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睦:睦邻相处
9453400000016

第16章 家和万事兴(7)

傅老太爷看了回信,又细细体味了儿子附上的那首诗,感到儿子说得对。第二天,傅老太爷主动找到邻居门上,表示愿让出三尺屋基。邻居见傅家主动相让,也让出了三尺屋基,结果各让三尺。

邻家房子造好了,这六尺地方就成了一条小巷,后人便称为“仁义胡同”。傅以渐一封家书便使干戈化玉帛的事,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

◎故事感悟

你若得寸进尺,人便得尺进丈;而你敬人一尺,人也会敬你一丈,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伤了和气,实在不值得。和睦相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

◎史海撷英

清朝的第一个状元

清代的第一位状元傅以渐,也是康熙的老师,一直为清世祖顺治所器重,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是清初不可忽视的人物之一。傅以渐幼时聪明过人,三岁能诵书,五岁熟记经史。他少时虽家庭贫穷,但勤学不辍,终成大器。清顺治傅以渐以进士及第之第一(即状元),首夺大魁。他先后任宏文院修纂,国史院侍讲,授秘书院大学士等。1657年冬,皇太后违和群臣,惶惧内阁,奏疏颇多,不两月,奏章积八百余。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群僚中,傅以渐是一位竭诚尽忠的贤臣良相。

◎文苑拾萃

状元骑驴图

(清)顺治

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夕晖。

一色杏花红十里,

状元归去驴如飞。

郑明允与人和睦相交

◎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

郑明允(生卒年不详),清朝江南歙县人。自幼读书,晓大义。为人宽厚,善与人相处,为时人称道。

尊长爱幼,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人以其作为处世之根本,治家之法宝。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叫郑明允的人,即以待人为善而备受世人称道。

无论在处理家庭关系、家族关系,乃至邻里关系中,郑明允都能以尊长爱幼为本,善待他人。

郑家兄弟几个,只有郑明允侍母最孝。郑明允不仅孝敬老人,而且在兄弟之间也多谦让,兄弟几个相处得很好。对待族人、亲友,郑明允同样是真诚相待。不论是谁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郑明允的哥哥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侄子们年幼不会照料,郑明允就守在哥哥的床前,不离左右地耐心照顾。他每天为哥哥煎药、喂药、擦洗、按摩,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几个月,直到哥哥去世。哥哥去世后,郑明允悲痛欲绝。他妥善处理了后事,又承担起抚养侄子的责任。

一次,郑明允和他的一个亲戚外出做生意,不料那个亲戚因一时不慎将本钱全部赔光。眼看一家老小无法生活,那个亲戚产生了轻生之念。正在这时,郑明允赶来看望他,当得知这一情况后,郑明允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赚的钱全部送给了那位亲戚,并传授给他做生意的窍门,终于使亲戚看到了希望,再次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久,当那位亲戚赚了钱,找郑明允来还钱,并表示感谢时,郑明允却婉言谢绝了。

郑明允并非巨富,然而,其慷慨乐施却闻名乡里。亲友们有了困难,都愿意找他帮助。一次,一位朋友因为家境困难而又急于用钱,便很不好意思地向郑明允请求援助。郑明允问明原委之后,毫不犹豫地把手头的钱全部给了他,而面“无难色”。

一次,郑明允的一个族子在外出时突然缢死于客店。消息传来,族人皆惊。唯有郑明允连夜赶往客店,向店主了解情况,并坐守至天明。第二天,他又将此案告知了官府。当官府验尸查明确系自缢身亡,郑明允便出资将死者安葬。一切处理妥当之后,郑明允才返乡通知了死者家属,使死者家属非常感激。

◎故事感悟

郑明允诚恳待人,疏财于友,并非人人可以做到。用孟子“敬老慈幼,无忘宾族”的话来衡量,郑明允的行动中无疑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郑明允弃子侍母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一的耿精忠响应吴三桂,举兵反叛清廷。不久,这股叛军便打到郑明允的家乡,县内百姓纷纷外逃避难。听说叛军就要进村,郑明允来不及带儿子,就先搀扶着老母亲,抱着家谱和前辈留下的墨迹躲进山里。为防止叛军搜山,郑明允把母亲藏到一个山坳里之后,才又回到家里去领自己的两个儿子。当他带着两个儿子进山之后,山里弥漫着大雾。还没有赶到母亲藏身的地方,他就听到了可怕的虎啸之声。郑明允一心惦念着母亲的安危,于是连忙将两个儿子藏在一个小山洞里,“疾趋侍母”。叛军撤离后,郑明允才去找两个儿子,庆幸的是,两个儿子亦安然无恙。

◎文苑拾萃

无 题

(清)康熙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彭玉麟睦邻重友

◎敬老慈幼,无忘宾族。——孟子

彭玉麟(1816—1890年),字雪琴。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清末水师统帅,湘军首领,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于军事之暇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他的诗后由俞曲园结集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收录诗作五百余首。

古人重视治家,同时强调睦邻重友,因为任何一个家庭都不能以完全封闭的状态存在下去。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毕竟要与社会发生联系。翻开史册,那些被人称颂的治家典范,尽管情况各异,或能勤俭治家,或能尊长爱幼,或能严束子女,但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够睦邻重友。清末有个兵部尚书叫彭玉麟,他就是一个极重睦邻重友的人。

彭玉麟统军多年,执法甚严,在军中有副铁面孔,并以刚直之名满天下。但是,他又能够善待朋友、邻里,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然亦多情人也”。彭玉麟的这种性格特点,与其少年时代的处境是分不开的。

