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立:人贵自立
9452800000017

第17章 立身者,必须持正(3)

冯玉祥教子自立正身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格言

冯玉祥(1882—1948),安徽巢县人。原名基善,字焕章。北洋军阀时期曾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和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1924年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其所部改组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后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参加北伐。1917年冯玉祥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后因与蒋介石发生利害冲突,举兵反蒋,先后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后赴美考察,1948年自美回国乘船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于9月1日遇难。

冯玉祥将军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传奇式人物。邓小平同志曾在冯玉祥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特地接见了冯将军的亲属,称赞冯玉祥“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也是同我们党长期合作的朋友”。

冯玉祥不仅在政坛叱咤风云,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也有不少感人的故事。

冯玉祥的幼子冯洪达将军曾任大连海军学院的院长,后来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女儿冯理达是前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免疫学博士,后为中国海军总医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免疫学、消毒学、流行病学专家。

冯玉祥认为,要想让孩子们立身,首先要他们立志,因此,冯玉祥很注意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他经常对子女说:“你们几个孩子还没有走上社会,爸爸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做有志气有出息的人,今后都成为对民众、对社会有用的人。”

儿子冯洪达在美国留学时,冯玉祥每次给儿子去信,总要细心地附上关于国内政治大事的剪报,以培养儿子从小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做个有志气的人呢?

冯玉祥是这样对子女们说的:“要紧的是学本事,学能耐,要先自己站得定,然后尽力地帮助别人。要是全靠别人帮你的忙,那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木匠,必得有一个好的斧锯,才能做好的家具。”

冯玉祥不能容忍自己的子女寄附在父母的泽荫下,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因此,他经常要求子女们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本事。

他说:“没有学问谁也看不起你,如没有真正的学问更是无人看得起。”临终前他还告诫子女:“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有能,有些人有钱。这两样比较起来,那钱毕竟是空虚、软弱的,一旦拿它换不出东西来,它就是一点用也没有了。所以,爸爸总希望你们自己多多努力,做个有能的人。”

冯玉祥对“钱与能”的精辟阐述深深地铭刻在孩子们的心上。

1987年,女儿冯理达已是著名的医学专家了。应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邀请,她率领医疗小组赴港出诊七个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回国后,她把白利达有限公司赠送她个人的600多只电子石英钟全部捐赠给了国家。

◎故事感悟

只有自立,才能站稳脚跟;只有自立,才能独立思考;只有自立,才能独当一面。冯玉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教子女以自立正身。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培养自立正身的这种品质,克服困难,向着自己理想的彼岸迈进!

◎史海撷英

冯玉祥反对蒋介石独裁

北伐革命胜利后,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

为了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蒋介石决定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从而加剧了与国民党内部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最终兵戎相见。

1930年5月,冯玉祥将军率部倒戈,与晋绥军阎锡山部队联合共同发动反蒋战争,史称中原大战。这场战争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蒋介石的军队虽然攻占了河南归德(今商丘)等地,但总的形势是十分不利的,蒋军撤守鲁西南和豫南漯河地区。

第二阶段,反蒋各派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宣布成立以阎锡山为主席,阎锡山﹑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等七人为委员的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形成对峙局面。但由于其内部各派各怀鬼胎,尤其是阎锡山的一些做法,引起了反蒋军的主力——冯玉祥的西北军很多将领的不满,最终在蒋军的反攻下,战局每况愈下。8月,阎锡山军放弃济南,冯玉祥的“八月攻势”也遭到失败,蒋军在两湖﹑津浦﹑陇海﹑平汉各战场取得全面胜利。

第三阶段,持观望态度的张学良于9月18日通电拥蒋后,遂率东北军入关占领平、津、冀等地,反蒋联军迅速瓦解,北京扩大会议迁至太原举行,不久即风流云散,阎﹑冯二将军通电下野,中原大战以冯阎联军的失败而告终。

◎文苑拾萃

冯玉祥

平民生,平民活,

不讲美,不求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奋斗不已,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

咬紧牙关,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魏征

马寅初(1882—1982),浙江嵊县人,回族。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新中国建立后,他曾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专制独裁统治。面对一系列祸国殃民的政策,很多人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然而,时任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的马寅初却毫不畏惧,他经常对学生们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

为了抗日,当时前方将士流血,后方百姓流汗,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却大发国难财。在一次立法院的议会上,马寅初向四大家族发难,“大量的事实和材料证明,中国的几户‘大贪污’其误国之罪,远在奸商汉奸之上。吾人以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一个握财政之枢纽,一个执金融之牛耳,将吾人之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马寅初故意模仿蒋介石的腔调,重复了蒋介石经常说的一句话:“此岂抗战之用意?”

虽然马寅初自始至终没有提蒋介石的名字,但对蒋介石的不满和讥讽简直是“尽在不言中”。

在国民党陆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马寅初以更为犀利的言辞抨击了国民党高官见利忘义、大发国难财的丑恶嘴脸,并且指明道姓痛斥孔祥熙、宋子文等人。

“还有一种‘上上等人’,他们是‘上等人’的后台。他们有的靠滥发纸币赚钱,有的靠克扣军饷赚钱,有的则依靠权势,利用国家机密,从事外汇投机。一手成云,覆手成雨……”

马寅初的言论矛头直刺国民党的最高当局,这让重庆大学的校长叶元龙非常害怕。他问马寅初:“委员长对您是十分尊重的,可是您的演讲都是不利于蒋委员长的,他并没有得罪你啊。”

马寅初回答说:“不错,他没得罪我,但他得罪了全国人民!”

