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敦:敦风化俗
9448200000012

第12章 推行新政(1)

子产改革制度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任务,通过这一任务的解决,使人类获得前进。——格言

子产(?—前522),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国侨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所以又称公孙侨。公子发字子国,其后以“国”为氏。

子产不仅破除迷信,造福人民,还大力改革了当时的制度。

有一天,有人向子产汇报说,近来人们经常在乡校议论朝政的得失。郑大夫然明担心这会惑乱民心,便建议毁掉乡校。子产不同意这样做,说:“人们干完一天的活后,忙完了到那里相聚游玩,议论朝政的得失,这有什么严重危害?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却没听说过依仗权威可以防止怨言的。靠权威制止议论不难,但那就像堵塞河流一样,一旦洪水决堤,伤害的人必然更多,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不如对此加以疏导,听取他们的议论并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然明听了子产的这番议论,心悦诚服地说:“我现在才知道你是个可以成大事的人。”

子产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在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开放议政的风气。由此可见,子产的见识是十分超人的。

此外,子产还根据人们的愿望,在郑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一,改革田制。按田亩数量征税,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其二,改革军赋。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包括车马、甲盾、士兵等,以增强国防实力。

其三,铸造刑鼎。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让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百姓的利益。过去法律条文是保密的,如今铸于鼎上,能使人知法守法。这一做法不仅是子产法制思想的闪光点,还显示出他前无古人的政治家气魄。这一做法同时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也是一次重大的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

这些改革使郑国实现“大治”。三年后,郑国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故事感悟

子产心系国家,敢于大胆地敦风化俗,对当时的制度进行改革,树立开放议政的社会风气,并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多的贡献。

◎史海撷英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春秋初期,各个诸侯国基本都是沿用了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春秋中叶以后,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变化,各个诸侯国执政的统治者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都陆续地公布了新的成文法。《左传》昭公六年记:“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此后的30多年当中,郑国大夫邓析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曾自行修改旧法,另编刑书。由于书是写在竹简上的,故而史称“竹刑”。后来,郑国也采用这种方法。继郑铸刑书之后,公元前513年,晋赵鞅、荀寅也将范宣子执政期间制定的法律铸在鼎上,史称“刑鼎”。

“刑书”、“竹刑”、“刑鼎”都没有传世,但从立法者所推行的政策来看,春秋各国颁行的新法无疑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文苑拾萃

鼎是青铜器的一种,是用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通常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期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而且,列鼎通常都为单数。

鼎还被视为封建社会传国的重器以及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的意义。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千克,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该鼎的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曹操颁布《内诫令》

◎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管子

曹操(155—220),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曹操是汉献帝时的丞相,位高权重,一呼百应。但他以身作则,大力提倡节俭之风,把心思都用在事业上。

东汉以来,奢侈靡费的社会风气十分浓厚,诸侯王活着的时候吃遍山珍海味,死了之后还要穿上金缕玉衣。受此影响,当时一些达官贵人也纷纷效仿,生前尽情享乐,死后还要厚葬。

曹操与他们正好相反,家中帷帐和屏风坏了,就叫家人缝补好后继续用;席子和垫子能保暖就行,不加装饰。

在曹操的带动下,奢侈靡费的社会风气大为改观。当时一些达官贵人也都开始布衣蔬食,形成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因此,人们都说曹操是“敦风化俗的专家”。

为了贯彻敦风化俗的主张,曹操颁布《内诫令》,告诫下属和家人要艰苦朴素,不要奢侈。他规定了这样几条:

其一,人死后要把帐子撤掉,虽然做官的可以挂帐子,但应当俭而又俭。

其二,家中不可使用装饰华丽的箱子,可用一般的皮箱,或用竹箱代替,外面套上黑布,用粗布做里衬。可以再涂一层油,既坚固耐用,又美观大方。

其三,好的兵器要用于战场,不要用作玩物。

其四,不得用金丝刺绣和装饰衣物和鞋子。

其五,我患有逆气病,经常用冷水浸头,因用铜器盛水时间长了有铜臭味,所以曾使用银制小方盆。对此有人不理解,说我喜欢银制品。因此,以后要改用木盆。

其六,不许家人使用熏香,如果房内有异味时,可以用烘枫树胶和蕙草除味。

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开始,曹操因久病缠身,深感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抓紧安排后事。

《遗令》是曹操弥留之时的遗嘱,也是他最后一篇教令:

其一,曹操唯恐死后丧事奢靡难禁,特地预先准备了寿衣,死后穿的礼服和生前穿的一样,不按古制另制寿衣。

其二,不准以金玉珍宝陪葬。曹操在《遗令》中反复提到不得用金玉珍宝陪葬。因为陪葬的宝物多了,墓葬自然就容易被盗。被盗后,尸骸就暴露于旷野之中了。

其三,举哀要适度,葬毕即除服。曹操要求百官送葬时只哭15声就行了,葬毕即可除服,也就是脱下丧服。这是对古制“服丧三年”的重大改革。

另外,曹操唯恐浪费,死前对自己的贵重物品特意作了安排:“余下的香料之类的东西不准用于祭祀,可分给诸夫人;为官以来所得的绶带要妥为保管,可收藏于库中;遗留的衣服皮袄可另库保存。如有不便入库保存的,准许儿子们分掉。”