彭玉麟少年时代家境比较贫寒,时常受到乡里豪族的欺凌。他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族人夺其田产”,逼得他和弟弟抛开母亲外出避难。这一切,既养成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同时又深刻地教育了他,使他感到邻里间和睦相处的重要。

彭玉麟做官之后,与朋友、邻里之间始终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他与人交往,从未使他人有位卑之感。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大讲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而彭玉麟则不然,他几次回乡祭扫母坟,“皆布衣、青鞋,不设舆从”,与家乡父老攀谈如友。对于任官之地的百姓,他也是待之以礼,不使人感到他是一位朝廷大员。他外出时,经常是“衣服朴质类村叟,一奚奴随之,亦村童也”,而不像某些人高举“回避”之大牌,使百姓望而生畏。

一次,他到镇上的一个茶寮去听书,坐在普通百姓之中,竟无人知道他是何人。后因他惩办了一个在茶寮中作威作福的水师管带,“阖镇无不骇然”,人们才知道他的身份,不禁对他更加敬佩。彭玉麟做官几十年,“自府道至尚书,于交友,在卑位者未尝令依官礼,终身若布衣昆弟之好,当世称其高雅”。

彭玉麟不仅自己注意处理好朋友、邻里的关系,而且还严格约束家丁,不许他们外出时仗势欺人,败坏自己的名声。

某年除夕,彭玉麟想吃鲜鲤鱼汤,便让厨人去购买。厨人跑遍全镇的集市,也没买到一条活鲤鱼。这件事,让一位姓洪的隐士知道了,他因为敬佩彭玉麟的为人,就把家中养的一尾鲤鱼送给了厨人。厨人非常高兴,接过鱼后便付钱,洪隐士不收。厨人面带难色地说:“宫保有令,市物不予值者斩。今弗受,徒重吾罪。”洪隐士看到彭玉麟家法如此严明,更加敬佩,于是说:“归告宫保,洪某此鱼非送宫保者,乃送彭义人者。”厨人回府,把事情经过讲述一遍。第二天正值元旦,彭玉麟特遣四差官赍名片至洪隐士家致谢。一时间,四邻传为佳话。

彭玉麟在善待他人的同时,还大力为家乡兴办慈善事业。史载,他出资助本县学田银两千两,宾兴费银两千两,育婴堂公费两千两,修县志银五千两,独建船山书院银一万二千两,以及衡清试馆银一万两。他如“京师及各直省湖南衡永会馆,凡募助公举者,动以千计”。他尤其注意尊长爱幼,凡“族中老者,岁有馈”,对穷苦乡民,“又计丁口遍资给之”。

◎故事感悟

彭玉麟身居高官,能够善待朋友、邻里,值得称颂。特别是他少年时代曾深受乡里权贵、恶棍的欺凌,做官之后却反其道而行之,成为睦邻重友的典范,其胸怀尤其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彭玉麟不要官

彭玉麟早年在刚刚投入湘军水师时,就以“不受官”而自许。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水师为其首。而彭玉麟作为水师的统帅,更是战果累累。每次大胜之后,曾国藩都会向清廷出面保奏彭玉麟升官,朝廷也不断地以各种官职来提拔他,但他每次都不受命。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清廷想任命彭玉麟为漕运总督。漕运总督在当时可是天下的第一肥缺,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又谋之不得的官职,但彭玉麟却视之如草芥,两次上书请辞,自称“臣以寒士来,愿以寒士归也”。对于彭玉麟的这种力辞不愿为官的行为,清廷很奇怪,当时官场里的很多人也都不理解,甚至有人出面向清廷建议,以他不受命、近乎矫情而处分他。曾国藩知道后,马上出面为彭玉麟说情,说:“查彭玉麟自咸丰三年初入臣营,坚与臣约,不愿为官,嗣后屡经奏保,无不力辞,每除一官,即具禀固请开缺。咸丰十一年(1861年),擢任安徽巡抚,三次疏辞,臣亦代为陈情一次,仰邀允准。此次亲奉恩旨,署理漕运总督,该待郎闻命悚惶,专折沥陈。顷来金陵,具述积疾之深,再申开缺之请,臣相处日久,知其勇于大义,淡于浮荣,不愿仕宦,份出至诚,未便强为阻止。”

清廷看到了曾国藩的这篇奏折,才冰释狐疑,准了彭玉麟的请求。

◎文苑拾萃

游匡庐晓行太阳山白鹤峰道中,次李少荃韵

(清)彭玉麟

月破松梢晓,诗吟马上秋。

凉风侵帽角,曙色淡鞭头。

树影连村合,泉声咽石流。

山花红夹道,揽辔任勾留。

遥峰飞白鹤,野趣逼天真。

境僻风尘壑,山高月近人。

炊烟横鸟道,晓雾暗车尘。

莫动悲秋感,丹枫别有春。

满汉民族和睦相处

◎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清·陈宏谋

天聪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满族人在入关之前,就已经开始接触汉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了,皇太极曾下令让八旗贵族子弟学习汉文化的儒家经典,并接受明朝降服人员的建议,提倡在文武官员中学习。入关以后,从康熙朝开始,满族作为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学习儒家思想也已被政治制度化、教育规范化,因而,儒家伦理的思想逐渐浸透到满族社会当中,形成了满族特有的道德伦理风俗,即在家庭及社会人际关系中极其注重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