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拾萃
《忸村》节选
(唐)杜甫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李嘉诚崇尚家和兴旺
◎家庭和睦福神至。——格言
李嘉诚自幼丧父,因此少年时家里生活十分困苦。虽然偶尔有舅舅的接济,每天能勉强吃上三顿饱饭,但少年时代的李嘉诚还是经历了辍学、寄人篱下的艰难岁月。在这段最艰苦的日子里,母亲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地操持家务,抚养家中的孩子。母亲经常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孩子们缝缝补补,苦口婆心地教导他们成才。因此,当时李嘉诚与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虽然年纪尚幼,但他们始终牢记母亲劝导他们要学会做人,培养自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品质,即使在窘迫的困境面前,也绝不低头。所以现在遇到困难时,李嘉诚总能想到当年贤良的母亲是如何以积极奋进的态度面对艰难的生活的。
为了能让家里人生活得好一些,李嘉诚很早就出来工作了,希望自己可以帮助母亲分担一下家庭的负担,养育弟妹,让家人享受生活的乐趣。“吃得苦中苦,来日报母恩”,是李嘉诚当时最真诚的愿望。
李嘉诚的成功是母亲最高兴的事。
在港居住数十年的李嘉诚,虽然每天为商务操劳,但却无时无刻不怀念故土,缅怀母恩。李嘉诚曾多次捐资,以老母亲的名义在家乡潮州整修开元护国禅寺。他还耗费巨资购买了一座花园别墅,为的就是让母亲可以安度晚年。每天忙碌于商务的李嘉诚,也总要定期参拜高堂,聆听教诲。
只要自己收到有母亲中意的美食,或喜欢的家乡土产,李嘉诚一定要毕恭毕敬地先让母亲品尝。母亲因病重需住院治疗期间,李嘉诚也是极尽孝道,小心翼翼地亲自抱母亲上下救护车,希望能减轻母亲的痛苦。即使每日商务缠身,他也在母亲住院治疗期间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以尽孝道。他遵从母亲的教诲,尽全力帮助弟妹开创自己的事业。
1980年,李嘉诚耗费巨资将40年前的故居——府城北门街面线巷的祖宅进行重建,安排堂兄们及子侄辈居住,希望他们衣食无忧,能够安居乐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李嘉诚的母亲于1986年5月1日逝世。在这一天,港督卫奕信及其他政要、香港各界名流、潮汕籍同乡及老家特派代表三百多人,前来参加李嘉诚为母亲举行的隆重丧礼。然后,母亲的遗体接受了佛教的超度仪式,并葬于柴湾佛教墓地。在老一辈人的眼中,李嘉诚已经是光大门楣了,但是李嘉诚的雄心壮志远远超过了这一层。
李嘉诚的表妹庄月明——他日后的妻子,从他穷困潦倒的时候起就一直帮助他,后来又甘当贤内助默默支持着丈夫成功的事业。
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视庄月明为掌上明珠,庄月明自幼也聪慧过人,先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英华女校和香港大学,后来又留学东洋,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
出身富贵的表妹,在精神上给了李嘉诚无限的慰藉与支持。她默默地关注着表哥的一切,为表哥事业的每一次小成就而感到欣喜。
后来,尚未完成学业的李嘉诚拒绝了舅舅的资助,中止了学业外出工作,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拥有自己公司的舅舅,因为也是白手起家,所以很支持李嘉诚的想法,他希望李嘉诚可以自己闯荡,所以没有让他进自己的公司。李嘉诚深深懂得必须依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李嘉诚为谋生路,先后在茶楼当过堂倌,在钟表公司做过学徒,不管他的处境多么困难,庄月明都对他不离不弃,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他。
1950年,年仅22岁时的李嘉诚创办了位于筲箕湾的长江塑胶厂,月明从心底深深地钦佩他。
长江塑胶厂于1955年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工厂产销逐渐走上正轨,1957年李嘉诚结束了意大利的考察后,第一个在香港推出了塑胶花,该产品风靡全港。他后来将其推广到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塑胶花大王”。
1958年,李嘉诚开始涉足地产业。他的第一幢工业大厦位于港岛北角,第二幢工业大厦又于1960年在柴湾兴拔地而起。他的事业迅速迈向辉煌。
时光飞逝,1963年,35岁的李嘉诚在事业上已经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辉煌,令舅舅刮目相看。当时庄月明也已经31岁,舅舅被他们执著的爱情打动,应允了李嘉诚与表妹的婚事。他们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终于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婚后的庄月明进入了长江工业公司工作,希望给李嘉诚以支持。凭借着出色的外语和克勤克俭的作风,她迅速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并得到了一致好评。
在当时还算不上是大富豪的李嘉诚,为了让爱妻能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斥资63万元买下了一栋花园洋房。这栋洋房当时被人称为是送给庄月明最好的礼物。
