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断足献玉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楚厉王(生卒年不详),原名熊眴,熊霄敖长子。在位始启濮,“开濮地而有之”,向濮人之地拓土,征服陉隰。十七年被弟熊通杀死(一说熊通杀鼢冒之子)。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卞和善于辨识玉。有一天,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石头,认定这块石头里一定藏着一块美玉,于是他决定把这块石头献给当时楚国的国君楚厉王。
楚厉王接见了卞和,叫来玉匠鉴定这块石头,不料玉匠说:“这是石头,里面没有什么宝玉。”楚厉王非常生气,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卞和感到非常委屈,但是他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这石头里面有非常罕见的宝玉。
他保存着这块石头,决定有机会还要试一试。
后来,楚厉王死了,楚武王继承了王位。卞和觉得新的君主一定会相信自己,于是卞和跛着脚一瘸一拐地再次去献玉。不料楚武王一样不相信卞和,他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卞和非常伤心,但是他暗暗下决心,有一天一定要让天下人知道他的判断是对的。
再后来,楚文王即位,卞和没有脚了,没法再到大殿上去献玉,他抱着玉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出血来了。文王得知后便派人询问:“天下被砍双脚的人这么多,唯有你哭得这么伤心,为什么?”
卞和说:“我不为失去双脚而哭,而是为珍宝被人看做石头而哭。”
文王听说卞和两次献玉的事情,感到非常奇怪,于是,文王请来能工巧匠,打开石头验看,果得一块罕见美玉。
后来,楚文王命工匠把这块玉雕琢成一块白璧,作为传世之宝并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故事感悟
即使被砍掉双脚也没有动摇卞和献宝的决心。卞和凭着惊人的毅力,最终感动了帝王。从他身上,我们汲取的东西又何止这些呢?真理有时很不容易被人承认,为真理坚持到底,往往会付出极高乃至惨痛的代价。
◎史海撷英
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宝玉。
赵王想答应秦王的要求,却担心秦国不履行诺言;想不给,又怕得罪秦国。蔺相如主动提出拿着宝玉出使秦国,赵王点头同意了。
蔺相如来到秦国谒见了秦王,并献上和氏璧。秦王手捧美玉满心欢喜,爱不释手,传给大臣和妃嫔们观看,却压根儿不提给赵国十五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看出秦王并无诚意,便心生一计,上前说道:“这块美玉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便命侍臣将璧传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退几步,背靠柱子,愤怒地说:“大王只顾观赏宝玉,根本不提交城之事,可见您并无诚意,所以我将璧收回。大王要是逼迫我,我就撞死在这根柱子上,这块宝玉也一块儿撞碎。”秦王怕宝玉真的撞碎,赶紧道歉,并派人将地图拿来,装模作样地将准备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的位置指给蔺相如看,还答应过几日举行盛典,正式迎接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秦王又在设骗局,当天夜里,他便叫手下人穿着破衣服,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在正殿里隆重地接待了蔺相如。蔺相如对秦王说:“我看大王并无诚意,因此早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了。我并不是想违约,秦国比赵国强大,如果大王您做出高姿态,先交出十五座城池,赵国一定不敢不将宝玉拱手相送。我知道这样做是欺骗了您,请您把我处死吧!不过,也请您先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
秦王恼怒万分,但又无可奈何,心想,杀了他不但得不到宝玉,还把秦、赵两国的关系弄僵了,只得放他回去了。
◎文苑拾萃
刖 刑
刖刑,又称剕刑,是中国古代一种酷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刖刑在夏朝称膑,周朝称刖,秦朝称斩趾。刖刑乃隋朝以前的五刑之一,属肉刑。亦有指它是清朝十大酷刑之一。刖刑不同于膑刑。膑刑指挖去膝盖骨,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正是因为受此刑而将名字“孙宾”改为“孙膑”。而刖刑指砍去双脚,春秋时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即被施以刖刑。
陈寿燎麻烧发
◎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冯子咸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现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著名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是西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名著《三国志》的作者。他出生在三国时期,从小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陈寿天资聪颖,勤学好问,5岁时,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10岁时,他就读完了家里所有的藏书。在离他家很远的地方——南充县有个叫谯的老师,对孔夫子的学问很有研究,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儒学大师。谯周开办了一所闻名天下的学堂,陈寿想到那儿去求学,父母不放心让一个年幼的孩子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可经不住陈寿的苦苦央求,终于答应了。
陈寿背上简单的行李,带上干粮,沿着嘉陵江不停地行走。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江水;累了,却舍不得坐下来休息,一心想快点到达目的地。
经过十多天的辛苦跋涉,终于到达南充,找到了让他朝思暮想的老师。
谯周见陈寿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心想:到我这里来求学的人都是二十多岁的成年人,这个小毛孩子若是贪玩,不能坚持学习,岂不有损学堂的名声?于是他就连哄带劝地对陈寿说:“你太小了,先回去,过几年再来,好吗?”
陈寿一听,连忙上前哀求:“老先生,请您收下我吧!别看我年岁小,可我已经读完了《诗经》、《礼记》、《春秋》,难道还没有资格当您的学生吗?”
谯周听陈寿说读了这么多的书,有点儿不信,就出了几道题考考他。没想到,陈寿对答如流。谯周非常惊讶,见陈寿虽然年幼,但聪明伶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可想到他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就又犹豫起来,半晌没有说话。
陈寿见老师不说话,急忙走到老师跟前,抬起脚对他说:“先生,我为了到您这儿来读书,在路上走了十几天,鞋底都磨穿了,您一定得收下我呀!”
