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理:以理导欲
9452600000006

第6章 理制于心显淡泊(4)

这番话把贺知章听得汗流浃背。这些年在官场上,他所耳闻目睹的都是斤斤计较,尔虞我诈。在这种风气中,人人都提心吊胆,寝食不安,得意失意难以预料。诚如老人所言,官位、名誉、财富确实累人太甚。

贺知章此刻颇有所悟,拜谢而去。不几日,王老不知所向。又过两年,贺知章辞官还乡,当了道士。

◎故事感悟

贵与贱,美与丑,高与下,都是人为的,它们都不具有绝对的价值,只具有相对意义。倘若看到它们的存在是相对性的,那就不会有执著之心,可以把一切都放下。贵也无所谓贵,贱也无所谓贱,心中自可无欲了。

◎史海撷英

贺知章为师

贺知章出任唐玄宗三子李亨的老师。此时,李亨已被立为皇太子,所以贺知章的职务也就是“太子宾客”。这年,贺知章正好80岁。太子是皇帝的法定继承人,需要有德高望重、才深学广及幽默风雅的大师来上课和规谏,作为秘书监的贺知章,同时还要常给太子讲经论道,可谓责任重大。

太子李亨本封忠王,德才兼优。贺知章呕心沥血,日以继夜地为李亨编写教材、讲解经文、批改作业、回答问题,使李亨的学业大有长进,学识也日益渊博,具备了做皇帝的才能和品德。对此,唐玄宗和杨皇后都深感满意。唐玄宗在送别知章回乡时的手诏中答谢道:“卿儒才旧业,德着老成……儿子等常所执经,故令亲别,尊师之义,何以谢焉。”

◎文苑拾萃

望人家桃李花

(宋)贺知章

山源夜雨渡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

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

徒言南国容华晚,遂叹西家飘落远。

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

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

千年万年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

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

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

郭延卿不求荣华

◎幽境自能外见,高怀独出世间痴。——惠洪

张方平(1007—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谥“文定”,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景祐元年(1034年),任昆山县(今属江苏)知县。又中贤良方正科,迁睦州(今浙江建德东)通判。历任知谏院、知制诰、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滁州(今属安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杭州(今属浙江)、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长官。神宗朝,官拜参知政事(宰相),反对任用王安石,反对王安石新法。

北宋有一位叫郭延卿的老翁,素来不慕权贵,不求荣华。年轻时与张方平、吕蒙正是交往甚密的好朋友,后来张、吕两位都做了宰相。他们几次向朝廷推荐郭延卿,可是他却一再推辞。

一次,西京留守钱惟演带着一班文武前往郭延卿家做客。郭延卿没有做好来客的思想准备,身着朴素无华的道士装束接待来客。钱惟演等交口称赞郭延卿为人可钦可敬,是当今为数不多的淡泊之士。

郭延卿笑着说:“我在这简陋的住所很少与外界交往,偶尔接待来客也不是像诸位这样的俊雅之士。我愿请各位在我这里赏花饮酒。”

于是取出装酒的陶樽,拿出简单的果肴菜蔬,一起对饮起来。一会儿小吏来报告时辰,紧接着衙门的小吏、亲随的警卫士兵陆续来到,很规矩地排列在庭前。

郭延卿一看这场面,知道这些来客并非常人,便问道:“诸位先生是什么官员?怎么有这么多的随从?”

掌书记尹洙用手指着钱惟演说:“这位就是住西京留守的钱惟演相公。”

老人大笑着说:“想不到贵为相公,还肯光顾我这草野之民的家宅。”

在知道来客的身份后,郭延卿招待的礼节跟原来没什么变化,也没再添加什么果菜食品,依旧谈笑风生,神态自若。

直到太阳落山,客人们才告辞返城。

老人送客到门口说:“谢谢各位盛情光临。我因年老体弱,不能按礼节回访,请各位不要见怪呀。”

钱惟演亲身感受到这位淡泊清贫的饱学之士,不慕权贵,又不求荣华,因为无求于人,所以很少有人打扰他。而自己虽位极人臣,却整日奔波于名利之场,心劳日拙,想到这里,感到有些怅然若失。

