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睦:睦邻相处
9453400000015

第15章 家和万事兴(6)

◎史海撷英

杨翥让地三尺

有一次,杨翥家宅院旁的地基被人占去三尺,家人为此与对方发生争执,并希望杨翥利用职权,夺回宅地。而杨翥却一笑了之,并提笔写诗,要求让地三尺。杨翥的礼让谦和气度令对方大为感动,非但不再争执,反而主动多让三尺,形成一条六尺宽的胡同,后人称这为“六尺巷”。从此,六尺巷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盛颙烧债券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此仍为和谐也。——刘明硕

盛颙(1418—1492年),字时望。南直隶无锡(今属江苏)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御史,为束鹿知县。明宪宗登基后,升为邵武知府。后迁为陕西左布政使。成化十七年(1481年)召为刑部右侍郎。后巡抚山东,三年后致仕,弘治中卒。

明成化(1465—1487年)末年,左副都御史盛颙以年老致仕回到家乡无锡。

盛颙在当时是位颇负清名的官吏,初为官时,便因直言敢谏被降为束鹿(今束鹿东南)知县,以清正爱民闻名,远近争来县郊筑室居住,至成街市,号称“清官店”。后来累官陕西左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等官,均有惠政。因为感到自己年老,恐精力不济有误政事,才告老还乡。

盛颙回到家中不久,便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这一天,他在家中随便走走,来到一处房屋,房门锁闭甚严,但房中却有人声。盛颙感到奇怪,上前查看,发现里面关着几个人。他让人找来钥匙,打开房门,把那几个人放出来,询问之后,方知都是左右邻舍之人。

“诸君何自如此?”盛颙感到惊讶不解,接又讯问。

“为负息钱。”诸邻人如实而答。

听了邻人们的回答,盛颙不由又吃了一惊:“有是耶?”他没有想到,自己在外一生为官清正爱民,家中子弟却私囚负债的邻人,这也使他深感不安。

盛颙将几位邻人从房中请出来,又让人备下酒饭,请他们暂且入席饮食,自己急忙去招呼子弟们前来,让他们取来债簿和券契。子弟们自然知道盛颙的用意,都不愿拿出来。盛颙只好对他们说:“吾将自阅,以施于官。”子弟们听了,半信半疑,也只好将簿券取来,交给盛颙。

盛颙拿着簿券来到席前,当着几位负债邻人的面,将那些债簿券契付之一炬,眼看全都化作灰烬了,盛颙又上前行礼说道:“多谢诸君,幸无怪,烦传语乡里,自今更无索矣。”

诸邻人谁也没有想到竟会是这样的结果,酒后感激而散。盛颙焚券睦邻的事也便从此为人所传诵。

◎故事感悟

盛颙深明大义,明白与乡亲、邻居和睦相处要以真为根,以诚为本,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没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那么社会也会变得安定祥和。

◎史海撷英

成华年间荆襄流民的安置

荆襄的流民是元代以来困扰统治者们的一个大难题。荆襄的流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郧县地区。这里万山环绕,又处于湖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处,因此在元、明时代也是一个三不管的地区。每当遇到国家遭遇灾荒、战乱等,这一带都常常聚集着近百万的流民。成化年间,朝廷对流民开始重视和陆续安置,这主要源于刘通、石龙的起义。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之后,又任命原杰安抚这些流民,并设置了郧阳府,将流民用户籍的形式固定在当地,又设置了郧阳巡抚,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吴宽重视乡亲

◎和谐者,乃小国寡民、清静无为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此乃和谐者也。——老子

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第一,状元,会试、廷试皆第一,授修撰,侍讲孝宗东宫。孝宗即位,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深厚郁自成一家,著有《匏庵集》。善书,作书姿润中时出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所自得。

明朝成化(1465—1487年)、弘治(1488—1505年)年间,翰林院中有位声望甚重的官员,名叫吴宽。

吴宽,字原博,长洲(今苏州)人。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都是第一名,是当朝著名的状元。他累官翰林修撰、左庶子、少詹事、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位列七卿。不过,他的声望还不仅在于他出身状元,身居要职,更因为他“行履高洁,不为激矫,而自守以正”,是一位义重乡里的君子。

