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轮明月
9444100000023

第23章 (23)

钱谦益打量着来客,见来人一身兰缎儒衫,青巾束发,一副典型的富家书生打扮,举止虽有板有眼,身材却异常的娇小,似乎缺少一种男子的阳刚之气。再瞧面貌,明眸生辉,鼻挺嘴秀,皮肤白嫩,清秀有余而刚健不足。看着看着,钱谦益突然感觉有几分面熟,可搜索枯肠,始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来客看着钱谦益若有所思的神态,不禁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似乎猜中了主人在想什么,也不去打断,只是轻轻地吟出一首诗:

草衣家住断桥东,

近日西冷夸柳隐,

好句清如湖上风:

桃花得气关人中。

听到这首诗钱谦益就明白了,来者正是西子湖上一起荡舟的柳姑娘。钱谦益热情地请柳姑娘落了座,又忙着命侍婢上茶奉酒,说是要为柳姑娘驱寒解乏。

落座以后,二人就漫无际涯地开始谈诗论文。钱谦益主张诗要有本,认为“国风”、“小雅”、《离骚》及李杜等人之作皆从肺腑中出,莫不有本。柳如是对此也极表赞同,谈到高兴处,如是当即挥毫赋诗一首:

声名真似汉扶风。

一室茶香开澹黯,

竹西瓶指因缘在,

今日沾沾诚御李,

妙理玄规更不同。

千行妙墨破冥蒙。

江左风流物论雄。

东山葱岭莫辞从。

钱谦益本是万历38年(公元1610年)廷试第三名及第,即世俗所称的探花。一般人赠诗,多要论及此事,不想柳如是绝不谈论。且柳诗用韵也是依的明朝官韵,即洪武正韵。再细玩味全诗,句句皆有出处,所举的都是钱谦益胸中自比之人。所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这女子真是个绝才,作的诗不入流俗窠臼,诚可谓“庄”,更可谓“雅”。钱谦益不禁在心中暗暗叫好。西湖一别之后,钱谦益万万没想到这姑娘还会跑到常熟来看他,女扮男装而至,又给了他一份额外的惊喜。一番寒暄问候之后,钱谦益留柳如是在“半野堂”住上一段时间,柳如是欣然应允,似乎她就是抱着这个打算来的。

为了感谢柳如是的相慰之情,钱谦益命人在附近的红豆山庄中为柳如是特筑一楼,他亲临现场督工,仅以十天时间,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就建成了。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

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

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

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

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钱谦益的一片深情,让柳如是感动不已。钱谦益虽是花甲老人,可那份浓浓情意比一般的少年公子要纯真得多,也许是同样尝过生命的苦涩,才有这种深切的相知相感吧!感念之余,柳如是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的诗:

裁红晕碧泪漫漫,

此去柳花如梦里,

画堂消息何人晓,

珍贵君家兰桂室,

南国春来正薄寒;

向来烟月是愁端。

翠帐容颜独自看;

东风取次一凭栏。

又一年的春天,钱谦益带着柳如是徜徉于山水间,湖上泛舟,月下赏山,诗酒做伴,日子过得像神仙一般。其间,柳如是几次露出以身相许的心意,而钱谦益每次都在一阵激动之后,悄悄避开这个话题。钱谦益因自己是朝廷罪臣且年龄差距较大而产生顾虑。毕竟,柳如是今年才24岁,整整比自己小了36岁。

柳如是是多么聪明的女子啊,她早已猜到了钱谦益的顾虑,但是柳如是也有她的想法:她15岁沦落风尘,阅人无数。从周道登、陈子龙再到钱谦益这些“当世俊杰、国家干臣”都与柳如是有过一段令人浮想联翩的“恋”情。可有几个能情有独钟?几个能真正关心体贴过自己?如今遇到的钱谦益,才华自不用说,28岁就成了探花郎,诗词享誉一方,虽说年纪大些,可有情有趣,对她又是这般关照,与他在一起,她觉得生活,是那么安稳恬静、有滋有味,年纪悬殊又算得了什么呢?

