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敦:敦风化俗
9448200000013

第13章 推行新政(2)

◎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格言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东晋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与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

裴松之出身于士族官宦家庭,从小喜欢读书,8岁的时候已能熟读《论语》、《诗经》。长大后,他博览群书,学问大进。

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朝廷选拔一批名门士族子弟入宫担任侍卫,并参与政事。裴松之被选进宫中担任殿中将军。这年他刚20岁。

晋安帝义熙初年,裴松之先后担任过员外散骑侍郎和吴兴故鄣县县令。由于他在故鄣县政绩突出,被调回朝廷担任尚书祠部郎。

在尚书祠部郎任上,裴松之曾上《请禁私碑表》,要求禁立私碑。他说:“碑文中有关政治、经济、地理、人物文化活动的记载,本是编史的珍贵资料。但人们往往因为好虚名而说假话,因此所记之事未必全都真实,很多碑文只是一味地唱赞歌。人们喜欢给自己的祖先立碑,极尽颂扬之能事,与事实相去甚远。当我们引用碑文编史时,一定要考证,否则就会上当。汉魏士人欺世盗名之风甚盛,生前竞相标榜,死后家人竭力堆砌华丽的辞藻刻在碑上。由于他们弄虚作假,真假相混,失去了取信的标准,掩盖了历史的真相。如果不禁止私人立碑,其弊无穷。我认为凡是要立碑的,必须上报,经朝议准许后才能立碑。这样才能取信于人,传之百世,令人瞻仰,有益于民。”

裴松之是个严肃的学者。他认为碑铭是为后人写的,必须与事实相符。裴松之此举为敦风化俗作出了贡献。

义熙十二年(416年),执掌朝政的太尉刘裕率军北伐。刘裕十分赏识裴松之的才干,称赞他有“庙廊之才”,让他随军北行。在北伐过程中,裴松之始终总领幕府军事,参与各项决策。

晋军攻占洛阳后,刘裕把裴松之调回南方,让他担任自己儿子的老师。

后来,刘裕建立刘宋政权,裴松之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刘裕去世后,他的儿子刘义隆继位,即宋文帝。

宋文帝见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短,很不满意。他见裴松之尊重事实,有良史之才,便命他为《三国志》作补注。

裴松之受命后,搜集旧闻,旁征博引,经过三年的精心写作,终于在元嘉六年(429年)七月写成《三国志注》。宋文帝看过后,非常高兴,称赞说:“你做了一件不朽的事业。”这一年,裴松之58岁。

《三国志注》的内容是《三国志》的三倍,两者现已合印在一起,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

◎故事感悟

裴松之上《请禁私碑表》,要求禁立私碑为敦化风俗作出了贡献,扫除了社会上大吹大擂、弄虚作假的风气,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史海撷英

刘裕北伐

在东晋的历史上,曾有不少人率军进行过北伐,但并非每个人都像他们声称的那样,要收复失地,光复中原。除了祖逖、谢安是毫无私心之外,像桓温、刘裕等人其实都是将北伐当成了扩大自己势力、趁机获取篡夺帝位的政治资本的途径。

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刘裕率军北伐,先遣部队兵发许、洛,沿途后秦军队望风降服。十月,大军收复了洛阳。次年二月,攻至潼关。八月,攻进长安,生擒后秦主姚泓。九月,刘裕到达长安,下令姚泓斩于建康。北伐势如破竹,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然而,这时候刘裕却放弃了原本要经略赵、魏的大计,让年仅12岁的儿子刘义真坐镇关中,自己却离开北伐第一线,匆匆赶回了建康。刘裕一走,匈奴立刻挥兵南下,占领了长安,北伐至此失败。

◎文苑拾萃

裴松之注释《三国志》

裴松之一生的最大贡献,就是注释了《三国志》。晋代时期,陈寿所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宋文帝认为太过简略,所以便诏令裴松之作注。

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了《三国志》记载的不足。他的注释方法遵循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清代《四库提要》将裴松之所用的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140余种,比《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之多,因此宋文帝惊叹其为“不朽”的事业。然而,从唐代开始,便有学者对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他收录的资料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

武则天提高女性地位

◎生活在前进,它永流不息,因此用老尺子去度量生活,往往是难以正确理解它的。——格言

武则天(624—705),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则天做了皇帝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武则天主张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严格要求家长让子女按时嫁娶,禁止“别宅夫人”,力图内无寡女,外无旷夫。这一举措受到了广大人民特别是女性的拥护和赞扬。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是社会生产力解放程度的反映,也是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

在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历来都很低下。古时,政权竭力保护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制度。夫权观念是禁锢人们思想的绳索之一,因此,武则天为提高妇女地位作了不少努力。

首先,武则天强调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辅佐唐高宗时,她就为“父亲尚在时,子女为母亲只服一年丧”的现象打抱不平。她上疏说:“子母之爱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母亲推燥居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所以禽兽犹知其母。三年在怀,理宜重报。”她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同样看待,即使父亲尚在,也要为母亲服丧守孝三年。

武则天曾组织北门学士为妇女树碑立传,歌功颂德,撰写《列女传》100卷、《古今内范》100卷、《内范要略》10卷、《保傅乳母传》一卷。

武则天将限制妇女参加社交活动的种种戒律放宽了。在大朝会上,她允许妇女与百官站在一起。妇女可以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如“明堂”建成后,她允许东都妇女自由参观。

