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师:尊师重教
9455000000016

第16章 尊敬老师(14)

古柏在妈妈的帮助下给老师喂下药,过了一会儿,老师平静地睡着了。古柏坐在小板凳上,也疲乏得睡了。

半夜,老师一翻身,把古柏惊醒了。老师摸着古柏的头笑了,古柏抓住老师的手也笑了。

忽然,老师觉得身下硌着东西,一摸,抓出个圆石头蛋蛋。他惊讶地问:“我床上怎么跑出这个?”

古柏接过石头,啊,它还热乎乎的。

◎故事感悟

古柏看到老师没有来上课,得知老师生病,忙给老师请大夫,且不顾自己的安全上山给老师采药,还把自己的石头蛋蛋用来给老师暖身,对老师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

◎文苑拾萃

苏维埃

苏维埃本为俄文cobet(soviet)的音译,意思是代表会议。起源于1905年的俄国革命。

当时,苏维埃是一种工人和士兵的直接民主形式,其代表可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便成为俄国新型的政权标志,城市和乡村的最基本生产单位都有苏维埃。苏维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可独自立法,还可直接派生行政机构。然而,对于当时的中国农村而言,苏维埃的意义还过于生僻,不仅绝大多数红色区域的农民不能理解,就是相当多的共产党人也未必清楚。

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称苏维埃为“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其实,农民的这些误解是有些道理的。对于大多数农民,尤其是贫苦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这也是为什么在四面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这种政府依然能够立得住的原因之一。就当时的大多数时间而言,苏维埃的确是农民最喜欢的政府。

才旦卓玛以师为母

◎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潜夫论》

才旦卓玛(1937—),中国文联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藏族民歌手,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西藏日喀则人。大专文化。196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11月至1957年8月,在西藏日喀则文工团当学员。1957年8月至12月,在西藏公学预科学习。1958年底到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从师著名声乐教育家王品素教授。

才旦卓玛是中国著名的藏族歌唱家。1980年冬天,她去上海演出。一到住地,她就急着要回家看“妈妈”。这可把大家弄糊涂了,她的丈夫和女儿都在拉萨,怎么会在上海还有个家?她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怎么还有个妈妈?

才旦卓玛笑了,说:“你们不知道,我还有个汉族‘妈妈’就是王品素老师。”

王品素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从1959年到1964年才旦卓玛一直跟王老师学习声乐,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把王老师当做自己的汉族“妈妈”,只要出差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去探望王老师。才旦卓玛时时想念着自己的老师。当听说王老师血压高时,她心急如焚,千方百计地搞来治病用的天麻,一个一个洗净,一片一片切开,再用线串起来晒干,寄给几千里之外的王老师。

王老师收到邮包后,十分激动。她担心这样会影响才旦卓玛的工作和休息,就一再回信嘱咐她不要再寄药了。可是,邮包还是不断从遥远的西藏寄来。

当时,才旦卓玛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等歌曲,已经传遍各地,深受群众的喜爱。她还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很高的声誉,但她从来也没有忘记她是王老师的学生。每一次到上海,她像在学校时一样,站在钢琴旁,一首歌一首歌地唱给王老师听,向老师虚心求教。有时,王老师指出她演唱的不足,就反复唱几十遍。师生俩常常这样练到深夜。

有人曾经问才旦卓玛:“你为什么这样尊敬你的老师?”

她坦诚地笑着,连连摆手说:“不应该说我怎么尊敬老师,而应该说王老师是怎样关心、爱护我。我在学校里唱的那些歌,都是王老师一字一句地教出来的。在生活上,她又像母亲一样关怀着我。我的每一点儿进步都凝聚着王老师的心血。你们说,我应该怎样感谢这位汉族‘妈妈’!”

