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12年(公元1655年)冬到第二年的春天,钱谦益在柳如是的策动下,又拖着老迈之身,以治病为名,活动于南京一带,与有志复明之士来往密切,实际上是为郑成功进攻南京作准备,谋取驻守南京一带的门生故吏的支持。
正是由于钱谦益晚年为了复明运动不遗余力地频频奔走,柳如是也基本上谅解了钱谦益在“乙酉之变”中的变节行为。顺治18年(公元1661年),钱谦益80大寿时,柳如是特地摘了一颗红豆送给丈夫,蕴涵着红豆相思之意,表达了他们的爱情虽老弥新,同时,柳如是又在后园用菜籽播种了一个寿字,旁边再播上麦子。等到菜籽开花,麦苗青青的时候,钱谦益登楼一望,黄灿灿的寿字夹在绿油油的麦苗之中,禁不住心都醉了。
就在甲申国变之前崇祯14四年,柳如是在与钱谦益同游黄山时作了下面一首诗:
旌心白水是前因,觑浴何曾许别人?
煎得兰汤三百斛,与君携手祓征尘。
诗的意思是,他们的因缘是前世注定的宿约,今生理应携手,或许还有来世。
钱谦益的回赠是“试听同声山乐禽,何如交响频迦鸟。”佛经《正法念经》上是这样解释频迦鸟的,这样美妙的声音除了如来的妙音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的,所以这是“知己之音”。
日子就这样在两人的互相搀扶和相互祝福中度过。钱谦益83岁那年,于杭州病逝,留下了一个濒于破产的家。
柳如是到钱家时,钱谦益的正室陈夫人还在。但二十多年中间,钱家的经济大权是掌握在柳如是手里的,这在钱氏家族中人看来实在难以容忍。钱谦益一死,攘夺家产的斗争爆发了。宁静的生活结束了,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所谓“钱氏家难”。
柳如是请来了钱氏家族的各门叔祖和掌门长孙,排下了一场丰盛的家宴来分派家产。钱家的人都到齐了,柳如是一身素服,穿戴整齐,出现在众人面前。她的美丽具有压抑人的魔力,她刚一出场,花厅问百十号人就静了下来。柳如是坐在一张椅子上,气定神闲地看了众人一会儿,不禁有了呕吐的感觉,她勉强克制住了。末了,她说, 钱家的账簿都在她这儿,就在她的暖房里。过一会儿就拿出来,都给他们,并让钱安给大家上酒。
老仆钱安就给大家上酒。众人就在得意的心情中开始了痛饮。柳如是望着这些人物,切实地感到自己离开的日子也已经不远了。
正当大家吃喝在兴头上的时候,她站了起来,说让他们等在这里,让钱安和自己去搬账簿。钱安跟上了她。进了暖房,柳如是拿出了一封早就写好的信件,让钱安现在就去县衙,把信交给知府,说她有事要跟知府说。
知府接到的信上写着:“夫君新丧,族人群哄,争分家产,迫死主母。”
待到知府和钱安带着一队衙役急匆匆赶来时,柳如是已经悬梁自尽了。
柳如是在给女儿的遗书中说:“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柳如是又一次极为成功地运用了她一向鄙视并加以践踏的封建礼法,反戈一击,制伏了想把她活活吞下去的对手,这是如是一生对封建主义的最后一战。
果然,她的对手在封建法条之下,因家主新丧,迫死主母而服罪了。
充满传奇色彩的柳如是就这样凄惨地走完了她的人生之旅,一代名优从此香消玉殒。
●拍案惊奇
红尘之中,总有一些人似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其实对世间万物的诸多算计了然于胸,只是不屑为之,有一种精神上的洁癖,如同冬日里的梅花,远离春日里的百花争艳,躲开世俗的喧嚣,只在墙角发散阵阵幽香,《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就是如此。
还有与之相反的另外一类人,骨子里世俗得很,却又似乎把持了铮铮的风骨,把这尘世的繁华和高洁的清誉都享尽了,秦淮风尘之女柳如是便是如此。
明末金陵的秦淮河的确是个风韵永存的地方。崇祯王朝覆灭,南明小朝廷兴起,金陵又重整六朝金粉,大多数人不知国破家亡为何物,“狂歌纵饮今日事,最销魂处是金陵”,就是那时的写照。而此时的秦淮河,歌击檀板,舞低杨柳,更是成了风流士人的销魂去处。
我们知道,在古代封建中国,女子无论政治还是生活上都毫无地位,只是男权社会得以消遣的和支配的工具而已,。而作为妓女的柳如是,无疑便是这类女子的最典型的也最可怜的一种代表。
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在明末清初的复杂频繁的社会波动中沉浮的柳如是,正是应了这句话。她的容貌,她的身份,她的才情,她的秉性,这所有的一切都决定了她的不平凡,却也同样暗示了她一波多折的命运。
在宗法等级制度极其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世人的脑海中。这种感觉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刻骨铭心。柳如是就是这样一个苦命的女子。对于柳如是这个悲剧性的人物,人们尽管承认她的超人的才华,但最吸引世人目光的,永远是她一生坎坷的情路。
柳如是写过一些不错诗词,留下了一卷尺牍,都很有特色。但是,这一切比起她的生活道路来,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
谈到她的生活道路,大概包括了她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她与钱谦益之间的爱情,另一个则是她那让人似乎无法理解的强大的复明意识——这一政治态度。
明末是一个惊艳的时空。这个时期的吸引力,正在于它的无秩序。纷繁的战争和迭出的传奇,参与的权力因为社会秩序的宽容被伸张到无限,其吸引人之处也正在于此。
