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积:积善成德
9449600000006

第6章 赈灾济民(4)

原杰,字子英,阳城人。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他任官御史多年,也曾任江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之类省级长官,以治行闻名。这次以左副都御史巡抚荆襄流民,其主旨则在安民。这一带自成化初,十余年流乱,加上朝廷镇压,民心颇乱,只有使民安居乐业,才能防患于未然。而正在此时,朝廷收到了北京北城兵马司吏目文会的上疏。

这个守城办事的小小吏目,却在疏文中大谈了抚治荆襄流民的办法。他认为“大臣处置失宜,终未安辑”。而安辑之策有三:

曰荆襄土地肥饶,皆可耕种,远年入籍流民,可给还田土,所附籍者领田土力耕,量存恤之,其愿回籍者听。

曰流民潜处,出没不常,乞选良有司为之抚绥,军卫官为之守御,则流民自安。

曰荆襄上流,为关楚要害,道路多通,必于总隘之处,加设府、卫、州、县,立为保甲,通货贿以足其衣食,立学校以厚其风俗,则其民自趋于善矣。

文会疏中这三策后来成为原杰安抚流民的指导原则。文会也因此疏而得名载史册。

当然,荆襄流民的安置也是与原杰的具体努力分不开的。史书中说:“时都御史原杰遍历诸郡县,深山穷谷,无不亲至。至则宣朝廷德意,问民疾苦。诸父老皆忻然愿附版籍为良民。”经核实产业,查明近年流亡到此未垦田置产,原籍尚存田产者1.6万余户,45890余人,发归原籍。已垦田置产者9.6万余户,19.2万余人,编附入籍。正式开设郧阳府,下设郧、房、竹山、竹谿、上津、郧西、保康七县,并于郧阳府置湖广行都司,加强军事力量,以防变故。各县均择良吏充职。

计划确定,再上报宪宗批准,荆襄一带流民问题终得解决。而原杰却积劳成疾,当他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奉旨南还时,病逝于途中驿舍。荆襄流民听到这一噩耗,几乎无不流泪。

后世史家评论此事时说:“洪谟著流民之说,文会有三事之陈,原杰乃披榛履险,宣布慰问。……故一介之吏,贤于十万之师,耰钮之民,胜于组练之甲。”

◎故事感悟

流民的安置与原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也致使各县择良吏充职。做官,以解决百姓疾苦为己任,以民众幸福安康为契机,用自己的一颗爱民之心,来拯救苍生。

◎史海撷英

巴蜀都掌蛮

明朝时期,四川有一支名叫都掌蛮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今宜宾、珙县一带。他们崇尚武风,喜好铜鼓,当族中有人病故时,便将其棺木悬挂在悬崖峭壁之上,称为悬棺葬。在墓葬旁边,还要刻一些岩画,这些岩画以醒目的方式记载下都掌蛮对于世界的独特感受。他们把这些历史都雕刻在悬崖上,所以一组岩画其实就是一部史诗。明王朝时期,朝廷就将都掌蛮视为心腹大患,曾不惜12次动用大军进行征讨,前后进行过大小数百次战役,非要置都掌蛮于死地不可。明万历之后,昔日威风凛凛的都掌蛮神秘地消失了,族中勇士也大多战死沙场,侥幸逃脱的隐姓埋名。从此,他们与明王朝便产生了莫大的仇恨。

◎文苑拾萃

明代民歌

明朝中期以后,自李梦阳、何景明至李卓吾、袁中郎、冯梦龙、凌濛初等人,不仅因个人的兴趣而喜爱民歌,他们还把民歌富于真情实感、奇思异想和灵动活泼、无所忌讳的特点奉为文学的审美理想,当做反对假文学(尤其是“头巾气”的假文学)的武器。李开先所著的《词谑》中记载,有人曾向李梦阳请教作诗,李梦阳就让他以《琐南枝》为榜样,而冯梦龙公然说民歌有“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山歌序》)的功效。这种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认识是过去未曾有过的,从中也可以了解一些明代文学的基本特点。为此,明代民歌也逐渐受到文人的重视,从而使其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今尚存1000多首。

姚少师放粮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宋·林逋

姚广孝(1335—1418年),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

明永乐二年(1404年)五月,浓墨般的乌云伴着滚滚的雷声遮盖了江南水乡,随着便是瓢泼大雨从天空倾泻下来,转眼之间,水天浑为一色,一切都被笼罩在大雨之中。

雨一天天不停地下着,乌云仿佛被定在了空中,无情地向大地发泄。躲在村舍中的人们骇然无措,他们纷纷跑出家门,来到田间,望着一片汪洋,望着黑沉沉的天空,不由感到一阵恐惧—— 一场灾难来临了。

