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贤:举贤惜才
9455700000012

第12章 明者尚贤(5)

齐国的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他对待自己的门客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门下的食客达3000余人。当时,冯谖因为穷困潦倒,无以维持生计,就托人请求孟尝君,表示愿意到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爱好,他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

孟尝君旁边的人看到孟尝君不重视冯谖,也不给他好的饭菜,只供给他粗劣的饭菜。按照孟尝君的待客惯例,门客按能力可分为三等:上客吃饭有鱼,外出乘车;中客吃饭有鱼,外出无车;下客饭菜粗劣,外出自便。

一段时间后,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剑呀,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要求改善对自己的待遇。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

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呀,我们回去吧,没有车子坐。”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又说:“给他准备马车!”于是冯谖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已经把我当门客了。”

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呀,我们回去吧,没有钱财养家。”此时,左右都开始厌恶冯谖了,认为他有些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这件事后,得知冯谖还有个老母亲,于是就派人供其衣食。这让冯谖深受感动,决心不再向孟尝君索取,而是一心一意地等待机会为孟尝君效力。

过了一年的时间,冯谖什么话也没再说。而此时,孟尝君正在做齐国的相国,在薛地被封万户食邑。由于门下养有3000多食客,封邑的收入不够奉养食客,于是派人到薛地放债收息以补不足。但是放债一年多了,还没收回息钱,门下食客的奉养将无着落。孟尝君于是想在食客中挑选一位能为他收取息钱的人。有人推荐冯谖,于是孟尝君请来冯谖,冯谖爽快地答应了。他备好车辆,整理行装,带着契约准备去薛邑收债。冯谖在辞别孟尝君时问道:“收完债,买什么呢?”孟尝君曰:“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谖辞别了孟尝君,驱车到了薛地,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人,偿付息钱。结果得息钱10万,但尚有多数债户交纳不出。冯谖便用所得息钱置酒买牛,召集能够偿还息钱和不能偿还息钱的人都来验对债券。债户到齐后,冯谖一面劝大家饮酒,从旁观察债户贫富情况,一面让大家拿出债券如前次一样验对,凡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订立还期,对无力偿还息钱的,冯谖即收回债券。并假传孟尝君的命令,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债务,一把火烧了债券。冯谖说:“孟尝君贷给大家钱,是为了让无钱的人家维持生计。取利息是为了养门客。能偿还的就确定还钱日期,还不起的我们就把债券烧了。大家尽管吃喝,以后可不要辜负孟尝君的一片仁心啊。”于是,“坐者皆起,再拜”,“民称万岁”。这样,冯谖就在薛地百姓中埋下了感恩于孟尝君的种子,换得民心,功德无量。

冯谖办完事后,立即赶了回来。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冯谖说:“您有了个小小的薛邑,不把那里的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加以抚爱,却用商贾手段向他们敛取利息,我认为不妥,就假托您的旨意,把债赏赐给那些无力偿还的百姓;把那些收不回钱的债券烧掉,让百姓知道您的仁德而拥护您,这就是我为您买的‘义’呀!”孟尝君听后虽然心里不快,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挥挥手说:“算了吧,你!”

又过了一年,有人在齐泯王面前诋毁孟尝君,泯王便以“寡人不敢把先王的臣当做自己的臣”为借口罢掉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罢相后返回自己的封地,距离薛邑尚有百里,百姓们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此时方知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感慨地对冯谖说:“我今天才知道先生为我买‘义’的效果啊!”

出于孟尝君政治地位还不巩固的考虑,冯谖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并且说愿意“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便给他50辆车,500斤金去游说魏国。

冯谖西入大梁,对魏惠王说:“齐国之所以能称雄于天下,都是孟尝君辅佐的功劳,今齐王听信谗言,把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去了,孟尝君必然对齐王不满。孟尝君的治国谋略和才能是世人皆知的,先生若能接他来梁国,在他的辅佐下,定能国富而兵强。”惠王也久闻孟尝君的贤名,一听这话喜出望外,立即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魏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就。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等物,非常隆重地向孟尝君谢罪,请孟尝君回到国都。冯谖劝孟尝君趁机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等齐国的宗庙在薛地落成后,冯谖向孟尝君报告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自从齐泯王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后,门下食客多离他而去。孟尝君恢复相位后,冯谖策马前去迎接,其他门客都未到。孟尝君感慨地对冯谖说:“自己一生好客,对待客人从来不敢有闪失,而他们见我被罢官却都离我而去了。今仰赖冯谖先生得以恢复相位,门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我如果再见到他们,一定唾他们一脸,好好羞辱他们一番。”冯谖听了忙下马向孟尝君叩头,孟尝君急忙下马制止,问他是否是替其他的门客谢罪。冯谖说:“不是,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像有生命的东西一定会死亡一样,这是一种必然规律;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也是一种规律。赶集上市的人,清晨时都急急地赶往集市;但到日落时,人们就是经过集市,也只是甩着膀子走过去,看也不看一眼。他们不是爱好清晨,厌恶傍晚,而是因为傍晚时分希望得到的东西在那儿已经没有了。您失去相位,宾客自然都离去了,您不应该因此埋怨士人,希望孟尝君能够遇客如故。”

孟尝君非常感激冯谖的提醒,于是再次拜谢并接受了冯谖的建议,“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冯谖有超人的智慧,极具战略眼光。他抱着对孟尝君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为孟尝君政治地位的稳定出谋划策。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这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