◎故事感悟

才旦卓玛尊敬老师,一直把老师当做自己的汉族妈妈,始终牢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汗水。她尊重的不仅仅是老师,而是祖国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扬。

◎史海撷英

才旦卓玛的童年

在才旦卓玛的履历上,写着她出生于1937年8月1日。其实,这个日子是她自己填写的。因为藏族人对生日并不那么重视,她只记得当年阿妈对她说出生于藏历的老虎年。

才旦卓玛的童年并不算疾苦,因为她是家里的老幺,家人都很照顾她。所以虽然少吃少穿,但过得很快乐。

才旦卓玛的童年也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她经常跟着阿爸放牧,听阿爸唱歌;跟着阿妈种地,听阿妈唱歌。穷人家的孩子没什么娱乐,三四个小伙伴就在山坡上互相对唱,比谁的嗓门大,谁的声音长。

藏族孩子大多嗓音高亢嘹亮,才旦卓玛说,当时自己并不算唱得最好的“小卓玛”,但最后却只有她走上了艺术道路,这还要感谢开明的父母,因为她自己提出要去参加西藏部队的文工团,父母欣然应允。而此刻,其他小姐妹却在父母的包办下忙着嫁人生子,接受命运的安排了。

李宁把金牌送给教练

◎君子教人而后责人,体人而后怒人。——《呻吟语》

李宁(196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北京大学法学院1998级学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0级EMBA。英国拉夫堡大学荣誉技术博士及香港理工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1982年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在男子全部7个个人项目中,获全能、自由体操、单杠、跳马、鞍马和吊环6项冠军,余下的双杠项目也获得了第三名,成为世界体操史上至今唯一取得如此令人惊叹好成绩的运动员。

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上,男子体操决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被称为“体操王子”的中国选手李宁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成功了,成功了!”李宁一人夺得了奥运会上的三枚金牌!

听到自己胜利的消息,李宁兴奋得满脸通红,高高地举起双手,向沸腾的观众表示谢意。然后,他立即向场边的教练张健老师跑去,师生紧紧拥抱在一起,许多观众都为这感人的一幕流下了热泪。

李宁在取得成功后,首先要感激的是他的教练张健老师。他心里非常明白,那金光闪闪的奖牌上有张健老师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李宁跟着张健老师学习了4年体操。4年来,张老师费尽心思,根据李宁的特点,设计了一套又一套动作。每套动作设计出来,他就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陪李宁练习,仔细、耐心地纠正李宁的每一个动作,直到满意为止。张教练为李宁设计的几套“绝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李宁屡次夺得世界体操冠军的基石。李宁常说:“我在场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教练心血的体现。”

1983年第二十二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团体赛最后单杠自选动作比赛的节骨眼上,李宁不慎失手,失去了成功的机会。李宁含泪走下场,心里痛苦极了。他不能原谅自己,自己给团体成绩拉了分……

李宁失手,张老师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理解李宁的心情,但不允许李宁这样沮丧。他走到李宁身边,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说:“李宁,抬起头来!面对现实,才能奋发崛起!”事后,他又和李宁一起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总结了教训。

就是这样在张健老师的培养下,李宁很快成为世界冠军。在他夺得金牌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老师,永远忘记不了自己的老师。

洛杉矶奥运会结束后,李宁把自己夺得的三枚金牌一枚送给了张健老师,一枚送给了他在广西体操队时的教练梁文杰老师,最后一枚留给自己作为纪念。

◎故事感悟

李宁时刻铭记教练的教导,在成功时不忘把丰收的果实送给教练,时刻把教练放在心上,表现了李宁尊重老师、敬爱老师的美好品德。

◎文苑拾萃

双杠大回环

双杠是男子体操六项之一,双杠大回环采用倒立放浪大摆动作是提高双杠成套动作效果的重要动作之一,也是目前获得难度加分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满足规则特点要求的动作类型。

自从1978年日本选手在第十九届世界锦标赛上首先使用的向后大回环起,该类动作便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创新,随后又发展出向后大回环转体180度成倒立,向后大回环跳转180度成倒立,向后大回环360度成倒立,以及用向后大回环连接的空翻类等动作。

根据青少年生理特点,少年运动员的身材矮小,体重轻,无法利用双杠的杠性,再加上身体素质能力不够,特别是挂臂力量更差,所以不宜发展向后大回环两周挂类的动作,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向后大回环360度成倒立对能力的要求比较低,技术要求较高,比较适合青少年运动员练习,学习向后大回环360度成倒立动作对提高双杠成套起评分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这里对该动作的训练过程进行总结研究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