明朝嘉靖年间修的《吴江县志》中,把这场水灾记到了《灾异》类中:“永乐二年五月大雨,田禾尽没。邑中农民忍饥车救。腹着车木行,足踏车轴,眼望天哭。儿女辈呼父母索食,绕车而哭。男妇壮者,相率以糠杂菱、荬、藻、荇食之。老幼入城行乞,不能得,多投于河。”

这场大水灾波及苏、松、嘉、湖、杭五府,这五府正是江南最富庶的产粮区。

六月,朝廷得到地方官府的灾情报告,明成祖立即决定对灾区开仓赈济。在下诏赈灾的同时,他考虑选派一名得力的官员前往灾区主持赈济之事,而他几乎毫无犹豫地选定了新任的太子少师姚广孝。

姚广孝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高僧被召,随燕王朱棣赴北平(今北京),从此成为燕王朱棣的亲信谋士,帮助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夺位登极,名列“靖难”第一功臣。但因他的出家人身份,初未还俗,只任僧录司左善世,掌管佛教事务。直到永乐二年四月,明成祖朱棣特下诏谕,赐他为太子少师,为其复姚姓,赐名广孝。从此,他才由道衍和尚一变而为太子少师姚广孝。

正当姚广孝被勒赐高官、名列三孤之时,他的家乡一带却发生了这场罕见的水灾。

得到成祖的诏令,姚广孝立即动身,回到了阔别20余年的故乡。一个当年托钵的游僧,如今却是衣锦还乡的钦差大臣。但是,昨天他“威声赫赫,车徒甚盛”奉旨离京,今日看到的却是故乡水灾的惨景。望着那些垂死挣扎的灾民和到处可见的弃尸,他震惊了。这次回乡对姚广孝来说,绝不仅仅是荣耀,更重要的是肩负的责任。

从苏州到松江(今属上海),从杭州到嘉兴,姚广孝奔走于各府县之间。他要督促各地官府开仓发米,赈济灾民,帮助他们度灾,还要同地方官员核计蠲免赋税。对于如实报灾,认真赈济的地方官员,姚广孝给予表彰支持;对于以淹报稔,一味催办租赋的地方官员,姚广孝查实后均予责罚。

这位70岁高龄的老人,不顾大雨过后夏日的炎热蒸晒,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这场救灾工作之中。在姚广孝的主持下,各府县开仓放粮,并且免去了当地田赋60万石,灾民们得以少缴。

救灾工作之暇,姚广孝喜欢穿上一袭旧袈裟,去访寻乡里故旧亲友,并把成祖赏赐的金帛分赠给他们。他那在贫困中度过一生的父母均已亡故,因为家贫没有墓地,连遗骨和坟墓都不曾留下,姚广孝想祭扫一下也已不可能,他只好请人制作了父母的灵位,放进了少年时出家为僧的妙智庵中。

姚广孝徒步找到故友王宾家中,两位老朋友见面,都有说不完的话。王宾为此专门撰写了《赈灾记》,颂扬了姚广孝为民放粮的功德。

这位身居高位的功臣,在家乡父老面前,依然是往日的僧人。他下令将数以万石的粮食分赈乡民,自己却经常只是吃些身边带的干粮。

有一天,他独自外出,路过寒山寺,走得倦饿,便坐在寺外亭子里吃起干粮来。谁知正遇上一个姓曹的县丞经过这里,看见一个老和尚坐在亭子里吃饭,见到车轿也不回避,不由大怒,让左右衙役将姚广孝拿下,抽打了20皮鞭,关到县狱之中。姚广孝任其摆布,也不分辩。

第二天,人们发现姚少师一夜未归,急忙四处寻找,才在县狱中寻到他。这一来可把那姓曹的县丞和地方官员吓坏了,纷纷前来请罪。姚广孝没有说话,提笔在纸上写了几句,交给官员们,大家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诗:

敕使南来坐画船,

袈裟犹带御炉烟;

无端撞上曹三尹,

二十皮鞭了宿缘。

众人这才知道姚广孝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不由转忧为喜。姚广孝这时才严厉批评那曹县丞道:“野僧路边吃饭,碍汝何事?书生为官,不可张狂欺人!”

