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积:积善成德
9449600000008

第8章 广施惠政(1)

秦穆公“不以畜产害人”

◎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宋·苏轼

秦穆公(?—前621年),一作秦缪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公元前659—前621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一个很有作为的国君。他任贤使能,发展生产,使秦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对民众他也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以致百姓都能够为秦国争锋效命。

秦穆公有一匹好马,不小心走失了。岐山下居住的土著人抓住了这匹马,不但没有送回去,反而将它宰杀吃掉了。据说参与吃马的有300多人,都是精壮的汉子。此事让官吏知道后,就将他们都抓了起来,要量刑处罚。事情很快报到了秦穆公那里,不想秦穆公的处置却出乎这些官吏的意外。秦穆公说:“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于是就赐酒给这些吃了马肉的人喝,并把他们全都释放了。

周襄王八年(公元前645年),秦穆公亲征晋国,被释放的这300多人都请求从军伐晋。当年九月,秦晋大战于韩原(今山西芮城境内)。开始时晋军包围了秦军,穆公受了伤,正在危急关头,忽见数百人奋勇地冲入晋军大砍大杀,穆公得救,晋惠公反而为秦军所俘。这数百勇士就是被释放的食马之人。他们“推锋争死”,只不过是为了“报食马之德”。

◎故事感悟

善马值得珍惜,民心更值得重视。秦穆公失一善马而得数百人之心,可见他懂得不能因小失大这个道理。施一小恩于民,而结果却是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这未必是秦穆公事先想到的。

◎史海撷英

彭衙之战

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625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军在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大败秦军,史称彭衙之战。

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秦国势力东进受挫,孟明视等所率的秦军被晋军全歼于崤山。二十八年春,秦穆公再次命孟明视领兵攻打晋国,以雪崤山战败的耻辱。晋襄公率军迎战,两军在秦西部的彭衙相遇。双方列阵后,晋将狼晖率部下首先冲入敌阵,晋军主力随之发起攻击,秦军大败。同年冬,为了进一步遏制秦国东进的势力,巩固晋国的霸主地位,晋襄公命大夫先且居率军联合宋、陈、郑军等再度攻秦,并相继攻克了秦邑汪(今陕西澄城西)及彭衙后方才撤兵。

◎文苑拾萃

黄 鸟

《小雅·黄鸟》

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

此邦之人,不我肯毂。

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此邦之人,莫可与明。

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

此邦之人,不可于处。

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汉高祖复丰沛

◎事诚无害,虽无例亦可。若其有害,虽百例不可用也。——宋·苏轼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后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所以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祖或汉高帝。出身平民阶级,成为皇帝之前又称沛公、汉中王。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秦汉时,根据法律规定,成年男子必须为政府从事力役和兵役。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到官府登记,叫做傅(附著名籍),此后开始服役。傅籍年龄,秦时17岁,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定为20岁,后改为23岁,由此至56岁,才能免除徭役。汉代力役和兵役不分,有三种,即正卒、戍卒和更卒,前两种实际是兵役,第三种是在本县从事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徭役除出力外,有些项目也可以钱代替。另外,因特殊情况也可以免除徭役,称为“复”或“复除”。如果全家免除徭役,则称为“复家”。一般来说,复除是国家给予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一种特权。而劳动人民只是在遭遇灾害饥荒时才得以恩准暂时免除徭役。除此以外,汉代皇帝家乡的百姓也蒙特诏优许复除,这是皇帝对家乡百姓的一种恩典,一种惠政。

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秦朝泗水郡沛(今属江苏)人。他做了皇帝以后,沛和邻近的丰就成了西汉的帝乡,因而得以享有复除的优遇。

刘邦起兵反秦时,得到了家乡父老子弟的拥护和帮助,被立为沛公。所以,他对于家乡和家乡父老的感情是很深的。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后班师还朝,路过沛地,于是在家乡大摆酒宴,召请父老子弟赴宴,又组织120名儿童学习唱歌。待到酒酣耳热,汉高祖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让儿童齐声应和。刘邦随之边歌边舞,慷慨伤怀,他对父老乡亲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汤沐邑是汉代皇帝、皇后、公主,以及诸侯王列侯收取赋税以供私人奉养的封邑。沛虽为汉高祖的汤沐邑,但其中百姓享有复除徭役和免去一切租赋的优待。

汉高祖在沛欢饮了十余日,方才离去。离别前,沛地的父老又请求给丰以同样的优待。刘邦以丰地百姓当年归附魏将雍齿而耿耿于怀,因父老再三恳求,乃并复丰,比沛,与沛同样对待。

◎故事感悟

百姓的期望才是国家的希望。只有让百姓过得安稳,让社会变得和谐,才能体现执政者扬善为民的思想。民,国家之基也。没有百姓的支持,任何国家政府都是要垮掉的。

◎史海撷英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便开始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并将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了刘邦,立刘邦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命令部下烧毁栈道,其实是向项羽表明自己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刘邦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取陈仓,因此便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

