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理:以理导欲
9452600000012

第12章 理存于心行有度(5)

郁离子叹了一口气,说:“为钱财利禄而死的人们,大概也像这只野狸子吧!”

◎文苑拾萃

田 家

(明)刘基

田家无所求,所求在衣食。

丈夫事耕稼,妇女攻纺绩。

侵晨荷锄出,暮夜不遑息。

饱暖匪天降,赖尔筋与力。

租税所从来,官府宜爱惜。

如何恣刻剥,渗漉尽涓滴。

怪当休明时,狼藉多盗贼。

岂无仁义矛,可以弥锋镝。

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

清心罢苞苴,养民瘳国脉。

二程倡理学丰富儒学

◎天下之事,患常生于忽微,而志戒于渐习。——程颐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都是宋代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世称二程,他们在中国儒学思想发展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由于二程的思想十分接近,生活经历也基本相同,一般学术史和评价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也很少进行分别介绍。

程颢自幼聪颖,幼年时期就开始习诵儒家经典,10岁便能写诗作赋。他不但天资聪颖,并能刻苦学习,20余岁即已经中进士。随后,他还做了几任的地方官,在任上也是一位干练的官员。

程颢在地方官任上时,积极推行儒家的政治路线。在泽州晋城(今山西晋城县)做县令时,程颢“泽人淳厚,尤眼先生教命。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向县民宣示儒家礼教”。他还按照儒家政治理想管理政事,“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言。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行旅出于途者皆有所养。诸乡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而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俗始甚野,不知为学。先生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去邑才十余年,服者盖数百人矣。”

程颐也是一位早熟的道学先生,18岁时,他就以布衣身份上书仁宗皇宗,劝其“以王道为心,生灵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可谓怀有雄心大志。

也是在18岁时,程颐在太学读书,撰成了一篇名为《颜子所好何学论》的文章,得到了当时掌管太学的大儒胡瑗的赏识,并立即传他相见,又“处以学职”。从此,年轻的程颐一举出名,与他同在太学读书的吕希哲等人竟然来拜他为师,“而四方之士,从游者日众”。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

程颐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按照旧例,程家是世代为官,他们的父亲程珦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而程颐却把每次“任恩子”的机会让给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没有出去做官,长期以“处士”的身份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大量接受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1059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据今尚保存在河南嵩县程村的碑刻记载: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太尉文彦博鉴于程颐“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就在洛阳呜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阙书院”,让他在此讲学达二十余年。

二程从事学术活动多年,培养了一大批的理学人才,尤其是跟随程颐求学的弟子非常多,其中著名的人物有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中、吕大均、吕大临、邵伯温、尹焞、张绎等人。在这些人之中,又以杨时和谢良佐最为出色。而两个人对洛学的贡献、对二程学说的传承,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理学创始人,虽然也着重研究人道问题,但他们为了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去论证“圣人之道”和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为了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因而也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人们也把理学称之为“道学”,因为在他们那里,“理”和“道”是同等的概念。

二程学说的核心是“天理”论。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遗书》卷12)天理是二程的最高哲学范畴,天理在二程,一般称之为“理”。理的概念,早在韩非就提出了,和二程同时的张载、周敦颐、邵雍都提出了“理”的概念,但他们所讲的“理”还不具有最高范畴的意义。张载说:“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正蒙》)周敦颐说:“礼,一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通书·理·性·命》)邵雍提出了“以理观物”的思想,他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而观之以理也。”(《皇极经世·观物内篇》)然而,张、周、邵的“理”都不具有最高哲学范畴的含义,只有二程才把“理”上升为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二程把“理”概括为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周敦颐的“礼,理也”一说,被二程进一步发展了,他们把封建道德原则和封建的等级制度概称为“天理”。也就是说,把封建制度及其作为这种制度的人的行为规范,提升到宇宙本体的“理”的高度,认为如果谁违反了它,也就违背了“天理”。他们说:“理即是礼也。”封建等级制度,君臣、父子、夫妇之别,就是理。二程说:“天地之间,无所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所在亲,即君臣而君臣所在严(一作敬),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为也,礼之本也。”(《程氏易传》)君臣、父子、长幼、夫妇等上下、尊卑关系,只用一个“理”字概括。在这些关系中,人们只能各安其位,各尽其事,一切视、听、言、动都只能按照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事,这才合于“理”的要求。

理学思想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意义,它为高度集中的集权政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且成为整个后期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基础,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起到了维护封建制度的作用。

二程终生精思神虑,阐发儒经之义理,又吸取佛、道学说中的一些思想成果,及其思维方法于理学之中,用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并使之更具有理论思维的色彩,从而大大增强了儒学对读书人的吸引力。一种学说之所以能长期独尊于百家之上,不仅仅是靠统治者的青睐与强力推行。如果它本身不具备征服人们思想的精神力量,没有自己的生命力和生存价值,肯定不可能长期延续下去。