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是1972年11月的“长江实业”上市。这一决策,是由当时出任执行董事、公司决策核心人物之一的庄月明做出的,只是不为外人所知。低调的庄月明很少出面接受记者访谈,所以,人们在谈论李嘉诚的辉煌业绩时也很少会提到她,但实际上如果李嘉诚的生活中没有了月明,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分别于1964年8月和1966年11月出生,从此庄月明开始专心于家事,照顾老人,抚养孩子。
当然,庄月明依然会为丈夫的事业出谋划策,但她也依然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很少在公众场合接受记者采访,也很少与丈夫双双出席各种大小宴会。
1989年12月31日,李嘉诚夫妇出席在君悦酒店举行的迎新年宴会,容光焕发的夫妇俩成为当晚宴会上最耀眼的明星。但第二天下午,骇人的消息传来,庄月明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年仅58岁。在商场身经百战的李嘉诚,面对妻子的突然离世悲痛欲绝,难以自已,不禁泪如雨下。
李嘉诚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爱娇生惯养,这与家财多少没有关系。
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锴是李家的希望。李嘉诚希望儿子从小就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富家子弟,需要付出心血。因此在公司开会的时候,他常常让两个儿子旁听。他是想让儿子明白,做生意需要不停地召开会议,依靠很多人的帮助。他认为富家子弟就好像温室的花朵,根基不稳,禁不起风吹,他将自己艰难创业的历史比喻成在岩石夹缝中生长壮大的小树。他说,根基不稳的植物,在外界的压力下,不易存活;而夹缝中的小树,却能傲立风霜而不倒;因此,他绝不放纵自己的两个儿子,他希望,儿子能够自强自立,独立面对打击,面对困境。
大儿子李泽钜从爸爸的教育中受益颇深,他对李嘉诚的评价是:他很清楚在他生命中对他比较重要的事情,他会将钱用在这上面,比如帮助那些不幸的人,捐资医疗教育事业,只是他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虽然我们的生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简单,但简单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
记得有一次,香港刮台风,李嘉诚门前的大树被刮倒,为了锯断大树,由两个菲律宾工人顶风冒雨,全身湿透。李嘉诚见到此景,要儿子马上起床换上游泳裤去帮忙。他说,菲律宾工人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背井离乡来工作,但同样是人,地位与自己一样,他的两个儿子马上下去帮忙抬树。两个儿子懂得,职业不分贵贱,要学会尊重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
◎故事感悟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族集团是铁壁铜墙的堡垒,但它既有可能防御外敌侵犯,也有可能成为不攻自破无比脆弱的环节。因此,重视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坚持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是李嘉诚的商道之一。
◎文苑拾萃
和人喜雨
(宋)梅尧臣
仲冬至仲春,阴隔久不雨。
耕农将失时,萌颖未出土。
帝心实焦劳,日夜不安处。
祷祠烦骏奔,肸飨杳无补。
帝时降金舆,遍款灵真宇。
百姓知帝勤,变愁为鼓舞。
和气能致祥,是日云蔽午。
夕风不鸣条,甘润忽周普。
已见尧为君,安问谁为辅。
吴越商人齐心度危难
◎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吴王阖闾(?—前496年),又作阖庐,姬姓,吴氏,名光。吴王夷末之子(《左传》、《世本》,《史记》记为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时吴国第二十四任君主,活动于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部分史书认为他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吴、越两个国家是近邻,但也是经常交战的敌对国家。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两个国家的关系,而且也影响到了老百姓之间的感情,就连两国的生产、贸易也受到了影响。
有一次,两个分别来自吴国和越国的商人同时携带着各自的货物登上了一艘商船,一开始两个人就言语不和,争吵不休,相互指责对方的国家和君主不行仁义,不顾邻国,只想霸占对方的国土。两人越吵越凶,几乎动起手来。正在此时,天气骤变,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狂风卷着大浪没头没脑地向商船打来,他们只好停止争吵,齐心协力地帮助船工一道抵御风暴。这时风越刮越大,浪也越来越凶猛,一阵狂风吹来,遮盖货物的蒙布被吹开了一角,暴雨不停地打在货堆上,叭叭作响。
吴商见此情景,不顾风急浪大,连忙爬上货堆,紧紧地压住盖布;越商也不示弱,迅速抓住松开的绳子,把它捆在甲板的固定桩上。一个巨浪卷来,忽听船工在喊:“快来人,船舱进水了,赶快往外舀水,否则船就沉了,快呀!”
