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贤:举贤惜才
9455700000020

第20章 化敌为友,唯才是举(2)

唐初的“贞观之治”是人们广为称道的盛世之一,它的形成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开明有为和知人善任是构建“贞观之治”的重要基础,那么,魏征的直谏则为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特别助力。

魏征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他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压榨和无休止的对外战争,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瓦岗军李密后,魏征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在义军中,魏征想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智慧去建功立业,但终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文韬武略难以得到施展。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很久都得不到重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获准后,便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不久,窦建德攻占了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发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冲突日益加深,便多次劝李建成应该先发制人,及早动手杀掉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被诛,李世民厉声喝问作为先太子僚属的魏征:“你挑拨离间我们亲兄弟的关系,是何居心?”面对殿前武士的巨斧利刃,魏征毫不畏惧,慷慨陈词:“如果先太子听从我的劝告,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结局。”这不能不让人在赞叹他的忠贞耿介之心的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和遗憾。李世民因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还让他任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李世民之所以不计前嫌,重用魏征,除了看中魏征所具有的忠贞不贰、直言敢谏的品格和贯通古今的才学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心里清楚,自己刚刚登上皇位,国家也是百废待兴,如果没有一批有真才实学、敢讲真话的“左膀右臂”来支持辅佐他,他最终也会一事无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世民重用魏征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他开创千秋大业而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自从被李世民授任为谏议大夫起,魏征在此后十几年的御前生涯中竭诚地辅佐李世民,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先后曾向李世民谏陈200多次,而且多被采纳并付诸实施。

当然,也有的人嫉妒魏征的才学和地位,说他侍奉过的三个主子都先后灭亡了,借此挑拨李世民不要重用他。李世民则反驳说,那并不是魏征的错,而是因为那三人未能正确地使用魏征。

1000多年前的燕赵之士魏征,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和淘洗,愈发显示出夺人光芒。无论是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他“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治国理念,无论是他“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哲人睿思还是他“创业难,守成尤难”的至理名言,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故事感悟

李世民的爱才之心、纳谏之德无人可比。对于原属敌方阵营、曾力主杀掉自己的魏征,他并没有粗暴报复,以逞一时之快。他的爱才之心使他发现了魏征的突出才能和正直品质,并予以重用。魏征忠心为国,为“贞观之治”的出现立下了不朽功勋。君臣二人的优秀品质都值得人们赞扬和学习。

◎史海撷英

“人镜”

魏征病逝家中,唐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文苑拾萃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

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流得远,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反之,泉源不深却要它流长,根不牢固却要树长得茂盛,德义不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无知,也知其不可能,更何况像您这样的明君呢!作为统治天下的国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长远利益出发,那就等于是砍断了树根还希望树木茂盛,堵了泉源还要流水畅通啊!

岳飞收服杨再兴

◎量才而授者,不求功于器外;揆能而受者,不负责于力尽。——葛洪

杨再兴(?—1140年),南宋抗金名将,初为流寇,后成为岳家军的骨干,为岳飞破伪齐立下大功,并大破金兀术于郾城下,该战役史称“郾城大捷”。

南宋王朝初建时,北方有金兵威胁,南方则有溃兵盗匪作乱,宋高宗赵构大感头痛。

在南方危害最大的,是湖南巨寇曹成。曹成旗下兵匪多达10余万人,先屯兵衡山,后据攸县,抢掠了安仁县后又攻陷道州(今湖南道县),其势力甚至达于广西。曹成多次假意接受南宋政府招安,捞够好处后又迅速反叛,赵构不得不调动抗金的精锐部队——岳家军前往威慑招安。其时,岳家军已败李成,降张用,收复江西,一连串辉煌战绩,使不可一世的曹成一听到岳家军的威名就落荒而逃,其主力从道州转至贺州,并加固城防工事,龟缩其中。

