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容:平心容人
9454400000005

第5章 宽容大度,融洽相处(3)

◎故事感悟

郭子仪和李光弼均为盖世名将,他们虽有小矛盾,但在国难当头时,他们能以国事为重,以坦荡的胸怀尽弃前嫌,不计个人恩怨携手战斗,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精神和宽广的胸怀。

◎史海撷英

太原之战

至德二载(757年)春,在唐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北都留守李光弼率领军民坚守太原(今太原西南),挫败了史思明等部的围攻,史称太原之战。

安禄山在遣兵攻陷潼关后,正围困史思明于博陵(今河北定州)的李光弼部便撤围向西进入井陉(今河北获鹿西南),还太原。史思明再度攻占常山(今河北正定),夺回了河北全境。

第二年正月,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高秀岩自大同(今山西朔州东北马邑)、牛廷玠自范阳(今北京城西南)率兵共10万,会攻太原,企图夺取河东,进而长驱直取朔方、河西、陇右等地。

当时,李光弼所部的精兵都已调往朔方,太原所剩的只有5000多河北兵,加上团练(地方武装)之众,也不满万人。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诸将都很恐慌。于是,李光弼就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并做了几十万个土砖坯。等史思明的大军攻打太原时,他命令将士用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损,就用土坯补上。史思明派人去山东取攻城器械,以蕃兵3000人护送,途中被李光弼遣兵拦击,并将其前部歼灭。

史思明围攻太原一个多月也没攻下,便选精锐士卒为游兵,让他们进攻城南,再转攻城西,自己则率兵攻城北,然后转攻城东,试图寻找唐军的防守漏洞。然而李光弼治军严整,警戒巡逻无丝毫懈怠,让史思明无懈可击。

随后,李光弼又派人挖掘地道,通至城外,叛军在城外常常冷不防被唐军拖入地道,拉至城上斩首,吓得叛军胆颤心惊。叛军用云梯和筑土山的方法攻城,唐军便在城下挖好地道,使其一靠近城墙便塌陷。

为阻止叛军强行攻城,李光弼还在城上安装了大炮(抛石器),发射巨石,一发就击毙叛军20余人,史军被迫后退。李光弼为了打破叛军的围困,便以诈降的手段与叛军约期出城投降,暗地则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军军营之下,并以撑木支顶。到约定当天,李光弼派部将率数千人出城伪降。叛军不知有诈,正在调动出营时,突然营中地陷,死千余人,顿时一片慌乱。唐军乘机擂鼓呐喊,猛烈冲击,歼灭叛军万余人。

正当太原之战紧张进行的时候,安禄山却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夺取帝位后,便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人继续围困太原。二月,李光弼率军出击,大破蔡希德军。

◎文苑拾萃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保大舞

(唐)郭子仪

于穆文考,圣神昭章。

肃勺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不计私仇,融洽相处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

章颖(1141—1218年),字茂献。临江军(今江西清江)人。历任太学博士、左司谏等。宋宁宗即位后,除任侍御史外,还兼侍讲。因为不与韩侂胄同流合污,被劾罢。韩侂胄死后,授集英殿修撰,累迁刑部侍郎兼侍讲,后迁礼部尚书,奉诏考订辨诬,从实上报。死后赠光禄大夫,谥文肃。

