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深秋,小枣早已晒干入库,唯独老大有一棵枣树很不同寻常,枣子圆又大,青青地下不了树,只到临近入冬时,枣子才红。老大用以往的方法打枣,一竿子打下去,群枣落地,碎裂有声,只见地上一片碎枣瓣,老大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枣熟得这么晚,而且这么脆呢?他奇怪地伸手摘下一颗,放在口中一尝,枣子酥脆甘甜,非常好吃。他带着疑问摘了几颗送到家中,他的妻子一尝,也觉得甘甜无比,说从来没见过这种好枣,摘下来,咱们分给邻居们吃吧。老大照办,但唯独没送给老二和老三家。
老二老三听到这件事后,就到邻居家尝了枣子,感到很惊诧,怎么老大的树能长出这么好吃的枣呢?哥俩一合计,认为这是他们嫁接的结果,本来想害老大一下,没想到却偏偏帮助了他。哥俩一想到这,又生气地找老大理论。老大更是生气,本来是你们想害我的,原来不承认,现在看到我这棵枣树上结的枣子好了,又说是你们干了好事,鬼才相信!我还没找你算账呢!说着说着,兄弟三人又打起来了,和往常一样,最后也是各自被伤,被邻居强行拉开。
邻居有个心肠极好的老太太,觉得兄弟三人这样每天打来打去的实在不合适,就开始在三妯娌之间撮合,极力规劝,说动了她们,然后她们各自回去劝自己的丈夫。慢慢地,弟兄们僵硬的死结儿开始松动。
这年春天,兄弟们一齐去找当地一位有名的学问家李柳西先生。李柳西告诉他们,“兄弟和气家不散,妯娌和气日子甜”。兄弟间要互相谦让,多替别人想,不要太自私,并建议他们合种一棵树,早晚侍弄,共同负责。三兄弟回来后,照着做了,合栽了一棵枣树,并比着劲地培育它。巧得很,这棵树正是三个枝桠。邻居们看到他们兄弟的团结,心里高兴,都说这棵枣树的三根枝是三兄弟的象征,老二和老三也早已把当初想遭害树的想法告诉了哥哥,哥哥也早已不在意了。反过来,三兄弟一块儿寻找嫁接那种枣子的方法,开始做嫁接实验。终于有一天,这棵树上也结出了那种酥脆香甜的枣子。后来,慢慢传下“兄弟和睦”树的名字。
◎故事感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姐妹若能和睦、没有争执,整个家庭就会其乐融融。古人讲过:“爱的感觉,是温暖;爱的语言,是正直;爱的心地,是无私;爱的行为,是成全。”“兄弟和睦树”的故事值得反思。
◎文苑拾萃
无 题
佚 名
当年同胞曾相残,各趋私利实难堪。
一番劝慰一棵树,兄弟和睦建家园。
树下品味以往事,留给后人做美谈。
家和万事兴
◎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格言
在四川省营山县东升镇东升村有这样一户人家,被全村群众称为“一家七姓四代好家庭”。这就是东升村六组村民朱友国的大家庭。多年来,朱友国夫妇满怀一腔真情,一颗诚心,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春雨润物”般的奉献,向人们诠释着人间大爱,维系了一个特殊家庭的美满和谐。
朱友国的岳母何正碧已经八十多岁了。她的前夫不幸因病去世,20世纪60年代再婚嫁到东升镇锁水村八组,但何正碧没有再生育,膝下仅有一个女儿名叫潘琼芳。1992年初,何正碧进入东升镇敬老院,在这里生活了9年。
2001年,敬老院搬到东升镇的朝阳村学校,那时年近八旬的何正碧患气管炎等疾病。于是朱友国就同家人商量,自己家离镇里近,无论上街买东西还是就医都很方便,不如把母亲接来一起生活,也好能照顾她。大家听后都很赞成。
同年的10月,朱友国把岳母接到自己家里一起生活。他怕岳母胃口不好,一日三餐,朱友国都要叮嘱妻子潘琼芳变着花样烧、炒、炖、煮,并时常给老人买饼子、冰糖、水果等她喜欢吃的东西。每逢天气好的时候,朱友国就把她扶到院坝里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天热了,就帮岳母摇扇纳凉;天冷了,就给她暖手脚,每天晚上都要帮她盖好几次被子。自己一有空,就陪着岳母看电视、聊天,讲外界的新鲜事,经常讲些故事逗她开心。
2000年9月的一个下雨天的深夜,何正碧老人突患重病。朱友国马上穿上筒靴,背上岳母,不顾路滑,妻子一手给母亲打雨伞,一手打着手电筒,走了近一个小时,才赶到镇卫生院。看病取药服用后,回到家时天都快亮了。
2000年腊月里的几天,朱友国的岳母两三天没吃饭,他又把她背到当地医院,医生说她没生病,而是即将寿终正寝。但朱友国仍然没放弃对岳母的治疗,四处求医。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岳母竟然奇迹般地好起来了。后来,何正碧老人的身体一直不错,面色红润。她逢人便说:“我这个女婿啊,胜过亲生儿。”
