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博:所知应博
9445500000013

第13章 博学多才(11)

《天工开物》广泛地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成就,内容充实、文字简洁、插图生动、别有风格,不愧为我国古代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杰出的农艺学和工艺学的文献。全书共分上中下三部,再依不同生产部门编列18卷,各卷标题多引用古书中词句,大概是表明该项生产古已有之。

《天工开物》的初刻本还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图中出现了270多名劳动人民的形象:有耕耘田地的农民,有织制彩锦的工匠,有航行江海的船夫,有许多年老工人,也有牧童少年,还有从事纺织的妇女,以及入河采玉的少数民族,此外还有在演习和作战中的士兵。

《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在当时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谈到了品种和浸种、育秧、分栽等技术,谈到早稻、晚稻和间作的双季稻的栽培方法,记录了某些水稻品种的变异现象。

关于施肥,书中除了举出人畜粪便、榨油枯饼、草皮、木叶等以外,还提到南方用磨绿豆粉的水浆灌田,黄豆价贱时以豆作肥料,这是以前的农书中所没有谈到的。

关于改良土壤,书中讲到对土性带冷浆者施用骨灰和少量石灰,对土质坚硬者要用烧土法,这是我国关于合理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并于耕作和田间管理,记载了耕、耙、耘、耔(培土)的工具和技术。

在灌溉方法方面,书中记述了筒车、牛车、踏车、拔车等各种水车和井上汲水工具桔槔等灌溉工具的使用效率。

此外,《天工开物》中还总结了水稻因遇水、旱、风、虫、雀鸟啄食等而出现的八种灾害及其防治方法,这在古农书中也是罕见的。

◎故事感悟

《天工开物》这样的巨著,若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执著的追求和探索,是很难完成的。不仅如此,没有战胜世俗偏见的勇气和信心,没有对社会较为深切的洞察,而写出这种独树一帜的巨著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上层一向视生产劳动为贱民所为,视生产科技为奇技淫巧,而且一向轻视工商。宋应星身为朝廷官员,专心于此,无疑是轻蔑圣贤、坏乱经言。但宋应星认为这是实学,于国于民,颇有裨益,就毅然为之而奋斗。他这种务实求本、勇于攻坚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史海撷英

天工开物传入日本

17世纪末,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传入日本。

1694年,日本著名本草学家见原益轩(1630—1714年)在《花谱》和1704年成书的《菜谱》两书的参考书目中,列举了《天工开物》。这也是日本提到《天工开物》的最早文字记载。

1771年,日本书商柏原屋佐兵卫(即菅王堂主人)发行了刻本《天工开物》,这也成为《天工开物》在日本的第一个翻刻本,同时也是第一个外国刻本。从此,《天工开物》成为日本江户时代(1608—1868年)各界广为流传的读物,刺激了18世纪日本哲学界和经济界,使日本兴起了“开物之学”。

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史研究班的学者们又将《天工开物》的全文译成现代日本语,并加译注、校注及标点,至今仍在畅销。

◎文苑拾萃

宋应星公园

宋应星公园位于江西省奉新县凤凰山和乌龟山处,坐落在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故里宋埠镇冯田经济开发区内。

整个公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园内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主要规划景区包括中心广场区、宋应星纪念馆、农业示范区、苗圃农家乐区、古代民俗实物展示及娱乐区、别墅垂钓休闲度假区等景区。

其中,中心广场区的主要景点有宽大别致的主大门、中国农耕文化始祖“后稷”主题雕塑、十二生肖瓜果蔬菜柱、江南最长的弧形长廊、神田、八角亭、飞虹桥、水榭平台、天工湖等。园中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百花争艳,人在画中行,鱼在湖中游的美丽画景让人陶醉,流连忘返。

乞儿汪中发愤攻读成通儒

◎土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汪中(1745—1794年),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为拔贡,后绝意仕进。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能诗,工骈文,所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因此文名大显。精于史学,曾博考先秦图书,研究古代学制兴废。著有《述学》、《广陵通典》、《容甫遗诗》等。

汪中是清中叶的著名学者。汪中的父亲汪一元精通天文、数学、乐律,却怀才不遇,一生穷困潦倒,在汪中7岁那年便贫病交迫而死,身后未留下“寸田尺宅之籍”。

在《先妣灵表》中,汪中曾追述早年孤贫之状:“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履以为食,犹思与子女相保,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覆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而携某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归则籍藁于地,每冬夜号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18岁时所撰的《述怀诗》,也曾备述乞讨度日的辛酸:

在昔失怙日,生年才七岁。孱弱不能行,

生我遽见背。迄今十二载,忽忽如梦寐。

阿母年五十,形容极憔悴。目已渐茫茫,

耳已渐愦愦。齿牙时动摇,发白短如穗。

霜落无寒衣,日夕无中馈。辛勤事纺绩,

抱布无人贸。有子亦何益,坐受虚各累。

饱暖尚难望,显扬复何赖?飘风起南山,

烈烈吹蒿蔚。忆昨乞米归,庭阶曝春日。

上堂见阿母,晌午未得食。敬卧草榻间,

弱妹立其侧。枵腹汗如注,饿久面转赤。

但闻嗁哭声,想见心如炽。骨肉无二际,

此心讵木石?感此号且呼,气憾声不出。

这种赤贫状况终其一生未能得到根本改善。

24岁那年,汪中迁居仪征花园巷,破屋三间,夏日潮水暴至,室中水涨三尺,老母“苦疾蹲绕几上,如是者十年”。

有一次,朋友请客吃蟹,汪中因念及“旱岁鱼盐生物少,贫时虾菜食鲜难,老亲病后无兼味”,不禁“掩泪尊前对晚餐”。

汪中的母亲邹氏,勤劳坚韧,识文断字,家贫无力送子入塾就读,便亲自“口授塾中诸书”,使汪中接受了宝贵的启蒙教育。如友人朱篑赠诗所云:

贤哉生母备艰辛,十指纺绩易米薪;

夜深教生读经史,文名籍籍惊乡人。

14岁时,汪中好学而又无力购书,于是只好进书铺当小伙计,助书贾鬻书于市,乘便“日与书贾借阅群经,十行并下”,贪婪地“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六年之后,汪中应提学试,居然以一篇《射雁赋》而榜列扬州府第一,得入江都县学为附生。

汪中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昼营饘粥之养,夜则背诵所业,以红豆记其数。伏腊腊饮之时,音声琅琅,达于邻舍,因此诗古文辞日加精进。主持安定书院讲席的著名学者杭世骏对汪中的才华和刻苦精神深加叹赏。

当时,仪征盐船罹于火灾,烧死了很多人,汪中以饱含对劳苦人民深切同情的笔触写下《哀盐船文》,杭世骏亲自为之作序,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嗣后对汪中更是精心指教,广借群经正义等典籍,“以经史相淬厉”,使其进一步丰富学识,开阔眼界,从而让汪中的治学领域更加广阔。

33岁,汪中考取拔贡,提学谢墉对他的学问十分钦佩,表示:“余之先容甫,爵也;若以学,当北面事之矣。”

30多岁后,汪中便专心致力于经术,拔贡之后不再赴朝考,而“有志于用世,故于古今沿革,民生利病,皆博问而切究之”,以待将来之用。

汪中治经,私淑于顾炎武。他继承了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传统,“推六经之旨”训解儒家经典,其目的并非钻进故纸堆中食古不化,而是冀图从中寻找“合于世用”改造现实社会的思想武器。因为他的考据严谨,视野开阔,实事求是,不尚墨守,“决史文之宿疑,破相传之积谬”,常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同时代经学大家王念孙、阮元、郝懿行等“时采其说”,备加推重。

“藐视六合间,高论无一人”(洪亮吉赞扬汪中语),汪中革新进取的思想必然与封建伦理纲常、神怪迷信邪说水火不容。他力抗顽俗,“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对压抑摧残人性的御用理学更加深恶痛绝。

汪中所撰写的《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一文,公然反对未嫁女子守节殉夫,“烈女不事二夫,不谓不聘二夫”,主张寡妇不妨再嫁。

汪中甚至对孔子提出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千古说教提出异议。他指出,不改父道的前提应是父亲为道。父果有道不仅三年无改,“终其身可也”;父若无道则“朝没而夕改可也”。鲧治水失败被杀,大禹若不改弦更辙,难道也要像父亲一样功败身亡吗?即使父母健在,也应当“谕父母于道”,否则尽可反其道而行之!

