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立:人贵自立
9452800000018

第18章 立身者,必须持正(4)

◎史海撷英

张澜坚决拒绝参加伪国大

1946年10月,蒋介石利用和谈的时间,完成了全国性的军事部署,在侵占张家口的次日,便悍然宣布召开伪国民代表大会,明目张胆地撕毁政协决议,关闭和谈之门,妄图给法西斯政权披上合法的外衣,肆无忌惮地把全国人民推入内战的火海。

正当国民党反动派对所谓的第三方面加以威胁利诱,迫使限期交出参加国大的代表名单的紧急关头,民盟内部的民社党在政协开幕前夕单独交出了他们的代表名单。

当时,滞留在重庆的张澜从重庆“特园”同南京民盟总部通了长途电话。他严肃地说:“我们民盟必须在政协决议程序全部完成后,才能参加国大,否则就失去了民盟的政治立场。希望大家万分慎重,决不可稍有变动。”

当天下午和晚上,张澜又接连两次给民盟总部打电话,反复叮嘱千万不要提交名单。在这重大的历史关头,张澜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从政治上代表着广大盟员的心愿,保证了民盟上层领导的一致。

直到从报纸上看到民盟总部发表“决不参加”的声明后,张澜才捻着胡须笑着说:“我终于可以睡得着觉了。”

◎文苑拾萃

张澜故居

张澜故居位于四川省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村张观沟。

该建筑坐西朝东,掩映在一片翠竹苍柏之中,而张澜先生的青铜像则矗立在故居的入口之处,巍峨雄壮,气势恢宏。

整个建筑为穿斗结构,木梁青瓦,木楼篱墙,青石院坝,正对的张氏祖祠。虽然右厢房早已被拆除,但由于正房建在高高的台阶之上,因此仍然可以显现出当年的壮观。

祖祠的左侧是由18间青瓦房、木板楼和篱笆围成的四合院,东西边是厢房,与南房、北房四面围合,封闭而安全,环境清静,居住舒适。

房屋以灰青色墙壁为主,墙壁和房顶显得厚重而稳固,别具传统特色。四合院内的房屋之间以石板路相通,或以小阶梯式路相连。虽然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使得整个故居显得有些苍老,甚至略显残破,但却仍然显得古朴清幽。

张澜故居于2004年进行了重新修复,张澜先生及祖辈生前所用的一百多件学习、生活用品等,已全部购回陈列于故居当中。

铁骨丹心以正身

◎人之立身,所贵者唯在德行,何必要论富贵?——吴兢

叶挺(1896—1946),字希夷,广东惠阳人。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致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当年4月8日自重庆飞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1941年1月6日拂晓,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这一事变中,叶挺率部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

1月14日黄昏,叶挺受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饶漱石的委派,下山与国民党军事当局谈判,结果被扣押,羁押在上饶集中营李村监狱。

从1月17日入狱,至8月转押往重庆,叶挺被扣押了长达七个多月。在这期间,叶挺威武不屈,正气凛然,与顽固派展开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灵魂与肉体的生死决斗,谱写了一曲人生正气歌。

在叶挺刚刚入狱不久,皖南事变的直接指挥者、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便亲自设下种种陷阱与骗局,妄图以高官厚禄感化、收买叶挺,使之变节投降。

顾祝同先是派高参陈淡如做说客,然后又逼迫也是在皖南事变中被俘的叶挺的侄子叶育青、叶钦和,妄想他们能以叔侄之情“感化”叶挺。见以上方法均无效外,由派叛徒赵凌波以所谓现身说法的方式对叶挺进行“规劝”……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叶挺都不为所动,并把来者一个一个地打发走。同时,他还教育两个侄子要提高警惕,经受得住考验;他痛斥叛徒赵凌波的无耻行为,几个耳光就将他赶出门外;他愤然地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钢铁誓言: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正气压邪气,不变应万变;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坐牢三个月,胜读十年书。

……

在蒋介石的一再催促下,顾祝同只好亲自出马,对叶挺进行劝降。

他先用一辆小汽车将叶挺接到战区长官司令部,设下丰盛的酒宴,将叶挺奉为上宾。还找来几个当时战区的高级将领,如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政治部主任邓文仪等所谓在保定军校的“同窗”、“好友”出席作陪。

