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实:实事求是
9444300000016

第16章 治学要求实 真理须坚持(3)

◎史海撷英

李自成建立“大顺”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重新起义,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郑廉在《豫变纪略》载李自成大赈饥民的盛况:“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1月)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趁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10月在河南郏县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与此同时,明朝对清朝战事不利,3月,洪承畴降清。11月,清军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掠走36万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3月,杀与之合军的农民领袖罗汝才,4月杀叛将袁时中,5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

◎文苑拾萃

日知录

顾炎武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禽兽者也。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明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汤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

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治学严谨的国学大师黄侃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李大钊

黄侃(1886—1935年),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学期间,向刘师培学习,尽通春秋左氏学的家法。

黄侃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金陵大学等校教授。一生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章太炎以太平天国为例,谑封黄侃为“天王”。

黄侃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虽是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做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

由于他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五十之前不著书”。可惜他未及撰成宏篇巨制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黄侃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学生们整理他的笔记,集结成书,《音韵》、《声韵通例》、《集韵声类表》、《尔雅略说》、《尔雅郝疏订补》、《文心雕龙札记》等惊世之作才得面世。

◎故事感悟

一代国学大师,一生始终保持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为学务精、致力学术而不倦的态度和作风,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求学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应继承和发扬这种作风。

◎史海撷英

黄侃砸虎头牌

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文苑拾萃

“出尔反尔”的黄侃

黄侃藏有《元诗选》清刻本两部,因同事兼好友汪辟疆十分喜欢,便出让了一部。事后黄侃获知,即使是清刻本的《元诗选》也是极其难得的珍本,于是写信给汪辟疆,并示以一诗,自悔轻售《元诗选》之失。起初,汪辟疆未当回事,还和诗一首。黄侃急了,便登门拜访,约汪辟疆赴茶社叙谈,欲索回《元诗选》。汪辟疆仍未当真,岂知黄侃竟纠缠不已,不惜托人说项,拟以原价将书回购。汪辟疆后来考虑到该书自己并非急需,遂慷慨允之。黄侃既喜且羞,次日,在日记中写道:“汪辟疆肯以《元诗选》见还,令人感愧。”书痴率真之性情可见一斑。

陈景润“大胆”指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陈景润(1933—1996年),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示纪念。

陈景润从小热爱数学,大学毕业后,曾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任辅导员并兼做图书资料工作。工作之余,他不是到福州市新华书店买新出版的数学书,就是到图书馆借阅数学书。

一天,陈景润买到一本华罗庚教授的新著《堆垒素数论》。他如获至宝,回到家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入迷地读了起来。他对书中的理论、数据、论题、论证一一探讨,还不时拿起笔亲自演算、推导。就这样,他津津有味地学习了好几个晚上。

经过仔细阅读,陈景润发现书中有个数字和自己运算的结果不一致。开始,他怀疑是自己运算有错,便反复核算了几遍,仍与书上的数据不一致。他又从另外几个角度一遍遍复核,草稿纸都用了一大摞。这时,他才真正相信,自己的运算结果是正确的。另外,他还觉得,书中关于塔内问题的几个地方似乎还可以改进。于是,他提笔写了一篇题目叫《塔内问题》的论文,阐述了具体的改进意见。

陈景润将论文交给系里的李文清老师看,李老师建议他把论文直接寄给华罗庚教授。陈景润想,华罗庚是数学界的老前辈,学识渊博,而自己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贸然寄这篇论文合适吗?他有些犹豫。经过几天思考,他又觉得《堆垒素数论》是数学上的一颗“明珠”,如果失误不改正,就像“明珠”上落了灰尘,岂不遗憾。他想,自己虽然没有见过华老,但读过华老的不少著作,一直把华老当成是自己最敬重的老师。诚恳地指出老师的失误,这不是对老师的不敬,而是尊重科学、尊重师长的行为。