做政客社交场上的“夫人”是一条成为政客的必然途径。这便是那个时代的所谓赶潮流,这一点,对于柳如是来说也同样如此。最终,钱谦益就成为她命中注定的“中介”。
当然,柳如是绝不是钱谦益的花瓶,她在文学上异常突出的才华之所以让人惊讶,是与她才出身分不开的。历史上不乏才女,像汉时的班昭,蔡文姬;宋时的李清照等,但这些人几乎全都出身世家。柳如是以贫寒出身,青楼入世,能有如此才华和成就,实在是不同寻常。
柳如是的出众处还表现在她强烈的政治意识,那就是复明。作为一个青楼出身的女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她倒不是期望得到一块什么牌坊。反清的目的并不是留恋崇祯那个腐败的朝廷,绝大多数人只是不希望在异族统治下生活。柳如是自抛红丝下嫁钱牧斋,很大程度上基于这一点。
钱谦益的降清行为,彻底粉碎了他在柳如是心中的完美的形象。所以在表现出她对钱谦益的百般劝解,以此来重新弥补那丧失了的里程碑。
而钱谦益死后,柳如是选择悬梁自尽,这是她最后的一次反抗,因为自己所敬仰的人先她而去,自己实在已经无法再与这个社会很好地合拍,继续在理想的状态中生活下去,此时的她是最寂寞的一个美人,没有人再能和她走在一起了。
美丽的女子总会受到更多的瞩目,这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现实,柳如是就是这样的美丽女子。貌若桃花的女子能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从一方面看是她们作为一个女子的幸运。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同样极易造成她们一波多折甚至是悲剧的人生。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历来为博红颜一笑,为获佳人芳心,男人们可以一掷千金,甚至会兵戈相向。而当真正得到的时候,当他们的成就感得到满足的时候,所剩下的就只有女子哀哀的结局了。
可以说,柳如是是作为一个妓女身份的奇女子,她不满足于摆脱屈辱的生活,更渴望并力争拥有与一般女子同等的社会地位与个人尊严——她,必定要成为一位“夫人”。然而天不遂人愿,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一个女子,尤其是一个风尘女子,想要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柳如是在希望的同时就免不了更大的失望,在无形之中又加深了自己所承受的苦难。
柳如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时代,明政府的昏庸腐败,天下苍生的疾苦,这一切的一切都时时牵动着柳如是这个女子的心绪。这也造就了她作为志士的气质。当大明覆灭,清兵南侵之时,钱谦益退缩了,可柳如是没有,而且她还竭力推动钱谦益参与反清复明运动。这等超乎须眉的气节、机智,试问史上与之相提并论的女子能有几人?我们又怎能用世俗的眼光等闲视之?
“一见倾心、盟誓如山、冰雪情坚、松柏耐寒,此中情事,十年如一日……”南宋洪迈曾这样评价女子英烈:能够以义断恩,以智决策,斡旋大事,视死如归,那么和烈丈夫就没什么差别了。王书奴曾称赞柳如是亮节高风,柔情侠骨,她的可歌可泣举动,是晚明士大夫做不到的。这些赞美的言辞,柳如是当是受之无愧的。
柳如是聪颖、美丽、博学、刚烈,是那个时代的骄傲,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然而,柳如是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幸福和自由的一生,是不停息地反抗恶势力和奋斗的一生。
□董小宛___从良路上为爱奔波
董小宛(公元1624-公元1652)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金阊(今苏州)人,其父不务正业,母女生活贫困,使小宛沦为青楼歌妓。她聪慧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国色天香,是秦淮风尘女子中的一流人才,为“金陵八艳”之一,又称“针神曲圣”。同时,因其擅长烹饮而著名,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
明崇祯16年,嫁给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的文学才子冒襄冒辟疆为妾,二人坎坷凄美的爱情故事也被广为流传。
●董小宛的故事
苏州才女,风尘红人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山清水秀,美人如玉,江南水乡和吴越软语里生长的苏州女子几乎各个都如同从天而降的仙女。董小宛这个天生丽质、聪颖优雅的女子就是这些仙女中的一个。
董小宛,生于明熹宗天启4年(公元1624年),本名董白,字小宛,又字青莲,明末“秦淮八艳”之一,“才艺一时之冠”,原本是南礼部教坊的官方歌妓。她的名与字都和唐代“诗仙”李白相同,是因为仰慕唐代大诗人李白而起的。董小宛芳华绝代,有着如玉如雪的肌肤及似花似月的容貌。她神姿艳发、窈窕婵娟,眉毛好似春山含翠,眼睛犹如秋水传情,面容仿佛出水芙蓉,腰肢就像迎风杨柳。
清代诗人、画家吴伟业在诗中这样描述董小宛的美丽:“细毂春郊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从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董小宛的艳丽姿容、天仙气质。
