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博:所知应博
9445500000014

第14章 博学多才(12)

戴震是我国18世纪杰出的大学问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尤长于考据、训诂、音韵,为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戴震有如此大的学术成就,完全是由于他自己的艰辛努力取得的,在古代学者中像他那家境贫寒而学高天下者,的确少见。他没有家学可传,因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大字不识的小贩,而且他们的生意本小,赚钱难以供家人糊口。

戴震稍长时,在乡从塾师学习。有了学习机会,他十分珍惜,在学习时十分刻苦,并且勤学好问,善于独立思考。塾师授以《大学章句》右经一章,问其师曰:“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师曰:“此朱子云尔。”

又问:“朱子何时人?”

师曰:“南宋。”

又问:“曾子何时人?”

曰:“东周。”

又问:“周去宋几何时?”

曰:“几二千年。”

又问:“然则子朱子何以知其然?”

师不能答。

戴震读书很认真,每字必求其义。塾师乃又授以汉时许慎《说文解字》,“三年尽得其节目”。由此,他在文字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十六七岁时,他对《十三经注疏》已“能全举其辞”。

戴震之所以能有这样扎实的学绩,全凭他日夜苦读精研。戴震青少年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他不得不放弃上学机会,肩挑小货担,出外做些小买卖。在做小商贩的行途中,他一有机会就拿起书本边走边看,边看边诵,边诵边记。往往出门做一回生意,他就要背诵数页书。就这样,戴震对《十三经注疏》了如指掌。

戴震过着相当艰苦的生活,但总忘不了读书。后来,他随父做生意客居南丰,在这里他开始“课学童于邵武”。他一边教童蒙学馆以维持生活,一边努力读书,研究学问,故经学日益长进。

20岁时,戴震结识了当时著名的学者江永,即受学于江氏门下。江永精于《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门人很多,而“惟震能得其全”。这为他后来治学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他当时被聘为世家大族的家庭教师创造了条件。

但是,这种对戴震来说已算是相当舒逸的教学生活却不久就结束了。33岁时,因受湖南学政胡中藻《坚磨生诗钞》的文字狱案牵连,戴震遭受豪强迫害,曾颠沛于北京、南京、扬州等地,过了10年的避难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戴震为贫困所迫,“行李衣服无有”,乃至“ 粥或不继”。他曾在高邮王安国家坐馆,任家塾教师。

35岁时,戴震来往于扬州,结识了对颜李学派颇有造诣的学者程廷祚,并接受了程氏的一些思想影响。在险恶的环境中,戴震撰写了抨击程朱理学的名著《原善》一书。近40岁时,他才参加乡试并中举。从此,他的生活才逐渐安顿下来。

尽管戴震成了举人,但在此后的10余年里,他却屡试不第,只好以教书为业。50岁时曾主讲于浙东金华书院。后入京会见钱大昕,与之谈论竞日,被钱大昕称为“天下奇才”,推荐给尚书秦蕙田协助修《五经通考》。后会试不第,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修《直隶河渠志》。尔后又游山西,讲学于寿阳书院,修《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政府开四库馆,由《四库全书》总编纪昀等人引荐,奉诏入四库馆为纂修官。

乾隆四十年,戴震已53岁,奉命与当年贡士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他在馆五年间,主要工作是校书,除《仪礼集释》、《大戴礼记》外,还校有《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等,对于中国古算学的恢复与发展作出了贡献。55岁时,因积劳过度而病逝。

戴震的一生,始终都在生活贫困之中读书、教书、著述和校注古籍。即使在做小贩时,他仍不忘学习和著述。20岁以后,戴震开始著述活动,并著有《筹算》、《考工记图注》、《尔雅文字考》等作品。在后来的10年避难生活中,仍然勤于笔耕。

戴震的著作是很丰富的,经后人刊于《安徽丛书》,称《戴东原先生全集》,共收有22种,104卷,有《考工记图》、《毛郑诗考证》、《经考》、《声韵考》、《方言疏证》、《原象》、《钩股割圆记》、《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另有《戴东原文集》12卷。

其中,《原善》和《孟子字义疏证》是戴震的代表作。《原善》一书,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存需要与求平等愿望的民主启蒙思想,猛烈抨击了封建统治者“快己之欲”的贪暴行为与罪恶,阐述了社会弊病根源于统治者的“私”与“蔽”,发表了“乱之本,鲜不成于上”的大胆政治见解。

