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顺:顺其自然
9455300000017

第17章 环保法制建设(3)

很多人凭自己的想象,认为古代人在几千年以前不可能想到要自觉地保护环境,现在公之于世的一些古环保史文献,人们总认为是有人根据现代环保意识把古人的著作美化了。其实并非如此,古人保护环境确实是自觉的。这些环保法令的颁布和实施向世人证明:中国自古就是注重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环境的。那么当今社会的我们是不是也该为自己不注意保护环境的行为感到羞愧和自责呢?是不是该向古人学习他们保护环境的措施呢?

◎史海撷英

商鞅投奔秦国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门研究如何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后来,商鞅成为魏国宰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病重时曾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临死前的嘱托不以为然,当然也就没有照做。后来,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中求贤,准备收复秦之失地,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商鞅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三种计策,只有霸道得到了秦王的赞许,并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任左庶长,开始实施变法,后来又升为大良造。

◎文苑拾萃

述古三首

(唐)杜甫

赤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

悲鸣泪至地,为问驭者谁。

凤凰从东来,何意复高飞。

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

古时君臣合,可以物理推。

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

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

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农人望岁稔,相率除蓬蒿。

所务谷为本,邪赢无乃劳。

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

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汉光得天下,祚永固有开。

岂唯高祖圣,功自萧曹来。

经纶中兴业,何代无长才。

吾慕寇邓勋,济时信良哉。

耿贾亦宗臣,羽翼共裴回。

休运终四百,图画在云台。

秦以后的环保法制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

从秦朝以后,我国的环境状况开始恶化,其中虽然有起有伏,但大的趋势是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即便如此,我国的各个朝代差不多都发布过一些环境保护的法令。

西汉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夏六月,汉宣帝曾下过一道诏书,命令京城附近不得在春季和夏季捣毁鸟巢掏取鸟蛋,不得用弹弓打飞鸟,这要成为一项法令。

在南北朝时期,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明令禁止不按季节捕鸟的做法。

北齐后主天统五年(569年)也发布命令,禁止用网捕猎鹰、鹞和观赏鸟类。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发布命令,禁献奇禽异兽。

宋代也重视生物资源保护,多次下诏,申明法度或制止滥捕滥猎行为。

在这里,还有一个发生在宋代时期的真实故事。

宋代时期,有一个道德败坏的妇人,名字不详,这里权以“某妇”代称。她与一个男人通奸,整天苦思冥想,耍阴谋陷害自己的丈夫。有一天,她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不禁大喜过望。

这天下午,丈夫回到家里,某妇一改往日冷若冰霜的态度,笑脸相迎,还特地炒了几样新鲜菜蔬,烫了一壶水酒,让丈夫吃了个痛快。

吃过饭,某妇对丈夫说:“夫君啊,我跟了你这么多年,生活总是紧紧巴巴的,你也不动动心思,搞点零花钱,贴补贴补家用?”

丈夫叹了口气,说:“这年头,哪有什么来钱的门路?我们又没有本钱!”

“我倒有个项目,是无本生意,只怕你吃不了那份苦!”

“吃苦咱不怕!”

“好,能吃苦就行。”某妇凑近丈夫,诡秘地说:“你知道吗?城里人爱吃青蛙,他们管青蛙叫田鸡,一斤能卖很多钱呢!”

“真的?”丈夫听完,眼里放出了光,“可那又到哪里去捉呢?”

“我听人说,城外的水塘里多得是,你不会晚上去一趟吗?”

“去是可以,可是官家有规定,不让捉青蛙呀!”

“怕什么,人家都敢去,就你窝囊废。”

于是丈夫借着酒力壮了胆,一拍胸脯:“好了好了,去就去,我才不怕呢!”

丈夫前脚走,某妇跟着出门,来到守城军士的营地……

丈夫来到郊外,刚刚抓到几只青蛙,两个守城军士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不容分说,一条铁链就锁了他的脖子,被押送到县衙大堂。就这样,这位妇人的丈夫终于中了妇人的奸计,丢了性命。

10世纪的前半期,中国处于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直到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又经过十几年才统一了全国。

宋代,特别在北宋,仍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其突出的地方是注重立法保护,尤其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不绝于书。

在宋朝刚刚建立、北方还没有平定的时候,也就是杨家将正在前方抵御辽邦入侵的年代,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二月,便下禁采捕诏,其中说:“鸟兽鱼虫,俾各安手物性置罘罗网,宜不出于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其禁民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仍永为定式,每岁有司具申明之。”

这条诏令的大意是,鸟兽鱼虫,要让它们按照自然规律来生存繁衍,在春天二月,一切捕捉鸟兽鱼虫的网具,都不应该携出城门以外,不要伤害兽胎、鸟卵,以助阴阳之气。具体禁令是:老百姓不得采捕虫、鱼,不得弹射飞鸟。这个规定要永远成为一种法令,每年有关官吏都要反复申明。

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也仿效太祖下诏说:“方春阳和之时,鸟兽孳育,民或捕取以食,甚伤生理,而逆时令,自宜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州县吏严饬里胥,伺察擒捕,重真其罪,仍令州县于要害处粉壁,揭诏书示之。”

这条诏令的大意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正是鸟兽繁育的时候,有的老百姓在春天捕食鸟兽,对鸟兽生育的危害很大,而且违犯了时令,当然应禁止他们,二月至九月都不得捕猎鸟兽,州县官吏要严令乡里基层官员,侦察捉拿违令者,重治其罪。还要命令各州县在交通要道等处的墙壁上刷大标语,张贴布告,广泛宣传诏令,晓以利害。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二月,真宗在下禁捕山鹧诏时说,山林川泽广大,鸟类确实繁多,这本来是好事情,却招致人们以绳套捕捉的祸患。他们把这些鸟禽作为玩耍的东西,对娱乐是有用,但破坏了鸟类的繁衍。现在是阳春三月,正是禁捕时节,特重申法律禁令:从今以后,任何人不得采捕山鹧,有山鹧生长的地方,地方官吏要常加禁察。根据这道诏书特别指明禁捕山鹧的内容看,可能当时山鹧系因滥捕而濒于灭绝。

宋代屡屡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颁发保护生物资源的禁令,说明其重视的程度。宋代把保护法令反复重申,广泛宣传,务使家喻户晓,这种做法也是很有效的。宋代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胥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

辽代,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发布命令,在鸟兽繁殖季节,禁止在郊外纵火。

在明朝和清朝,也有冬春之交不准在河湖撒网捕鱼,春夏之交不准在田野使用毒药等规定。但总的来说,明法弛禁的时候很多,禁令不很严格。

◎故事感悟

在漫长的历史上,历代统治阶级都发布了很多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法律、命令和规定,有的是出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也有的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自己淫乐的需要。但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客观上都对生物资源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史海撷英

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召开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国家有113个,共1300多名代表参加。除了政府代表团外,还有民间的科学家、学者等参加。

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在举行会议前,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夫·斯特朗委托58个国家的152位科学界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了一个大型的委员会,为大会起草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

在这次会议中,也提出了一个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经过12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以及具有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了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1972年10月,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让世界各国人民永远记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