当时,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隔着险山峻岭,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依照韩信的计策,派了自己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但也正因为这点,才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其实已经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顺利挺入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文苑拾萃

《九章律》

《九章律》也称《汉律九章》,是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所颁行的一部法典。

汉初,相国萧何依照秦法,适应新形势,制定了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等九篇,其中前六篇大致与秦律相同,源于李悝的《法经》,后三篇新增加了关于户口、赋役、兴造、畜产、仓库等方面的规定。可惜,如今原文已经失传。

汉宣帝与良吏共治天下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唐·李群玉

刘询(公元前91—前49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戾太子刘据和史良娣的孙子,史皇孙刘进和妾王翁须的儿子。巫蛊之祸家人蒙难,襁褓中的刘询曾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直到武帝下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昌邑王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七月继位,时年18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

汉宣帝刘询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也就是汉武帝的曾孙。汉武帝晚年,刘据罹巫蛊之祸被迫自杀,年纪幼小的刘询也受牵连被关押在狱中。因许广汉、丙吉等人的保护,才幸免于难。后来养育民间,到19岁时才被迎入宫中,策立为帝。正因为如此,宣帝对民生疾苦有比较深切的了解,“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

宣帝亲政后,励精图治,五日一听朝治事,自丞相以下皆勤于吏职。每逢任命刺史、守、相,他都亲自召见询问,听其言而观其行,如果名实不符,他一定追究原因。宣帝在位二十五年,为整顿吏治,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努力。

一是大力褒扬循吏。循吏就是指“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的官吏。宣帝对那些自奉廉洁、奉公守法、致力教化百姓而有政绩的官吏,大力褒扬。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因胶东相成勤于政事,治有异等,招抚流民八万余口,宣帝特地升迁其秩为中2000石,赐爵关内侯。黄霸以财入官,左冯翊长官不署其重要职务。后察廉为河南太守的副手。宣帝得知其持法公平,召以为廷尉正。不久因罪系狱三年,出狱后历任谏大夫、扬州刺史、颍川太守,宣帝特地下诏:“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2000石,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示宠遇,表彰有德。黄霸治郡前后八年,深得民心,治行为天下第一。

宣帝又赐其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2000石。北海太守朱邑以治行第一升任大司农,因为人淳厚,奉公守法,受到宣帝的器重。他于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死后,宣帝特地下诏称扬说:“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傀,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此外,宣帝还赐勤事吏爵、益百石小吏俸禄等,以示督促和鼓励。

二是禁吏擅为苛政。宣帝从其自身的坎坷遭遇中深切地感受到,刑狱是关系到百姓死生的大事。所以,他在位期间屡次下诏申明治狱务宽。地节四年,他在诏书中说:“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此先帝之所重,而吏未称。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饥寒瘐死狱中,何用心逆人道也!朕甚痛之。”为此,宣帝要求郡国每年详细上报被关押囚犯因掠笞和瘐死狱中者的姓名、籍贯、爵级等情,丞相御史以此考课殿最优劣。

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宣帝在诏书中再次强调,狱政关系万民之命,目的是禁暴止邪,养育群生;而官吏的职责就是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可是,现在有些官吏对待无辜百姓“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增辞饰非,以成其罪”。为此,宣帝要求郡国2000石严格考察部属,不要任用那种越职逾法、以取名誉的官吏。当时,有些郡国2000石擅为苛禁,譬如禁止百姓在嫁娶时具酒食相庆贺。宣帝下诏申斥了这种行为,认为这种行为废弃乡党之礼,使民亡以乐,并要求官吏勿行苛政。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即宣帝去世当年年初,宣帝在诏书中重申,要求公卿大夫“务行宽大,顺民所疾苦”。为了使自己的诏命能够得到认真的贯彻,宣帝还多次派使者循行郡国,问民疾苦。如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四月,遣丞相、御史掾24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者。

《汉书》作者班固在《宣帝纪》的赞语中说:“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在《循吏传》中,班固还指出宣帝时的一个突出的政治现象:“汉世良吏,于是为盛。”“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故事感悟

汉宣帝励精图治,特别是重吏治以安民,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昭帝和宣帝在位时期号称“中兴”,是与宣帝重吏治以安民的努力分不开的。

◎史海撷英

故剑情深

汉宣帝刘询对霍光一直都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但只有一件事例外,那就是立皇后之事。当时,众公卿都认为霍光的女儿是最佳的皇后人选,甚至还集体上书要求立其为后。

然而,刘询却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十分的想念它,众位爱卿能否为我将其找回来?群臣揣摩皇帝的意思后,又开始一个个请立许平君为皇后。许平君与刘询于公元前75年成婚,公元前74年生下后来成为汉元帝的刘奭。至此,汉宣帝如愿以偿。这就是故剑情深的故事。

虽然宣帝已经立了皇后,但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成君做皇后的。本始三年,许平君再度怀孕,生下一个女儿,霍显便命御用女医淳于衍在滋补汤药中加入附子,让许平君在坐月子时服用。许平君服用后,不久便毒发逝世。宣帝非常悲痛,追封她为“恭哀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