最终,钱谦益被柳如是的真诚所感,终于答应原作一对比翼双飞的夫妻。

婚礼那天,在钱、柳举行婚礼的彩船岸边,无数的义愤填膺的群众连辱带骂,石块纷至。柳如是头簪鲜花,上身穿合领对襟大袖礼服,腰着月华裙,轻描淡妆,色极淡雅,风动色如月华,尽领人间风骚。钱谦益则头戴乌纱幞头,穿织金蟒袍,系白玉腰带,也显得气宇轩昂。

而钱谦益的同僚——其他的权臣显贵们纷纷指责他亵渎朝廷,有伤士大夫的传统,交情好点的都纷纷上门游说,劝他万不可太出格,自甘堕落。当真是物议沸腾,热闹非常。

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婚事在当时的士大夫中间掀起了好一阵波澜。不管外人反应如何,钱、柳二人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

夫君变节,如是力劝

崇祯17年(公元1644年)3月,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4月,清兵入关,进占北京。

5月15日,甲申国变。崇祯皇帝的从兄福王朱由崧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的拥戴下,在南京建立起一个小朝廷,这就是历史上的南明弘光政权。弘光政权存在仅一年。但这一年的时光,既是钱氏夫妇作为朱家臣民的最荣显时期,也是他们政治生活的重要转折期。

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7月,钱谦益利用夫人柳如是与阮大铖的关系,谋就了礼部尚书的职位。钱谦益被福王起用为礼部尚书之后,就立刻起身带着柳如是从常熟到南京赴任。途中柳如是武士打扮,一身戎装,颇有慷慨赴国难的英雄气度。往日的一个风尘女子,今天贵为尚书夫人,柳如是心中难免多了几分感慨。

柳如是到南京后,一心想帮助钱谦益力挽狂澜,光复大明。于是使出浑身解数,一方面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一方面交结四方名士,以其超群的大度和文才,在南京城占尽了风流。

当时的弘光政权仍然掌握在马士英、阮大铖等奸阉之手,并且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大军压境,南京城危如累卵,这样的环境的确不是英雄施展抱负的地方。国势颓丧,岂是柳如是所能扭转的。

我们如果只是把柳如是所做的一切看作是这个“结束俏丽,性机警,饶胆略”的小女人的喜欢出风头、荡检逾闲的胡闹,那可就不免目光过于短浅了。柳如是曾不惜出卖色相,讨好阮大铖,目的是为钱谦益争得礼部尚书的官位。可以说,钱谦益的一切动作,幕后都有她在指挥。

弘光2年(公元1645年)5月,清军兵临南京城下,攻破了南都,守卫南京的二三十万官军纷纷作鸟兽散,弘光帝弃城逃跑,弘光朝廷为时一年的生命宣告结束,中国顿时成了满清的天下。钱谦益作为旧朝遗臣,又是一方名士,必定会引起新政权的注意,不奉新朝便忠旧主,他面临着命运的选择。

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钱谦益竟迎降清廷。柳如是在这此刻是持什么态度呢?野史中记下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柳如是目睹了清兵破城、扫荡江南的种种惨相,内心悲愤不已,如今既然已是清朝的天下,她劝钱谦益以死全节,表示忠贞之心。钱谦益思索再三,终于点头同意了柳如是的建议,两人说好同投西湖自尽。

一个初夏的夜晚,钱谦益与柳如是在西湖的一处凉亭下诉说心事。月光之下,柳如是一脸悲切而圣洁的表情,而钱谦益却露出几分不安。桌上摆着几样菜肴和一壶酒,柳如是斟好酒,端一杯给丈夫,自己举起一杯,缓缓说道:“妾身得以与钱君相识相知,此生已足矣,今夜又得与君同死,死而无憾!”钱谦益受她的感染,也生出一股豪壮的气概,举杯道出了“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豪言壮语,并连连称赞柳如是是自己的红颜知己。两人幽幽地饮完一壶酒,月儿也已偏西,柳如是率先站起身来,拉着钱谦益的手,平静地要和钱谦益一起投湖。