此后,马寅初的态度更为坚决,言辞更为激烈。

有一次,马寅初应黄炎培的要求,在重庆市实验剧院做演讲。这次,他更是直接向蒋介石“开火”:“有人说蒋委员长领导抗战,可以称为民族英雄,但我认为他根本不够资格。因为他不能法办孔祥熙、宋子文,因为他包庇亲戚和家族,危害国家和民族。所以要说英雄,蒋介石也是一个英雄,不过并非‘民族英雄’,而是‘家族英雄’!”

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以如此辛辣的言辞抨击蒋介石,除了马寅初,恐怕不会有第二个人了。在常人看来,以如此“大不敬”的语言斥责蒋总裁,完全可能惹来杀身之祸,而此刻马寅初也知道台下有密探,于是索性打开窗户说亮话。

“今天,我把儿女都带来了,让他们都来听我的演讲,知道我的主张究竟是什么。我的讲话算是对他们留下的一份遗嘱……”

1940年12月,蒋介石命令手下秘密关押马寅初。

然而即使是在牢房里,马寅初仍然不断寻找“演讲”的机会。他向看守他的特务、宪兵讲战时经济,讲四大家族的腐败。渐渐地,特务、看守们都开始同情起他来,对他的监视也越来越松。这样,马寅初就可以在牢房里自由地看书看报,还可以给家人写信。

当时,有一位名叫陈风超的副官,在听了马寅初的“演讲”后深受教育,决定不再为蒋介石卖命,而是找了个机会跑回老家浙江务农去了。

1981年,陈风超还从浙江赶到北京看望马老,并对马老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完全是由于马老教育的结果,特来表示衷心的谢意。”

1944年冬,历经近五年囚禁、软禁的“政治犯”马寅初终于恢复了自由,但仍被实行“三不准”:不准任公职,不准演讲,不准发表文章。

然而,这些限制怎么能够束缚住马寅初呢?

1944年12月22日,在朋友的邀请下,马寅初出席了“星期五聚餐会”。他一身中式便服,一出场就对惊愕的听众侃侃而谈:

“各位,前人有诗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我说,政府伎俩施用尽,老马犹在今又来……”

◎故事感悟

马寅初不畏强权,宁死也要说真话,这也是另一种的“立身当正”。这个“正”,就是为人真诚、敢说真话,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称赞。

◎史海撷英

马寅初关注中国人口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马寅初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了。

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马寅初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观点,认为1953年到1957年的四年间,中国人口很可能已经超过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来估算的话,“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

马寅初还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否则日后的问题就很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民众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文苑拾萃

缅怀马寅初

佚 名

不因位卑服伟人,只为真理发宏音。

据实论道书生气,舒怀穷经赤子心。

人口理论今方验,斯文扫地古为箴。

荣辱系身等闲事,千秋不负报国魂!

“川北圣人”张澜

◎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格言

张澜(1872—1955),字表方,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10月继黄炎培之后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至1955年2月9日逝世,享年83岁。

1903年,张澜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他开始致力于教育革新活动。

1906年,张澜回到家乡办教育,创办了南充县立中学和南充实业学校等。

1911年,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张澜作为南充的代表,参加了川汉铁路股东大会,并当选为股东大会的副会长。

当时,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借口谈判,将张澜、蒲殿俊等九人逮捕,并准备“候旨听斩”。四川各县的保路同志闻讯后,动员了十多万武装群众围困成都,清政府遂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结果武昌空虚,爆发了辛亥革命。

在被捕期间,张澜面对枪抵胸膛、刀架脖子仍然从容抗辩,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什么叫做“威武不能屈”。经过这一事件以后,张澜名扬四川。

1917年11月,张澜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四川省省长。然而就在张澜任四川省省长时,他的妻子却依然留在乡村以种田养猪生活,这在民国官场被视为奇事。

从1911年至1918年,张澜在四川从政长达八年。这期间,他运用民主的理念,改革了旧官场上的种种弊端,而自己带头清廉。同时,他还大力兴办教育,使人民安居乐业,在百姓中赢得了“川北圣人”的美誉。

张澜的正直、廉洁也是出了名的。在当选新中国的国家副主席后,因为工作的需要,他不得不将夫人及儿女从四川迁到北京。然而,他却一次次地拒绝国家为他安排的住宅。在他看来,那些院子委实太大了,房屋也委实太好了。后来,他亲自选择,终于合家团聚在一处小小的宅院里。

1949年开国大典之前,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有关方面拨了一笔服装费,希望为张澜先生做一身新衣服,穿着一身新装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然而张澜先生婉言相拒,他说:“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但总理的考虑是对的,我将保证着新装与民同庆。”

于是,张澜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

由于德高望重,张澜先生赢得了共产党人的尊重,就连朱德、罗瑞卿等人都以当过张澜先生的学生而感到荣幸。

◎故事感悟

“川北圣人”张澜赢得的尊重是来自他的身正,而这种身正就是他的美好品德。我们在敬佩这位老人的同时,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做到“立身当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