吴宽有位朋友名叫贺恩,是吴宽的同乡,又是乡试同榜举人。贺恩当时考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两人同赴京师会试,吴宽连中会元、状元,贺恩却屡试不第,只得寄居在京师会馆之中。水土不服再加上心情不佳,贺恩不久便染病在身,久治不愈,眼看快要不行了。馆人见他这样,也不愿再让他长住,贺恩困窘不堪。吴宽得知后,忙将贺恩接到家中,亲手为他煮药供膳,照顾备至。后来贺恩病逝,吴宽出资为他办理后事,并为之服丧,停柩设祭,有来吊唁者,吴宽出面答拜,早晚出入,也必定到灵前拜祭。又将贺恩遗物收拾好,与灵柩一同运回长洲。

有个名叫何耕的人,是吴宽同郡学的前辈,任官乐会(今海南省)。罢官后贫不能归,流落海南,后来又因弟侄在苏州负欠官钱,巡抚将何耕檄传到苏州。何耕涉鲸波,冒瘴疠,妻子不能从,跋涉数千里,来到后就被入狱,关押三年,衣食不给。吴宽从朝中归乡,得知此事,便亲赴官府,倾囊中所有,又请乡里好义之人助资,代替何耕还了所欠官钱。何耕被释将归海南时,吴宽又送给他盘缠助行。

一件件义助乡邻之举,使吴宽颇有睦邻重友之名。吴宽家中富有,但他从不以富家子自居,少年在家也好,入学读书也好,都同于一般人家子弟。在学舍近20年,离家颇远,迎送往来从来都是步行,不用车马。当了官回家,也不要仪仗趋从。他年轻时便甚有文名,府县官绅都对他很推重。当时有亲属求他到县里帮忙关通,他却一口回绝:“譬我不做生员亦已矣。”可是遇到乡邻有难,不用开口,他便倾力相助。

吴宽家中有田产数百亩,每年所入,他都要分送给亲戚故旧中贫困人家。

◎故事感悟

所谓“笃厚伦谊”,吴宽当之无愧。他这种宽厚待人、与人和爱的作风当立为典范,为后人借鉴。

◎史海撷英

吴宽的文学成就

吴宽年少时就聪颖好学,各种书籍无所不读,尤其喜欢《左传》、《汉书》及唐宋大家散文,最喜欢苏轼的文章。他学有根底,诗文和平恬雅。《明诗评》说他:“文定力扫浮靡,一归雅淡,诗如杨柳受风,煦然不冽;又如学究论天下事,亹亹竟日,本色自露。”

吴宽的代表作有七律《悼沈癯樵画史》、《题杨铁崖墓铭后》、《送张兼素出知施宗州》、《谢顾良弼李世贤携酒过访》等,七古有《赋黄楼送李贞伯》等。诗文集有《家藏集》77卷,其中诗30卷,文40卷,为吴宽自订,后七卷疑为其子所增益。

◎文苑拾萃

新月

(明)吴宽

新月如少女,静娟凝晚妆。

亭亭朱楼上,隐隐银汉旁。

桂树未长全,玉兔在何方?

自然多思致,何必满容光。

黄昏延我坐,檐下施胡床。

遂尔成良会,清风复吹裳。

愿言长不负,莫学参与商。

范文程与人和睦相处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格言

范文程(1597—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卫(今辽宁沈阳)人。清朝初年大臣,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开始为后金政权效力,此后侍奉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帝)、圣祖(康熙帝)四代皇帝。隶属满洲镶黄旗。

清初有一位名声显赫的大学士,他不仅为清朝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因“严饬家范,追远睦族,咸合古礼”而受到世人的称赞,被树为治家之典范。此人便是历仕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的范文程。

范文程是汉族知识分子中最早归清者。他屡参机务,并以“治天下在得民心”提醒清朝统治者,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清人“论入关后宣力文臣必以范文肃公(即范文程)称首”。

范文程虽为清初功臣,却一直以读书人自居,从不居功自傲,而且还特别喜欢和穷书生交朋友,表现出“宽厚有量”的德行。他为官清廉,秉政三十余年,家无长物。他不仅善于治国,也善于治家。范文程治家的特点在于对待家人极严,而待亲朋故旧宽和,慷慨好施。

范文程教子严厉在清初是有名的。范文程有6个儿子,他平日“以诗书、骑射教子弟”,并告诫他们今后要为国家效力。由于范文程一贯主张“治天下在得民心”,因而经常教育儿子们将来做官之后必当廉洁奉公。为了防止孩子们养成官宦子弟的骄奢习气,范文程在家对他们管教极严。就是在孩子们当官以后,他也不放松要求。时人称范文程“家法最严,子弟不稍假色笑。长子官户部侍郎,次子官翰林学士,往往侍立终日,不命之坐不敢坐”。