此时,挨着凉亭的下方伸手可及那静静的湖面。钱谦益用手触了下湖面,冰凉的湖水猛地将他激醒,酒意醒了一半。柳如是见状,知道他是难舍此生,心有悔意,此时她也满怀悲凉,无心劝他什么,只好退让一步,提出要夫君和自己隐居世外,不事清廷,也算对得起故朝。

钱谦益唯唯表示赞同。极度的失望再次笼罩了柳如是,她缓缓地步入后花园的荷花池塘,决意以自己的一死促成钱谦益殉国。岂料钱谦益不但自己舍不得死,更舍不得柳如是死,见状马上将柳如是死死拖住,并嘱家人看好,自己却冒雨跪在南京城外迎接清军入城。

柳如是成名之后,平日往来的都是有气节的党社中人,所以处事做人常给人以大丈夫般的气节。如今素所敬重的东林党魁、已婚四年的丈夫竟然宁可苟全性命于乱世,也不愿殉国以全节,这残酷的事实使她非常痛苦和失望。

几天之后,柳如是发现刚从外面回来的钱谦益竟剃掉了额发,把脑后的头发梳成了辫子,她明白了丈夫已经投降清朝了。对于这样的降清之举,柳如是气愤得说不出话来。

事实上,钱谦益不但剃了发,甚至已经答应了清廷召他入京为官的意图。他如今的想法是:管他何朝哪代,我的目的是为官!

钱谦益投降清朝以后,打着“为先朝修史”的招牌,到了北京。蒙“恩”接受了秘书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明史副总裁的官衔。

钱谦益踌躇满志地收拾行装,柳如是百般劝说都无济于事。他一心入京图谋前程,临行前夕,正逢中秋佳节,柳如是与钱谦益泛舟西湖之上,一个是悲伤缠绵,一个是满怀喜悦,这一夜,两人与往常不一样,都闷闷地饮酒,很少说话。

然而,钱谦益到京城后的使徒生活并不理想,他一心想着宰相的高位,最终还只是得了个礼部侍郎的闲职,不免有些心灰意冷。而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接二连三地写来书信,一面倾诉相思之苦,一面劝他急流勇退,回去与她同享纵情山水之问的隐居生活。

时间一长,钱谦益最终动了心。于是向朝廷托病辞官,脱下官袍,再度回乡。顺治3年(公元1646年),他仅仅做了半年的清朝礼部侍郎就告病假回原籍,此后再也没有重返仕途之路。

一心“复明”,死于家难

西湖边,钱谦益与柳如是又开始了那种田园牧歌般的生活。顺治5年,柳如是生下了一个女儿,老年得千金,钱谦益喜不自胜,更加醉心于平淡而欢乐的小家庭生活。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这一年,一件飞来的横祸又落在了钱谦益的头上。

钱谦益返乡后就不再过问政事,平时也只是饮酒自娱,填词作赋,消磨时光。时间就这么淡淡地流逝了。但柳如是素来是个关心国事的巾帼英雄,她对明朝的灭亡心有不甘,因此很多反清火炬无时不在骚扰着她的心,不论是唐王鲁王还是桂王,柳如是都对他们寄予厚望,指望着他们能恢复祖宗基业。

顺治4年(公元1647年)的冬天,钱谦益的一位老朋友,致力于复明运动的黄毓琪来到了常熟城里的绛云阁。钱氏夫妇热情地款待了他。

席间,大家说到“乙酉之变”(弘光政权亡年),钱谦益长叹一声说:“我钱谦益脚踏的禹贡九州岛相承之土,读的华族几千年相传的圣贤之书,几代受恩于先君,如今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哪!”