董小宛不仅仪容清秀,气质也绝佳。她生性喜好清静,虽然居住在繁华的丝竹之地,金堆玉砌的世俗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天然的本质。每到幽林远壑等清静幽雅的处所,小宛就眷恋不舍;到了嘈杂喧闹的环境中,她就心生厌恶之意,表现出不屑和反感的神情。
据有关资料记载,董小宛曾经因为厌弃喧闹奢靡,独居苏州半塘达6年之久,这是普通一个风尘女子难以做到的。她才艺双全,时称秦淮乐籍中的奇女子。董小宛才思敏捷,通诗达词,精琴善画,擅长演唱昆曲,还擅长刺绣烹饪、食谱茶经。她自幼爱读屈原的《离骚》,杜甫、李商隐的诗以及花蕊夫人、王珪宫的词,并编有记载古代才女事迹的《奁艳》一书。说来说去,这个仙女似的美人是因何故不幸步入秦楼楚馆之所、章台烟花之地的呢?关于董小宛的身世目前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其一,董小宛是南曲歌妓陈大娘的亲生女儿,父亲叫董曼,是富豪权贵家的帮闲的清客。
董小宛的母亲性格温柔,对她非常溺爱。父亲董曼是个不管事的人,一切都由着董小宛的娘。董虽是妓家女,却是妓家中的掌上明珠。她从小就聪明伶俐,8岁的时候就在陈大娘的督促和指导下读书、识字、唱曲、操琴。由于董小宛资质很好,母亲教她的书,小宛往往过目成诵;学习唱曲、操琴,她不仅心领神会,而且还会自创新声,清雅隽永。
和董小宛交往的很多文人清客都有一技之长,张卵官、管五官、苏昆生、张燕筑等人都曾经教董小宛学习琴棋书画、歌唱舞蹈。董小宛长到13岁的时候,已经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了。
另外,董小宛还通晓食谱、茶经,据说凡是上好的茶叶,只要经过她过目或品尝,就一定能够分出个好坏优劣来。
董小宛15岁的时候开始接客,她所居住的钓鱼巷成了王孙公子、达官贵人争相前往的地方,整天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董小宛生性倔强,喜静厌动,对那些卑鄙龌龊、胸无点墨的纨绔子弟十分厌烦,经常找出各种借口推托不见。陈大娘对她非常宠爱,小宛不愿意接待的客人,她大都会婉言拒绝。因此,董小宛得罪了不少官宦权贵;而对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关心国事的社会名流,则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当时声名远播、赤诚爱国的复社成员就是董小宛的座上客。
其二,董小宛出身于苏州一户富庶人家,早年父亲开设“董家绣庄”。
“董家绣庄”是苏州城里小有名气的一家苏绣绣庄,因为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兴隆,财源不断。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董小宛父亲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女主人白氏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满腹经纶传给了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为寄托夫妻感情融洽之意,于是给女儿取名白,号青莲。董家的女儿不但相貌俊秀,而且冰雪聪明,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悉心教她琴棋书画、针线女红。全家衣食不愁,其乐融融。
然而,在董白13岁那年,父亲由于天热暑气盛而患上了暴痢,请了不少大夫诊治,也吃了很多药,但是病情丝毫不见好转,不久便撒手人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董白母女俩打击得身心疲惫,神情憔悴。料理完丈夫的后事,白氏睹物思人,伤心不已,她不愿在城中旧宅中继续住下去。于是花了一笔钱,在半塘河滨修筑了一个清静幽雅的处所,带着女儿隐居在其中,过一种与世相隔的恬淡生活,绣庄的事则全权委托伙计去掌管。
转眼间已是明朝末年,那时朝政败坏,官场腐败,百姓困苦,枭雄四起,天下岌岌可危,陷入战乱之中。白氏打算关闭绣庄,收回资金以备随时逃难。谁知绣庄伙计一算账,不但没有银两剩余,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两银子的账。原来是伙计从中捣鬼,白氏又气又急,结果病倒在床。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身,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15岁的董白身上。
庞大的债务及母亲的医疗费压得董白喘不过气来,从小沉浸在父母疼爱下长大的她性格孤高自傲,不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董白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游舫中卖艺为生,改名小宛,从此走上烟花风尘的道路。
董小宛秀丽的容貌,超尘脱俗的气质一下子就成为王孙公子眼中的红人,各个竞相讨好追求她。但董小宛孤芳自赏、自怜自爱,决不肯任凭客人摆布,如此一来,影响了鸨母的进账,鸨母对她冷嘲热讽,表示出极大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