尽管后来有人出于对他帮助明成祖夺位不满,造谣诬蔑他,但是苏州人还是为他建造了祠堂,树碑立传,作为永久的纪念。

◎故事感悟

苏州的人民忘不掉姚广孝的功德。一个人的好坏,不会因为帮助了明成祖夺得帝位而被贬低,善良的人会永远被人称颂的。

◎史海撷英

姚广孝墓塔

姚广孝墓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常乐寺村,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一座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高约33米。须弥座塔基束腰部分雕有寿字纹和花卉,四个正面雕有假门,四侧面还雕有假窗。塔身向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都悬有铜铃。塔前立有明成祖朱棣所题的“敕建姚广孝神道碑”一座。

周忱抚江南

◎为口忘计身,饕死何足哭。——宋·范成大

周忱(1381—1453年),明前期大臣,以善理财知名。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补翰林院庶吉士。翌年进学文渊阁,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洪熙元年(1425年)迁越府长史。宣德五年(1430年)授工部右侍郎,奉命巡抚江南,总督税粮。正统五年(1440年),进工部左侍郎。六年命兼理湖州、嘉兴二府税粮。十四年迁户部尚书,后改工部。景泰二年(1451年)致仕。四年十月卒于家。著有《双崖集》等传世。

明朝历史上,曾有过一段为人称颂的“仁宣之治”,指的是明仁宗、明宣宗父子统治时的一段安定发展的盛世。其实,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明宣宗也并非雄才大略之君,“仁宣之治”的实现,主要还是善用“才力重臣”,施行安民政策的结果。周忱巡抚江南便是其中著名事例之一。

明宣德五年(1430年)九月,为国家财政不理而焦虑的明宣宗决定任用一批“才力重臣”巡抚各地。

对于明朝的财政来说,主要收入仰仗江南,而此时财赋不理,又尤以江南为甚,仅苏州一府,拖欠的税粮就多达800万石。如此重要地区,究竟派谁去合适呢?经过内阁大学士杨荣推荐,选定了越王府长史周忱。于是,周忱便以工部右侍郎的身份出任江南巡抚,总督税粮。

永乐二年(1404年),23岁的周忱考中进士,得选庶吉士,进学于文渊阁。当时被选进学者共28人,称“二十八宿”。此后周忱又被升任刑部员外郎等职,但谁想到从此却浮沉郎署20多年。虽有经世之才,难有用武之地,直到这次委以重任,方才终于有了展露之机。

当时的江南一带情况十分特殊,虽素称富庶之乡,却又是赋税最重之地,这种情况有其历史原因。《明史》记:“初,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赋,……唯苏、松、嘉、湖,怒其为张士诚守,乃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而司农卿杨宪又以浙西地膏腴,增其赋,亩税有二三石者。大抵苏最重,松、嘉、湖次之,常、杭又次之。”

这样一来,田地再好,也不堪征敛,民力困乏,税收拖欠,结果是官民两扰。

周忱来到江南,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百姓的疾苦。他“尝去趋从入田野间,与村夫野老相语,问疾苦。每坐一处,使聚商言之,唯恐其不得尽也”。老百姓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位深入到他们中间的人就是巡抚大人,自然是有话便说。这样,周忱从百姓口中了解到许多真情实况。

一天晚上,周忱微服私访,经过五保村时,见树下有个人坐着乘凉。周忱上前同他搭讪,知道那人名叫王槐云,是个农夫。两人谈起农家田间之事,很是投机。直到属员们找到这里,王槐云方知面前的竟是巡抚大人,连忙跪下叩头谢罪。周忱笑着扶他起来,又谈了些话才去。

周忱是个办事仔细的人,他身边常有一个记事簿,大事小事,无一遗漏地记录下来,连每天天气如何也都记录在册。别人起初都不知这有什么用处。后来有一次,有人报告说运粮船因大风翻沉。周忱翻开记录簿,那天根本没有风,骗局一下子就被戳穿了。

周忱巡抚江南,最主要的任务是为国家理财,但他不为多收而横征暴敛,而是以宽抒民力去解脱困境。所以《明史》上说:“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其以爱民为本。”要治民首先便要爱民,要安民又必须首先了解民之不安的原因。周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新措施。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赋税不均的问题。周忱从乡间父老那里得知,之所以拖欠那么多税粮,主要是富户不肯交纳赋税之外的加耗部分。这部分加征就只好摊派到一般农户头上,结果“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周忱针对这种情况,创立了“平米法”,让人户按照赋税平均出耗。又请工部颁发铁斛,让各县依式制造,革除了各地粮长大斛入小斛出的弊病。以往各粮区设粮长正副三人,每年七月赴南京户部办理公文,然后再送北京户部,往返费用均由民户分担。周忱下令各粮区只设一人,轮流赴南京,然后交由有关部门上送北京,减轻了民户们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