章颖在宋宁宗嘉泰年间,担任左司谏及兵部侍郎等职务。

当时有一位叫宇文挺臣的司谏,向皇帝告发章颖是谢子肃丞相的朋党。皇帝没有详察就将章颖降职处理,让他去当温陵的地方官。

后来,章颖入朝重新被任命为言官,遍历三院,成为权力中枢的关键执法大员。

恰在此时,宇文挺臣也入朝述职,因为过去对章颖的参奏,心存疑惧,不敢前去参拜执政大臣。

章颖知道这情况后,立即上奏疏,说明以往官场的误会。事情已经过去,怎能为那些小事影响朝政大事?请皇帝召宇文挺臣,授以职务。

不久,宇文挺臣也担任了朝廷的重要职务。章颖与他同朝为官,相处得很融洽。

◎故事感悟

对于曾经告发自己、使自己贬谪地方的“政敌”,章颖不仅不斤斤计较,反而劝皇帝重用对方。这种一心为公、宽容待人的行为颇有君子之风。

◎史海撷英

韩侂胄崇岳贬秦

韩侂胄是一代名臣。他当政时所作的一件大事,就是崇岳飞、贬秦桧。

一直以来,对岳飞和秦桧两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南宋战和两派官员争论的焦点。封建朝廷加给死者的谥号和封号,都是官方所作的评价,有时也是推行哪种政策的一种标志。孝宗初年,追复岳飞原官。1179年,为岳飞加谥号武穆。1204年,宁宗、韩侂胄又追封岳飞为鄂王,给予他政治上的极高地位,以支持抗战派将士。

秦桧死后,宋高宗加封他为申王,谥忠献。孝宗时,揭露了秦桧的奸恶,但还没有改变爵谥。1206年,宁宗、韩侂胄削去秦桧的王爵,并把谥号改为缪丑(荒谬、丑恶)。贬秦的致词说:“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一时传诵,大快人心。

韩侂胄对秦桧的贬抑,其实也是对投降、妥协势力的沉重打击。崇岳贬秦的行为,也为南宋北上抗战做好了舆论准备。

◎文苑拾萃

送外弟宇文挺臣二首

(宋)张栻

漠漠漓江上,匆匆送客情。

平原宵雨湿,绝壁野云横。

世路多亲辙,韦编有旧盟。

中流屹砥柱,过浪岂能倾。

吕光询忘怨感德

◎责人要宽,责己要严。——格言

吕光询(1508—1580年),浙江余姚县人。字山甫。明代嘉靖十一年(1514年)进士。南京工部右侍郎,转北京工部右侍郎,又升任云南巡抚带兵部尚书衔,后被谗改任南京工部尚书。

明朝人吕光询的父亲称霸于乡里,县令曹祥曾责打过他一顿。从此,吕光询的父亲便改恶从善了。

曹祥是太仓人,退休后居住在家。吕光询当上御史后,在巡视太仓时专门去拜访曹祥。曹祥老人早已忘记了过去的事。

吕光询在谈话中提到了曹祥责打他父亲的事,他说:“如果不是你老先生,我父亲怎么能改过从善?因此我们很感激您的恩德。”

当晚,吕光询留在曹家畅谈了一夜,临走时还给曹祥留下一份厚礼。

◎故事感悟

吕光询对县令惩戒自己父亲不以为怨、反以为德,不忘记也不隐讳过去的事,还能向责打自己父亲的人恳切地道谢,他的公允大度对他以后的仕途顺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史海撷英

明朝南京六部

1421年,明成祖将都城迁到北京,但仍保留着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南京与京师一样,也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与京师也都一致。北京所在的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的府为应天府,合称为二京府。

南京有全套的政府机构,但基本上都是闲职,其中南京兵部尚书通常挂“参赞机务”衔,会同镇守太监和南京守备勋臣,共同管理着南京的全部事务。而且,这三个人中以南京兵部尚书为主,其余南京户部和都察院也有一定的职能。

◎文苑拾萃

《明史》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全书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明史》一共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列传220卷,表13卷。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明史》修成之后,得到了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袁衷母化世仇

◎不治可见美,不竞人间名。——陈寿

袁衷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们,袁衷的父亲又续娶了妻子。继母过门后,十分疼爱袁家兄弟,胜过她亲生的孩子。冬天还没有到,她就想到为他们准备棉衣;孩子还没有饿,就想到准备食物;亲友有时送了些水果食品,也一定要留给孩子们吃。直到长大成家后,也还是这样。

袁衷的妻子因为继母恳切深厚的情意而感动得掉下眼泪,对丈夫说:“即使亲生母亲,又怎么赶得上呢!”妻家有时有些馈赠,即使十分微小,袁衷也不肯私下尝一口,一定要奉送给母亲。

一天,正好得了一条鳜鱼。妻子亲自烹调后,叫童仆胡松端着送去,可胡松偷偷地吃了。过了一小会儿,妻子见了婆婆,问道:“鳜鱼还勉强可以吃吧?”

