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实:实事求是
9444300000018

第18章 治学要求实 真理须坚持(5)

1948年12月31日郧县解放,城关建制为郧阳市,时属陕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1949年划归湖北省建制,隶属郧阳专署。1950年属湖北省郧阳专区,1952年属襄阳专区,1965年后属郧阳地区,1994年属十堰市。

◎文苑拾萃

词二首

冷遇春

(一)凤凰台上忆吹箫——咏郧阳考古发现

梅铺蟠龙,柳陂储蛋,青曲生齿南猿。

问五州同列,孰与齐肩。

捷报全球无阻,招碧目,拱手央观。

劳郧邑,迎来送往,接待连番。

源源,物华续现,陈展览厅中,时久将残。又有人潜盗,防守艰难。

同是荒凉僻地,常盼望,智者相援。

何时见,重新馆装,楼比金銮。

(二)画堂春·十堰

武当山下展风情,逶迤百里车城。

先年农户苦锄耕,潦倒终生。

谁把贫穷变更,高楼换掉窝棚。

机车循序似梭行,荟萃精英。

治学严谨,执教醇笃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冯振(1897—1983年)字振心,自号“自然室主人”,原名冯汝铎。广西北流市人,出生于广西北流市山围陇里容村沙梨园一个地主家庭。知名的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原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系主任、教授。

“治学严谨,执教醇笃”,这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朱东润在挽联中对冯振的评价,认识冯振教授的人都认为这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冯振对儒、佛、道都有研究,在文、史、哲等方面均有所成就。他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诸子学、训诂学和文字学方面造诣深厚。《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是他长期从事古典诗词研究与创作的结晶。冯振生前将自己的诗编为《自然室诗稿》、《自然室诗续集》和《自然室诗第三集》,198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了《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他一生写诗1000多首,经他本人整理收进了《自然室诗稿》的诗就有900首。那些诗是他一生思想感情生活的真实反映。继承了杜甫“以时事入诗”的传统,“感愤伤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冯振几乎与世纪同龄。在旧社会里,他饱经沧桑,亲眼目睹了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能够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渗透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揭露了旧社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同情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新中国成立后,他热情讴歌党和人民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冯振善于吸收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精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最终使冯诗自成一体。在语言风格上,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平常浅易,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艰深的文字,往往都是在简洁朴素、平淡浅易的言辞中表达出真挚的感情,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这样的诗往往能意在言外,让人回味无穷。更为难得的是,他的诗极少用典,更不讲求“无一字无来处”。

冯振的诗歌大都凝练概括,生动准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富有真情实感,没有矫揉造作之辞。正因为感情真挚自然,所以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强烈。此外,他的诗还注重对民间俗语的吸收采用,许多作品初看如脱口而出,明白如话,不假雕琢。但若细细咀嚼品味,就觉得于寻常中见功力,更加显得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不雕饰堆砌,不尚辞藻,不刻意求工,风格平淡质朴。

诗品见人品,师道见尊严。冯振的作品不仅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他自己的一部传记。他始终不渝地关心人民、热爱人民,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全人”,看到他一生的全过程。所以,无论是作诗、为师、为人,都无愧于“广西才子”的美誉。

◎故事感悟

冯振是中国文人的骄傲,是广西的骄傲。活跃在文坛上的“广西才子”们,从冯振教授的身上汲取了有益的经验和丰富的营养,为振兴广西文化,繁荣新时代的文学创作做出更大的贡献。冯振的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作风令我们现代人敬佩不已。

◎史海撷英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沿革

广西师范大学前身为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32年10月12日,校址位于桂林雁山。广西师范大学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

1936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广西大学,成为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后称法商学院)。

1941年10月,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4月改名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8月又改名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从1943到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

1946年2月,迁址南宁并改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

1950年2月,国立南宁师范学院从南宁迁回桂林,再次并入广西大学,成立广西大学师范学院(后称文教学院)。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奉命撤销。同年8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国院系调整的计划,以原广西大学文、理各系留下的部分教师及师范专修科全体学生为基础,在广西大学原址(桂林市将军桥)组建广西师范学院。

1954年,学校迁入桂林市王城(即王城校区)。

1976年,在桂林市东郊三里店增设分部(育才校区)。

1983年5月28日,广西师范学院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2005年12月8日,在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建设雁山校区,2007年10月7日投入使用。

季羡林治学当严谨

◎治学者,当严谨。——格言

季羡林(1911—2009年),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中国教育报》以《博大精深,温厚敬诚》为题整版介绍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先生。他老人家于2003年因身体原因住进301医院后,即使在病房里,每天仍坚持读书写作。文章介绍了季羡林先生1935年留学德国后的一个故事,让人们深受启发。

季羡林先生经过两年的扎实研究后,已经完成了论文的主体。他为了写一篇论文的导论,穷数月之力,翻阅了大量的专著和杂志,收集有关混合梵文的资料以及佛典由俗语逐渐梵文化的各种不同说法,写成了一篇洋洋万言的导论。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他巨细不遗,沾沾自喜,亲自送给教授,满以为教授会对他大加赞许。

结果事与愿违,教授只是用了一个括号括起了全文,意思是统统删掉。他说:“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几乎一棍子把我打晕了。”教授向他解释说:“你讨论问题时面面俱到,但哪一面都不够充实、坚牢。如果人家想攻击你,不论从什么地方都能下手,你防不胜防。”

教授用了“攻击”这个字眼,让季羡林猛然醒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教授的“棒喝”,并终生难忘。教授对季羡林的教导可以说影响了他的一生。

◎故事感悟

教授对季羡林的教诲影响了他一生,成就了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世纪伟人。也愿教授的教诲影响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成就更多的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名师名家!

◎史海撷英

季羡林发表学术论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浮屠与佛》(1947年),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浮屠”源自大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