◎故事感悟

孟尝君好士,冯谖感恩,尽心尽力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冯谖所做的这些事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深谋远虑,这说明他对人情世故洞若观火,深明事理。他焚烧债券之举固然是为孟尝君收买人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这种为国为民的思想行为正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再现。

◎史海撷英

鸡鸣狗盗

齐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到了秦国,不久后却被囚禁。孟尝君派人向秦昭王的宠妾求救,那个宠妾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那件狐皮裘早已献给了昭王,他的一位善于偷东西的门客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那件白色狐裘献给了这位宠妾。宠妾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逃离,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了他,派人追捕。按照法令,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门客中有个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士兵就开关放人。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从那以后,宾客们都很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文苑拾萃

读《孟尝君传》

(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有才能的人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哪里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南面称王控制秦国,为何还用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入他的门庭,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刘邦破格用陈平

◎英雄莫问出身。——格言

陈平(?—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伟大的谋略家。秦末农民起义中,陈平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后又间行降汉,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在战胜项羽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奇谋。公元前202年,刘邦被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陈平献计得以解围。吕后当政时,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汉文帝刘恒)。

陈平是秦末汉初时人,幼时家境清贫,但酷爱学习,与哥嫂长期生活在一起。哥哥陈伯非常喜欢这个小弟弟,终年辛勤劳作,供陈平读书。尽管家里饭食条件不好,陈平仍长得仪表堂堂,是方圆百里闻名的美少年。人们纷纷议论:“陈伯家里那样穷,给陈平吃什么好东西了,他竟长得这么漂亮?”嫂嫂早就对陈平白吃饭不干活心里有气,听了这话,撇撇嘴说:“也就是吃糠咽菜而已。养了这么个小叔子,还不如没有的好!”陈伯知道了这事,休了不肖的妻子,继续供陈平上学。

因为家里穷,陈平年龄很大时仍没有娶到媳妇。本地有个富翁,叫张负。张负的孙女一共嫁了5次,5个丈夫都死了,乡里人说她是“克夫”的命,没人敢再娶她,陈平却不在乎,主动提出愿和这位女子成亲。婚后,陈平在经济上有了张负的资助,读书更用心了,交游也更广泛了。

陈胜起义后,魏公子咎在魏地称王,陈平投奔他,被封为太仆。陈平提了许多好建议,魏王咎总是不采纳,还有人经常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陈平的才能无法在魏施展,便改投到项羽帐下,被任命为“卿”,也是个只备咨询的闲职。

后来,殷王司马昂有叛楚的迹象。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去安抚司马昂。司马昂接受陈平劝告表示继续忠于楚国。陈平因出使有功被晋封为都尉,还受赏20金。可时间不长,司马昂仍投降了汉王。项羽认为这是陈平的过错,要杀陈平。陈平有口难辩,连夜封存好项羽赏赐的黄金和印信,只身逃出楚营,投奔汉王。

过黄河的时候,撑船的艄公见他长得白白胖胖的,以为是个有钱的富翁,起了图财害命的歹心。陈平觉察出来了,主动脱掉衣服,赤身露体,帮着艄公摇船。船夫见他是个穷光蛋,便放过了他。

躲过了这一劫,陈平顺利地来到汉营。到了汉营。陈平托与自己交往很深、又受汉王重用的魏无知帮忙引荐。魏无知讲述陈平的才华,汉王刘邦将信将疑。当时来投奔汉营的还有6个人,刘邦把他们一块留下来吃饭。饭后,别的人都先后告辞了,陈平仍端坐着不动。他请求汉王能尽快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刘邦对陈平作了认真、全面的考核。所问之事,陈平无不对答如流。那博深的知识、横溢的才气,使刘邦惊叹不已。刘邦决定破格录用他,便问:“你在项王那里担任什么职务?”陈平答:“都尉。”刘邦当即宣布:封陈平为汉军都尉,兼汉王参乘,同时执掌监护汉军将士之职。

汉王破格录用陈平,在汉营掀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从沛县就跟着刘邦起兵的老资格将领很不服气,说:“陈平是楚国的一个逃兵,来汉营才三天,寸功未立,竟受如此器重,太不应当。”

汉王对这些议论一概不理,对陈平的重用有增无减。不久,又升陈平为亚将(仅次于主将),派往前沿阵地广武巡视。

以后的事实证明,陈平不仅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杰出人才,而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谋士,为除掉范增立下了不朽之功,也为刘邦往后的节节胜利铺平了道路。

◎故事感悟

刘邦恢宏大度,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所以成就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发现人才不难,但放手使用人才却不是一件易事。刘邦对人才的态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也引发世人深思。

◎史海撷英

陈平少有大志

陈平年轻时办事就十分老练、公道。家乡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祭祀神社的庙会,庙会结束后,邻里们要分享祭祀用的肉。分肉的差事总是交给陈平办,陈平每次都能分得让人人满意。乡亲们称赞他,他总是笑着说:“这点小事不足挂齿。以后如果让我帮忙主宰天下,我也会做得像今天分祭肉一样,让人人喜欢。”

◎文苑拾萃

嘉兴社日

(唐)刘言史

消渴天涯寄病身,

临邛知我是何人。

今年社日分余肉,

不值陈平又不均。

刘邦尚贤成一统

◎惜贤者,爱才也。——格言

韩信(约公元前231—前196年),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贬为淮阴侯。韩信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韩信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