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顺:顺其自然
9455300000020

第20章 顺其自然的人生(3)

咸祒的家住在宋国的定陶。定陶是一个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盛产皮革、纺织、陶器、金属等手工业产品,市场生意兴隆,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高于其他城市。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也日益繁荣。因此,这里也是占星术者和神巫经常出没的地方。这些神巫略知天文地理,也可算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知识分子,咸祒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宋国,还有一位掌管天官、经通六典、辅佐国王治理国家的太宰,名叫荡。他是宋国治理政事的重臣。他更加通晓天文地理,也懂自然科学的道理,因此在宋国很有威望,不仅国王要敬重他三分,大臣们对他也都佩服得五体投地,黎民百姓甚至把他当做偶像一样崇拜着。

咸祒、宋太宰荡和庄子三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庄子在宋国当小官时,就与咸祒、宋太宰荡有来往。庄子所掌握的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还是从咸祒和荡那里学来的呢!当然,咸祒和宋太宰荡也从庄子那里学到不少哲学方面的知识。

有一次,三人聚在一起,讨论起天体运行的道理来。

庄子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有些迷惑不解,问咸祒说:“先生,天体在运行吗?大地是静止的吗?日月在争着回到各自的处所吗?谁主宰这些?谁维系这些?谁闲居无事而推动其运行呢?或者是有机关控制使其不得不这样?或者是其运行起来而不能自行停止?是云变成了雨?雨又变成云?是谁在兴云降雨?是谁闲居无事或为享乐而造成的这些呢?风从北方兴起,一会儿吹向东,一会儿又吹向西,一会儿又盘旋上升,这又是谁造成的?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咸祒回答说:“你这一连串的问题,提得好啊!来吧,我讲给你听。天具有六极五常,帝王顺应它则天下得到治理,违背它就有灾祸。遵循九神治理天下的大法,则天下太平,道德完备,光辉照临天下,受到万民拥戴,这就叫至上的君主。”

庄子又请教说:“先生,什么是九神治理天下的大法呢?”

咸祒又回答说:“九神治理天下的大法:第一是五行,即按自然的水、火、木、金、土行事;第二是五事,即按容貌、言论、观察、听闻、思考看人;第三是八政,按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诸官管理政务;第四合用五种祀时方法,即岁、月、日、星辰、历数;第五是建立君主的法则;第六是正直、刚克、柔克三德;第七是用巫人稽考雨云、雾气、半阴、半阳、阴阳、贞卦、悔卦七疑;第八是思虑晴天、雨天、温暖、寒冷、风雪五种征兆;第九是长寿、富贵、康宁、美德四种幸福和早死、疾病、忧愁、贫穷、邪恶、懦弱六种困厄。”

庄子听了,对咸祒所说的九种大法和有关自然规律的内容表示欣然接受,然而对人为的政治、伦理措施却表示坚决反对。

宋太宰荡在一旁听得很明白,就质问庄子:“你既然反对九法之中的伦理观点,那么你说什么是仁义忠孝呢?”

庄子说:“虎狼,也有仁心。”

宋太宰荡又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庄子说:“虎狼有父子相爱,为什么说不是仁呢?”

宋太宰荡又问:“什么是最高的仁呢?”

庄子说:“最高的仁是没有亲爱。”

宋太宰荡说:“我听说,没有亲就不会爱,不爱也就不会有孝。说最高的仁不是孝,可以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至仁是高尚的,孝本来就不足以说明它。至于孝悌仁义、忠信贞谦八种美德,都是人们勉力从事而为其役使的外在表象,不足以推崇称道。因此说,至尊至贵的人,舍弃国家赐给的官爵;最富有的人,舍弃国家的财产;愿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人,舍弃名誉。因此才能持守大道而不改变。”

◎故事感悟

这个故事原意是说: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的天道是自然的规律,人为的仁义忠信应当舍弃。这些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否定人的社会性,不免走向极端,是不可取的。人不仅有其自然性,更有其社会性。

◎史海撷英

占卜的历史沿革

在《汉书·艺文志》里,占卜被归入“数术”。在很早以前,占卜也属于巫师的专利,是由兆发展而来。看兆、预兆,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占卜,属于人类学家所说的交感巫术。兆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推导出未来,占卜则是依据已知的事物预测未来。

现在所流传的占卜,比古代时期的占卜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广义上的卜法,指的是凡物都可以占卜。而现今,除了古已有之的占卜术,如算命、算卦、抽签、看相、占岁等,一些西方的占星术、吉普赛人算命法、计算机算命等,也在民间流行开来。

另外,民间还流传许多有关占卜的书籍,如《奇门遁甲》、《麻农神相》、《推背图》、《大六五》、《金钱课》、《吕祖数》、《诸葛亮马前课》等。

不过,任何一种习俗都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迷信,古代的许多科学在巫术、兆示及占卜中都有其萌芽。尤其是我国古代的一些意识形态产物,都与占卜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文字、书法与龟占,哲学、数学同易占,天文学同星占,地理学、建筑学与风水等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文苑拾萃

《庄子·外篇·至乐》节选

(战国)庄子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是非皆由自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

公孙龙(公元前320—前250年),传说字子秉。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到目前只残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是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诡辩学代表,提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夸大,割断二者的联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与他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战国初期,儒家虽然尚未形成八派,但子思之儒、子张之儒、颜氏之儒的势力是相当大的。墨家虽然没有形成五派,但南北之墨的后期墨家学派已初步形成,儒墨显学之争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名家惠施、公孙龙及其弟子也活跃在百家争鸣之中。而以庄子集大成的道家,既反对儒墨显学之争,也反对名家的一些主张,推行自己的观点。

有一次,庄子与儒墨的信徒及公孙龙的门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儒家的信徒说:“我们的祖师孔子讲天命、礼仁就是真理。”墨家的信徒则说:“我们的先辈告诉我们,天命、礼仁不是真理,只有天志、功利才是真理。”

庄子对他们之间的争论不以为然,而给他们讲了一套事物没有是非,圣人不由是非之途,而照之于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