此外,《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则大胆地提出了“理存于欲”的观点,充分论证了劳动人民追求生存欲望的合理性,抨击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对程朱理学割裂理与欲,去欲存理,以“名教”、“义理”为借口残害人民的虚伪说教予以无情地鞭挞,尖锐指出程朱“以理杀人”!戴震的这些思想观点,确为针砭理学流弊的醒世之论,故在当时为天下学者称快,起到了批判理学和封建政治制度的启蒙作用。

戴震不仅能以其学术思想震动人心,为天下学者敬慕,而且他的考据、音韵、训诂成就更为清代学者所推崇。戴震学高天下,一时好学之士慕名负笈就学和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如姚姬传、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卢文昭等人,或亲受业而求拜为师,或崇其学而自称弟子。许多有名的学者,都尊他为“天下奇才”或“一代宗师”。

戴震的学术思想及学风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私淑学者凌廷堪在《东原先生事略状》一文中说:“先生之学,无所不通,而其所由以至道者则有三:曰小学,曰算学,曰典章制度。至于《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由古训而明义理,盖先生至道之书也。先生率后,其小学之学,则由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则有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有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由戴震兴起的考据学、音韵学、训诂学的学风,一直影响到清末以至近现代。

戴震的治学方法是从考据学入手。尽管这种方法在清代考据学盛行时是一种流行的方法,但戴震却不流于俗学,而是对考据文字及典章制度和音韵方面颇有研究,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而且,他对我国古代和西方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和数学,也十分关注并颇有造诣,继承和弘扬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学风。

◎故事感悟

戴震不同于一般考据家慑服于清廷文字狱,只为学问而考据,而是毅然冲破封建理学思想牢笼,公然申明自己站在“卑者”、“幼者”、“贱者”或“在下者”的立场上,批判为“尊者”、“长者”、“贵者”或“在上者”利益辩护的程朱理学,借考据学的手段来阐发他的反理学、反封建的进步思想主张。正因为如此,他的学问与思想超然有色,熠熠生辉,为天下后世效法。

◎史海撷英

戴震避仇入都

乾隆二十年(1755年),戴震33岁,这一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清史稿·戴震传》中称他“避仇入都”。纪昀在其《考工记图注》的序中说:“盖先生是年讼其族子豪者侵占祖坟。族豪倚财结交县令,文致先生罪。乃脱身挟策入都,行李衣服无有也,寄旅于歙县会馆,馇粥或不继,而歌声出金石。”

同年夏,戴震于京城结识了纪昀、钱大昕等人。同时,他的《勾股割圆记》被秦惠田全文刊载,并由吴思孝设法刻印,《考工记图注》则由纪昀刻印成功,戴震因此而名重京城。

乾隆二十一年,戴震仍然留在京城,在吏部尚书王安国寓,为王之子王念孙授读。王念孙与其后的段玉裁成为戴震最著名的两个学生。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等,都是清代学术史上有卓越成就的著作。

◎文苑拾萃

戴震纪念馆

戴震纪念馆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隆阜中街,原为一清代民居建筑。

1924年,适逢戴震诞生200周年,戴氏的后裔献出此屋,建为“隆阜私立戴氏东原图书馆”。

1957年,该馆交由国家管理,1983年时被修葺一新,正式命名为“戴震纪念馆”。

修葺后的馆舍占地面积为108平方米,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顶面盖小青瓦,洁白墙身,龙卷山墙,犀头鹊尾,朱漆棂门。大门的门楣上,嵌着“戴震纪念馆”五个大字,由张恺帆书。

馆内设有休息室、瞻仰厅、藏书楼、阅览室等。瞻仰厅临河无檐墙,双步架雏形回廊,柱之间装飞来椅。明间金柱装隔扇,次间厢房坎墙上装窗扇,整个装饰典雅简朴。厅堂正面壁上额枋,悬挂端木蕻良撰书的“盖代大师”漆匾,左右有戴逸撰写的“治经先考文博学冠群伦;千古不朽作原善共疏证”楹联。

迎面案桌上,安放着一尊古铜色的戴震塑像。厅中间的展览柜中,存放有戴震的手稿、乾隆手谕(影印件)等珍贵文物。瞻仰厅楼层为藏书楼,有戴震伏案用的红木桌、手稿及多种版本著作。

纪念馆现已成为黄山市屯溪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懿博学大胜于男子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曾懿(1852—1927年),字朗秋,又字伯渊,四川华阳(今属双流县)人,自幼天资明敏,经史诗词过目成诵。曾懿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当时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曾懿既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严谨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