《狐父之盗颂》则借用《列子·说符篇》的故事,述说一行将饿死者“芒芒下土,曾无可依”,受尽冷遇,而真正富于同情心,救活他的偏偏是“外御国门,内意窟室”的大盗。在汪中看来,“大盗”的品德要比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们高出许多。他热情地颂扬道:“吁嗟子盗,孰如其仁。用子之道,薄夫可敦。悠悠沟壑,相遇以天。孰为盗者,吾将托焉!”

汪中对纲常名教程朱理学的批判,可谓揶揄调侃,嬉笑怒骂,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因此,汪中的离经叛道思想理所当然地招致了封建卫道者的仇恨,时人目之为“狂生”,道学先生更斥骂他为“名教罪人”,如汪中《自序》所说:“笑齿啼颜,尽成罪状。跬步才蹈,荆棘已生。”

汪中的狂,主要集中体现在他憎爱分明、不屈从礼教纲常的强烈批判精神。对于师友故旧,他极笃厚诚挚,即使没后衰落也“相存问过于生前”,他人“有一文一诗之善者,亦赞不容口”,不失宽厚。对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民众,汪中更是充满了挚爱与同情,在《示仆》诗中曾写下“同生非有属,因势遂相役”之句。

他还撰写《经旧苑吊马守贞文》,为名冠秦淮八艳之首的马湘兰辩诬,认为马湘兰“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其“托身乐籍,少长风光,人生实难,岂可责之”!

汪中自己家贫无计,一生都替人充做幕宾代操笔墨为生,自称“数更府主,俯仰异趣,哀乐由人”,身世与湘兰“其何异”?只不过自己“幸而为男”,得“无床箦之辱耳”!他愤懑不平地表示:“嗟乎,天生此才,在于女子,百年千里,犹不可期,奈何钟美如斯,而摧辱之至于斯极哉!”汪中深感自己赤贫不遇的身世经历与家仆、名妓相仿,同病相怜,使他由衷地对备受屈辱奴役的弱者,倾注深切的同情和极大的不平!

◎故事感悟

困苦坎坷的遭际磨砥了汪中刚毅正直的品格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他贫而有志,发愤苦读,“居贱习忧劳”,在半个世纪的生涯中留下20余部传世著作。“世事消磨气渐平,风尘苦受俗人轻”,长期生活在底层的经历,使他切身感受到世态人情的炎凉冷暖,洞悉社会的腐败黑暗和理学的虚伪狰狞,激励他走上关切国计民生致力经世致用的治学道路,终于成长为进步学者和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启蒙思想家。

◎史海撷英

汪中不仕

学而优则仕,读书人读万卷书,都是为了“货与帝王家”,赚养家糊口钱的。汪中早年也曾有过这样的念头,因此每次科举开试他都参考。

有一次,一个姓孟的督学主持江苏科考,踱步到汪中考桌旁。汪中为逞其才,三下五除二考完了就交卷,然后大力拍着桌子说:“今日当吓死小孟矣!”

汪中敢喊主考官为“小孟”,自有科举以来,谁有如此壮举?他说当吓死小孟,意思是其才气吓人一跳。可这个小孟也挺有趣,在出榜那天,把中举者全部公开上墙,从上到下,就是没有汪中的名字。次日,“炮再九鸣,又四人扛一案出”,众人一瞧:“超等第一汪中。”

原来,这个主考官也弄了一个恶作剧,把汪中吓了个半死。这时“小孟”就对汪中说:“前日小孟没吓死,昨日当吓死小汪矣。”

汪中很有才华,而且考试也比较顺利,再去金銮殿一试,也许能当个高官。可是汪中却放弃了。乾隆五十一年,吏部侍郎朱珪典试江南,行前放出话来:“吾此行必得汪中为首选。”可这个汪中听到这话后,却学习许由,赶紧“洗耳”去了,连名都不去报。这“首选”之事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从此,汪中便这样终身不仕。

◎文苑拾萃

白门感旧

(清)汪中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戴震家贫而学高天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戴震(1724—1777年),字东源,一字慎修,号杲溪,汉族,安徽徽州休宁隆阜(今黄山市)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乾隆二十七年举人,乾隆三十八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四十年会试下第,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代表,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戴震本人也被梁启超、胡适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