◎故事感悟

郭延卿心胸豁达、淡泊,不求荣华,能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远离喧嚣和尘世。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本应宠辱不惊,归心自然。我们当以郭延卿的心态对待事物才能得到平和的生活。

◎史海撷英

吕蒙正不计人过

吕蒙正在做官时,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在刚刚担任副宰相,有一次在进入朝堂时,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的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似的走过去了。

与吕蒙正一起在朝廷的同僚听后感到很生气,就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却急忙制止,不让他们查询那位同僚。

退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感到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却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不问他的名字,对我来说有什么损失吗?”当时在场的人听了,都很佩服吕蒙正的度量和气量。

◎文苑拾萃

题阙里

(宋)吕蒙正

南沂西泗绕晴霞,北岱东蒙拥翠华。

万里冠裳王者会,千年邹鲁圣人家。

高从蔽日无巢鸟,古碣埋云半吐花。

瞻望宫殿空佝偻,敢从沧海问津涯。

元好问之妹不攀高结贵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庄子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府秀容(今山西忻州)人。7岁能诗,20岁成学,名闻京师。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先后任内乡(今河南内乡)、南阳(今河南南阳)等地县令,后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之后,弃官归隐,致力于金代文献的搜集编辑和整理。著有《遗山先生集》,还著有《中州集》、《中州乐府》等。

元好问是北方金代的大文学家。他的妹妹既有才学又相貌出众。

当时张平章(宰相)当政,想要娶她为妻。便派人去和元好问商谈,元好问回答说:“成与不成都由妹妹自己做主,妹妹以为好就可以。”

张平章高兴地亲自前往拜访,想看看她的意向如何。

到了那里,看到元好问的妹妹正补天花板,见来了客人,便停下来迎接。

张平章询问她近日来有什么新的作品,她应声回答说:“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画堂。寄语新来双燕子(隐指张平章),移巢别处觅雕梁(暗拒求婚)。”

张平章听后,怅然离去。

◎故事感悟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达,豁达地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眼前,不好高骛远。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没有极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平常岁月,我们也要向元好问和他的妹妹一样,拥有一份淡泊的心境,在工作和学习之余也多一份清醒。

◎史海撷英

元好问保护人才

元好问在为官期间,十分重视和努力保护人才,喜欢奖掖后进。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刚刚攻破汴京,元好问就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54位中原秀士,包括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治、刘祁、杜仁杰、张仲经、商挺等人,并请耶律楚材对这些人进行保护和任用。而经他教育或指授出来的文坛名手,如郝经、王恽、许楫、王思廉、孟琪、徐琰、郝继先、阎复等多人,尤其是他保护和教育白朴的故事,更是一直被传为文坛佳话。

白朴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为白朴的《天籁集》作序的王博文认为,这与元好问的教导是分不开的:“遗山之后,乐府名家者何人?残膏剩馥,化为神奇,亦于太素(白朴字)集中见之矣。然则继遗山者,不属太素而奚属哉!”

◎文苑拾萃

摸鱼儿

(元)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吴猎轻金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格言

吴猎(1130—1213年),字德夫,潭州醴陵(今属湖南)人。长期在地方任财赋总领,曾上述建议增枣阳椎间戍卒,以备边防;分兵屯要冲,以防金军来犯。1206年,金军围攻襄阳等要地,他带领本部兵马赴授,击败金军。后以抗金军功升任京湖宣抚使。着有《畏斋文集》、《奏议》等60卷。

宋孝宗末年,宰相向皇帝请示,要试用馆职人员(宋时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等处供职,从值馆到校勘,皆称馆职)。

宋孝宗说:“可以任用两个人。”远方有两个人被试用:一位是吴猎,一位是项安世。

吴猎后来任四川宣抚使,项安世也有收复蜀地之功,都是声势赫赫的人物。吴猎平素一向重义气,轻钱财。

一次,吴猎过生日,项安世特意送他一条玉带为贺,价值几千串钱。在吴猎的生日宴会上,有一位宾客对吴猎说:“听说项安世相公送你一条玉带,能不能让我看看,开开眼界?”