两位商人什么也不顾了,先后跳进舱中,不断地用水斗把水向舱外泼去。经过几个时辰的奋斗,终于保住了船和满船的货物,两位商人和船工都松了一口气。船到港口,两位商人互道珍重,也衷心地希望两个国家能友好相处,两个国家的人民能幸福安宁地生活。
◎故事感悟
这个故事折射出一个道理:不仅邻里之间要和睦相交,国家也同样存在着和睦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以华夏为主体,各民族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创造、携手发展的历史,“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我国人民用来处理对内对外民族关系的价值取向。
◎史海撷英
吴国灭亡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十分密切,并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称霸。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了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了楚国的都城,为其儿子吴王夫差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础。
然而,阖闾的儿子夫差却不顾国家连年征战所致的国库空虚,在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并令伍子胥自杀,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公元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最终自杀,吴国灭亡,吴地也尽属越国。
◎文苑拾萃
示长安君
(宋)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尘见雁南征。
李士谦和亲睦邻
◎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济慈
李士谦(523—588年),字子约。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幼年丧父,孤身事母;又敏慧好学,莫敢弛惰。10岁即通经史,能撰文。魏广平王辟为参军(王府中的重要幕僚)。后因北齐篡魏,去官归家。隋朝建立后,子约毕志不仕,屡征不应,在家与母亲相伴度日。及母亲去世,便舍去家宅为伽蓝,延请僧人人居;自己则脱身游学,博览内外经籍,归心佛乘。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豪绅固然多为鱼肉乡里之辈,但也有少数人能够克己修身,和亲睦邻。隋朝李士谦就是其中之一。
李士谦学问精深,善天文术数,然淡于功名,不求闻达,安居乡里。
李士谦幼年丧父,为母养大,待母极孝顺。一次,其母亲生病呕吐,怀疑是食物中毒,他跪在地上遍尝呕吐之物,以确定真相。北魏广平王元赞闻其孝名,辟召他为开府参军事,当时其年纪仅只12岁。后来其母去世,他长期服丧,哀痛难禁,不思饮食,以致形销骨立,从此不饮酒、不食荤。朝廷多次征其为官,均固辞不受,自此终生不仕。
他家庭极为富有,本人却非常节俭。然而急公好义,乐施好善,不惜倾囊为邻里排忧解难。州境之内有人无力办丧事,他即赶去资助。当地遭灾,田里歉收,他出粟数千石赈济乡人。第二年收成仍不好,借债者无力偿还,登门道歉,他说:“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召来全部债家,设酒席招待他们,当众烧毁所有借据,说:“债了矣,幸勿为念也。”次年,当地大丰收,债家争相还债,李士谦坚决拒之,一无所受。
他年又遇大饥荒,饿殍多有。李士谦倾尽家资,熬粥赈灾,赖以生还者数以万计。乡间遗尸,他都收留埋葬。至春季青黄不接时,又出粮济贫,并且准备种子,分送贫苦农民。赵郡农民感动万分,看到小孩子,就说:“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有人对李士谦说:“子多阴德。”士谦说:“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其为人之谦冲有德,一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