朱友国膝下有三个女儿。1991年,大女儿朱映菊与本乡的青年李建林结婚,李建林便成为朱家的“上门女婿”。李建林的父亲1992年因病去世,母亲蹇启珍只得独自一人生活。1993年春节,李建林想把母亲接过来生活,觉得家里的条件好一点,朱友国夫妇马上就答应了。就这样,朱友国的亲家母蹇启珍就来到了朱家。后来,朱映菊夫妇有了两个孩子。随着朱友国二女、三女的出嫁,她们也把孩子送到娘家由朱友国夫妇照看。就这样,朱家成了“七姓四代家庭”。
朱友国全家有八口人,并且是由几个家庭组合而成的,但家里却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朱友国夫妇同蹇启珍商量,想让女儿、女婿出去打工挣钱,按时寄钱回家,由家里统一安排开支。朱友国种庄稼,潘琼芳、蹇启珍侍候何正碧老人、做家务、养猪。大家既分工又协作,整个家庭运转有序。年轻人在外打工,也会经常打电话回来问候老人,关心孩子。一家人都精神爽快,脸上常常挂着笑容,脚下像生了风似的,农活做得溜溜转,家里副业搞得红红火火,每年养猪都在10头左右。
周围的邻居都称赞这个团结和睦的特殊家庭的,朱友国也经常自豪地说:“我们这个大家庭,现在有吃有穿有钱用,这么多年,大家没红过脸、吵过嘴,的确是‘家和万事兴’啊!”
◎故事感悟
这真是“家和万事兴”的楷模啊!家庭和睦,夫妻和气,阖家和谐,这是美满、祥和、幸福家庭的真实写照。“家和”就是一户户“小家”的“人和”,这种“和”是团结的基础,是形成合力的条件,对于干好工作、和谐共处、振兴家业举足轻重。
◎文苑拾萃
家庭和睦诗
佚 名
记住家和万事兴,尊老爱幼树新风,
三从四德不可忘,相亲相爱同相敬。
家庭才会有温馨,同甘共苦欢度日。
清平也觉好如意,夫妻本是前世缘。
两人相处要真诚,今生修得同船渡。
百年和合共枕眠,且莫小事争长短。
珍惜我们小天地,兄弟本是同根生。
手足之情诚可贵,人生难得兄弟情。
望子成龙人人想,子女理解父母心。
和气家中少祸端,永远充满着太平。
全家自然有幸福。
李春彦孝老爱亲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
1989年3月,兰州姑娘李春彦成了家。和别人不同的是,她的丈夫有过婚史,前妻病故后,留下了一个9岁的男孩。善良的李春彦非常同情他们父子的不幸遭遇,开始20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父子两人的生活。多年来,她与丈夫志同道合,感情甚笃,令人称羡;而且,她还孝敬公婆,与丈夫家人相处融洽,在婆婆瘫痪期间更是不畏脏累,擦洗喂饭,直至老人离世。
2003年,李春彦的丈夫被查出患了脑瘤,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但是,李春彦没有消沉,更没有整日以泪洗面,而是陪着丈夫四处求治,遍访名医,走遍了国内各大医院,用自己的乐观坚忍鼓励丈夫打起精神与病魔抗争,不放弃一丝希望。丈夫因病卧床不能进食,大小便失禁,她就全身心地守护在丈夫身旁,精心照料,无怨无悔。她默默地擦去泪水,面对丈夫时依旧积极乐观,不流露出一丝消极,不掉一滴眼泪。2007年5月,带着对妻儿无限的眷恋与不舍,丈夫安详地离开人世。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李春彦摒弃了“二婚子女不宜多管”的忠告,担负起一个母亲的职责,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费尽心力。为了不让孩子因父亲的再婚而受到感情上的伤害,她放弃了再生孩子的想法,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父子俩身上,对孩子的教育更是高标准严要求,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和表率,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做事。遇到孩子出现懈怠、思想行为滑坡的情形,她便苦口婆心地与孩子谈心,给孩子写信交流思想,语重心长,言语深切,从一个人的奋斗、成长、做人等各个方面教育孩子。
她的苦心终于感动了孩子,并获得了成效,孩子考上了大学,而且毕业后顺利参加了工作。如果说二婚家庭成员关系难处,成员间有抵触偏见的话,孩子起初也是如此,但在李春彦长期始终如一的无私奉献中,孩子化解了心里的坚冰。2007年5月,在爸爸的追悼会上,已是七尺男儿的孩子跪倒在地失声痛哭,第一次叫了一声妈妈(过去都是以姨相称),当时的情景使在场的人无不感动地流下了热泪。孩子在她行为的感怀下成长起来,也担起了责任,学会了感恩,主动照顾姥姥的生活。看到这些,李春彦十分欣慰。