婆婆愣了好半天,说:“也还可以吃。”妻子怀疑了,下来审问胡松后,才知道是他偷吃的,忙去拜见婆婆道:“鳜鱼没有送到,却说可以吃,这是怎么一回事?”

婆婆笑着说:“你问我鳜鱼好不好吃,那就一定献上了。我没有吃到,那一定是胡松偷食了。我不想因为食物的缘故,让小孩子犯过失。”她就是这样的宽厚仁慈。

近邻沈家,和袁家有几代的仇怨。继母刚来时,袁家弟兄还小。

袁家有一株桃树,树枝长到墙外,姓沈的擅自把树枝锯掉了。袁家兄弟见了,跑去告诉母亲。母亲说:“这是应该的。我们家的桃树怎么可以随便长到别人的地面上去呢?”

沈家也有一株枣树长到袁家墙这边来。枣子刚长出来时,母亲把袁家兄弟叫来,告诫他们道:“邻家的枣子,一个也不要去摘!”又告诫所有的仆人注意守护。等到枣子熟了,就把沈家姑娘请到家里来,当面摘了枣子,用盒子装好送还给沈家。

袁家有一只羊跑进沈家园里,姓沈的立即把羊打死了。第二天,沈家有一只羊窜过墙这边来,仆人们见了高兴极了,也想把羊打死,以解昨日之恨。母亲阻止了他们,并马上叫人把羊送还给了沈家。

有一天,姓沈的邻居病了。袁衷的父亲去给他看病,送了他一些药。父亲从沈家出来后,母亲又派人去告诉邻居们说:“有病互相体恤,这是邻里的情谊。如今姓沈的病了,家里贫困,大家各出五分银子帮助他。”于是凑得银子一两三钱五分资助沈家,袁家还独自送了一石大米。从此,沈家终于化解了世仇而感激袁家的情谊,后来两家还有姻亲关系来往。

不仅与邻居相处时宽容大度,对待陌生人,母亲也是一样的仁慈。有一家富户娶媳妇,坐着大船从南边来,经过袁家门前时,风雨大作,大船撞倒了袁家的船坊。

邻居们揪着那船上的人,要求他们赔偿。母亲听说了,问道:“新娘子在船上不?”

有人回答:“在船上。”

母亲便派人告诉邻居们说:“人家娶媳妇要图个吉庆,如果在路上赔偿别人银钱,回去后公婆会认为不吉利的。况且我家的船坊年久已朽,快要倒塌了;他们的船大,风又急,无力掌握,就宽恕了他们吧!”

众邻居听从了母亲的话,都对她的善行赞不绝口。

◎故事感悟

袁衷的这位继母心胸宽广,善解人意,能够做到推己及人,原谅他人的过失,成全他人。从她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母性的光辉。

◎文苑拾萃

庄周濮水钓鱼

庄周在濮水旁钓鱼,逍遥自在。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达,就想授予官职给他,让他帮助自己治理国家。于是,楚威王便派了两个大夫去拜见庄周。

两个大夫来到正在钓鱼的庄周身旁,向他传达楚威王的旨意:“大王要把楚国的事情托付给您,希望您能和我们去楚国就任。”

庄周依旧手持钓鱼竿,头也不回。

他说:“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到它死的时候已活了三千年,楚王用布把它包着放在匣子里,然后供奉在庙堂的上面。”

“请问二位,这只神龟是愿意死后留着骨骸让人崇仰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

两个大夫听到这问题,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愿意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了。”

庄周接着说:“那好,你们回去吧!我宁愿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

两个大夫见庄周钓鱼的样子,无思无虑的,又听到庄周这一番话,知道庄周不会答应楚王的邀请,只得作罢。

庄周是个通达大道的人,他岂能为了世俗的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真实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