在席间,这些人对叶挺轮番敬酒,不着边际地“叙旧”。而面对这些陷阱,叶挺沉着应付,静观变化。在酒过三巡之后,顾祝同才言归正传,装着满面笑意地说:“委座特地从重庆拍来电报问候军长,说这次新四军违犯军纪……”

“不对!”叶挺立即打断顾祝同的话,义愤填膺地说:“新四军是为了顾全大局,答应按你们指定的路线北移。可是你们不按期补充粮食和弹药,故意拖延时日,几次改动北撤路线,而且将我军的北移路线泄露给日军,逼得我们无路可走。同时,你调集重兵对我们进行包围。北移前,我找你报告北撤路线时,你说用人格担保我们的安全。可是你却暗中设下埋伏,以七个师八万人袭击我军部九千人。这就是你说的‘人格’担保?你的‘人格’何在?我们又违反了什么军纪?”

“这……”顾祝同被叶挺的义正词严批驳得哑口无言,只得露出真实的意图说:“叶军长,不要误会嘛!新四军这次不在期限内渡江,完全是副军长项英受了延安的指使所为。这与你叶军长无关,你又不是共产党员,何必要代人受过呢?”

叶挺严正地指出:“我是新四军军长,一切应由我负责,谈什么‘代人受过’呢?如果真像蒋介石先生所说的是违犯军纪问题,那你们就公开以军法对我审判。我将把真相宣告于全国人民面前,请你们转告蒋介石先生。至于我的部下,我要求把他们立即释放。”

说到这里,顾祝同感到已经无法再谈下去了,只好把底牌亮出来,说:“叶军长,你我至交,愿以忠言相告。军长的军事天才早已闻名天下,委座十分钦佩,只要你能说这次事件是新四军违犯军纪,并向外发一个宣告,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职位就是你的。我们可以合作抗日嘛!”

叶挺听完这一番话后,立即报以冷笑,说:“今天是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叶挺我一向力主抗日,别无他念。可是你们却反复无常,不顾国共合作、共同抗敌的诺言,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陷害我新四军。你们如果是诚心找我谈判的,就必须先释放我军全体被俘人员,叶挺愿重率旧部奔赴抗日前线。否则,我们之间没有什么可商量的余地。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灭!”

叶挺大无畏的气魄,义正辞严的话语,把顾祝同说得哑口无言。至此,顾祝同只好狼狈地下令撤去宴席,将叶挺重新送回了李村监狱。

叶挺在击败了顾祝同的诱降后,从1月21日起,也就是进上饶集中营的第八天,不顾特务们的日夜监视,开始写自述文章《囚语》。

在文章中,叶挺用激情昂扬的文字,回顾了自己早年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参加革命以来的艰难历程,表达了对皖南事变中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以及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他回顾了自己在革命人生旅程中的六次遇险,并说,皖南事变是第七次对他生命的考验。他这样写道:

“一个人,当可能到达他生命最后一程的时候,他的感情与理智,或感情与感情,或理智与意识,一切矛盾是最容易一起表现在他的心头激烈斗争着,比血的战场还要厉害。他需眼泪,好似后者需要血一样,这不是妇人、懦夫的眼泪,是壮士哭战友的眼泪。他需要狂歌,需要狂笑,最后一个意识,一个感情战胜一切了,他发出凯旋的微笑。”

这里十分生动地表达了叶挺的无产阶级生死观和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作为一个有血肉的人,叶挺的情感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人生和妻室儿女都十分留恋,并不愿意枉死。然而,他更是一位革命的将军,一位抗日的将军,一个富有民族正义感、有强烈责任意识的中国人。他感到,当一个人的责任及环境要求他死时,他又是不惜牺牲个人性命的。

因此,叶挺在回复妻子李秀文的电报中写道:“军人天职、人格重于生命。”这是多么豪迈的伟岸气概!