吴猎毫不犹豫,打开装玉带的匣子,叫众人一饱眼福。

这位宾客十分喜欢玉带,拿在手中,抚摸好久。吴猎看出了客人的心思,叫人拿酒来。两人干了一杯,便将玉带送给客人,祝他长寿。

吴猎离开四川时,渡船在峡间水道上停留。吴猎将为他管理钱物的人召唤到身边,并把随身带的匣子拿来清点。众人一查,大大小小整4000个。吴猎便对众人说:“我刚来四川时,每到一地,总有人赠送钱物。我本来不打算收下,又怕人们认为我这个人不通人情,不讲交情,就收下了,可从来没有启封过。现在我要回乡,拿什么给我的亲朋故旧当见面礼呢?他们从各地给我写信,有的说要办喜事或丧事,我从来也未答应给他们什么。现在我突然有一个好主意了。”

于是吴猎把掌管文书的官员叫来,让他写一些纸条,贴在匣子上,分给身边的人。只管某人分得几匣,而不管匣中有什么东西,那情形跟赌博摸彩头差不多。

吴猎的弟弟前来迎接哥哥,问哥哥离开四川,带些什么回家过节,吴猎便把剩下的贴纸条的匣子送给了他。

◎故事感悟

有豁达的胸怀,才会视钱财如粪土;有淡泊名利之心,才会不问世间的富贵与名誉。吴猎的这种优良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社会的那些贪财敛财之人,更当以之为鉴。

◎史海撷英

吴猎重视教育

吴猎在治理蜀地时,十分重视教育,“与士子讲正学”(《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学案》),并把周敦颐、二程祀于成都府学,配以朱熹、张栻;又揭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教诲之,请魏了翁记其事,从而使朱熹之学在嘉定初年得以流传于蜀。

吴猎死后,魏了翁为其作《行状》。

◎文苑拾萃

八声甘州(送吴猎)

(宋)刘 过

问紫岩去后汉公卿,不知几貂蝉。

谁能借留侯箸,着祖生鞭。

依旧尘沙万里,河洛染腥膻。

谁识道山客,衣钵曾传。

共记玉堂对策,欲先明大义,次第筹边。

况重湖八桂,袖手已多年。

望中原驱驰去也,拥十州、牙纛正翩翩。

春风早,看东南王气,飞绕星躔。

以理胜官薛瑄辞职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格言

薛瑄(1389—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今万荣县)人。明代思想家,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由于他曾在朱熹的白鹿洞讲学,深受欢迎,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薛夫子”。进士出身,曾任大理寺正卿、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等职,晚年辞官居家讲学、著述。认为理在气中,不能离气而独立存在,称“遍满天下皆气之充塞而理寓其中”,“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理气无缝隙,故曰器亦道也,道亦器也”。但亦接受“理具于心”和“性即理”的观点,承认物我内外同是一理,同是一性。著有《读书录》、《薛文清集》。

薛瑄,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宣德年间授为御史,英宗正统初年(1435年)被举为山东提学佥事,英宗天顺年间进入内阁参与机务。后来面对石亨、曹吉祥等人乱政,他心中愤懑不平,借口有病要求告老还乡。

石亨前来探望,并对薛碹说:“先生如果实在不愿留下,我可以为你启奏皇上,给你一份皇帝的‘敕书’。有了它就可以在家设立学塾,教导子弟,还可以用它来维持生活。”

薛瑄说:“过去许衡离开朝廷时,元世相亲自赐予敕书让他去教书,而许衡却把它挂在屋里房梁上,始终没有给别人看过,等他死后人们才发现。我要是靠它来维持自己生活,那不辞官岂不更好?”

几个月后,一次朝廷中议论要派遣使节到西域去寻求狮子,他很反对,上奏不被采纳;又见石亨这样的人在朝中窃权乱政,自己不能有所作为,于是再次以疾病为理由恳请辞去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