她还允许妇女骑马、射箭、打毬,甚至穿男人服装。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让上官婉儿掌诏命,群臣奏议及天下大事皆令其参与。上官婉儿成了宫中的女强人。

神功元年(697年),突厥入侵,古元应的妻子助夫守城,立下赫赫战功。武则天下令褒奖,封她为徇忠县君。县君是中国古代贵族女子的等级和妇女封号,五品文武官的母亲或妻子才能被封为县君。

唐代女子相对开放和婚姻有保障的风气的形成,是与武则天为提高妇女地位所作的努力分不开的。武则天在敦风化俗上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这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故事感悟

武则天提高妇女地位,强调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这在唐代辉煌灿烂的历史中乃至中华文明的史册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

◎史海撷英

武后专权

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初患风疾,开始让武皇后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后便日益参与朝政,处事也都符合高宗的旨意。在此期间,出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朝政十分顺利。尤其是在隋末唐初屡屡受挫的高丽战场,自显庆五年后更是频频告捷,唐朝疆域也得到了扩大。

随着唐高宗病情的日渐加重,武后独自处理朝政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朝廷上便慢慢有了公开的势力,这引起了唐高宗的不满。

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和宰相上官仪商议对策,决定废掉武皇后,然而这件阴谋最后因为武后反应敏捷、处理得法而流产了。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控制,当年起,武后便开始垂帘听政。时人把她与唐高宗并称“二圣”。

载初元年(690年),武后废掉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武则天以67岁的高龄君临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文苑拾萃

乾 陵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的是唐王朝的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该陵寝建于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效京师长安城的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

吕大防制定乡约

◎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康有为

吕大防(1027—1097),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北宋政治人物。皇佑初(1049年),举进士第,调冯翎主簿。历监察御史里行。英宗时,首言纪纲赏罚未厌四方之望,议濮王称考,是顾私恩,违公议,章累十数上。元丰初,知永兴军。元祐初(1086年),封汲郡公,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与范纯仁同心辅政。进退百官,不可干以私,不市恩嫁怨以邀声誉;八年始终如一。后为章纯等所构,贬死。追谥正愍。吕大防著有文录20卷,文录掇遗一卷,《文献通考》并传于世。

村规乡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历史上的村规乡约,是存在于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介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民间行为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维护乡村秩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异姓家族同居一村,人们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客观上要求能有一种超越家族规范的社区公共规范协调各家族之间乃至各村民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弥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内部行为规范。这种适用于同一村落中各家族和各村民的社区公共行为规范,不论其称为“乡约”、“乡规”还是“村约”、“村规”,都是社会风俗的重要一环。随着历史的发展,村规民约也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北宋嘉祐进士,著名学者吕大防为了教化乡民,于公元11世纪中叶在其家乡蓝田制定了《乡约》、《乡仪》,史称《吕氏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处理乡党邻里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规定了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游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过往迎送、婚丧嫁娶等种种活动的礼仪俗规,内容相当丰富、完整。

同时,根据《乡约》还建立了严密的乡约组织和《乡约》的执行措施、执行程序。按照乡约规定,乡约组织一般由一到数个自然村的乡民自愿组成。每个乡约组织设“约正”一至二人。约正由“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其主要职责是“立公道、决是非、息讼争、定赏罚”,而且具有一定的权威。

约正执行乡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乡民违反《乡约》后,约正要根据其是属于“犯义之过”还是“犯约之过”、“不修之过”,而分别处以100至500文钱的处罚。屡罚屡犯者要从乡约组织中除名。同约人每月一“聚”,每季一“会”,当众议赏议罚。凡同约人中有明显善恶行为的当众赏罚,并一一记录在案。聚会所需的酒菜由受赏受罚的人承担。

《吕氏乡约》的主要精神是封建宗法思想和儒家的伦理纲常,目的是用儒家礼教“化民成俗”。在吕氏兄弟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下,不仅使蓝田民风淳朴,而且使“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张载赞扬说:“秦俗化之,和叔有力。”可见,《吕氏乡约》在当时对“广教化、厚民风”、建立井然有序的乡村生活秩序,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吕氏乡约》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非常看重这部乡约,他对其加以丰富和完善,使之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在南昌为官时,曾仿《吕氏乡约》颁布《南赣乡约》,以教化乡民。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国学大师梁漱溟也曾仿照《吕氏乡约》在山东邹平等17县制定并推行“乡农教育”。

◎故事感悟

吕大防为教化乡民,制定《吕氏乡约》。这是介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民间行为规范,为维护当时乡村秩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历史证明,《吕氏乡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海撷英

仁宗盛世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一位明君圣主,他的在位时间在所有宋代皇帝中是最长的,达42年。仁宗在位期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据调查,仁宗时期,宋朝的财政收入稳定在15000万贯左右。仁宗当政期间,政府还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

后人把宋仁宗统治的时期称为“仁宗盛世”。

◎文苑拾萃

赐梅挚知杭州

(宋)宋仁宗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剖符宣政化,持橐辍才流。

暂出论思列,遥分旰昃忧。

循良勤抚俗,来暮听歌讴。

朱元璋称帝不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