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容:平心容人
9454400000006

第6章 忍一时风平浪静(1)

勾践忍辱成大事

◎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格言

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年),是春秋时代后期的越国君主。有关他的先世,有说“其先禹之苗裔”,亦有说“先世无所考”,也有说他是“祝融之后”并且是楚国的芈姓,众说纷纭。父亲则是越侯允常。生年不详,公元前496年至前464年在位。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为南方的霸主。

一直以来,吴国都与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便趁越国刚刚遭遇丧事之机,发兵攻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发生了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自己可以打胜仗,没想到却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不久就死了。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夫差记住这个嘱咐,便叫人经常提醒自己。经过宫门时,他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还叫伍子胥和大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两年后,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越国。当时,越国有两位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名叫文种,一个名叫范蠡。范蠡对越王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一次是决心要报仇的,所以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动大军去与吴国军队拼个死活。两国的军队在太湖一带打上了,越军果然大败。越王勾践带了5000名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勾践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后悔地跟范蠡说:“我真后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呢?”

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于是,勾践就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吴王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却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了伯嚭,然后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一些好话。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的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却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后,勾践就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了。

到了吴国后,夫差让勾践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的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则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牵马。

有一次,夫差生病了,勾践毛遂自荐,说自己能治夫差的病,可是夫差不让勾践接近他,勾践只能以尝夫差的粪便的方式来给夫差治病。果然,夫差的病被勾践治好了。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已经真心归顺他了,就放勾践回国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自己的志气,因此就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每次吃饭时,都要先尝尝苦味,并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让越国富强起来,为此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鼓励生产。由于越国曾遭到亡国的灾难,故而人口大大减少,勾践就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则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故事感悟

勾践不愧为天下第一忍君啊!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大事者,应该忍受得住眼前的屈辱,敢于和命运抗争。在大事业之前的小事若无法忍受,将无法成就伟大的理想。

◎史海撷英

范蠡疏财

在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多年,终于战胜了吴国。然而范蠡却认为,在有功于越王的情况下,自己是难以久居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于是便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更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

范蠡的贤明能干也被齐人所赏识,齐王请范蠡到国都临淄,拜他为主持政务的相国。范蠡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仅仅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自己又离去隐居了。

◎文苑拾萃

陶朱公生意经

(春秋)范蠡

生意要勤快,懒惰百事废。

用度要节俭,奢华钱财竭。

价格要证明,含糊争执多。

赊欠要证人,滥欠血本亏。

货物要面验,滥入质价减。

出入要谦慎,潦草错误多。

用人要方正,歪斜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混淆耗用大。

货物要修正,散漫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马虎失信用。

买卖要随时,拖延失良机。

钱财要明慎,糊涂弊端生。

临事要尽责,委托受害大。

账目要稽查,懈怠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暴躁交易少。

主心要宁静,妄动误事多。

说话要规矩,浮躁失事多。

工作要精细,粗糙出劣品。

韩信胯下受辱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李白

韩信(约公元前231—前196年),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贬为淮阴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是西汉诸侯王。在他还没有得志时,家里很贫穷,自己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德行,不能凭推选当地方上的小官,又不会做买卖来维持生活。因此,常常吃人家的、喝人家的,靠别人糊口,所以,人们都很讨厌他。

一次,韩信到城北的淮水河边去钓鱼,有一位漂洗丝棉的老大妈见他饿得可怜,就分一些饭给他吃,韩信非常高兴地对她说:“我日后一定要重重报答您!”

老大妈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可怜你,所以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的报答吗?”

一次,淮阳的一个屠户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佩刀带剑,但心里却是胆怯的。”

于是,一少年当着大家的面侮辱他说:“韩信,你若不怕死,就用佩刀捅了我;你若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

韩信看了看他,就弯腰往他裤裆下钻,街上的人们都讥笑他。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韩信被封为楚王,都城在下邳。

韩信一到自己的封国,就去找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送给她千金,又任命那位曾侮辱自己的人为巡城捕盗的官吏。

韩信告诉他部下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难道我不能杀他吗?不是的,因为杀他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当时我就忍下了,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故事感悟

都说“进一步乌云笼罩,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然,宽容不是无能,不是无理,而是一种谦虚,一种宽广胸怀的体现,更是人生最美好的品德。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妨想想韩信,他才是真正的宽容的榜样,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史海撷英

背水一战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领一万名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了20万的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韩信。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认为: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然而陈余不听,骄傲地说:“韩信只有几千人而已,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不是让诸侯看笑话吗?”

韩信探知赵军的情况后,迅速率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着一面汉军的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士兵说:“在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休息片刻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看到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便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

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的大营里全部都是汉军的旗帜了,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文苑拾萃

中吕·卖花声·客况

(元)张可久

十年落魄江滨客,几度雷轰荐福碑。

男儿未遇暗伤怀,忆淮阴年少。

灭楚为帅,气昂昂汉坛三拜。

短长皆是实事

◎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格言

北朝北齐时代,崔逻官拜左丞相,很受皇帝世宗的器重与礼遇。

崔逻很喜欢荐举人才。他向世宗推荐邢卲担任丞相府的幕僚,并兼管机密政务。世宗因崔逻之推荐,遂征召邢卲。邢卲果然甚得世宗的信赖与器重。

邢卲因为兼管机密政务,所以有机会接近世宗。在言谈之际,邢卲常常贬低崔逻,以致引起世宗不悦。

有一次,世宗告诉崔逻:“你总是说邢卲的长处,而邢卲却专说你的短处,你简直是个痴呆!”

崔逻大度地说:“邢卲述说我的短处,我述说邢卲的长处,两人述说的都是真实的事情,这没有什么不对啊!”

◎故事感悟

崔逻平心容人,严以律己,他不仅肯定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缺失,而且坦然面对自己的缺失,这是何等宽宏的气度!古语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包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宽广的胸怀,是一种充满仁爱的无私境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应有的高贵品质。

◎文苑拾萃

《忍一时风平浪静》节选

佚 名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见到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为了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引起争端,以致恶言相向,大打出手,拳脚交加,甚至诉至法庭,最后是两败俱伤。旁观者都会为之惋惜,感到这样做太不值当了。其实,只要当事人冷静下来,理智地对待,事后就会感到很后悔。是啊,有一点宽容精神,忍让一点,再大的事也会化干戈为玉帛。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忍让,并非是窝囊,而是一种宽容精神,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忍让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和谐发展。有些人之所以缺乏忍让精神,就是错把忍让当窝囊,怕时间长了成了任人随意捏的“软柿子”,因而是得理不让人,无理争三分。其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忍让时则忍让,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显示了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