后来,他的6个儿子都很争气,做官后“皆以清节著闻”。次子范承谟在“三藩之乱”中为国捐躯,“论者以为家教云”。三子范永勋后任云贵总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入觐时,康熙皇帝特赏御用貂挂狐白裘,并赐御书“世济其美”之匾额,以赞扬范文程教子有方。

范文程善待亲朋故友在清初也是有名的。范文程待人宽和,“乐施与,器量渊深”。亲戚朋友中不论是谁遇到了困难找他来帮助,他从不拒绝。有时遇到穷苦的朋友求援,他“倾囊不惜”。清兵入关之初,掠夺、贩卖人口之事相当严重。每当有人告诉范文程,族姓中有人被掠卖,他“即捐金赎还”,使一家人重新团圆。因此,范文程在族人中威信甚高。

◎故事感悟

范文程是清初著名的汉族大臣。他不但为清初政治制度的制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善待亲朋好友。范文程确实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和睦家庭、和睦处世的思想值得我们提倡和发扬。

◎史海撷英

范文程重用人

范文程很重视人才,他大胆提出,治理天下首先在于会用人。针对清朝重满族轻汉族和任人唯亲大搞宗派的弊政,范文程建议朝廷各部院大臣都应推荐人才,“不论满汉新旧,不拘资格,不避恩怨,取真正才守之人”,去充当各级官吏。范文程的这种选拔、培养人才的方式,得到了清顺治皇帝的赞许。

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帝为了表彰范文程的功绩,特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后又加升太傅兼太子太师;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恩诏加秩一级,并将其画像收藏在皇宫之内。可见,顺治帝对范文程的重视程度。

◎文苑拾萃

楚泽凯旋和王郡守韵

(清)范文程

辰阳十月菊丛芳,

策马归来自夜郎。

战绩共歌周召虎,

经生犹识汉京房。

五溪浪静梅将白,

二酉烟消酒半黄。

截罢长鲸烟水阔,

好招鸿雁到潇湘。

仁义胡同的由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格言

傅以渐(1609—1655年),字于磐,号星严。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祖籍江西永丰县。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知名学者、史学家。幼年家境清贫,天资聪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经史熟记不忘,终成大器。傅以渐一生为官,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以清勤著称于世。他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学者称星岩先生。傅以渐以状元而居相位,他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以勤政清廉著称于世。

清朝时期,开国状元傅以渐的父亲因儿子中了状元,在朝廷做了大官,四邻八乡的人只要一看到他,都会跷起大拇指,把他称赞一番。当地县老爷是他的座上客,常有事没事向他请教。久而久之,傅老太爷听惯了人家的恭维话,不由趾高气扬起来,与人说话的嗓门大了,待人接物也就势利起来。

忽然一天,当他正闲居在家的时候,他邻左边邻居来到他家,一揖到地对他说:“老兄弟,有件事想与你商量……”

傅老爷没等人家说下去,就大声地说:“商量什么?”

邻居因有求人家,只得低声下气地说了下去。原来邻居是为三尺房基,想与他商量。傅老太爷不听犹可,一听便呼地站了起来,虎着脸说:“这是我家祖宗的遗产,有什么好商量的?”邻居碰了一鼻子灰,只得灰溜溜地出了傅家。

邻居的两个儿子想想气不过,就找上门去与傅老太爷评理。可是,傅老太爷没等两兄弟开口,就叫家人把他俩赶出门去。两兄弟一气之下,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请来泥水匠用干石灰把傅家的三尺场地勾画了进去。

傅老太爷见邻居胆敢到太岁头上来动土,气得火冒三丈,连忙叫五六个家丁拿了棍棒上前阻挡。邻居的两个儿子并不买账,急忙跑回家拿出了锄头、铁耙。一时两家争执不下。

前来围观的人见傅家仗势欺人,都不服气,纷纷指责傅家蛮不讲理。傅老太爷赶忙派人去县衙请县老爷,县老爷见此情景,也只是在两家中间用好言相劝。

傅老太爷回到家,便一屁股坐到大厅的太师椅上。他越想越气,赶忙叫家丁拿来文房四宝,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儿子傅以渐写了信。信的大意是,邻居为造房,无故占用我家三尺屋基,为此,与邻居几乎大动干戈,要儿子写信到县衙,打赢这场官司。信写好以后,便派得力家丁星夜赶送。

十天半月以后,傅以渐接到家书。他拆开一看,不禁一笑,立即挥笔写了回信,并附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