于是,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了封信,并附上了《塔内问题》论文。

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出版后,国内外数学界赞赏倍至,从来没有人指出错误,或提出需要商榷的地方。出乎意料的是,一位无名的小青年竟然能指出错误,还提出改进意见。华罗庚看了陈景润的来信后,异常兴奋。他被这个素昧平生的年轻人所表现的超人智慧和胆识深深地震惊了。他对身边的学生说:“给陈景润发个请帖,就说我请他作为特邀代表到北京来参加数学讨论会,请他到会作报告。”

几天后,陈景润收到华罗庚的邀请信,不禁潸然泪下,拜见华老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啊,没想到竟这样实现了。

陈景润从福建赶到北京,和华教授一见如故,师生滔滔不绝地交谈起来。第二天,在华老的亲自引荐下,陈景润走上讲台,面对来自全国200多位数学家宣读了自己的论文。

后来,陈景润被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做了华老的学生和助手。陈景润没有辜负名师的厚望,成了当代数学界的一颗“新星”。

◎故事感悟

追求真理求事实?还是尊重老师不指错?陈景润先生毅然选择了前者——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钦佩,我们做学问也当如此!

◎史海撷英

陈景润创造“陈氏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两百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他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文苑拾萃

华罗庚与陈景润的师生情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访日期间心脏病复发,在东京大学的讲坛上猝然倒地,结束了他为祖国数学事业贡献不止的一生。消息传来,举国悲哀,抱病的陈景润更是万分悲痛,泣不成声,他嘴里不停地念叨:“华老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

1985年6月21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此时,陈景润已是久病缠身,既不能自主行走又不能站立。数学所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劝陈景润不要去了,但陈景润说:“华老如同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一定要去见老师最后一面。”在他的坚持下,家人帮他穿衣、穿袜、穿鞋,由别人把他背下楼去的。到了八宝山,大家建议他先坐在车里,等仪式结束以后再扶他到华罗庚的遗像骨灰盒前鞠躬致敬,但陈景润坚持要和大家一样站在礼堂里。因参加仪式的人太多,又怕他摔倒,只好由三个人一左一右驾着胳臂,后边一个人支撑着。就是这样,陈景润一直坚持到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结束。追悼会开了整整40分钟,他就硬撑着站了40分钟,40分钟里他一直在哭,在流泪。

华罗庚对陈景润有知遇之恩,陈景润视华罗庚更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之间的浓情厚谊在数学界传为美谈。

《陈景润》节选

(摘自沈世豪:《陈景润》)

陈景润的故居有两处,一处较大的老宅,早已被拆毁,并且盖起新房,无法觅踪了。一处是当街店面式的房子,只有前后二间,大门紧锁着,像一段封存的历史,又像是一个哑谜,任四方来访的人们,独自品味其中的落寞和蕴意。

若论家境,陈景润出生时并不差。他的大伯父曾任中国邮政总局考绩处处长。二伯父是中高级邮政职员,曾任福建省邮政视察室主任。他的父亲,职位最小,只担任一个三等邮政局的局长。他的一家,可称邮政之家。海关、邮政在当时是颇为吃香的。因此,陈景润的父亲并不住胪雷,而是住在福州南台。南国都市夹巷深深,庭院式的楼房,清净、简洁,且焕发着浓郁的书卷气。

不过,少年时代的陈景润,是常去故乡胪雷的。他留恋那绵绵不绝的相思林,还是屋后绿草如茵的一片向阳坡。尽管,他后来远居北京,心里却一直系着故梓。至今,胪雷的乡亲仍然珍藏着陈景润一幅珍贵的遗墨,那是陈景润应故乡之邀,于1995年手书的“群力科教兴邦,培育中华英才”。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景润因患帕金森氏综合征,手抖得很厉害。此刻,距陈景润去世只有三个多月,或许,这是他留给故梓的最后的嘱托了。

钱惪坚持真理

◎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张志新

钱惪(1906—2006)中国传染病学家。1932年中央大学医学院第二届毕业生,获医学博士学位。著有《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实用血吸虫病学》等书。曾任上海中山医院内科主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等职。1958年率领部分上医教职员工支援内地,进川创办重庆医学院,任副院长、院长。历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学杂志》的编委、副主编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