曹操死后,群臣根据他的遗嘱,将其灵柩运回邺城。曹丕和大臣们完全按照曹操生前的遗愿办理丧事,墓中没有贵重的随葬品,祭殿既不豪华,也不坚固。因此,曹操也得以安然地长眠于地下。

◎故事感悟

曹操提倡节俭,反对奢侈靡费之风,并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自己也以身作则。能够做到尚俭,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是不易的。

◎史海撷英

白狼山之战

白狼山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207年),是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绍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同时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

此战,曹操用兵神速,出敌不意,以少胜多,最终讨平乌桓,并彻底铲除了袁氏的残余,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20余万人。

◎文苑拾萃

蒿里行

(三国)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汉文帝治国树新风

◎随着时代车轮的流动,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文明、更加宽容、更加有希望。——格言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汉太祖第四子,母薄氏,汉惠帝之庶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在位23年,享年47岁。葬于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东北角)。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汉文帝刘恒并非高祖得宠之子,其母薄姬也不是宫中得势之人。母子时刻担心遭到吕后的暗算,落得丢封受屠的下场,这使得汉文帝从小就规规矩矩。汉文帝即位后,继续执行汉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尤其提倡节俭,是西汉“文景之治”的开拓者。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汉文帝也是一位难得的“贤明皇帝”。

汉文帝即位第二年,贾谊就上疏奏请重视农业生产。汉文帝十分赞同他的建议,并决定恢复天子“籍田劝农”的制度。所谓“籍田”,就是天子亲耕的农田。每年春耕时,由天子或诸侯执耒耜,耕“籍田”,称为“籍礼”,以示对农业的重视,意在借民力耕种天下之田。这本是西周以来的惯例,但战国至秦末,因战乱频繁,久未实施。汉文帝即位后,年年举行“籍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后来有些地方官吏不认真执行此制。汉文帝在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下诏劝农,并斥责地方官吏说:“引导民众走正路,在于务农。我亲自带领农民耕作,到今天已经十年了,还有很多土地没有开垦出来。如果一年没有收成,民众就会挨饿,原因就是从事农耕的人不多,官吏又管理不善。现在天下民众很苦,做官的又视而不见,这怎么能劝民务农呢!”

为了发展农业,汉文帝还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一再下诏减田赋,轻徭役,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再加上景帝继续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经“文景”两代,汉代的农业经济发展很快,并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汉文帝的生活十分节俭,这在古代帝王中是十分少见的。他从封地来到京城,在位23年,宫室、园林、服饰和各种御用器具都没有什么增加,始终保持了勤俭的生活作风。

有一次,他曾打算建造一个露台,找来工匠一计算,要花费黄金100斤,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常常感到恐惧和羞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于是,他便放弃了。

汉文帝常常穿着朴素的衣服,就连他所宠爱的慎夫人,穿着的衣服也不许拖地,宫中帏帐不绣花,以忠厚淳朴为天下作出榜样。他在为自己修建陵墓的时候,下令使用的都是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做装饰,也不许修造得太高,以节省人力和资金,不烦扰民生。

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天下大旱,蝗虫成灾。汉文帝下诏,命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要减少供皇帝享乐的各类服饰、用具和马匹等。一个封建帝王,能这样提倡节俭,是非常难得的。

汉文帝在位期间,还大力废除过去的苛法严刑。他减轻刑罚,取消“连坐法”,还废除诸如割鼻、砍脚、脸上刺字等肉刑。在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上,他不好大喜功,炫耀汉朝国威,而是同匈奴诸王、南越王以礼相待,友好相处,为促进汉朝时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作出了贡献。

◎故事感悟

汉文帝刘恒带头提倡节俭,大力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民间风俗的转变。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风气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新时期的巨大进步。

◎史海撷英

连 坐

连坐是指本人未实施犯罪行为,但因与犯罪者有某种关系而受到牵连入狱。

秦朝时期,卫鞅(即商鞅)在秦国变法。为了巩固君主统治,颁布了连坐法。这也是在户籍编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卫鞅等法家一派认为,要想让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就必须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即使是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应该向政府检举揭发,使得任何“恶”、“非”都不能得到隐匿。这样做,是为了让人民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

这种连坐的方法不但在乡里的居民之中实施,在军队的行伍之中也实施。在作战时,五个人编为一伍,登记在名册上。如果其中的一人逃亡,那么其他四人就会因此而受到处罚。

◎文苑拾萃

对汉文帝的历史评价

司马迁: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班固: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淳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贵佗兄弟,以德怀之,佗遂称臣。与匈奴结和亲,后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司马贞:孝文在代,兆遇大横。宋昌建册,绛侯奉迎。南面而让,天下归诚。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绨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千年颂声。

上表禁断私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