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理:以理导欲
9452600000013

第13章 理存于心行有度(6)

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从浙江来访,朱熹与他一起研讨四十余日。此后,吕祖谦邀请朱熹和江西陆九渊兄弟到江西信州(今江西铅山)参加学术讨论,朱、陆进行一场方法论的争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出任湖南安抚使时再次到潭州(今长沙)。他重整岳麓书院,聘请黎贵臣等名流为教师,贯彻他的教学思想,把《白鹿洞书院揭示》颁布于岳麓书院,并择地重建书院。置学田50顷,向皇帝乞赐九经御书,安排斋舍、招生、几桉、床榻等。岳麓书院在朱熹的整顿下日益兴盛,求学者日益增多。

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即位后,任命朱熹复为侍讲(皇帝的老师)。韩侂胄自以为拥立宁宗有功把持朝政,擅权弄国。朱熹上疏宁宗,斥责韩侂胄一党擅权误国。宁宗袒护韩侂胄,在朱熹的奏章上御批:“悯卿耆艾,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朱熹任侍讲仅46天,就被罢免。不久,韩侂胄诬逐赵汝愚后为相,更是大权独揽。韩侂胄一党大力排斥道学,庆元二年(1196年)监察御史沉继祖诬造十大罪状,弹劾朱熹。

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年老获准辞职。他迁居福建崇安县五夫镇紫阳楼著书、讲学。“自熹去国,侂胄势益张”。朝野之间,掀起了一股反“伪学”的逆风。太常少卿胡纮为首上书朝廷,说:“比年伪学猖獗,图为不轨,望宣谕大臣,权住进拟。”“右谏议大夫姚愈论道学权臣结为死党,窥伺神器。乃命直学士院高文虎草诏谕天下,于是攻伪日急,选人余嘉至上书乞斩熹。”朱熹学派的官员都受到打击,或流放或坐牢,历史上称之为“庆元党祸”。

朱熹自进士登第入仕以来,前后五十多年,为官仅9年,在朝46天,其余时间都是讲学传道,著书立说。

朱熹所建立的理学思想体系与“二程”的河洛理学概念比较接近,因此有“程朱理学”之并称(也有学者认为是程颐与朱熹的合称)。但是,朱熹所建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在对周敦颐的“太极”说、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气化论乃至程颢的心性论做了综合性吸收的基础之上,集诸家之成就,确立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的。

朱熹主张人心必须绝对地服从于道心,强调道德理性的主导作用;既以“存天理,灭人欲”,完成道德自我的回归。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的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这对世人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社会道德传统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庆元六年(1200年)农历三月,朱熹去世。嘉定二年(1209年),宋宁宗谥封朱熹为“文公”;宝庆三年(1227年),宋理宗又追赠朱熹为“太师”,谥封“信国公”;绍定三年(1230年)封朱熹为“徽国公”。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诏赐朱熹故乡婺源为“文公阙里”。

随着理学越来越多地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和利用,对朱熹的封赠也越来越多。元至正元年(1341年),元惠宗诏立“徽国文公之庙”;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毅宗诏称“先儒朱子”(后改称“先贤”),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圣祖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故事感悟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他的主张演化成了多方面的优良道德传统,就是在今天也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史海撷英

朱熹的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很多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

此外,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

在对“文”和“道”的关系的解决上,朱熹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其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文苑拾萃

念奴娇

(南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

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

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

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皇子朱权无求

◎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白居易

朱权(1378—1448年),字臞仙,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自号南极遐龄老人、臞仙、大明奇士。自幼体貌魁伟,聪明好学,人称“贤王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卒谥献,又称宁献王。

朱权生在一个帝王之家,其父就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朱权可谓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了。可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有时也会出现危机的,如有不慎,也是会掉脑袋的。

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即皇帝位,改国号明后,攻下元大都,逐步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为了要朱家皇朝长期巩固下去,二十多年中,朱元璋陆续分封诸皇子及侄孙为25个藩王,把他们的驻地分配到全国各地,使他们拱卫京师。同时,他又怕藩王权力大了,就又规定各地诸王只领3000护卫,并且不许干预民政。只有驻在西安的秦王,驻在太原的晋王,驻在北平(今北京市)的燕王等,给予统兵之权。

但朱元璋死后的第二年,皇族内部就围绕着藩王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朱元璋死后,惠帝继位。惠帝朱允炆是朱元璋嫡长子朱标的儿子。惠帝害怕藩王势力的膨胀,听了齐泰、黄子澄的计谋,采取了削藩的步骤。他刚刚废了几个藩王,实力最大的燕王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就起兵造反了。

惠帝和燕王间争夺政权的战争,一直打了四个年头。应天陷落,惠帝于城破后去向不明。燕王夺得了帝位,次年改年号为永乐,历史上被称为明成祖,又称为永乐皇帝。

作为朱元璋第十七子的宁献王朱权,亲身经历了这场血雨腥风的家族内部争斗。随着四哥朱棣最终战胜侄儿朱允炆战争的结束,使朱权深深感到:贪欲是人生的祸源。一味地追求名誉,必然身遭困辱。“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味地追求富贵,必然身遭危险。因此,只有知足而无求,才不致困辱;只有知止而不为,才不致危险,方可全生永年。正可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悟出了此番道理,朱权对于一切事物都想得很开了。

明成祖夺得帝位后,虽然恢复了一些藩王的职位,可却解除了所有藩王的兵权,这引起了许多藩王的不满。可朱权对此却看得很淡,他常常劝阻诸位兄弟,不要把一切身外之物看得过重,否则于养性修身是不利的。

朱权的所作所为可谓是完全理解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含义。

本着这样的一个处世哲学,朱权把精力投入到了养生的研究上去。经多年研究,他得出了:人之养生,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方法。养生乃以不损为延命之术,以有补为卫生之经。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调养,千万不要损精、耗气、伤神。他集多年的研究,写了养生治病的著作《活人心法》。此书后来传到了朝鲜,深受朝鲜民众的欢迎。

朱权不仅对养生很有研究,其他爱好也很广泛。朱权身为皇子,喜好戏曲,经常和戏剧名流同台演出。梨园之乐,菊圃之欢,使他心旷神怡。他还是明代有名的古琴家,他弹的曲子壮如高山流水,细如春雨绵绵。他经常自弹自唱,悠闲自得,其乐无穷。

◎故事感悟

人若有贪欲,必然心神不宁。朱权以王爷之尊取“知足常乐”的态度,可谓得修身之道了。这里也传扬了知足者长乐的思想,其积极与消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今天应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史海撷英

朱权多才

朱权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学者,自幼多才多艺,熟读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且戏曲、历史方面的著述颇丰,著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堪称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所作杂剧据载有12种,现存有《大罗天》、《私奔相如》两种。作品和论著多表现道教思想。

朱权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著《太和正音谱》。所制作的“中和”琴,号“飞瀑连珠”,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被称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说,按其顺序和年代的排列为:宁、衡、益、潞。“飞瀑连珠”传世仅一张,制琴人署“云庵道人”。

◎文苑拾萃

送天师

(明)朱 权

霜落芝城柳影疏,殷勤送客出鄱湖。

黄金甲锁雷霆印,红锦韬缠日月符。

天上晓行骑只鹤,人间夜宿解双凫。

匆匆归到神仙府,为问蟠桃熟也无。

李光地理服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