籍和全套的《万国公报》。1876年,清政府为表彰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的贡献,特授予他五品顶戴官衔。1899年,《万国公报》还最早将马克思以及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来。

彝族女杰奢香履行诺言

◎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

奢香(1361—1396年),四川永宁宣抚司(今四川省叙永、古蔺一带)人,永宁宣抚使奢氏女,黔西“黔部”第六十六世土官霭翠之妻,彝族。她履行诺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明洪武八年(1375年),奢香嫁给贵州宣慰使霭翠为妻。洪武十四年(1381年),霭翠去世,奢香因其子年幼,代袭贵州宣慰使职务。

当时担任贵州都督的朝廷命官马煜,出于大汉族主义的偏见,残酷地压迫剥削当地少数民族,驱使土官兵民去开筑普定“驿传”,他一向以“杀戮”少数民族的高压手段来达到“慑罗夷”(即压服彝族人民)的目的,因而严重激化了民族矛盾,引起广大彝族人民的不满,而骂他为“活阎王”。霭翠去世后,他更加骄纵横蛮,根本不把奢香孤儿寡妇放在眼里,为了寻找出兵镇压少数民族的借口,居然采取“欲辱香,激诸罗怒,俟其反而后加之兵”,“欲尽灭诸罗酋,代以流官”的阴谋诡计。他把奢香传来,“叱壮士裸香而笞其背”。于是,彝族“四十八部诸罗,咸集香军门,戛颡愿尽死力助香反”(《大定县志·水西安氏本末》)。一场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即将爆发。

当此千钧一发之际,贵州宣慰同知宋钦妻刘淑贞认为不可动用干戈。她一方面劝告奢香暂不发兵,一方面偕其子上京师控告马煜的罪恶阴谋,并建议皇帝召见奢香,亲自处理这个案件。明太祖朱元璋欣然采纳了她的意见。

洪武十六年(1383年),奢香率土酋15人随刘淑贞到金陵(今南京),面见明太祖,揭发了马煜“激变诸罗欲反状”。朱元璋召回马煜,历数其罪,并处以死刑。同时,为奢香平反,赐奢香以锦衣、珠翠、如意冠、金环、袭衣等物。奢香为了报答洪武皇帝,答应回贵州后一定很好地向彝族人民解释,世世代代搞好民族团结,并愿修从四川到贵州的交通路线,以加强贵州同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奢香回贵州后,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首先把彝族首领和人民安定下来。接着,以偏桥(今施秉县)为中心,开筑了两条驿道:一条向西,经水东(今贵阳市东北部),过乌撤(今威宁),到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今瓮安县东北草塘区),到容山(今湄潭县),全程400余里;并建立龙场等九驿于水西境内,自龙场驿(今修文县)至陆广驿(今修文县陆广区)约50里,再至谷里驿(今黔西县谷里区)约80里,再至四水驿(今黔西县城侧)约60里,再至奢香驿(今大方县西溪地区)约50里,再至金鸡驿(今大方县里归化区)约50里,再至阁鸦驿(今大方县阁鸦地区)约50里,再至归化驿(今大方县归化地区)约30里,再至毕节驿(今毕节县城)约30里,这条官驿大道,纵横贵州,连接川、滇、湘三省,为加强贵州同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逐步改变云、贵少数民族地区的闭塞状态,发展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奢香卒。朝廷遣专使祭之,诰封奢香为“大明顺德夫人”。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经其后裔安淦辛禀请,大定知府王绪昆批准,立碑于墓前,镌批文赞扬她“义笃忠贞,志坚金石,名垂竹帛,……实千古伟人”。

196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把奢香的坟墓、墓碑及祠庙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事感悟

奢香忍辱负重,为了民族大义而信守诺言,为民族的团结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史海撷英

奢香促进国家统一

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王朝派驻贵州的封疆大吏——都指挥使马煜,执大汉族主义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对其摄贵州宣慰使职政绩卓著而忌恨不满。马煜好大贪功,企图以打击彝族各部头领为突破口,一举消灭贵州少数民族的地方势力,“代以流官”、“郡县其地”,达到邀功朝廷、专横贵州的目的。由于当时水西奢香的力量最强,因此马煜就将矛头直接对准奢香。马煜为此还作了充分的武装准备,等待时机。

当时,有人恶意污蔑奢香,马煜抓住机会,遂将奢香抓到贵阳,用彝族最忌讳的侮辱人格的手段“叱壮士裸香衣而笞其背”,以为这样激怒奢香,扩大事态,就可以趁机出兵,大动干戈。奢香无辜受到辱挞,自然极其忿怒,折断所佩革带,与宣慰同知刘淑贞“走诉京师”。朱元璋获悉后,召回马煜,以“开边衅,擅辱命妇”之罪将其下狱,然后又赏赐奢香金银和丝织品等物“遣之归”,“命所过有司,皆陈兵耀之”。

临别之时,马皇后又在御花园设宴款待奢香,郑重地为其饯别。在同马煜的较量中,奢香“居然巾帼丈夫雄”,终于兵不血刃,洗雪挞辱,金殿胜诉,扬眉吐气。她的胜利,客观上也起到了反对分裂、消弭战乱、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进步作用。

◎文苑拾萃

奢香墓

奢香墓位于今贵州省黔西部大方县城北面云龙山下、乌龙坡头的洗马塘畔。墓葬曾几度毁坏重修。清康熙初年,平西王吴三桂率兵“平南蛮”、“剿水西”时,奢香墓及附属设施都被毁于兵燹。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奢香后裔安淦辛呈文大定府,请予修葺,后由大定知府与黔西知州主持,进行了部分维修。1949年时,奢香墓只剩清代的石墓和罩碑残存于迷离的荒草之中了。196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奢香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又对奢香墓进行了初步的修复。 1985年正式重建。1988年,国务院批准宣布奢香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