谯周低头一看,只见陈寿的鞋底果然被磨穿了,脚也磨破了皮,还有几处结了血痂。他被这位少年顽强坚忍的精神所感动,一把拉住陈寿的小手说:“好吧!先试试看。”
从此,在谯周的学堂里多了一张稚嫩的面孔。谁曾想就是这个年龄最小的学生,竟然成了谯周最得意的弟子。难怪谯周老师逢人便夸:“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我几十个学生中出了个陈寿, 也不枉为人师。”
陈寿的到来打破了学堂里死气沉沉的气氛,给学堂增添了无限生机。过去从来无人问津的堆在角落里的竹简,陈寿都一一搬来仔细阅读。
每天天不亮,陈寿就早早起床爬上山坡晨读,那清脆悦耳的读书声响彻山谷,书声琅琅,十分动听。夜已深,老师、同学们早已进入梦乡,陈寿仍然独坐在屋檐下,手举点着的麻梗,如饥似渴地看着竹简、帛书。
一天晚上,陈寿看书时打起了瞌睡,一不小心头发被麻梗烧着了,痛得陈寿从梦中惊醒。于是,陈寿大受启发,从此他困倦难忍的时候,便用麻梗烧自己的头发。这样,他就可以彻夜不眠,一直学习到天明。
陈寿在谯周的学堂里苦学了五年,终于成为一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青年。这时他觉得,要想写史书,光靠读书还不行,还要仔细收集和整理资料,于是,他拜别了恩师,回到家乡,广泛地收集有关史料。经过艰辛地拼搏,陈寿终于写出《三国志》这部著名史书,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又增添了绚丽的一页。
◎故事感悟
陈寿为了学习知识,不惜千里拜师,燎麻烧发,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意志和毅力是能否成功的关键,自制力是人的德行的保障与支柱。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很难实现其有价值的人生。
◎史海撷英
晋灭吴之战
晋灭吴之战是西晋咸宁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一举灭吴国,实现统一的战争。
司马氏建立晋王朝后,据有原魏、蜀之地,吴国仍然据有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等地区。双方接壤数千里,时常有战火发生。从晋泰始五年(269)起,晋武帝就筹划剿灭吴国,他一面改善内政,发展农业、积存粮食,一面优选将帅,造楼船,练水军。而吴国国君孙皓却暴虐荒淫,导致民穷财竭,上下离心;又自恃长江天险,戒备松散。
当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20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
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3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国的军队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士卒闻讯逃散,不战而降,于是吴国宣告灭亡。
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的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近百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文苑拾萃
《三国志》
《三国志》全书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作者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
左思作赋,洛阳纸贵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太安二年(303),因张方纵暴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晋武帝太康年间,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一时间京城洛阳纸张价格突然飞涨了起来。即使如此,纸张还是时常脱销,后来竟发展到有多少钱也买不到纸了。于是,人们不顾路途遥远,纷纷到外地购买纸张带回洛阳。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左思写了一篇令世人瞩目的《三都赋》,大家都在争相购买纸张进行传抄呢。
左思小时候很贪玩,学习成绩不理想。一天,望子成龙的父亲左雍无奈地当着左思的面对朋友说:“这孩子没指望了,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朋友劝慰道:“孩子尚小,大点儿就知道用心学习了。”父亲苦笑道:“七岁看小,八岁看老,他都十岁了,却还不知道在学习上用心,哎!”
这话深深地刺伤了左思,他既惭愧又气愤,心想:您说我不行,我偏要学出个样儿让您瞧瞧,让您为拥有我这样的儿子而骄傲、自豪。
父亲的激将法果然奏效,从此,左思整日闭门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左思刻苦努力,学业大有长进。几年后,他便写下《齐都赋》。《齐都赋》文笔清新、流畅,用词准确、典雅,深受人们的赞赏。但他没有满足现状,又仔细研读了汉朝班固写的《两都赋》、张衡写的《二京赋》。左思对这两篇很有名气的大赋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认为他们的描写有些流于虚幻,缺乏事实根据。他决心学习前人,超越前人,把三国时代的吴都建业、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合起来写篇《三都赋》。
为了写好这篇《三都赋》,左思千里迢迢地访问了在四川做过官的著作郎张载,虚心向他请教。不仅如此,他还亲历成都的山山水水,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仔细研读地方志,查看地图并阅读大量有关书籍。整整十个年头呀!他不是出游察看现场,就是埋头于苦心创作之中。
为了集中精力写作,他谢绝一切来访,专心致志,边构思边写,从不轻易落笔,句句深思熟虑,字字都静下心来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力图做到真实、合乎历史与地理的实际。
为了将及时捕捉到的灵感记下来,左思在他的房间里、院落里,甚至厕所里都摆放上纸片、笔墨,一有所得就随手记下来。家宅庭院,满是他写的草稿纸。就这样,几年来,左思的脑子全被他的创作塞得满满的。
每每夜深人静之时,只有他的书房里还亮着灯,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伫立沉思……
时光流逝,左思日夜凝思苦想,人消瘦了许多,丝丝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双鬓。十年磨一剑,他夜以继日,足足花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此时的左思也已由一个青年人变为一个中年人了。
《三都赋》完成之后,立刻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好文章,于是,出现了前面我们讲的画面:洛阳纸张价格飞涨……