叶挺之所以有如此气度,是因为他从少年起就养成了为正义宁折不弯的倔强性格。他在《囚语》中这样写道:“我幼年性格倔强,直至成人没有改变。”

然而,叶挺也同常人一样看重生命之可贵、自由之可贵,他同样渴望生命和自由,认为除了生命,便是自由最可贵了。他写道:“‘自由’像水和空气一样,得之不觉可贵,失之则难堪。”屠格涅夫说过,“我爱自由胜过爱世上的一切。”

然而,今日处于监牢中的叶挺却得不到自由。他无奈地感叹:“今日仅仅所能做到的‘自由’,是囚徒的‘自由’,仅能从‘不’字上着想,不能从‘要’字上着想,譬如,你想要活,‘他人’偏不要你活。这是你能做到的‘自由’。”对这种所谓的“自由”,叶挺表示了极大愤怒,他表示:“我一日不得自由,必不理发剃须,这是我的自由。”果真,从进监狱起,叶挺就开始蓄须明志。

2月12日,叶挺在上饶集中营还写了《致蒋介石的一封信(代电稿)》,要顾祝同转呈蒋介石。信中强烈要求“将所部被俘干部不分党籍何属,概予释放,复其自由”,表示“挺愿以一死为部曲赎命”,并言明个人操守“至死不可变”,“挺不愿苟且偷生,以玷前修,愿保真情而入地狱”。文末,叶挺还写上“临电泰然,心地光明”八个大字,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叶挺在上饶集中营那样的处境下所有的言语、文字和行动都表现了一位正直的中国军人爱祖国、爱人民、爱士兵、决心为伟大的抗日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和伟大情操,正如《新四军军歌》所唱的:“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铮铮铁骨,百折不挠,是叶挺的灵魂,也是新四军的军魂。

◎故事感悟

我们对叶挺将军的事迹甚感崇敬。只有坚持民族大义,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才是光荣的;凡是不顾民族利益的,就是耻辱的。历史是最好的证明,革命先辈们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已变成现实,先辈们的伟大精神留在了人民的心间。一代北伐名将叶挺的铮铮风骨,千秋风范,永立于天地间。

◎史海撷英

叶挺遇难

1946年4月8日,叶挺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叶挺不幸遇难,享年50岁。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杨眉和幼子阿九。

噩耗传出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朱德题词:“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

◎文苑拾萃

叶挺赞

佚 名

黄埔一名将,北伐真铁军。

八一革命力,抗日民族魂。

江南陷囹圄,铁窗牢狱蹲。

矢志为主义,浩气耀昆仑。

用色彩点亮中国

◎立身方知人辛苦。——格言

靳羽西(1946—),美籍华人,祖籍广东。羽西化妆品公司副总裁,世界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化妆品王国皇后、畅销书作家、慈善活动家,一个善于把自己的幻想和奇妙的梦境编织成现实,并以此征服世界的人。多年来,她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做了无数的“第一”。她也是第一个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人。

靳羽西祖籍广东,她出生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父亲靳永年是中国著名岭南派画家。靳羽西是家里的老大,她下面还有三个妹妹。由于生在广西,父亲便为她取名羽西。

许多人认识靳羽西是在1986年羽西风靡中国的时候。然而,至今她仍然是那个商标化了的形象:童花头,红嘴唇,皮肤保养得极好。她的妆也常常化得很浓,但却完美得无可挑剔,明亮的双眸含着热情的笑意,让人不由得亲近她、爱慕她。

靳羽西在谈到自己时常常一点都不“谦虚”,而是会蹦出诸如“棒极了”、“难以置信”、“不可思议”之类的形容词。她刊登在杂志上的照片与各种各样大人物的合影都加了镜框,整整齐齐地挂在公司办公室、会客室的墙壁上,所有来采访的记者都要看上一段介绍宣传羽西的录像。

但是,这种东方人一向讨厌的自我欣赏却被靳羽西身上特有的魅力淡化了。这种魅力就来源于她东方式的美丽、美国式的直率和作为一个成功人士的自信。

靳羽西毫不讳言她的价值观:“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穷到除了钱什么都没有。”因此十几年来,她捐赠钱物,资助了不少慈善项目。

华东水灾时,靳羽西积极出资赈灾。

得知年仅14岁的学生张帅被硝酸毁容、全身40%三度烧伤后,在天津的靳羽西马上赶去医院看望,并捐赠1万元人民币,希望她早日脱离危险。

北京申办奥运会时,靳羽西拿出了靳羽西娃娃进行拍卖,所得善款全数捐出,以表华人拳拳之心。

靳羽西每次到上海,只要有时间,就要前往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孩子,去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看望生病的儿童。

与自己的美容理论一样,靳羽西对自己的这些行为也有一个堂而皇之的解释:“我希望人们感到我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是对中国有利的,这就是我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