如果说敬老教子稀松平常,如果说“久病床前有贤妻”司空见惯,那么最可贵的就是她与丈夫前妻家人那种以诚相待、不是一家胜似一家的亲情。平时她总是经常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帮助丈夫的前岳母干家务活。逢年过节,总要带上礼品去探望,春节前必定亲自为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擦窗,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在丈夫去世后,她一如既往,始终如一,让这种不是承诺的关怀一直延续着,感动着周围的人。20年来,这种特殊的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亲情,升华为一种更为真挚、更为深厚的真情。
◎故事感悟
人们常说:“和为贵,谐为美。”“和谐”二字是中国人非常尊崇的境界。而和谐的人及关系其实质就是由爱维系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在李春彦身上,我们看到了她的真情、真爱、真心,看到了她的恪守承诺,她的勇于担当,她的坚忍坚强,看到了她的朴实无华,她的淳朴厚道,她的大公无私。每一个与她相识相知的人都被她的爱感动着、改变着,并将她对友情的赤诚、对亲情的奉献用同样的方式传递到四面八方,彼此温暖……
◎文苑拾萃
家庭和睦
佚 名
尊敬老,爱护小,老小都要照顾好。
买洗烧,喂领教,有务小孩双方操。
会宾客,待亲友,热情主动不强求。
房间小,勤打扫,室雅全靠布置好。
香烟戒,酒少喝,身体健康全家乐。
玩新欢,甩爱人,愧对家人别人说。
遇上事,别着急,夫妇双方多斟酌。
我敬你,你爱我,互相信任最适合。
许立鹏家和万事兴
◎居家有二语,曰:唯怒则平情,唯俭则足用。——洪应明
许立鹏是云南省石屏县异龙镇太岳村村民。他的家是一个有15口人的大家庭,兄弟四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关系十分融洽。
许立鹏孝亲敬老的行为简直就是誉满乡里,在2006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他被评为“中华孝亲敬老之星”。他的父亲许保法原任石屏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退休后则连任三届村老年协会会长。由于父亲孝敬祖母和父母,热爱公益事业,曾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十佳孝贤。许立鹏的母亲李竹仙,在村老年协会第四届选举中,以得票最多而当选为会长。在她担任老年协会副会长、会长兼老协文体队队长的多年中,曾先后获县、州“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
父母敬老孝亲的美德深深地感染着许立鹏,使他从小就有一颗孝亲敬老的心。许立鹏的三位兄长在父母的培育下,先后都远离家乡参加工作。为了让日趋年老的父母身边有人照应,许立鹏放弃了外出工作的机会,决定到离家最近的县城打工。经过几年的打拼,他成了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老板”。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身体也是每况愈下,三位兄长和嫂子虽然也经常回家看望二老,并送钱物孝敬二老,但平时服侍老人的责任还是落在了许立鹏的肩上。母亲有胃病和哮喘病,每次犯病时,他立刻带母亲到医院就诊,并精心侍奉在母亲身边。父亲年逾七旬,也经常住院。每逢父母住院,他都日夜守护于病榻前,直到康复。他常对妻子说:“咱是最小的,离父母身边最近的,有这个条件,咱争取成为侍奉父母最好的。”人年老了,唠叨是常有的。许立鹏劝妻子说:“不管老人说什么,都绝无恶意,要耐心听,要理解他们。”
2005年,许立鹏拿出8万多元钱,把父母居住的老房子进行了改建和装修,增设了蓄水池、卫生间、洗澡间等,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他说,二老辛苦了大半辈子,老了,应该让他们生活得舒适、开心。由于搞建筑,为了方便工作,几年前他搬到县城居住,怕二老感到孤独,他总是挤时间带上妻儿回家看望父母。有时实在太忙,就把父母接到县城住上一段时间,共享天伦之乐。为了让父母玩儿得开心,立鹏和三位兄长竞相拿钱,让二老参观了省内各景点,游览了国内的北京、上海、苏州、杭州、香港、澳门等城市和地区,还先后出国到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饱览了异国的风情。
◎故事感悟
许立鹏在家庭中是个孝顺儿子,是个好弟弟,在社会上是一个好公民。但愿我们的家庭中都是兄弟团结如一,妯娌友爱相处,人人孝敬老人,家庭和睦,事业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