言语之中感慨万分,黄毓琪和柳如是听了这话也都默然,话题接着就转到了复明运动。黄毓琪介绍了各地的抗清形势。说到陈子龙自组织松江起义后,便始终不渝地坚持武装抗清,不幸今年被清兵逮捕,在被押解进京的途中,他毅然赴水而死。之后清廷仍斩戮他的尸首,实在可恶可恨。并告诉钱氏夫妇,自己已联络了一批志士,准备马上起兵,希望钱氏夫妇能在经济上予以帮助。

柳如是听了他说起陈子龙的消息,唤起了多年之前的回忆,心里暗自庆幸到底识了个当朝英雄。于是,她当时就代表钱谦益答应了黄毓琪的请求。

黄毓琪告别钱柳夫妇之后马上到了舟山组织起义,但是后来事情泄露,竟连蔓带枝地牵连到钱谦益身上,他被总督衙门捕入了大牢。丈夫的性命危在旦夕,产后卧病在床的柳如是挣扎着起来,冒死上书总督府,要求代夫受刑,演出了一幕柳如是舍身救夫的轰轰烈烈举动。

那天清兵来逮捕钱谦益时,柳如是正生病了在床上休息。一听到凶讯,她首先想到的就是钱谦益此去凶多吉少,如不能回来的话,联络各方志士进行复明运动的计划就会付诸东流。这无论于先皇还是于自己都是一桩不幸的事情。因此,柳如是决心想方设法保全钱谦益的性命。

于是,柳如是冒死从行,跟随钱谦益一起上了南京。在南京,柳如是一面上书官府,请代夫死,不然就从夫而死,言辞悲壮激昂,没有丝毫的乞怜;一面四处游说故旧新知,不惜变卖家产打通关节。总督府感其诚心苦意,又查证钱谦益确无乱上之举,便将他放了出来。经历了40天牢狱之苦的钱谦益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劫难,更加看破了尘世,对柳如是也更加敬重了。二人双双回到常熟,这一年柳如是整整30岁,从此以后,钱氏夫妇就倾力投入了复明运动。

正所谓祸不单行,就在第二年,钱谦益又因为淄川谢升案而锒铛北上。家人没人敢出头,只有柳如是单身带了一个包袱,随行护送,在押解兵卒的刀头剑芒之间照顾钱谦益。这一次,柳如是动用所有关系,行贿30万金才得让钱谦益无事放归。钱谦益对柳如是感激涕零。

到了顺治18年(公元1661年),吴三桂杀桂王,瞿式耜殉难桂林,郑成功也死去了,抗清复明的希望彻底破灭。

相关资料讲述了下面关于柳如是夫妇的故事,可以说明柳如是当时的政治态度。

顺治7年(公元1650年)3月,当时人所称道的三大儒之一,著名复明领袖黄宗羲来到了常熟,住在绛云楼下。一个多月里,他们纵谈天下大势,痛哀故国山河破碎的惨状,黄宗羲诚挚地鼓励钱谦益利用自己的影响,促进复明运动。黄宗羲的坦诚和信任使钱氏夫妇都非常感动,更坚定了从事复明活动的信心,黄宗羲临走的一天夜里,刚要睡下的时候,钱谦益提着灯到了黄宗羲的床前,摸出七根金条相赠,作安家之用,说这是内人的意思。这内人就是柳如是。

5月,柳如是便催促钱谦益前往金华,鼓动清廷委任的金华总兵马进宝参加复明运动。为了给钱谦益壮胆,柳如是亲自将他送到了苏州,在苏州,柳如是又一次参拜了韩梁墓,在她素所景仰的梁红玉灵前,柳如是真恨不能有梁红玉那一身武功,也好亲上战场,为复明作战,即使战死也在所不惜,只要死后能葬在红玉墓旁,与红玉齐名。

钱谦益到达金华后,马进宝在听了他的复明之意后,语重心长地劝说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此时造反不是拿鸡蛋碰石头?赶快回去读你的书吧。”

任凭钱谦益怎么说马进宝也毫不动心。无奈,钱谦益只得无功而返。然而他一回到家就碰上了一桩极为不幸的事情,10月里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绛云楼不慎起火,几万卷藏书和一大批古玩珍好顿时变成了烟灰。

这件事使钱氏夫妇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经济上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止复明活动,这个时候的钱氏夫妇已经从当年的言情儿女变成了复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