绍兴二年(1133年)闰四月初,岳家军与曹成在贺州螺石乡太平场布防的3万贼军遭遇。双方对峙阶段,岳飞故意把抓获的曹军探子缚于军帐外,而后向部将下令,因军粮不足,拟秘密回师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休整,然后又装做看守不严,使偷听了“军情”的曹军探子得以逃回太平场向曹成报告。曹成对这个情报深信不疑,下令部下好好休息,来日岳家军撤退时再追击。趁着曹军松懈,岳飞当晚率一支精兵,取道绕岭,飞兵奇袭太平场大营,曹军大乱而溃退。

曹成逃进桂岭县(今为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在北藏岭等地重新布防。闰四月十二日,岳家军兵临北藏岭,与曹成贼军展开第二场大战。

尽管岳家军以军纪严明、英勇善战、忠于朝廷著称,但也有极少数败类混迹其中。攻下莫邪关后,岳家军第五将韩顺夫放松警惕,解掉马上的鞍鞯、脱掉身上的盔甲,掳掠当地美女陪他喝酒。不料,曹军猛将杨再兴率兵杀入韩顺夫的兵营。衣冠不整的韩顺夫不及出手,就已被杨再兴砍掉了一只胳臂,亡于帐中。杨再兴往来驰骋,如入无人之境。韩顺夫旗下兵马慌乱中放弃胜利果实,退出刚刚到手的莫邪关。

岳飞下令副将王某必须活捉杨再兴,但也知杨再兴并非等闲之辈,又调动旗下名将张宪、王经攻打莫邪关。杨再兴果然骁勇过人,轻易击败副将王某,张宪、王经出战亦不能胜。岳飞之弟岳翻出阵,往来交战不过数个回合,竟死在杨再兴手上,以身殉职。

岳飞失去唯一的亲手足,自是悲痛不已,但没有因此失去理智而胡乱下令,依然按照原定战略,沉着指挥官兵作战。只一个杨再兴当然无力回天,在岳家军奋勇进攻之下,曹军屡战屡败,死者过万,曹成只好收拾残兵,退守蓬岭。闰四月十五日,岳飞号令官兵一鼓作气、全力冲锋。占据有利地势、居高临下的曹军竟如惊弓之鸟,惊惶四散。曹成压制不住溃退的部众,只好带头逃命。岳家军乘胜追击,又于四月十六日攻入桂岭县城,夺取了曹成大寨。曹成与部分残兵败将一溜烟逃到了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岳家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威名所及,贼党丧胆。

杨再兴早就对逃字当头的曹成心怀不满,又见岳家军沙场奔突、精忠报国,都是神勇之师,更是心生波澜。蓬岭之战失败后,杨再兴没有跟随曹成逃往连州,单骑走静江。途中,伏兵突出,杨再兴坐骑惊慌,跳入山涧。他从涧中爬起,已是无处可逃。伏兵包围中,杨再兴倒没有逞凶,束手就擒。《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再兴走至静江界,中官军涧中。官军欲杀之,再兴曰:‘我是好汉,当执我见岳飞!’”

押送杨再兴回到贺州后,张宪力劝岳飞将杨再兴帐前斩首,以祭岳翻英灵。但岳飞胸襟广阔,以抗金为重,认为将才难得,乃不计个人恩怨,慨然为杨再兴松绑,连连称其为“老乡”,又赞其为“壮士”,劝其“以忠义报国”。

杨再兴大为感动,拜谢岳飞的不杀之恩、知遇之恩。从此,杨再兴便留在岳飞麾下,赤胆忠心,北上抗金,屡建奇功,成为一代名将。

绍兴十年(1140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完颜兀术率12万金兵逼近临颍(今河南漯河市临颍县),杨再兴率300骑巡逻,遇敌于小商桥。杨再兴部杀金兵2000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可惜寡不敌众,最后全军覆没,杨再兴亦死于乱箭之下。《宋史》记载:“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如此英烈,令人千年之后仍感慨不已。

◎故事感悟

杨再兴虽落草为寇,却仍有一腔热血与豪气。岳飞以保国安民为己任,以尊才、爱才之心收服了杨再兴。杨再兴不负重托,成为岳飞的左膀右臂,奋力杀敌,最终为国壮烈牺牲。岳飞的爱贤惜才之心成就了一代勇将杨再兴,近千载之后,仍令人感喟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