二程的理学之所以能够成立和被其后学加以继承发扬,除了他们本身具有独到的思维能力、具有开创学派的聪明睿智之外,还在于他们善于继承和总结前代与同代儒学大师的成果。在这方面,张载、周敦颐、邵雍等人已经为他们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其次,在学风上,二程开创了有别于“汉学”的治经途径。他们突破了汉人治经专重名物训诂和严守师传、不敢独立思考的旧习,而特别注重探求义理,阐发孔、孟之道,并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这种治学方法虽然不为二程所独具,但在他们那里表现得最充分。他们所探寻的“义理”虽然集中于对儒家经典中“性与天道”和纲常伦理大义的阐发,但它却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默守陈词的治学方法,不失其为一种大的进步,也给后人留下了颇具积极意义的历史遗产。当然,在理学后来被定为属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后,就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开放,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其消极面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故事感悟

二程兄弟终生都在追寻“理”,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儒家学说发展及对中国哲学发展的一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史海撷英

程颢妙破讹诈案

宋神宗熙宁年间,程颢在当山西晋城担任县令时,曾以寥寥数语破了一件讹诈案。

当时,有一个姓张的财主得急病死了,棺木埋葬后的第二天一早,有个老头儿就来到他家,对财主唯一的儿子说:“我是你父亲,现在我年纪大了,无依无靠,来和你一起生活。”接着,老头儿又一五一十向财主的儿子说明了来由。财主的儿子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就拉着老头儿一起到了县府,请求县令程颢来判断。

老头儿先说:“我是个郎中,因家中贫困,四处流浪,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儿子后,无力抚养,只得狠心把儿子送给了张财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邻居阿毛亲眼看见的。”

“事隔那么多年,你怎么能把事情说得这么详细呢?”

老头儿说:“我是从远地方行医回村后才听说的,当时记在处方册的背后。”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处方册递给程颢,上面用毛笔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儿抱走,给了张三翁。

程颢问财主的儿子:“你今年多大岁数?”

财主的儿子答道:“36岁。”

程颢又问:“你父亲今年多大年纪?”

“76岁!”

程颢对老头儿说:“听见了吧,这人出生时,他父亲才40岁,这样的年纪别人怎么会称作张三翁呢?”

老头儿听罢,惊恐异常,承认是自己妄想讹诈财主家的钱物,夺人田地,才来冒认儿子。

◎文苑拾萃

游月陂

(北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朱熹完善理学的一生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中国传统的儒学发展至南宋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崭新的、复杂的理学体系,其影响“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宋·黄斡《行状》)连后人都感叹道:“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清·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集中国理学之大成的一代宗师就是尤溪的朱熹。

朱熹从小聪明颖悟,勤学敏思,他父亲指天告诉他:“那是天。”朱熹就会好奇地问他父亲:“天的上边有什么东西?”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在书上写道:“不若是,非人也。”

孩子们在玩沙弄泥,嬉戏打闹,而朱熹独自坐在一旁用手指画沙。细一看,他画的竟是周易卦爻图。朱熹14岁那年,朱松在临终前嘱咐他说:“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三人,学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于是,朱熹遵从父命到崇安投奔刘子翚(朱熹义父)、胡宪、刘勉之。他们视朱熹如子侄,热情教诲达10年。刘勉之还将女儿嫁给朱熹为妻。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以试题《创业守文之策》中进士。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以左迪功郎出任泉州同安主簿。在任期间,朱熹从邑里优秀的乡民中选收弟子,教他们理学和圣贤修己治人的道理;并且倡建经史阁,收藏书籍以供阅读。次年,由于朱熹政绩突出,与徐度、吕广问、韩元吉一起被推荐入京晋见。可是,朱熹淡泊功名,称病谢绝。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任满辞职回崇安武夷山中建中山堂讲学著述,研究理学。他曾多次步行到他父亲的同窗好友李侗家拜师求教。同年冬,他正式拜李侗为师,学习和研究正统的“洛学”。朱熹在李侗门下受益匪浅,他承袭“洛学”(二程学说)的正统,奠定理学基础。在李侗的启发下,领悟了“逃禅归儒”的真谛。

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诏求直言。朱熹上封事言,认为“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朱熹的意图是用理学来推论政治。不久,宋孝宗又召朱熹奏对于垂拱殿。朱熹奏说两件事:一是:“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二是:“君父之仇不与共戴天。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当时,朝廷以汤思退为相主倡与金议和,因此没有重视朱熹的意见。朝廷任命朱熹为武博士,朱熹没有赴任。

乾道元年(1165年),朝廷又催促朱熹就职,这时洪适为相,也是个主和派。朱熹与他观点相背,愤而辞官归隐。

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应理学大师张栻之邀从崇安启程,由学生范伯崇、林择之随行,抵达长沙岳麓书院。朱、张会讲持续两个多月之久,开启书院会讲制度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